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由李跃儿所著,用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孩子的幸福观,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有感4000字。
在中国有一个永远都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前几天看到一则消息说,一个孩子一个暑假培训费高达12万。我相信这个数字应该不是大多数人,但是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不管是暑假期间亦或者平常各种各样的培训林林总总加起来一定不是一个小数目,似乎只有参加培训才能让孩子跑得更快。
但是这真的是对的吗?或者说这样真的是在教育吗?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就是由创立了“芭学园”的李跃儿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思所得汇集而成的一本对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教育的探讨。作者在书中不仅引用了自己亲身教育孩子的案例,也引用了很多在实际教学中的真实案例,读起来会让人有一种强烈的真实感和共鸣感。
一。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是一个从小学到研究生完全接受传统教育长大的80后。我的读书历程也可以说是中规中矩。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高考接受大学教育,接受完大学教育后通过研究生考试接受研究生教育。在小城市长大的我在整个读书生涯中,其实也没有思考过到底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也或许于我而言,读书的意义就是母亲常常念叨的那句”你要争口气”,所以我一路以来唯一看重的就是分数。因为初中分数高了就意味着我能读好的高中。高中分数高了就意味着我能读好的大学。大学分数高了就意味着我能拿奖学金。除此之外,我似乎也没有其他的追求了。但是工作后,我阴差阳错的进入到了培训行业,也可以说是奋斗在教育行业的最前线,现在也有五六年的时间了,但是随着时间越久,遇到的问题越多,思考越多,我似乎越困惑,到底什么是教育?
书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教育自古以来肩负着两个伟大的使命。就是塑造人的高尚灵魂和生成智慧的脑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光要把塑造高尚灵魂的道理与生成智慧脑袋的知识,告诉孩子,更重要的是要使这样的道理与知识有个实体化的过程。”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背知识点那么简单,而是要去把那些道理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去,而且这种行动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觉,而不是有种被迫的感觉,这种被迫可能来自于各方面的。
这其中也包括我们的道德教育。在我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道德教育基本是这样完成的:政治课上,老师带我们背或者要求我们背一些知识点,因为这些知识点就是考点。作为一个“听话”的学生,我是一定会按老师的要求把它们背熟的。我印象中最深的是初中的政治老师,一个带着圆框大眼睛的瘦瘦的女老师,每次都会站在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高声背诵,我们班也因此政治成绩特别好。高中最后高考总复习时,我们的政治课大部分内容基本上就是看到某个题目,老师说这在第几册书的第几页的第几行,然后我们就可以迅速脑补出那页的所有画面,第几行是什么,那一页有什么内容。
不知道是自己的理解能力发展没跟上还是哪里出了问题,那时候我常常困惑,这个到底是什么意思?
现在我才知道,也许本身这种教育方式是有待改进的。就像书里所说“道德教育不能光靠归纳出一些规律,就能解决问题。”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又想问,那道德教育应该从哪里入手呢?书里也紧接着给出了答案“要在人的心灵深处下工夫先要解决审美问题,这个审美不是狭义的是广义的,包括对所有的事物的美的判断道德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解决道德判断问题,只有有了判断能力才能进行道德实施而审美是道德判断的基础。一旦到了那样的高度就会站在这个高度处理问题”。
当然,教育绝对不是仅仅是道德教育,一定是有基础的教育。基础教育应该如何去完成呢?“教育要有完整的体系而不能只是零碎的方案”。在我实际工作中,我有时会有些力不从心,开始我以为是自己知识的问题,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后来我发现仅仅是增加自己的知识似乎还是不够。所以我开始去学习一些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我开始能够应对某些问题,但是这依然还是不够。
“教育本身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理念,你得建立一个很高的思想性很强的理念;第二是课程设置,就是要有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很强的能够实施你的理念的课程结构;第三是教法学,就是如何将课程实施的方法。第四就是心理学,它要让你知道什么是孩子,因为我们在教人,而不是在教书”。
通过这个体系来看的话,每一个步骤都可以有很多改进的地方。在这其中,我想最后一句话“我们是在教人,而不是在教书”,应该牢牢记在每个人心里。要做到这一点,书中也指出,教育者“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与孩子平等相处。”什么叫平等呢?就是用对等的身份去与之沟通交流。“你是农民,我就以农民的方式。你是大师,我就用大师的心态与你交往。你是孩子,我就用童心跟你交往。”这样的话,学生就能感受到从老师内心里迸发出来的爱。这种用“爱”驱动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二。关于父母
都说孩子是父母以及家庭的一面镜子。一个夫妻关系融洽、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出来的孩子通常比较阳光,那种阳光不是说一个孩子想要故意去伪装就能装出来的。
所以,书中也指出“孩子所有的问题,如果追根溯源几乎都会追到大人那里”。对此,我也深深赞同。
现在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的确是不惜血本,由此也可以看出来,家长在孩子身上倾注的心血。小孩子从还没出生就开始面临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但是这些家长这些投资真的是有价值的吗?
首先,现在的很多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孩子的成长规律,全球教育已经发展到哪一步,未来社会何种人才聚聚,竞争力”。更多时候仅仅是看到大家都在做,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下。书中将家长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技能教育孩子,又有责任心的家长;第二类是不懂教育但是有责任心的家长;第三类是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的家长。相比之下,哪种家庭更容易出现教育失败的孩子呢?答案是第二类家庭。教育孩子除了要有爱之外,作为家长,也要努力去学习一些儿童的成长机制的知识,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
从爱的角度来说,相信大多数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恰当的表达这份爱。比如有些家长有时候会出现“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会触发自己内心里的不愉悦,从而将这份不愉悦传达到孩子身上,对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暴力打骂,这时候有的孩子可能会选择更叛逆,当然也有些孩子会选择沉默,但是这种沉默换来的通常都是将这份不愉悦压在心里,而这就像是在孩子心里埋了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在哪天,可能就触发了炸弹。而这样的孩子通产也并不会向着父母所期待的方向发展。相反,在爱和鼓励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常常更容易养成坚强勇敢的品质。
对待孩子,每个家长都可以记住下面这段话: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郁;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极度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平;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学会了头脑平静。
所以,作为家长,你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
其次,很多家长本身是没有“幸福”的感觉的。作为家长,面对着生活中的纷繁复杂,很多人似乎已经失去了幸福的能力,所以孩子也没法从家长那里感觉到什么是幸福。书中指出 “幸福是内心的幸福,追求幸福的正确态度,是以超然的心态做事而超然的心态形成是以树立正确价值观作为前提的”。
“人是一种渴望幸福的动物,人应该为幸福而活着教育首先应该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提高人的生存状态,使他能够在不幸的时候找到幸福的感觉。”
成年人现在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抱着自己的痛苦不肯放。而且很多人会觉得我都已经这么大年纪了,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了,改不了了。这就是为自己不肯放弃自己的那些痛苦找借口。如果成年人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做事,那么自己的幸福感就越来越低。
第三,很多家长对孩子都抱着“精英意识”。很多家长都想把孩子“复制”成天才,所以大部分家长都热衷于以各种方式向各种“精英家长”请教。可是,孩子和孩子之间是有差别的,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是说让每个孩子都去清华北大、哈佛耶鲁。作为家长更应该搞清楚“内心的深处的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成功的概念到底是什么”。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声音常常也把我们的价值观搞的混乱,这时候作为家长、作为成年人更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
三。课堂的作用
一个孩子接受教育,学校一定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场所。课堂是接受文化教育最主要的地点,那么,课堂的作用是什么?书中指出“课堂的作用不在传授而在激发激发才能产生兴趣”。这个其实也给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课堂上真正的主体并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老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去激发孩子的兴趣。
还有,就是老师也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所谓的赏识教育,是“必须要找到具体所指,避免笼统的夸奖帮助孩子发现做好的地方,比如孩子做了一件事,这件事例有一部分做得好就要具体指出来,用配对的语言,比如这个地方很不容易,做到你居然做到了,而不能泛泛而论,你太棒了,你太聪明了,等等”。
四。孩子需要具备的品质
一直在说教育的问题,前面也提到教育孩子最终要能让孩子适应未来的人才标准以及国际标准。所以要想搞清楚要去培育孩子什么样的品质,最好的标准就是去搞清楚国际上对于人才的要求。国际上提出的对于人才的标准有下面四个:第一是忠诚,第二是团队精神,第三是沟通能力,第四是聪明才智。我们可以看出来其中前三点都是在强调“人”,最后一点才是强调“才”。
社会中曝出的很多新闻,让我们见识了很多有“才”,但是不具备“人”的品质而发生的悲剧案例,所以更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教会孩子去面对挫折,培养孩子同情、关爱、怜悯的品质。
只有这样,具备了品德和知识,才能最终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孩子的幸福来自哪里?
大概就是来自于教育的一点一滴中。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有感4000字》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3157.html
- 上一篇:《盛夏的翅膀》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