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精选2600字范文欣赏

时间:2019-05-15 07:44:02 网站:公文素材库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采访实录,从当地村民和一起插队的知青口中我们了解到了习总书记在知青时期的艰苦成长历程。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这本书了,不知道大家看完都有怎样的感受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网友是怎么说的吧!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像其他好书一样,这本书翻开了便不愿再合上。这本书由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编著,主要素材来源于对习总书记在陕西延川插队时的知青好友与当地村民的采访实录。

故事发生在那个大动乱的年代,那时黑白可以瞬间颠倒,曲直只在分秒之间。文化大革命运动致使工厂停业、学生停课、毕业生无处可去,新生无法入学,上千万的学生被积压在学校无处安置。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彻底改变了这批青年学生的命运。主人公的故事也就此展开。

去陕西延川插队时的习总书记,属于俗称'老三届'中的年龄最小的一批,当时他只有15岁。在从北京开往陕西的火车上,大多数学生是哭着的,而习总书记却是笑着的,因为父亲的原因,他被扣上了“黑帮子弟”的帽子,留在北京前途未卜,甚至有性命之忧,所以这次离开北京,对他来说未尝是坏事。但他不知道前边等着他的是当时全中国最贫困农村地区的生活。

我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吃过苦,但书里描述的梁家河村的贫穷落后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不仅吃不上饭,喝不上水,还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没日没夜地干最苦最累的农活,那种艰苦对农民来说都不好捱,更何况是对习总书记他们这些从小生活在象牙塔中的高干子弟,知青们面临的是不拼命干活就吃不上饭的境地。在习总书记发表的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里提到,初到梁家河,他经历了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其中前三关讲的就是知青生活的艰苦。

初到梁家河,习总书记只是一个普通的青年。15岁,可以说是少不更事的年纪。但当时他就表现出了很多异于常人的优秀品质,其中最为可贵的是他一直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对于村里去世的老革命前辈,他会尊敬地鞠躬致哀;对待村里的智障孩子,他从不讥笑欺负,而是格外地爱护与帮助;对于路上遇到的乞讨老人,他会倾囊相助,不仅掏光了身上的粮票,还把御寒的衣服给了他;对于路上遇到的拉重车的陌生老人,他也会主动帮助,不求任何回报。他有的任何东西,只要别人有需要,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拿出来,包括书、衣服、钱、粮票。最后与老乡分别的时候,他也赠送了他所有的东西,包括他母亲亲手为他缝制的针线包。

书里写道,无论是一起插队的知青好友还是当地的村民,对习总书记的评价都非常的一致。他不娇气,肯吃苦,能劳动;做事情有胆识,有办法,有谋略;为人稳重、踏实;爱读书,有文化。在梁家河的七年,他已经完全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与人们水乳交融。

我从这本书里读到的更深刻的内容,是一个高干子弟在经历过人生重大变故后,思想上的根本转变,从最初的迷茫彷徨到之后的成熟自信,并且最终找到了人生正确的方向,完成了自身蜕变。这种蜕变离不开其他人的帮助,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离不开当时他们脚下那片土地蕴藏的深厚文化。但我更愿意把这种蜕变归因于他自己努力奋进的结果,主人公是怎样通过最后一关也是最难的思想关的呢?下面是书中给出的答案。

没有人的思想觉悟是与生俱来的,对只有15岁且面临巨大人生落差的习总书记来说也不例外,初到梁家河,他并没有在陕北漫天遍地的黄土中找到人生方向。刚到农村,他是迷茫的,劳动也不积极,但经过家人的一番劝说,他的思想逐渐有了变化。他首先想的不再是未来可能是什么,而是要如何在当前的农村环境下生活下去,然后用自己所学所能,为贫苦的陕北老乡做出一番实事,改变他们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干活却还要忍饥挨饿的命运。

陕北黄土高原的贫瘠,赶走了一批又一批的知青,他们到农村不久就开始利用各种关系走招工、当兵、上学等途径离开了。到了1975年,也就是习总书记插队的第七年,一万多名到延川插队的知青只剩下几百人,这其中就有习总书记,而他插队的梁家河的知青,只剩下他自己,同学、好友全都走了。一方面他是因为家庭原因没有很多机会,但另一方面,他还从没想过要走,这时候他正在梁家河干村支部书记干得热火朝天。他带领大家办沼气,开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办夜校、办扫盲班,给当地村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给他们的生活带去了巨大的变化。

这七年里,他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年轻后生变成了当地村民的好书记,大家爱戴他、拥护他、信任他,决心要跟着他好好干下去。被选为村支部书记时,他只有21岁,因为农村消息闭塞,村民们大都不知道他是国务院副总理的儿子。相反,因为父亲被迫害,他自己受到牵连,十几次递交入团入党申请书都得不到批准,但他从不放弃,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合格的团员、党员。

我从书里读到的是他的坚持与豁达。七年的知青岁月,正是习总书记确定他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这期间的成长经历对他以后得人生方向走着重要影响。他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他立志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这七年的农村生活经历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他在基层岗位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和人生方向。这七年知青岁月,对他以后的成长道路,乃至后来的治国理政思想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从书里读到的是他的负重与砥砺前行。因为政治原因他父亲被下放,家人四离分散。但在朋友中,他表现出来的只是开朗、乐观,从没提起过家里的困难。一有机会他就开始看书,插队时,他带去了两大箱子书,看完了还到处去借,煤油灯下和田间地头都有他看书的印记,他涉猎甚广,政治、经济、历史、文学都看,经常看书到深夜。在农村那样高强度劳动下,他克服了疲劳、饥饿,始终与书为伴,不断地从书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不仅自己看书,还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学习,一起讨论。梁家河村民在他的带动下,学会了识字、写字,慢慢地对外面的世界有了认知。

我从书里读到的是他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梁家河七年,是吃苦受罪的七年,也是磨炼成长的七年。在外人眼中,他是吃苦受罪,但他自己始终认为在他无处可去的时候,是梁家河村民接纳了他,爱护他,包容他,给了他希望,教会他成长。村民们的善良朴实与热心帮助,让他感受到了别处没有的温暖,因此他离开梁家河去上大学后从没忘记过那片土地和那里人们,经常与他们保持联系,挂念他们的生活。无论谁有了困难,不论是去找他求助的还是他听说的,他都竭尽所能去帮助。他离开梁家河时说过:我的人走了,但我的心留在了这里。这句话丝毫没有作假,他离开后一直心心念念着那片黄土地。

书中提到习总书记主席钟爱的一句诗“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我从这句诗里读到的是,在遇到了变故、困难、失意的时候,与其迷茫、苦闷、抗拒,不如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心中始终要坚信未来终将拥有一片美好的天地。这也是习总书记主席七年知青生活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精选2600字范文欣赏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212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