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我的精神家园》说书人演讲稿

时间:2019-05-15 07:59:12 网站:公文素材库

《我的精神家园》一书由王小波所著,文章内容深刻而幽默,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极大享受。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我的精神家园》说书人演讲稿。

看王小波的书是近两年的事情,很早就听说过文学青年以做“王小波门下走狗”为荣。

这里面有个典故,相传郑板桥当年非常仰慕徐渭,也就是徐文长,青藤画派鼻祖。因为不是出生在同一个时代无缘相见,为表遗憾和敬仰,郑板桥刻了一枚印“青藤门下走狗”带在身上。

巧的是今年夏天,去了绍兴,拜会了徐渭的青藤书屋,400多年历史了,仍然被保存得非常完好。

后来王小波的粉丝们,串联出这样一个门派,并且大家一起模仿王小波的写作笔法,共同出文集,就叫《王小波门下走狗》。

在很多人心目中他的地位无可动摇,对偶像崇拜这件事情向来比较谨慎,所以没有着急去读他的书。

直到有一天,看到他那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被深深折服。全篇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把体制对个体的束缚,表达的淋漓尽致。

书评说,能将智慧、独立和有趣集于一身,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王小波做到了。看完只想拍自己的大腿,感叹:为什么这么好的文章我就写不出来。

当时正在学习富兰克林写作法:就是把一篇文章里的核心关键词,挑出来放在一边,1-2周后等忘的差不多了,再尝试着用这些词,来复原文章。

虽然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也知道这个故事的大概,但是真正把这些核心词复原成文章,就会发现写出来有多难,高下立现。

从这个特殊的角度,让我再次领略到,王小波的厉害之处。于是,我就对他如何成为作家王小波这件事情产生了兴趣。看了他的杂文集之后,跟大家分享一二。

按说想了解一个作者的才华和讲故事的能力,应该直接去看他的作品,也就是小说。看杂文,更多的是了解作者本人,他的观点乃至于他的思考。

小波的原话是,杂文就是讲道理,写得好让人看了畅快淋漓。而小说是另外一门手艺,欣赏小说首先得能欣赏虚构之美,写小说的人要有无中生有的才能。

在王小波如何成为一个作家这条路上,他不止一次的提到过,被他称为没见过面的导师。也就是他喜欢的作家,还有对他影响至深的文学作品。

其中被他反复提起的就是杜拉斯的《情人》,他觉得看了这本书,就相当于了解了,现代小说艺术。

这本书的翻译者,王道乾先生。还有《青铜骑士》的翻译者穆旦先生,也是作者极其推崇的。

“看了他们的文字,你就会明白。文字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读的。”

随便翻开一本王道乾先生或者穆旦先生,翻译的书。大声读出来,文字的美妙意境,就在潜移默化中流淌出来。

这里有一首穆旦先生的诗《冥想》节选,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王小波对于他们的喜爱溢于言表。在他的杂文中,不止一次的大力推荐。

但他对于自己看不上或者不喜欢的人或事,却绝不手下留情。

我们都说同行是冤家,但是在明面上,敢于直接提名道姓批评,还是非常少的。如果对方是知名作家,这种风险就更大了。

王小波不止一次的,在文章中说到的这位同行,就是张爱玲。

他是这么说的:在那个时代,连张春桥都化名写小说的年代,张爱玲确实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看得出她非常有写作的才华,所以傅雷先生,曾经写文章提醒她:小说的技巧值得注意!

“但是天知道,后来张爱玲写的那叫什么东西。”

当时看到这里,不厚道地笑了好久。首先佩服王小波的胆子非常大,居然敢批评张爱玲,他不知道张粉有多少么?

但是打心底里,我也确实觉得王小波说出了很多读者的感受。

张爱玲的第一部小说《沉香屑 第一炉香》写的确实不错,甚至有惊艳的感觉。但是后面写的很多东西,往往找不到这种感觉。

用王小波的原话说,她把病态当才能,在不幸中品来品去,典型的幽闭型小说。

用今天的话来讲,感觉就是一个理科思维的直男,无法理解养在深闺中小姐们的想法,格局和视野都无法相提并论。

另一方面,当时90年代中后期,正是大批海外电影,引进中国的时候。很多人希望身为作家的他写一些,电影文学的评论。

在这一点上,他的态度非常明确,乃至于到了今天,我觉得也非常的适用。

他认为电影文学不等于文学艺术。很多电影也就只能说是,电影文学的存在,和真正的文学沾不上边,更不要说“文学艺术”。

当时美国电影《廊桥遗梦》刚刚上映,非常的热门,很多人都推荐他去看。

他在还没看之前就说,《廊桥遗梦》之所以在美国那么受欢迎,是因为美国缺少好的文学作品。美国人没有看好东西的习惯,所以一般的东西出来,他们就奉为瑰宝。

所以,他还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断言,这也就只是一部电影文学,是没有办法跟文学艺术搭上边的。最好的作品,应该让法国人去看,因为法国人有评定的标准,他们有《情人》那部无法撼动的文学艺术作品,放在那里就是标准。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还真是为他捏了一把汗,要知道《廊桥遗梦》是多少人心目中的爱情经典,这部电影入选了影史一百部佳片。

而且我本人也是这部片子的死忠粉,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心里其实多少有些不服气,所以,我专门找了《情人》的电影来对比。

虽然现在能看到的版本已经被剪得七零八落,但是里面表现出来的层次感和内涵,确实不是一般爱情片,能够呈现出来的。

我仍然很爱《廊桥遗梦》,但是我知道,她离被称为“艺术”还差很大一步。

电影是用视觉来打动观众,但是好的电影不等于好的文学作品,比如我很喜欢的《廊桥遗梦》和《阿甘正传》,这两部电影的小说我都有看过,真的非常一般。

但却不影响,这两部成为非常不错的电影。电影和文学,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无法相提并论,也无法比较。

当天在现场,和很多朋友一起讨论,更喜欢电影,还是更喜欢小说?最后发现各有各的好,不能互相替代。你在哪种艺术形式里,去享受它就好!

今天的主题是哲思,王小波没有回答哲学的经典问题,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去哪里?

但是他整本书里都在回答,我是谁?或者说我们是谁?他推崇人应该有独立的思想,成为有趣的人,要具有个人价值,他的理念,他的思想,对六十七十年代的人,影响非常大。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声音存在,今天我们才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更多人愿意发声。

今天仿佛是一个人人都在发声,人人都有话语权的时代,但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在思考?

到了今天,他的这种言论,是否仍然有价值?留给我们共同思考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我的精神家园》说书人演讲稿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3149.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