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周恩来传》读后感精选7篇

时间:2019-05-15 08:00:45 网站:公文素材库

还记得十里长街送总理吗?周总理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的。《周恩来传》这本书又迪克·威尔逊所著,记录了周总结生平事迹。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周恩来传》读后感精选7篇。

【篇一】

通过读《周恩来传》这部书,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对周恩来总理的敬仰。周恩来伟大而又高尚的人格,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的时代风云造就了周恩来的精神品格。周恩来伟大的人格精神又影响、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前进。

一方面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千百万共产党人高尚精神品格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是对中华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阶级性品德精华与民族性品德精华的高度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作为总理的作息制度是连续伏案工作,他定下的节奏是无人能与之匹敌的。

纵观总理一生:

一、立大志,把个人理想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为中华崛起”的崇高志向当作终生不渝的追求目标。这是周恩来人格精神的坚实基础。有着强烈社会使命感和远大志向的周恩来,曾在作文《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中明确提出学习应以肩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目的,开始把个人前途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了。当校长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时,周恩来庄重的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周恩来一生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斗争的伟大事业中,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这启示我们,一个有为的青年,只有树立革命大志,确定好人生的坐标,才能坚韧不拔,奋发前进,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他的生活才真正有意义,他的青春才能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二、一生只讲奉献,从不索取,把个人有限的生命完全溶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是周恩来人格精神的核心。周恩来是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典范,也是他人格精神的核心。表现在他时刻关心群众生活,体察人民疾苦,终生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上。

周恩来作为共和国的“大管家”,人民的忠实公仆,与人民息息相通,血肉相联。他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喜人民之所喜。把人民的疾苦时刻放在心上,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他尽管为了国家大事日理万机、昼夜操劳,仍经常深入农村、工厂、学校、部队,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战士促膝交谈。仔细了解他们的疾苦,询问他们的要求,倾听他们的呼声,征求他们的意见。

【篇二】

1976年1月8日,正是华夏大地寒意料峭的时节,北京的空气里,还夹杂着彻骨的冷意和一种极度压抑的沉重。在地球另一边的美国,联合国总部门前,联合国的旗帜半垂空中,仿佛也在为一颗巨星的陨落而哀伤。面对总部的半旗,一些国家的外交官聚集在广场上,言辞激愤地责问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瓦尔德海姆:“为什么要为中国的一个总理的逝世降半旗致哀?他有什么资格?!”瓦尔德海姆冷眼看了看眼前的人,带着一种尊重和崇敬的语气回答到:“因为他没有一个子女,也没有存下一分钱!如果哪个国家的元首能做到这其中的一条,联合国总部也一样会为他降半旗致哀!”

瓦尔德海姆所说的中国总理,就是我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周恩来。

周总理一生戎马倥偬,为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呕心沥血,奉献了他坚韧而醇厚的一生。他以温文尔雅、不卑不亢、机敏睿智、心系群众的形象,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永远爱戴和怀念,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尊敬和敬仰。

对周总理的第一次“认识”,来自小学时的一篇课文。在一次课堂上,当老师问学生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时,少年的周恩来沉着而坚毅地回答说: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后,又有《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课文相聚增加了我对周总理的认识和了解。在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及阅读了一些有关周总理的宣传报道后,对周总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而系统地深刻了解和认识周总理,却是在《周恩来传》之后。

对周总理的讲述文章,可谓是多如牛毛。但给人的感觉总是“惊鸿一瞥、管中窥豹”,既不全面,也不深刻。而《周恩来传》,是周总理光辉一生的真实再现,更是周总理高尚品德和卓越的领导艺术的全面体现!

在佛家,僧人奉读经书之前,有一道“工序”,就是净手:把手洗干净了,焚上檀香,双手捧着经书,然后再行拜读。我读《周恩来传》,虽无佛家的庄严和凝重,却也是待到夜深人静的时候,闭门谢客,端坐案前,怀着敬重和景仰,以一颗如朝拜的虔诚之心,凝神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反复咀嚼。

掩卷长思。我仿佛就站在周总理的身边,或者说就是他身边的一员,亲眼目睹了周总理伟大而崇高的一生!我为中国有这样一位伟大而杰出的总理而骄傲,而自豪;我为周总理那博大深邃的宽阔胸怀、机智过人的外交策略、心系人民的真情实意而感动,而沉思。

但,我更看到了这样的总理:严谨求实的楷模。

严谨求实是我党的一贯要求,也是我党的一贯工作作风。而将这一要求和作风发挥到极致的,观遍我党之历史,怕是无一人可出周公之右!

1913年的春天,周恩来只身前往天津求学。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凌辱,尤其是北洋政府与日本签署的《二十一条》,更让年轻的周恩来看到了国家的羸弱和破败,让年轻的周恩来再次坚定了自己幼年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他大声疾呼:“处今日神州存亡危急之秋,一发千钧之际,东邻同种,忽逞野心,噩耗传来,举国骚然,咸思一战,以为背城借一之举,破釜沉舟之计。” “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上勿负是期也。”

他于是踏上了漫长的救国征程。

1917年夏,周恩来欲赴扶桑寻求救国之道。临行前,他和同学说:“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但是,中华民族究竟怎样才能实现腾飞的百年梦想?当时的周恩来还不是完全清楚,面对喧嚣一时的“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甚至“军国主义救国”等思潮,周恩来没有完全否认,但也没有完全认可:他始终觉得也许这些并不是彻底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之道。而在当时的中国,他无法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于是,他把探求救国真理的目光转向了国外。日本,是他探寻救国道路的第一站。

但在明治维新后快速发展起来的日本,周恩来没有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失望之余,他将救国的目光再次转向祖国,尤其是在了解了俄国十月革命后,他开始有意识地接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犹如一道闪电,划过了他还懵懂的认识天空。他曾说:“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正是怀着这点光明,他再次回国,积极参与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热潮之中。

1920年11月,为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考察和学习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周恩来决定奔赴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法国。他说:“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

此后,又转赴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英国,继续寻求他的救国之道。同年2月,“他回到法国,辨析了工团主义、行会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派思潮,终于认定:中国应该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周总理探求救国理论的艰难旅程,不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历史性贡献,更充分彰显了他严谨求实的做事风格:不偏听偏信,也不妄自菲薄;不浅尝即止,也不半途而废。他始终坚持着一种严肃谨慎的求实态度,多方考察,联系国情,全面思索。一如古人云:谋定而后动。

1931年12月上旬,周恩来离开上海,到达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图妥善处理根据地和中央之间的一些认识问题甚至是尖锐矛盾,切实保护根据地的革命果实和未来发展。面对复杂的情况,周恩来没有一味地执行当时党中央的错误路线和决策,而是在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和毛泽东相一致的观念,从而使二人接下了几十年的革命战友的深厚友谊,也最终直接推动了中国新民主革命、民族解放事业、民族复兴等一系列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和快速发展。

可以这样说:周总理的一生,既是奉献的一生,更是严谨求实的一生。在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前提下,他始终以一种前瞻性的求实精神,严谨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在他的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学者型”的治学严谨态度:求真、求实。他没有毛主席那种大气磅礴的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个人魅力,他有别于毛主席的魅力在于——他用一种近乎女性的细腻,事事考虑周全,处处处理妥善,努力不留尾巴,追求尽善尽美。

他不浮躁,也不会轻易动怒。在他的一生中,很少有看到他盛怒的情景。他永远是那么沉着冷静,永远是那么温文尔雅,永远是那么思虑周全。他把一切问题都看清、看透,并给予身边的工作人员以明确的告知。即便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不忘处理好自己保险柜里的重要文件,以便不给国家造成损失。

周总理离开我们已经快40年了,40年来,他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他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普通群众。他是历史的巨人,更是时代的楷模;既是中国的福星,更是我们的榜样!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xxx综合枢纽工程是一座以改善湘江通航为主,并兼有保障供水、灌溉,改善环境、公路交通、发电等多重功能的综合性枢纽工程,是省市“十一五”重大项目。面对总投资高达63亿元,将极大改善滨水区环境、培育高质量沿江风光带,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及适应船舶大型化趋势的需要,提升城市品味,增强xxx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xxx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步伐的这样一个特大经济工程、环境提质工程和民生工程,我们建设者们又将如何确保工程的优质完成?

答案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认真体会和发扬周总理的严谨求实精神,合理规划,步步落实。

合理规划,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既着眼于现实需要,又着眼于未来需求,在合理利用投资的基础上,努力做好大局上的统筹安排,细节上的无缝对接:既有蓝图,也要有详细的施工方案。而合理规划,则首先要求我们的规划者深入调研,全面考察,充分预见。

步步落实,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既着眼于规划蓝图,又必须大力推行具体的施工方案。尤其是在涉及到具体的一些工程事务时,如涉及到民众利益时,更要本着“民生工程”的根本宗旨,切实维护好民众的根本利益,把每一项工作做细,落到实处。

也只有这样,我们的xxx工程,才能最终建设成为一道经济工程、环境提质工程和民生工程!

逝者如斯。面对伟人,在深切缅怀的同时,我们更重要的,是汲取他们的高尚品质和优良品德,并以他为楷模,把它们不断发扬光大,在循序渐进中逐渐生根于我们的思想中,融入于我们的灵魂里,发扬于我们的行为上。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千千万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才能不辜负于周总理数十载的高风亮节的熏陶,才能不辜负于千千万民众的厚望,真正地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好,为我们的人民服好务!

我想:这,也许是对周公最好的怀念……

【篇三】

你只听到我的威名,却没看到我的辛勤。(人民)

你有你的超级大国霸权原则,我有我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美国)

你否认我的使命,我决定我的革命。(苏联)

你嫉妒我深得民心,受人爱戴,我支持你稳坐江山。(毛泽东)

你可以轻视我们的红军,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蒋介石)

从政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压迫与暗杀。(四人帮)

但那又怎样,哪怕去见马克思,也要为人民服务。

我是周恩来,我为中国代言。

为什么周恩来同志可以登上开国总理之位,而不是其他一些抗战的老前辈呢?

他有一些独特的经历。从小他就听妈妈给他讲抗战英雄的故事,内心就埋下了精忠报国的种子。之后在南开中学不断接受新思想,并遇到了启蒙老师张伯苓校长,一直在擦出智慧的火花。当老师问全班同学为何而读书时,他满怀热血地说出一句至理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来在他高中同学吴的帮助下,顺利到日本留学,但是日本的大学根本不让他注册。俗话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就会为你开一扇窗。”但他却阅读了河上肇博士的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社会问题研究》杂志,此时他似乎得到了改变中国的良方——马克思主义。再后来受到教育会及其他人的资助之后留学法国,当中国政府向法国购买用来镇压国内同胞的军火,于是他那颗不安分的心再也忍受不了了,不断组织游行示威的学生活动,给法国政府施加压力,最终他们被逐回中国。这次在法国留学带走的不全是知识而更多的是革命的实战经验和共产党的坚实拥护。

他是一个工作狂人。几乎花了一生时间投身于马克思主义事业。看完这本书时,我发现好像中国是周恩来的,因为它是在用他的生命在为中国战斗着,当夜深人静时,总有他挑灯阅读的身影。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难道他是机器人啊,就算是机器人也需要及时充电。有时候他一周的睡眠时间比我一天的还少呢。以前的高三生活与之相比,简直是弱爆了。再想想现在的大学生活,我只能淡定地说一句“你懂的!!!”这让我坚信一点,“一个天才的能力不是由上天决定的,而是由一滴滴血汗累积而成的。”

他是一个深谙世故,极其老练的理想家,演讲家。有人这样形容他,“他善于使事情看起来像梦一般。”“在他的面前,我的不信任感几乎完全没有了。”他似乎能够抓住每个中国人乃至于外国人的心,这才是亿人景仰的偶像。以致于当他死后联合国为他降半旗,集体为他默哀。这样的待遇全世界只有周总理才配拥有。我学过的用于形容人品质高的词语基本都可以用来形容他,乃至于他被冠以很多人“××家”型的高级称号。不知道将全世界尊敬他的人排起队来,这队可以绕地球几圈呢?

他的命很好,总是能逢凶化吉,可能是中国需要他吧!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与他非常像的人,这个人就是最近在湖南台热播的新版《笑傲江湖》的男主角令狐冲。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令狐冲是个“老不死”。当他命悬一线是,总有高人前辈,男人女人,正派之士,邪教之徒为其疗伤,传授武功。这好像所有人都在为他而活似的,甚至连上天都帮他。居然在地牢的石床上轻易并且安全地练成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神功——吸星大法。但是我们又不难发现每次救他的人竟然都是他的恩人,只是他足够幸运并且及时地遇到他的恩人。这印证了一句话“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也让我更加坚信一点“好人会一生平安的。”

为什么周恩来同志为中国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却只能当一个国务院总理而不能继续往上爬成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代替毛泽东呢?

他只想当一个国家的管理者而非掌权者。我们心理老师陈竞秀曾说过,  “要分析一个人的性格就必须了解他的童年经历。”当他生下来才几个月就被他的生父亲过继给别人;在他懂事之前,他的养父有撒手归天;后来,在他10岁的时候,他的生母和养母又在短时间内相继去世。这种伤是痛的,这种痛是永久的。所以他渴望成为一个长者,更渴望有一个长者可以被他依靠。在长征途中,他深深地认定这个长者就是毛泽东。所以对毛泽东忠心耿耿,不离不弃尽管毛泽东对他有所猜疑,顾忌,嫉妒。他就是这样一个受人爱戴的总理,以致于后来毛泽东都亲切地称其为“管家”。

他对政治斗争非常地厌恶。尽管他生在封建家庭中,他却从小接受新思想的灌溉,没有那种高度集权,一统天下的野心。也很少使用手段争权夺位。他不喜欢将他的追随者笼络起来搞个政治集体为他的政治道路铺石加固尽管他有这样的能力。

我的收获以及作为一名大一学生的我该怎样将这些收获落实到底呢?

当看完《周恩来传》之后,我就觉得好像收获了很多东西,但是想要完整地写出来真的是绞尽脑汁,好难啊!如果我不能将我的思想表达出来,那么这个思想就不是属于我的。还是要加强文笔训练,多读多写吧!

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殊不知当我们抱怨自己的时间都花在了社团等活动时,很难挤出时间充电,究竟是我们的时间利用率没有提高,还是将时间花在了其他无聊的事情上呢?我们可能无法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至少可以做到“为不浪费优质的大学资源而读书”吧!透过现象看本质,穿越现在看未来,学习才是我们的软实力啊!

书中作者对周恩来的评价让我很受触动。他是这样说的,“对他身后的中国,我们充满了希望。”真心地希望我以后创业成功之后,有人能真心地说“对他身后的企业,我们充满了希望。”

【篇四】

假期内闲来无事,在书房的书架上随意浏览着,不一会儿,我的目光就落在了一本名人传记上面,它的名字叫《周恩来传》。这本传记是英国作家迪克·威尔逊所著,由我国作家封长虹翻译而来的,据说,《周恩来传》有好几个版本。

自小,就对总理有一种敬佩崇敬之情,尤其是他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话语一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直到现在,我还能回忆起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学过的《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周总理,你在哪里》两篇课文,还能背诵起里面的一些句子,还能想象到当时老师给我们诵读的情形,全班同学当时是鸦雀无声,他们也在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周总理的想念与热爱,来寄托对总理的真挚的情感。读了这本书后,我更加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周总理,对周总理这个伟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在周总理的童年时期,他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艰辛,在经历了两位母亲的相继去世后,十岁就开始持家,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家中的一切家事和亲戚的往来都由周总理一个人来操持,也许正是这个艰难时期使周总理对为人处事有了深刻的了解,这个经历应该是最早为周总理一次次成功完美的调和国内外的各种关系埋下的伏笔。这是否也印证了一句话:自古英雄多磨难,从业纨绔少伟男。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腾飞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仰奉献一生的伟人的形象。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品格谦逊、顾全大局、两袖清风,他那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和人格精神在中国人民心中构筑起一座永远闪耀光芒的精神丰碑。从他的身上,人们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人民公仆,什么是“最得民心的中共党员”,什么才是真正的高风亮节,什么才是“全党楷模”!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好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比如做事情时要学会坚持,但是有时候光有坚持也不行,还要学会适当的妥协;在处理事情时,即使有种种的不满,也不要轻易地表现出来,发泄出来,要学会如何隐忍,如何韬光养晦;当现实背离理想的时候,不是一味的抱怨和沮丧,而是尽全力向好的一面努力;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要学会正确的自我定位,不争第一甘愿第二,该属于自己的躲也躲不开,不属于自己的求也求不来,就让一切顺其自然吧。

从这本书中,我更感受到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啊,尤其是书中写到的“东渡日本”“留学法国”“长征路上”等章节,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伟人是怎样为探求救国救民的思想去国外的学习,我们的同志又是冒着怎样的生命危险走过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的。他们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一心向党,跟党走,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国家领导人

总理就如一本厚厚的书,他人生的智慧光芒将不断照耀我们前行。大音希声,大爱无形,我们只有沿着前人的脚步,在伟人光芒的照耀下,努力拼搏,才能走出一条不同寻常之路。

【篇五】

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传承者,中国开国第一总理,外交部部长,人民心中的绝对好总理。基辛格说他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政治家”,

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啥尔德于1955年在北京会见过周总理后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肯尼迪夫人杰奎琳说:“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 西哈努克夫人莫尼克公主也说过:“周恩来是我唯一的偶像”。从这许多人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知道周总理是何等的的伟大,伟大到你难以想象!

一、从周总理的勤劳看当代大学生的生活

周恩来总理在建国后平均每天工作20个小时,有时甚至连续几天不睡觉,而我们大学生中也有人复制了这一“伟业”!上网通宵连续几天甚至好几周,出现了“铁通” 、“联通”等专有名词,让人唏嘘……周总理在手术台上还继续工作,没日没夜,连他的专属秘书和警卫员都看的泪流满面,再看看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有过翘课的经验,有些甚至还在比较翘课技术,让人无语异常,你说你翘就翘吧,还大无聊的比什么翘课技术,这就不只是悲哀可以表述的了,而是完全的失望了。看着那些诸多社团里的人,那个不是在以一种打酱油的心态做事的?哪个是真想着为社团出份力量的?也许看上去有吧,但我就不信了他们中哪个不是为了在以后的选举中聚集人气?出发点不纯还不如那些打酱油的呢!怪不得有招聘企业说看见简历上写着有学生会经历的人就直接扔进垃圾桶呢,虽说有点偏激,但也不无道理,想想现在学生会里都是些什么人啊……

二、从周总理的勉励看当代干部现状

周总理是真正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实践者,他在死后无一分私产,火化后连骨灰都不留,全部被利用他是唯一令联合国降半旗的中国人,只因为他的巨大贡献,不仅是对中国,还有当时的世界周恩来的勉励尽人皆知,但看当今中国,贪污受贿者比比皆是,上有被称为“第一巨贪”的陈良宇,下有乡村贪官熊勇,其他还有刘松涛、尚军等,多到让人目不暇接……再看文革中的周恩来,仅凭借一己之力,他力保陈毅,还保全了宋庆龄、郭沫若、章士钊、程潜、何香凝、傅作义、张治中、蒋光鼐、蔡廷锴、和李宗仁等十三位民主人士,同时也包括国务院,人大常委,政协等首脑机关的主要领导干部。他敢于进言,敢于做实事不怕遭到陷害和批斗,而如今的诸多干部,一天到晚想的是如何溜须拍马,极尽谄媚之能事,真话一句不敢说,屁话倒是一大堆,信奉的是“上级领导飘飘然,自己职位节节高”。完全没有可比性,真是社会跨向新世纪,官员回到解放前了……

三、从周总理的气节看当代中国人

周恩来精通八门外语,但接待外宾和处理外事时总是要有翻译,只因为他坚持在国际场合使用自己国家语言是一项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如此气节,不愧为我国开国总理。而身为外交部长,他又能力战诸国英豪,大有三国时诸葛亮舌战群雄之势。万隆会议,他力排万难,先是在躲过了克什米尔公主号暗杀事件后,艰难的抵达万隆,之后又在会上三次力挽狂澜,并成功得提出了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方针,并使那些想要侮辱和毁谤新中国的帝国主义势力闭嘴,使中国赢得了很好的国际评价;而在之前的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风度和不屈的气节,也是他外交能力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一次表演,在讨论朝鲜问题时,会议陷入僵局,在美国副国务卿带有讽刺性的否决了朝中苏所提出的所有建议时,周总理强压怒火,十分睿智且理智的反驳了美副国务卿的观点,并成功推出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成为了以后广泛流传于外界的一场妙不可言的舌战,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巨大提升,也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尊严和国家气节。反过来看当今的国人,见到外国人表现的是如此卑微,媒体上那些多的不能再多的关于中国女大学生献媚外教的报道,以及那些在日本大地震中逃得比谁都快的中国人,还有那些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出卖自己国魂和国家机密的国人,再就是那些为了逃税而更改国籍的所谓明星,他们的国家气节还在吗?我深表怀疑,即使他们还在不断的声明自己是中国人。

四、从周恩来和毛泽东的友情看当代社会的人情冷暖

周恩来和毛泽东的伟人之谊是由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而生的,他们一路同行,互相支持,互相慰藉,共同奋斗,到了晚年,他们都把对方的生命当成革命事业的支柱加以重视彼此关爱之情感人肺腑。

“九一三”事件使毛泽东受到极大打击,从那以后,他的健康状况明显不佳,,先是支气管炎引发的昼夜咳嗽,后来医务人员发现毛泽东的心脏也出现了问题,为此,周总理特意把自己身边的保健医生、心脏病专家胡旭东调到毛泽东身边,监护他的病情。

1974年开始,毛泽东的眼睛视力明显下降,周总理知道后立即派秘书给毛泽东送去一副老花镜,这是周总理戴了多年,感觉最好的一副,他还叮嘱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如果毛泽东戴着不合适,立马转告他,但毛泽东的眼睛单靠眼睛不管用,同时,周总理也得了病,癌乳头状组织开始脱落,但他还是亲自组织专家为毛泽东会诊,加重了病情。

但如今,有谁敢说自己有一个绝对靠得住的朋友?现在的社会,人情冷暖,一切向钱看,就连找个稍微知心点的朋友都是奢求,都说办公室就是战场,同事就是敌人,虽说有点夸张,但也道出了现实的人情冷暖。

都说英雄总是被埋没,看来没错,周总理就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虽说他也有头脑发热的时候,但他绝对是中国在世界政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任务,他是天生的外交天才,是无可替代国家总理!

【篇六】

“十里长街送总理”这句话,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听到了。当时年幼的我真的不明白,这一句话总蕴涵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情怀。

趁暑假的机会,我拜读了《周恩来传》,终于,十里长街这个场景在我眼前渐渐清晰,周恩来总理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高大,更加丰满了起来。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周恩来同志的种种事迹继续在流传着,继续影响着当代的党员以及群众。

周恩来,字翔宇,1898年3月5日诞生于今天的江苏省的淮安。 “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想必我们早已如雷贯耳,但是就是这样的一句发自肺腑的誓言,贯穿了他的的一生。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名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名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第一任中华人名共和国总理。

周恩来同志虽身居国家总理之位,却处处事事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他从不利用职务之便,为亲戚谋一点私利,每次亲戚来看他,都是坐公交车。他自身也十分清正廉洁,书里写道,有一次他到一家照相馆去照出国用的照片,要了两张单独的发票,一张给机关,另外一张留着给自己,因为有几张照片是自己私用。他周边的人都得适应他拒收礼品的作法。还有一次他家乡的党组织给他寄去了一些地方土特产食品。他不仅把这些东西重新包装好寄回去,还附了一张国务院禁止接受礼品规定的复印件。周恩来同志这种不以权谋私的优良品质,对我们当代的党员,仍然有着积极的影响。

周恩来同志不仅是人民的好总理,更是一位优秀的外交家,众所周知,周恩来同志有着机智的谈吐和迷人的风度,在建国初期为新中国建交了许许多多的国家。有一次,欧洲的一位外交官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你们中国每年发行人民币的总额是多少?”这是国家机密的问题,哪个国家的财务会向外透露呢?这分明是想让周总理出丑。如果总理说出一个真实数字是泄露国家机密,如果随便编造一个数字有损国体。众人面面相觑。周总理马上回答:“中国每年发表的人民币总额是:十八元八角八分。”。因为以前的人民币只有“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 角、5分、2分、1分”这个数字加起来总额不就刚好是18元8角8分吗?这样的回答既没有泄露国家机密,也不能说是谎言,是确确实实的回答,其中更是显露出了周总理在外交活动中幽默机智的反应。

《周恩来传》作者迪克·威尔逊所说“取得了在外交上的最伟大胜利”,他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形象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这次会议准确印证了亨利·基辛格对外交的判断,“它仍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那些对共产主义政权保持怀疑的人在面对周恩来的个人魅力时,也努力收敛了这种怀疑。

他于1976年1月8日逝世,终年78岁。他逝世那一天,联合国破例降下半旗,悼念这位伟人得逝世,周总理虽然已经逝世,但是他的光荣事迹将永垂不朽,时刻鞭笞着党员,特别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党员,要努力向周恩来同志学习,不仅要学习他的幽默风趣,不仅要学习他的机智灵敏,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他那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

【篇七】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为打破天津男女学生的组织分开局面,1919年9月16日,周恩来创建“觉悟社”。当时社员有21人,男女数量约等。其中包括周恩来、邓颖超、郭隆真、马骏、刘清扬、谌志笃等。这个组织比较严密,对外废除姓名,发展新社员必须有三名以上社员介绍,由全体社员讨论决定,他们用抓阄办法决定每人的代号,周恩来就是“伍豪”;邓颖超就是“逸豪”。1920年1月,觉悟社创刊《觉悟》,其中周恩来撰写《觉悟的宣言》等。后来周恩来、郭隆真等因领导学生运动被捕,觉悟社转地下。

严酷的现实令周恩来深刻地体会到:今后的救国道路,只有深入劳工群众,依靠劳动阶级,采取共同行动,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改造旧的中国。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周恩来传》读后感精选7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3300.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