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牛虻》读后感:坚定信念,一往无前

时间:2019-05-15 07:54:40 网站:公文素材库

牛虻一书由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所著,描写了意大利革命党人牛虻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一个革命者的形象。下面小编带来的是《牛虻》读后感:坚定信念,一往无前。

“不管我活着,还是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

作者伏尼契(1864——1960),英国进步资产阶级女作家,1864年5月11日出生在爱尔兰科市,主要以小说《牛虻》而知名。该小说自1897年出版以来,在疆域辽阔的俄国受到热捧之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

在中国,多个译者也以不同的翻译风格和表述形式出版了多个版本。牛虻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大无畏气概和传奇的人生故事深受中国广大青年的喜爱,并影响了几代人。

小说梗概

《牛虻》以19世纪三四十年代意大利人民反对奥地利殖民统治的斗争为背景,以爱国志士牛虻的命运、遭遇和结局为线索,热情歌颂了意大利人民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所做的英勇斗争。牛虻钢铁般的意志、视死如归的精神、嫉恶如仇的品格,激励和鼓舞了一大批年轻人。

牛虻原名亚瑟,出生于意大利的一个英裔富商家庭。他从小受到家人的歧视和排挤,在苦闷和忧伤中度过了童年。后来,单纯幼稚的亚瑟因被革命同志误解,佯装跳河自尽,奔赴南美。13年后,当他带着一身伤残重回故乡时,苦难的经历已把它磨练成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参与了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最后为之献出了生命。

亚瑟时代

当时的意大利正遭受奥地利的殖民统治,青年意大利党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思想和行动吸引着当时的热血青年,亚瑟决心献身这项事业。在一次秘密集会上,亚瑟邂逅了童年玩伴琼玛并悄悄爱上了她。

后来,亚瑟向新任神父忏悔是说出了秘密革命组织的名称和自己实施革命行动的事实。新任神父随即告密,致使亚瑟和一批统治被捕。当他得知内情后,心灵受到极大的刺激和打击,对伪善的宗教产生了怀疑。

可惜,由于亚瑟无意中泄露了组织的秘密,被视为叛徒。琼玛的一记耳光打碎了亚瑟的心,私生子的身份击碎了他对人生、对宗教的所有憧憬。万分悲痛之下,亚瑟砸碎了家里的神像,留下来一份遗书,伪装了投海自尽的假象,最后偷渡去了南美洲。

牛虻归来

在南美洲,亚瑟度过了人间地狱般的13年。流浪生活磨炼了亚瑟,他决心改变自己,决心为拯救受苦受难的世人而毅然献出自己的一切。回到意大利,他已经是一个坚强冷酷、积极老练的“牛虻”了。

13年的流浪生活让亚瑟的相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连蒙泰尼里和琼玛都认不出他来了,然而他精神上的变化更为巨大。在意大利,牛虻对以蒙泰尼里为代表的教会势力进行了猛烈抨击和执着斗争,力图唤醒人们对教会的幻想。

牛虻不只以辛辣的语言和尖刻的文章攻击敌人,还和他的战友积极准备起义。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行动中被敌人突然包围,牛虻为了掩护其他人突围,自己却不幸被捕。

慷慨就义

在监狱中,当蒙泰尼里试图劝说牛虻放弃革命时,牛虻揭露了他的伪善,并谴责了他当年的卑鄙行为。在儿子和上帝之间,蒙泰尼里选择了上帝。

临死前,牛虻给琼玛留下了一封告别信,承认了自己就是当年的亚瑟。一生只爱一个人的牛虻,内心深处对琼玛的爱始终未变。在信中,牛虻承认自己就是亚瑟,并向她表达了始终不渝的爱。收到信后,琼玛才豁然明白:牛虻就是她曾经爱过而又冤屈过的亚瑟。那种撕心裂肺的爱情,也让琼玛悲痛欲绝。

在死刑判决书上,蒙泰尼里亲自签字,判处枪决牛虻。刑场上,牛虻亲自指挥颤抖的刽子手对自己开抢,慷慨就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牛虻仍然是一个胜利者。

精神永存

《牛虻》不仅是一部动人心魄的革命书籍,也是一部高雅纯粹的文学名著。它与《简·爱》《红与黑》并列成为轰动中国的三大外国经典文学名著。

书中体现的对于革命理想的激情、对人生爱情的乐观执着,使人心灵震撼、心潮澎湃。尤其是牛虻临刑前给琼玛的信,让无数人止不住热泪盈眶。

牛虻——一个为了革命信仰,甘愿被命运折磨的人。他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和大义凛然,对革命信仰的坚定不屈和临危不惧,对纯真爱情的执着向往和至死不渝,令人肃然起敬。

儿时熟稔的小诗,久久在耳畔回响:“不管我活着,还是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

生命已逝,但牛虻精神永存!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牛虻》读后感:坚定信念,一往无前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2849.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