公文素材库 首页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书评欣赏:对历史的两个误解

时间:2019-05-15 07:43:36 网站:公文素材库

《历史的教训》是一部由美国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著作的书籍,从多方面总结了地理条件和经济状况等对历史的影响,总结了历史留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一部经典著作。很多网友对这本书都给出了不错的评价,一起来看看吧!

威尔.杜兰特先生的这一本书只有短短的十三章,但每一章都对我产生了不小的认知冲击。《历史的教训》一书从各个角度对历史进行解剖和思考,虽然文章中的一些观点有失偏颇,但细细品味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从这本书里读出了我对历史的两个误解,第一个误解,就是我们总觉得历史是有规律的,那些治乱兴亡的背后,都可以总结出原因,然后就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要不,怎么司马光给那部书起名叫《资治通鉴》呢?过去这么说当然是有道理的,因为古代社会的变化比较缓慢,一代人的经验当然可以分享给下一代使用。但是,如果从比较大的尺度来看,所谓“鉴往知来”确实不太成立。比如,现在历史学界的研究就认为,明朝的灭亡是和气候变化中的小冰期有关的,和南美洲银矿枯竭,导致的通货紧缩也是有关的。这种强烈影响历史的因素,从《资治通鉴》上是看不到的。历史展开的过程往往是出其不意的。所以鸦片战争之后的李鸿章才说了那句著名的话,叫“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历史不仅是没有规律的,而且威尔先生在还在书中说“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多么危言耸听。那历史是不是就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然威尔先生也不会用自己的大半生写出如此多的历史书籍去思考过去。我们都知道,过去二百年现代化的历程,对人类文明面貌的改造实在是太大了。就拿财富效应来说,过去一百年的积累,可能是之前几千年的总和。在这种情况下,那看历史还有什么用?

人类文明的爆发,确实是在过去200年,但是就像第五个包子你吃饱了,但是前四个包子并不是没有用一样。 《历史的教训》一书中有句话我觉得说得特别好,“我们今天所传承的遗产比此前任何时候都更为丰富。它比伯里克利的丰富,因为包含了他以后的希腊文化精华;比达.芬奇的丰富,因为包含文艺复兴的其他巨匠;比伏尔泰的丰富,因为包含了全部启蒙运动的结晶。如果历史有进步可言,那不是因为我们生下来时比前人更健康,更美好,更聪明,而是因为我们降生于更丰厚的遗产之中,被更高的底座托起,以此前知识和艺术的全部成就为基,随着它上升。所谓历史,就是这遗产的创造和记录,而所谓进步,就是它的拓展、保存、传承和使用。” 对于我们而言,学习历史不仅仅在于对人类的愚蠢和罪恶给予警示,也是让我们铭记有价值的先人。过去成为了一笔价值非凡的财务。

历史的是否像唐太宗所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的这个问题。我在无意中读到了耶鲁的一位教授说过的一番很有意思的话,感觉深受启发。他说:“我们熟知历史,所以知道一切都有可能发生,无法直视的黑暗、意料之外的光明。不过,知道这些只能使我们更好地解释现实,并不能使我们更好地预测未来。未来没有什么会必然发生,因为不知道哪只蝴蝶会怎样扇动翅膀。熟知历史,使我们知道人这种动物能干得出什么事来,使我们对未来更有想象力。普通人要么不够了解历史,要么遗忘了历史,于是失去了对未来的想象力。”历史的意义不是为了知道未来,而是为了理解现实,并对未来保持想象力。历史从来就没有什么规律可寻。意外,这才是历史的真相。而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承担意外的后果,并小心翼翼的摸石过河。

我的另一个误解,就是我觉得历史总有是非,但读了《历史的教训》和许多的论史文章之后发现“历史根本就没有什么是非,只有评论家才有是是非非” 。而历史经过评论家的记述也早已变得不再单纯,“历史”变得充满了感情倾向。正如威尔先生在书中说到的一样“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部分则是偏见”。

就举个我们应该都知道的人“慈禧太后”。在康有为的嘴里,慈禧是一个独揽大权、不知变通的老女人。但我们从细节上看呢?事实可能跟我们所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仔细一看慈禧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个坏透了恶魔,而那个正义凛然的康有为倒像是一个混蛋,打着各种口号招摇撞骗,四处圈钱。那慈禧到底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高阳先生的《慈禧传》和其他考证书籍上我还真的看到了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慈禧。她十分喜爱光绪皇帝(她亲妹妹的儿子),把光绪皇帝当自己的亲儿子对待,细心教导他把他培育成大清的接班人,而所谓“戊戌政变”也不过是把“儿子”叫到面前耳提面命,让儿子远离康有为这个“坏人”。我看到《慈禧传》中的慈禧是一个年轻丧夫,然后面对不坏好心的满朝文武的弱女人,一个让人感觉可怜的寡妇。仔细一看,原来慈禧也是一个命运悲催的女子呀,如果她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在那个位置上,我们后人真的要对她报以很大的同情。想想看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生活,少年丧父、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而且还要防范不怀好意的各种势力,晚年自己折腾得差点亡国。最后不得不感叹,原来慈禧也是历史里的一条可怜虫呀。

但大多数人会说慈禧可怜什么?她干了多少坏事!她把中国的土地一块一块的送出去,还说什么“宁与友邦,不予家奴....量我大清国之地大物博,结与万国之欢心......”。的确,慈禧做出了许多让我们现在感觉到丧权辱国的事,所以慈禧看起来应该是一个坏人,但这是一种马后炮式的不负责的简单评论。因为无论是谁在当时那个时代环境下,可能也不会比慈禧做得有多好。今天再回过头去看看慈禧的处境,虽然她握有最高权力,但是她的安全感是最差的。表面上,她拥有最多的帮手,但本质上她是一个孤家寡人。到最后我发现慈禧太后其实每一步都没有什么错。换做是我们,我们能做出更好的选择吗?我想如果让我们去可能情况可能还会更糟吧。但没有办法,这就是政治的残酷逻辑。身在那个位置,有时候真的是“不得已而为之”呀。其实也无所谓什么好人和坏人,每一个人在他所处的历史情境下无论他做出什么大奸大恶、大昏大俗的事情其实本质上都是三个字叫“不得已”呀!

历史没有所谓的是是非非,其实都是聪明人,其实都做对了。只不过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同的人的选择不同,最后造成了不同的结果,对现在的我们有着不同的影响。而我们呢?我们喜欢的就是马后炮式的不负责的简单评论。以我们现在了解到的世界,去理解他们当时的想法。其实历史无外乎人情,只有我们回到当时那个格局,不断地揣摩。当我们觉得一切都合理了,一切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温度,才是真正的读懂了那段历史。只有用更温柔的目光去看待过去,我们才可能从中得什么吧。

《历史的教训》一书对于我的影响不仅是冲击了我对历史原来的认知,而且也让我了解到“历史感”的意义。历史不是过去了的人和事实,历史其实是现实的一部分,历史是深度嵌入到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中的。正如那位耶鲁教授所说的那样“历史的意义在于理解现实,并对未来保持想象力”。历史感的意义也在于此,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世界。

威尔先生的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恐慌--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什么。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我所了解的世界,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了解到了这一点,焦虑顿时让我越来越恐慌,准确来说是“学习焦虑”。这个社会越发地复杂,而“焦虑”也在不断地加深,在飞速的进化。以前的学习焦虑只是一个“谋生”的问题,而现在的学习焦虑变成了“求存”。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再是威尔先生的那个工业时代了,这是一个信息时代。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我发现我不懂的越来越多,越不懂则越恐慌。恐慌自己没有足够的知识,无法完成认知的升级,恐慌自己被时代落下,最后难以“存在”。

其实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哀叹,早在很多年前就有人提出了“学习越来越是一个终身化的事情”。的确,就像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如此浩瀚无涯,但也很有可能一不小心就掉进“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的这个无底洞。在过去,每个人都是知识的自耕农。 自己有一亩三分地,精耕细作就可以了。但是这个越发复杂的时代,逼得我们必须成为知识的游牧民族,哪里水草丰美,就向哪里迁徙。随着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知识的原野上,用旺盛的好奇心,四处奔跑。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有一句话,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学习者意义非凡,需要我们时刻回味。并以此结尾,时刻警醒自我。

“慢慢走,欣赏啊!”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书评欣赏:对历史的两个误解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208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