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三部曲》是由巴金著作的小说,包含《家》、《春》、《秋》三本书,是巴金呼吁人性解放的鲜明旗帜,相信很多网友都曾经或多或少的看过这本书,不知道大家看完都有怎样的想法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心里早想着写一篇关于高觉新的文章,也算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读后感。昨夜十点多合上最后一部《秋》,回想这半个月来在其中的种种见闻,仿佛是自己经历了那难以诉说的几年时光。就像当初读《红楼梦》的晚上,陪着他们一起享受相聚的欢欣,也一起为了别离――真是生离死别而落泪。在巴金先生所描写的若干青年中,“高觉新”这三个字于我脑海里的印象最为深刻,谈不上什么同病相怜,我究竟要比他幸运(至少现在看来是的),但对于他的遭遇我仍是惋惜和同情的,所以下面所言的确带有比较强的主观色彩。
因为承重孙的关系,他理想中的学习生涯不得不让位于家庭,也是从那一刻开始,繁冗的家族事务整日整夜的围绕在他身边,重重地压在他二十余岁期待茁壮成长的心上。他一定是厌烦“大少爷”和“明轩”这两个称呼的,前者是仆人的报告,后者多是长辈的命令(当然,除了妻子李瑞珏的关切外),即使不愿意,不满意,他也要皱着眉头答应和允诺。
如果事业上的受挫尚能接受,那么爱情的逝去真是在他心上划了最深的一刀。他和梅芬两情相悦,在别人眼中已成定数的事情,却由于长辈无端引起的争吵和比性命更重要的脸面给白白葬送掉了。那些自以为是,有身份的年长一辈丝毫不顾及儿女的感受,似乎生下他们只是为炫耀和倾泄愤怒(淑贞便在其中挣扎),或是作为礼物和吸引礼物之物,以求得家族的联姻(蕙和枚即因此丧命)。而他们最后的结局也是梅芬远嫁,觉新忍受包办婚姻。但妻子李瑞珏和他们的孩子海臣仿佛又给他的生活带来新的希望,他还可以忍受,甚至曾经的伤口开始结痂,终有一日能痊愈如初。
然而厄运总是突然的降临,不会留给人们充裕的时间去应对。梅芬回到省城后不久,就在哀愁与苦闷中病逝,高老太爷因不肖儿子的所作所为气得病死,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坚硬的心肠也软了下来,将世事看得明白。但顽固封建的长辈却没打算将这善言继续发扬开去,借以“血光之灾”的鬼话让瑞珏搬到城外去生产,直到临死的时候,觉新都被无稽的迷信挡在门外,没见上最后一面,说上最后一句话。
他的兄弟都劝说这是他所奉行的“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结出的恶果,以后还会生出更多的厄运(我同样认可他们的话,而且后来也都一一证实),或在这时他的心已开始动摇,那剧烈的一颤让他鼓起勇气送三弟觉慧逃往上海,自己却仍旧没有走出来。他常对兄弟说的一句话便是“你们都不了解我”,这是真话,觉民觉慧只顾着用自己所接受的新思想去劝诫甚至讥讽他们的大哥,实际上并不明白觉新所处的位置和他心里的想法。我也不过是妄加猜测,又急于替觉新辩解一番,或者这辩解毫无意义:首先就是之前提到的他承重孙的身份,本是父亲的工作全部落在他身上,无论大事小事又要亲力亲为,他想思考,却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伤痛会把他的思想掩埋,他原是极其聪慧的,也因此变得迟钝。而他之所以奉行那两种“主义”,不过是为了保住家族的和睦――哪怕在他知道没有用处时也依旧坚持,他需要保持生活的现状,也要保护家人的安全――和善的笑容下总是暗藏杀机。所以他独自忍受着这一切,尤其是在瑞珏去世之后,众姊妹的欢声笑语和一声声亲切的“大(表)哥”(或许还有活泼丫鬟唤他“大少爷”时)成了他解痛的良药。
但苦痛的生活不会因为同情他而停止行进,我想作者给予他这些经历的用意不外乎两种,要么在痛苦中找寻原因,完成涅槃;要么,在其间心肝俱碎,走向灭亡(先生的原意是更偏向后者的)。儿子海臣,蕙表妹(梅芬,瑞珏死后他最珍视的人),四妹淑贞,枚表弟甚至丫鬟倩儿相继惨死,他的心早已是千疮百孔,他将他们的死全看成自己的罪过,而不去追问制度,又的确令人可悲。尤其是枚表弟死的时候,他真的看见了死去的自己,只是他能撑的时间长一点罢了。
毁灭的丧钟已经敲响,三爸克明的离世成了高公馆人丁分离的标志,这最后的遗产也要被他们瓜分了。而听着觉民与顽固的长辈争吵,觉新心里想着“完结了”的时候,那副痛苦惨白的面孔不停的在我脑海里打转,我真害怕他倾尽全身之力将那三个字大声的喊出来,因为那暗示了他精神的无法承受以至于彻底疯掉,然后自杀。
当然我很庆幸巴金先生让他活了下来,虽然我知道现实中的那个人已经永远的离去,但觉新还活着。他也许并没有获得什么能力,而且只能靠着遗产过活,可他的心还在,他不会再是一个“多余人”,翠环(丫鬟)会给他新的温暖,这是我所愿意相信的,“他的上进之心并未死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激流三部曲》读后感书评1700字欣赏》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2153.html
- 上一篇:童年河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