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世界越来越狠,但完全可以战胜》读后感,这是一本好书,你的感悟是什么呢?这篇范文大家一起欣赏!
每个人一生下来,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嵌入了一个如蜘蛛网般的社会中,一环扣一环,结构复杂、关联紧密,一旦运转起来就停不下来。但作为理性人,我们有时必须要停下来,好好看看社会、看看人心,反思自己的所做作为能否让社会变得更好。同时,用强大的思维武器透视社会各个利益阶级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各个方面的博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妄图脱离社会,就像人想脱离空气而生存一样可笑。不理解社会者,不配理解自身。
《世界越来越狠,但完全可以战胜》这本书就是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机制、人心规律的一个很好切入口,本书通篇用一个“狠”字作为中心线索,从世界越变越狠的逻辑讲起,然后依次讲对别人狠的人有哪些,他们隐藏在何处?他们的心理为何发展成那样的变态、畸形;对自己狠的人有哪些,崩溃和抑郁在心理上意味着什么?为何自杀是人类存在的败笔;变狠有哪些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他们能被战胜吗?
围绕着这些精彩而宏大的主题,作者用他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和客观理性的观察慢慢展开一个属于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涉及到各个社会阶层的心理分析,所以读起来不免会让人感到现实的黑暗和充满负能量的压抑之感,但我们仍需鼓起勇气去直面现实,不是吗?鲁迅先生就曾说过,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这就是作者敢于揭露真相的内心动力。
社会因所有成员的精细化分工协作而高效运转,积累大量财富,但却不得不支付一些社会成本,如竞争白热化下人的心理变狠,疯狂拜金下的道德滑坡、人心冷漠下的大量心理问题和居高不下的自杀率等。这些都导致了我们在社会中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幸福感就更无从谈起了。
虽然一直有感受到社会人心变化的很厉害,隐隐约约出现了很多问题,和谐和幸福只是冰山上的部分假象,冰山下面无数人的内心深处正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如畸形房地产利益分配下的巨大不公、厚黑学、潜规则当道,人心变的越来越坏、越来越狠,阶层固化在加速完成,底层人民中存在很多互相残杀、互相鄙视的现象,但却没有到相关的书籍来深入讨论和破解这些现象并提供相应的深度剖析的方法论。
直到看到本书,透过作者恶狠狠的真相揭露、精湛的心理分析,才让我对社会机制、人心规律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
一、变狠的心理和社会机制
只会躲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过“小确幸”的生活是可笑的。因为从逻辑上说,一个人心变得越来越坏的社会,每个人都无法自保。每个人都有软肋,都有虚弱、需要休息的时候,任你再强大都会遇到比你更强大的人。用地沟油炒菜给我们吃的餐馆老板,种“毒蔬菜”的菜农,生产、贩卖有毒大米的人,哪一个你能保证一辈子都不会遇到?
更可怕的是,比如在公共空间,中产阶层与社会下层一样,没有任何物理上的防护措施,没有防护工具或者保镖警卫,随时可能被不知哪里冲出来的什么人所伤害。这种伤害既可能来自于失范的公权力,也可能是想在人群密集的火车站挥刀的社会失意者。
在暴力面前,中产阶层和社会下层相比,并不具备明显优势。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曾非常形象的说,在自然状态下“人对人是狼”。“自然状态”的可怕状况,他经典地表述为“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人们“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现在,我们来考察一下让人变狠的心理机制。先看一下穷人为什么会变狠。首先我们要用到“心理保护”这个概念,在心理上活下去,是人最大最深远的内驱力。如果他在心理上受到威胁,就必须用行为来保护自己,或者产生其他的心理问题来保护自己。
穷人在利益上一直处于社会食物链的底层,因为穷,在这个社会心理食物链上,一直在被别人从心理上进行吞食。如果一点改变的希望都没有,他就会说服自己认命,就像奴隶社会的奴隶,中世纪的欧洲农民那样。
但只要还有一点希望,或者说,如果他一受刺激,就会感到巨大的挫折,心理上就会觉得活不下去。他要在心理上保护自己,怎么办?变狠!在心理上可以防御,可以进攻,就能够得到心理优势。这意味着他内心世界对那些富人、食物链顶端者产生麻木、不仁感,同时幻想变狠的自己可以暴力或者其他手段主宰正义,惩罚这些贪婪者来补偿自己的心理。
变狠解决不了穷人的处境,但看上去却可以解决他的心理问题!
富人为什么变狠呢?
实际上,变狠就是从富人那先开始的。他们可能没有对别人进行人身伤害的狠,但利用制度的、政策的、社会博弈的优势地位“掐穷”。占有更多的钱,本身就是一种狠。在房地产利益集团洗劫“中产”和“草根”时,看一下某知名房地产商“穷人就不该买房”的那副论调就明白了。
按理,你变狠洗劫别人后,应该感到害怕,怎么还变得更狠?
富人确实感到了害怕,但在心理上并没有示弱。当你欺负一个人的时候,因为在道德上是错的,所以你一定有一种罪恶感。如果一个人意识到了欺负别人在道德上是错的,罪恶感就会惩罚他,他就不可能再去欺负别人,否则知道是错的又继续干,道德的压力会让他人格分裂。
这一点,在心理上必须有一个解决方案。怎么办呢?就是把欺负别人合理化,认为欺负别人是对的,别人活该被欺负,或者这根本就不是欺负。在心理上,要贬低、蔑视、仇恨别人,利用心中充满的这些情绪来掩盖罪恶感。
到这里,仍然没完。
因为富人清楚,他们变狠剥夺穷人,穷人会恨他们,说不定穷人会报复。所以仅仅说服自己“剥夺穷人是对的”或者“这并不是剥夺”并不够,他们还必须变狠,加剧剥夺穷人的力度。也就是说,更狠,是对变狠产生的道德问题,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个人杀了人,消除恐惧和罪恶感的办法就是继续杀人。在一个心理畸形的人那儿,更加疯狂的行动,就是对原先的行动所产生的问题的治疗。
而从语言、行动和心理的关系上,一个人只要变狠,在伤害别人时,由于心理保护,也反过来破坏了自己的心理和人性,他会继续更狠,继续在人性上更像是一个“残废”。
当穷人和富人的狠相遇时,就产生了这样的社会机制:他们基于对对方的防御,行为会相互强化,即一起变狠,没有谁肯或者敢示弱。
为什么那么多年了,我们还看不到一点“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呢?就在于,有权和有钱的人根本不可能让步。因为一让步,就证明他们压榨无权者、穷人是不正当的,这在心理是就威胁到了他们的地位和利益;而且,在让步后,他们对无权无钱的人会对自己干什么,根本没有预期,没有人有能力给他们一个保证。
变狠,给所有人,给中国下了一个套,一个越来越收紧的套。
二、隐秘人群的心理分析
揭秘这些极端人群的心理,不只是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最深处的恶,并且提醒着我们,一个人如果沦为被社会价值排序和疯狂占有等观念奴役的心理动物会有多可怕。
1. 校长、老人为何性侵幼女
在中国,因为频频爆出的关于“校长”、“老人”性侵幼女的新闻,导致这两个词汇成为像“小姐”这样具有“污名化”特征的词,这显示着,在一个变狠的社会,得到最多的人和得到最少的人总是最狠。
毫无疑问,“校长”、“老人”们对幼女的性侵,碰到了这个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痛处。
这两类人群可以很形象的划分为“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他们代表着得到最多的人和得到最少的人。他们都具备两点心理特征:
1.具有“占有”的强烈倾向或焦虑。
2.心理失衡。
这两点心理特征下隐藏着惊天的秘密。为什么要去性侵幼女呢?因为幼女是处女。在今天这个时代,实际上是更为稀缺的资源,也差不多是最后可以占有、掠夺的资源了。在和别人的心理竞争,她们更能满足“食肉”动物们占有、掠夺的快感,以及在变态中消除焦虑。
古今中外,性侵幼女的现象都存在。但在今天的中国,它远不止是道德问题、心理问题,而是社会变狠、占有很疯狂的一个后果。
现在分析一下“食草动物”的心理。仔细想想那些农村性侵幼女的老人,活了一辈子,为什么突然“晚节不保”?这并不是说他们原来就是装的。根源在于,面对这个社会的利益链和食物链,还有年轻人能够享受的日新月异的科技、物质生活,他们感觉自己成了被抛弃的失败者,很有深的“白活了”的可怕体验,在心理上处于极度的劣势。
来日无多,他们必须变狠,补偿自己,并“报复”社会。去和别人玩追逐权利、金钱的游戏,对于他们来说已无法想象。但他们还有更好的机会:占有更为稀缺的资源——幼女。
性侵幼女,使他们在心理竞争中突然找到了心理优势,并完成了对社会的“报复”,使他们觉得这辈子并没有那么失败。其内心的声音是:“太阳你妈,你们得到,老子也得到,而且是更有价值的东西!”
著名权威时政刊物《南风窗》有报道说,广西武宣县的一个70来岁农村老头,性功能早已退化,其老婆说“我那老头子已经不行好多年了”。但这并不妨碍他性侵幼女,因为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解决生理问题,而是为了治疗自己的心理失衡。
心理失衡的远不只是农村老人。某些教师、民工等,直接是这个社会残酷的利益和心理竞争的出局者,心理的挫败感、怨恨感更为蚀骨痛心。
虽然“食草动物”们没有机会换来利益,但他们和“食肉动物”们在心理上其实是一类人,都具有占有倾向,都希望处在被人吃的地位的不是自己,都随时打算把自我和人性卖出去。他们的心理后果和“食肉动物”的区别只是,不是狠自己卖了自己,而是恨自己的无能。
而为了补偿自己,他们必须具有“被迫害感”,以便为自己突然突破道德底线找到心理依持和理由。
2. 让座的圈套
让座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中国人,很多人没想通其深层次逻辑,表面看是一个简单的道德问题,但却会衍生出暴力打人事件和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矛盾等。有时,衡量一个社会变态到什么程度,有两个指标:它的老年人无赖、乖戾到什么地步,人们是非不分、认知混乱到什么地步。在此,先来看一看作者对让座的深入分析:
先澄清一下“让座”问题。一个恶人,同时也是一个认知混乱的人。而社会的认知混乱,只会鼓励作恶。
不让座不对吗?是道德问题吗?这要看情境。
乘客购买了车票上车,和公交公司达成了一项契约,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如果有空位,乘客有权利坐下去。这一项权利是有道德分量的。无论是放弃,还是取消这一权利,都意味着乘客要做出牺牲。
但你要一个人做出牺牲,只可能是基于这个理由,即你要别人让座的要求的道德分量压倒了别人权利的道德分量,从而别人有让座的道德义务。因为放弃权利并不是义务,而是一种美德。
就郑州公交车老人暴打不让座女孩事件来看,当女孩在车上坐下时,她“可以”让座,“可以”主动放弃这一权利,而不是就被动地“应该”“必须”让座。“应该”“必须”在道德哲学上是进行道德判断的词语,表明一个人具有做什么的道德义务。
但这个社会的主流舆论,却偏偏用“应该给老弱病残让座”的混乱表述,在道德上取消、否决年轻人坐下的权利。把年轻人向老人让座这一美德弄成了年轻人的道德义务,搞的不让座就是道德问题!这就为老人疯狂使用道德来胁迫年轻人就范,引发社会矛盾埋下了伏笔。
不错,当老人没有座位坐,预期会有安全问题时,从自然义务的角度上讲,年轻人应该让座,因为安全的道德分量,足以压倒他坐下的权利的道德分量,而年轻人让一下也没损失什么。
但是,要搞清楚,这是基于预期老年人会有安全问题而让座,而不是因为他是老人这一身份,别人就应该让座。对孕妇、小孩、残病人让座也同样如此。事实上,任何一个人,包括年轻人,如果预期有安全问题,别人也应该让座。
如果看不到这一点,把让座和身份强行联系起来,那就是偷换概念,在认知上“出老千”了,把享受年轻人的让座当成了老年人的特权!似乎,就像主流舆论和脑残时评写手认为的那样,只要有老人上车,年轻人就应该让座。
但一个人绝不仅仅因为他是老年人,就享受有让别人让座的权利。除非他预期会有安全问题,否则,他只能请求别人放弃坐下的权利,而绝无资格“要求”。如果别人不让,他也没资格说什么,让了,享受了别人因放弃权利做出的牺牲,就具有表示感谢的道德义务。
只有如此透彻地界定让座问题,才不会纵容那些心理上还停留在巨婴阶段的老人胡作非为。
3. 周克华的心理分析
作者选取了周克华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分析了他的深层心理动机,发现了一个心理规律:一个人走不出过去,就一定和现在过不去,甚至和别人过不去。
与纸上谈兵的心理学家不同,作者追求最大化的实战,得意之笔有2012年云南巧家县爆炸案断定赵登不是官方所说的“报复社会”的精彩推断,还有南京“爆头哥”周克华事件中对华人神探李昌钰的挑战中,否定周克华有同伙的论断。
根据警方提供的线索,作者对周克华的心理分析如下:
周克华属于六型性格理论里的自卑性性格,属于自卑中“冷血杀手”类型。
1. 他获取心理生存的方式是向外攻击,无道德焦虑,故不可能自首。心理极为强大,故不可能投降;
2. 他可能曾受到贫穷刺激或他人羞辱,自认为不该混的惨,或自认为有能力,因为绝不像很多自卑型的老实人那样认命,而是要通过伤害有钱人或抢钱来报复;
3. 他的心理模式是:把自己隐藏在黑暗之中,窥视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看不见自己,然后突然给予致命一击;
4. 他不对世界开口说话,但在心里面,一直对世界说狠话;
5. 他极为自负,并且不会信任任何能够给他带来威胁的人,尤其是男人。
后来事实证明,这些判断极为准确,周克华没有同伙。他唯一信任的人,不过是一个女人张贵英,但她只是他心理和情感寄托的一个对象,再在内心里对世界说狠话的人,也不可能完全孤独,而是要通过某一个让他感到安全的人和这个世界建立心理的联系。
再看一下周克华从小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我们就会知道他为什么成为“爆头哥”。
1. 父亲曾是城里人,从小极少与人交流,向世界封闭自我、保护自我的心理模式,对贫穷不甘“认命”
2. 爱看武侠和侦探小说:通过幻想自己有力量窥探这个世界来获得心理优势。
3. 体育锻炼,甚至“练武”:不仅在心理上幻想自己有力量,也让自己在身体上有力量感,以及对世界造成震撼。
这种心理发展的极端,就是玩枪。他在心理上,把自己变成一把枪。以上几点,已经注定了自卑又自负,但又无法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周克华,一定会对这个世界出击。
一个人走不过过去,就一定和现在过不去,甚至和别人过不去,周克华深刻的演绎了这一心理规律。
三、世界这么狠,如何在心理上修炼自己?
这本书里还有关于美国影院枪击案嫌疑犯霍尔姆斯、校园特大枪击案凶犯赵承熙、马加爵等极端人群的心理分析,分析的深刻而有理有据,让人能拨开迷雾看到人心理崩溃形成过程和爆发的逻辑。在此不一一展开了,那么在这个变狠的世界中,我们应该如何修炼自身呢?有方法吗?相信读者朋友们一定会此想法。
作者给出了他的方法论。首先是强大自己的智力结构,将理性和逻辑的力量化进自己的身体。我们要和别人打交道过程中,不受伤害,就需要具备心理优势,而要具有心理优势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把自己变成一种逻辑、一种理念、一种精神,顽强的捍卫它。
想想看,苏格拉底为什么能够临时前坦然的服下毒药,完全克服死亡的恐惧,靠的就是理性和逻辑的力量。他用逻辑推理证明了死亡,穷尽了人死后的所有处境,然后一一描述、推理、证明,最后得出结论,死亡并不可怕。一个真正捍卫自己理念、哲学精神的哲学家,死后自己的存在就从肉体分离,进入了一个纯粹的、真正的理念的世界,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完美的吗?从这个角度看,所有真正的哲学家都应该做好准备迎接这一刻,并庆祝能顺利进入理念的世界。
再举个例子,方舟子虽然并不一定是对的,但他自己从内心深层完全相信自己是代表着科学、真理的,为这些而战,所以面对再多的打击甚至人身威胁,他都不怕。同样,毛主席的信念是为人民服务,尽力打造一个理想中的阶级平等新世界,你能从心理上打败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吗?
其次,当你因某事而焦虑、恐惧是,你就要控制自己不要去感觉这些情绪,而是观察它,观察你的心理活动。因为感觉和观察不能共存,当你观察时,你就感觉不到你的焦虑、恐惧、抑郁,它们在你的观察中慢慢消散。这个时候,你实际上已经跳出了给你带来痛苦的心理情境,你是在另一边观察那些奴役你的东西。你会发现,焦虑、恐惧、抑郁实际上没有什么力量。
不将注意力集中在各种情绪上、集中在启动它们的原因和环境上,而要上溯到它的源头。否则,一个观念出现,他就人自己被牵着走,第一个观念生出第二个、第三个观念,然后是一根由众多维持心灵混乱的观念形成的无穷无尽的链条。
最后,要训练我们洞察存在真相的能力,通过认知的改变达到心理模式和人格的改变。这里有三个步骤:静心、对生活具有反思性、看清各种观念的虚妄性。
静心可以是静静的看着你面前的任何一个东西,电脑、桌子、书、树都可以,静坐时,什么都不要想,不要思考。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你能够做到直观不为心理活动所干扰,度过难挨的大脑一片空白和可怕的不适感以后,你会变得更加清醒。而这就意味着,你和你的内心建立了联系,循序渐进的延长时间,坚持训练,你的心就会静下来,此后,无论你做出什么选择,就会更多的听从内心的声音,乔布斯为什么一直强调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呢?这恐怕和他长时间的静坐密不可分。
对生活具有反思性,其实特别简单,就是凡事追问一下,这件事情的本质是什么,更深入一点的是什么,为什么?我能解释它吗?这是一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习惯,这种习惯可以倒逼出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思维武器和思想体系,将智力表层的泛泛而谈的观点分解成方法和规律,进入到我们的心理结构。当遇到相同的情境时,我们便可以运用一套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思想体系把眼前的事解释的井井有条,这时我们就形成了一种气势、一种力量、一种理念,在心理上就不会被轻易击倒。
看穿各种观念的虚妄,其他什么都不要想。这更像是一种佛教的精神训练方法,如佛教里为了看穿色欲的假象和荒诞性,进行针对性的白骨观、不净观训练,这些方法都是要你把人的存在属性剥去,如身份、地位、容貌、种族、肤色、职业、性别、社会价值排序等等,以无限逼近你的存在本身为目的,将困扰你的旧世界砸个粉碎!
当然,书中IMP心理分析方法绝不仅限于此,更多的干货和方法论还在作者的其他书中,等待着我们去阅读。我们想要吃透并灵活准确地运用这套心理方法,还需不断地在各种情境中反复运用、打磨这套方法论,将其融进自己的身体。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世界越来越狠,但完全可以战胜》读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3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