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当知青岁月时所在地,也是他读懂人民、读懂中国的地方,你从这本书学到了什么?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公司员工《梁家河》读后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里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书本封面上的习总书记与当年的相亲谈笑风生,让人不禁陷入沉思,一个荒凉的农村到底藏着怎样的大学问···戴着好奇翻开书本,一行行,一页页,一幕幕动人的历史仿佛又在我面前重演···
多年前有一个小村庄,在那里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朴素生活, 1969年,一帮风华正茂的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它原有的寂静,为它注入了新时代的蓬勃朝气,同时也在这片温暖的土壤里安静扎根,以待日后的拔节生长。这群知青里有一个青年,就是习近平主席。1969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踏上了知青专列,一路颠簸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这个荒芜贫瘠的土地上,开始了他七年的知青岁月。16岁到22岁,正是一个青年人的黄金期,是青年人树理想、定志向的关键期。而习近平在青年时代,却从繁华的北京来到陕北偏僻的山村,从初中学生成为天不亮就要上山干农活的知青。梁家河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留下了他的足迹,洒下了他的汗水。
从北京的城里娃到陕北的农村娃,习近平先后突破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最终从不适应农村的艰苦环境到习惯了一身泥土和粗茶淡饭,在这期间,他始终坚持与百姓一起住窑洞,一起睡土炕,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迎难而上,积极应对,永不畏惧。身处逆境中能够有坚定的意志,殊为不易。联系到自身,在社会主义奔小康的的新时代大多数我们石油青年都不曾经历过真正的人生挑战,雨雪风霜,遇到挫折相对较少,这尤其需要我们努力学习青年习近平的不怕挫折,勇于正视未来人生可能遇到的低谷和困难,锤炼出刚毅坚强、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总书记“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好学求知。不管白天干活多累,总书记总能挑灯夜战,读书到深夜,为了借一本书,总书记步行十几里地。到四川学习沼气的时候,总书记还不忘把路边好的对联抄写来细细品味。无论是政治、历史、文学,总书记广泛涉猎,刻苦钻研。作为年轻人,我们更应该有“学不可以矣”的精神,利用工作之余,刻苦学习,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学习,要系统,全面掌握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要从周边人和事中学习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习总书记说:“读书,可以养浩然之气,塑造高尚人格”,他将读书当做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和精神追求,最终从书中汲取养分,深刻领会众多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追求,做人之道、道德精神、君子人格。而我,作为一个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河南石油青年,作为伟大中国梦建设洪流的一滴水,也应该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重拾书本,汲取力量,自我成长,在工作之余,养成优良好学的勤奋学风。
诚然,鹰击长空,笑傲天地,松立风雨,苍劲挺拔。“黑五类”、“插队”、“知青”,每一个在当时看来都是不得已选择下,他却能在命运的的拐角处给自己一个完美的回答。扎根农村,当农民,那就踏踏实实的干自己该干的事,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建大坝、挖水井、修沼气池、办供销社,从村里的实际出发,心系着梁家河的村民,一点一滴的为村民更好的生活努力着,如果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定理想,如果没有“纵然疾风起,人生不言弃”的刚毅性格,怎可能不被击垮或退缩,但是我们看到逆境中的他始终没有放弃理想和信念,正是这7年的磨砺,终于使他学到了大学问,使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也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想,对青年习近平而言,梁家河就是一所学校,教给了他克服困难的信息与决心。正如习主席在书中所言:“(梁家河)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
细细品读《梁家河》,我汲取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一种奋斗担当的精神营养。习总书记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跨越历史时空共振共鸣,震撼心灵洗礼精神,像磁铁般深深吸引着我,照亮着我们把激昂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公司员工《梁家河》读后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3052.html
- 上一篇:如若巴黎不快乐观后感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