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一书由丁捷所著,是一部力透纸背的反腐警示录。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追问》读后感范文1000字14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一】
近日再读丁捷所著的反腐纪实文学《追问》,书里一共描写了八位腐败人物:《危情记》中的副市长,《最后的华尔兹》里的昔日的正部级高官,《曾记否》中的美女书记,《无法直立》中的市委副书记,《暗裂》中的高校党委书记、双学科教授,《四海之内》里的交通厅副厅长,《风雅殇》里的文化厅副厅长。这七男一女,起点不同,际遇各异,但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他们没有掌握权力的时候,大都算是能力超群的精英分子,违纪或犯罪都是在走到人生巅峰或者一定高度之后,却在身居高位的某一个时刻放松了警惕,迷失了自己。
读完后感触颇多,一方面是很受警示,一方面很受教育,对于现实有指导性。
先说警示,纵观他们的心路历程,发人深省。究其原因,这些人大多都是从自我放松党员要求开始,逐步走向违纪乱纪的。所以,告诫我们党员干部,不要拿人民赋予的权力为所欲为、谋取私利,要做一名清正、廉洁、自律、有担当的好党员、好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内无妄思,外无妄动”,从这些落马干部的忏悔中不难看出,先是思想理念出了问题。我们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将党的规矩意识根植于心,必须时刻保持思想上的警醒、道德上的纯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偏移、不迷失。在工作生活中,维护党的团结,遵循组织程序,服从组织决定,严于律己,战胜欲望、诱惑,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章规定:“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们应不断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世界观改造,打牢思想基础、积蓄精神力量,严守党规党纪、做好本职工作,勇敢接受各种困难、风险和诱惑的挑战,在考验中不断精心策划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成长。
再说学习,《追问》中的这八位人物,谈的都是自己的经历,从头至尾,能够看到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人的历程,他们初期的奋斗、艰辛、苦涩,以及他们如何出人头地的经过。看到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培养能力,如何处理问题,如何开拓经营,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他们的气度。比如国企老总的那篇访谈,虽然他性格霸道,但能力也确实出色,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如何管理企业,如何当领导,如何管束下属,如何在困难中闯出一条路,这都是经验,而且是平时少有人教你的经验;再比如行长的那篇访谈,我们可以从中知道年轻的努力,先人一步的探索,获取更大知识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可以说,里面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学习,去粗取精,从他们前半生的成功经验中学习成功的经验,从其后半生失败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二】
人性有多不堪,腐败就有多严重。
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得到了全国人民的额手相庆,但随着反腐败的深入,我们会发现其实腐败的原因基本上一样,不一样的就是掩饰的手段和被发现的时间而已。《追问》里面的腐败和反腐败故事和往常我们见过的没有太多的变化,如果说有新意的话就是每篇文章之后的原因探析,以及对于反腐败工作的不断追问,这种追问能带给我们对于腐败更多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于腐败成因的分析和判断。面对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的腐败现象,我们的追问更多应该从人性上的角度去探寻: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后,依然无法追问到自己内心的真实?
把每个人的事业生活都比喻为人生的长跑的话,那么我们会看到在跑道上有的人坚持不懈地奔跑,有的人慢慢悠悠地行走,还有些人跑到半道就被驱逐出场,有的人稍有不适就选择偷奸耍滑……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树立自己的追求,每个人也都向往幸福安逸的生活,不同的是有的人会把理想和目标当做一辈子的目标,而有些人则会在追求的过程中放纵自己,在利益和美色等糖衣炮弹的进攻之下举手投降,有的人甚至为了自己的私欲不等糖衣炮弹进攻就把自己独立出来,用特权供养自己形成和群众的隔离。
对于腐败现象我们现在可谓是屡见不鲜了,但是面对这些现象,除了了解其人性上的原因之外,还应该从制度上明确,真正的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在明确了制度之后为什么还依然有人不收手、不收敛?是因为他们面临反腐败重锤的惩罚,甚至还有一丝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态;在持续反腐败高压状态下为什么还能有腐败现象的发生,说明还有人没有从中汲取教训,甚至公然以自己的私利为中心,以人民为敌,所以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追问》书中的故事大多是近几年发生的,也就是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故事,这个“追问”也在提示着我们要一直带着这个“追问”追下去,这样才能更好地遏制腐败和反对腐败。
人性上的自私和贪婪预示着腐败无法根除,这种不堪的本性会自动形成追求法律制度的漏洞,追寻自我利益的最大化。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防止这种现象最好的手段就是有效的监督,让这种本性在追寻利益的时候有顾忌、不敢肆无忌惮甚至公然占有。为什么腐败后果足以令人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为什么腐败者在作案时依然惘然不顾?因为人性的善良会被自私和贪婪所覆盖,这个时候的苦口良药显得非常无力。只有警钟长鸣、常鸣,才能震慑住那些自私和贪婪。
人性有多不堪,反腐败就应该有多重视。
【三】
八个落马高官的腐败案例纪实,范围涵盖党政机关和国企,落马均为厅级以上高级干部,其中还有一位正部级。如果将干部的成长经历剥离出来看,无异于极好的励志故事。失足官员腐化之前,往往是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先进典型,个人素质切合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才能遇到施展的舞台,个人事业逐步走向巅峰。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第四部“最后的华尔兹”,是中国银行原行长、中国建设银行原行长王雪冰的自白,父母均为大学教授,少年时代接受良好的音乐和经典文学熏陶,培养了浪漫主义的种子,这些素质的沉淀为他后来在国外开展业务提供了不小的助力。如果将干部的堕落史剥离出来看,个中厚黑手段五花八门,尤其是第八部“曲终人散”,讲的是某省属国企老总的故事,他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树立一把手权威,又是如何放纵自己一步步走向灭亡(无期徒刑),琢磨厚黑术咱不害人可防身,这些坑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与人斗的套路,太阳底下新鲜事不多。如果把这部作品当作对“反腐”这个大问题的一种追问,本作差强人意,作者仅从高官们自身的道德约束做了蜻蜓点水的剖析。总体而言,我给三颗星,定位为反腐案例八卦读物。
【四】
这是一部描写腐败人物内心独白的纪实文学。与正在上映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配合着看,正反对照,也了解的会更深一些。
书里一共描写了八位腐败人物。其中,七男一女,分管业务有开发区、文物艺术品、金融、大学校领导、国企、组织部、交通、副市长等。简单分析,有几位存在个人思想走偏,类似于穷怕了没见过钱、苦怕了想享受一把、功劳太大了唯我独尊、水平太高孤高自傲等。总体而言,他们都是干将,功劳相当大,水平相当高,然聪明反被聪明误,到头来身陷囹圄,分析他们,可知与他们类似的不在少数,可见腐败之深,触目惊心。
看这本书于我而言,似乎也存在偷窥的一种心理。看看这些大人物是怎么活着的,是否与传言的相似,是否真是权钱权色交易稀松平常。他们腐败的原因,有一部分归诸于自身,却也有很大部分归诸于一把手的制度,权力太大,监督真空,一般人难以抵挡如此厉害的“权力效应”。这本书满足了偷窥欲,让人不禁生出人生若何,无可奈何之感。作者在与这些人见面座谈,并用第一人称把故事写全了之后,总结了两个字:混沌。认识不到自我,看不到自己内心。
我到其实更觉得权力这两字太恐怖,权力比混沌更有说服力。没有权力,穷,没尊严,啥也没有,有了权力之后,一切都有,一切似乎顺其自然。可见,权力的魔力何等之大。
在我这样的年龄、级别,还体会不到权力的魔力,只感受到可怕。比我聪明睿智会说话的人有多少,如果你在一个职位,他们巴结你、利用你、攻击你,可见危险有多大。
人是脆弱的,尤其是一个个人在一个社会中,尤其是一帮会采用各种手段的圈子里,个人是毫无抵抗能力的。
人生蛮复杂,认识你自己,把握好自己,需要耐心,需要定力,还需要一个好的外力,比如制度,比如环境。
【五】
“人只有真正被打倒的时候,才会追问内心的真实”
《追问》确实如他的宣传标题一样:比《人民的名义》更加真实、更加震撼,但这无可厚非的是纪实文学常有的手段。
以至于我边看这本书的时候边在心里默念当成故事来看就好,较真会让人觉得惊悚震惊甚至于压抑窒息。就连作者都会在“亲历:365个故事365里路”写道:“当我太多地追问了他们的灵魂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灵魂成为他们的众追之的”。
对于我这种没有见过太多世面的人来说,作者对他们灵魂的追问彻底变成了我对这个世界的疑问。
原来人的欲望可用爱情一词来掩饰的,反正爱情本身就虚无飘,拿来背锅是最合适不过了。
就拿“危情记”里面的主人公副市长来说,他有三个家庭,并跟多名社会女性发生关系。一开篇就述说自己失败的那段感情,说自己被女版的高加林给伤害了。在诉说自己的罪孽时,他似乎认为自己魅力良好,认为自己与她们的相遇是奋斗过程中美丽的邂逅、认为自己与她们相处是有情有义且有恩、认为只是违背道德非常伦,只能说羞耻而不是可耻。
可以说当他拿自己妻子和情人的外貌战胜那个伤害他的女版高加林的时候,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开始变得比高加林还要不堪。
原来完美的爱情绝唱,都要有大情的付出与大义的回报,这两个美好旋律共同构成。
在当今物质主义时代,年轻人不再相信同舟共济的爱情和婚姻,而“曾记否”里的美女书记和她的丈夫用相濡以沫的爱情和婚姻,支撑着人生信念,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可以说他们的故事励志并且让人羡慕。
可到最后,这些励志神话没能完美地保留下来。女书记为爱情犯了一次糊涂,她急切地想要回报丈夫,动用了自己的权利,让丈夫有了高薪的工作,自己却走上违纪的道路。在她一生清廉的人生中留下来灰色尾巴。
我构想出她在病床上对着作者讲述这一切的样子,笑看风云变幻,淡漠人生苦难,此境多在艺术品中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是为数不多的。而她的一生的确如此。
原来朋友也要不多不少刚刚好,多一个朋友多条路,多一个朋友多条祸。虽然这样说,却改变不了主观因素决定客观环境的事实。
“一个好汉三个帮,朋友多,帮我成不少事,朋友杂,也坏了不少事。”这是作者追问“四海之内”的交通厅副厅长所给的人生经验和总结。
他居功自傲,腐败堕落,整体在狐朋狗友之间窜来窜去,有钱做事,没钱瞎混。最后在作者追问之下,难以掩盖自己的荒唐回答。
其实在“曲终人散”里那个以不正当利益拉班结派谋求巨资的国有董事长也有这样的心理,在他同伙溃败、落得曲终人散的结果后,从不主动追问自身原由,一味地感叹人走茶凉。
原来一切事物都是要分场合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用在与人相处上未必是好事,“难得糊涂用在官场教条上只会更加不堪入目。
“风雅殇”里的文化厅长,拥有一双识别文物的火眼金睛,具有良好的文化行情修养。在职期间对下属疯狂造假、坑害艺术收藏者、破坏文化市场规则视而不见。
他用最会做事情敢于做事情的人,可他却忽略了底线,正如他所说的,“艺术品不能等同于工艺品”。只是觉得现在的艺术界需要这样赚钱,否则包括他在内的艺术家会“永远穷下去”。
他既需要良好的修养高大的精神,又无法掩饰自己本是世间大多数的俗物。空有一双好目光,实际何谈修养。
里面故事不算多,但要一一拷求不大现实,就只节选了几个觉得深刻的几个故事来写写自己的感受。
至于作者,或许是尺度的限制也可能是作者的体制内立场,决定了此本书只能是一个揭秘,这也是此书相对于《人民的名义》的缺陷。
我们现实生活中绝对不止这些,还有更多令人发指的事情我们未必知道。
【六】
近日,我抽空读了反腐纪实作品《追问》这本书,书中深刻记录了一些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8个典型事迹,以及他们违纪违法的心灵路程,
《追问》读后感
[智库|专题]。同时,书中无时无刻地在提醒告诫广大党员干部,不要拿人民赋予的权力为所欲为、谋取私利,要做一名清正、廉洁、干净、有担当的好党员、好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后,依然无法追问到自己内心的真实?”书中的提记给我们无尽的遐想。“内无妄思,外无妄动”,从这些落马干部的忏悔中不难看出,先是思想理念出了问题。理念的丧失、觉悟的退化,让原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弱化,物质享受、官位思想占据思想本源时,腐败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通过几个故事的深读,我认为领导干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
一是要把好思想关。思想绝不是某些人所说的是空洞务虚话题,一个领导干部倒下,首先源于思想根基的动摇,只有思想上的清醒,才能确保政治上的坚定。个人内心对腐败要有持续抗拒心理,面对金钱和美色诱惑能有良好心态面对,有足够理由说服自己抵制。只有把好思想关,我们才能做到坦然面对人生进退,与党的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拥有强大的内心思想定力,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二是要把好初始关。贪腐犹如潘多拉魔盒,但凡有过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这是腐败的规律。腐败离每个人并不遥远,很多时候就是不经意间帮别人办个私事,别人认为你帮了大忙,硬是要送点钱财表示感谢,碍于面子就收下,糊里糊涂地就开启人生第一次腐败,
读后感
《《追问》读后感》(https://www.bsmz.net)。尝到腐败带来的甜头,最终一发不可收拾,越陷越深,难以自拔。因此,我们内心要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珍惜组织给予的信任和关怀,坚决抵制腐败。
三是要把好亲情关。贪婪的夫妻和子女很可能会造就贪腐官员,这是贪腐案反复证明的规律。要做廉洁的领导,必须要有良好的家风和家教。我们开展警示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领导干部个人,更要延伸到领导干部家属。只有家属内心思想认同了清正廉明的价值观,才能让领导干部轻装上阵,还能通过家属监督和纪委监管的里应外合,为领导干部远离腐败架起一条牢固的防线。
四是要把好权力关。“修改工程容易,修改人生难。”书中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该案例的主人公曾是交通部门的一位领导干部,因自认为功劳大而未得到相应的职位就与新来的领导唱反调,把原有的能力优势未能再次运用到工作中去,而是为他人做嫁衣,用权力换来了物质人生,最终被拉下水。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而不能恣意妄为。尽管我们也承认某些领导具备很好的能力,但由于官本位思想过重,权力就变成了自身贪腐的工具,实在是令人痛心。
综上,既然选择了做党和人民的干部,就需要把好这“四关”,时常校对好自己行进的方向,战胜欲望、诱惑,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唯由此,党员干部才能做好人民的好公仆,履职尽责,能力展现,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创效、人民造福。
【七】
《追问》是一部描述真实腐败案例的书,书里面都是落马官员的心路历程,每个案例都令人震惊甚至感到压抑窒息,可以看到整个从清到贪的过程其实都不是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为贪腐的官员,是属于心智不坚定,慢慢腐蚀的一个过程,这种蜕变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的。
看完《追问》里所有的故事。不得不说,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故事里的主人公,就能力来说,都不是平庸之辈,其中还有不少人曾经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贡献。他们虽然起点有别,机遇各有不同,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他们没有掌握权利的时候,大多数都是能力超群的精英分子,可一旦拥有了权利,就放松了警惕,任由人性中的负能量疯狂肆虐,导致其人生结局彻底归零。看着他们一步步堕落的过程,心里有一种无奈的叹息。试想如果我处在他们的位置,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还真不好说。就如本书作者丁捷也提到,写这本书的时候差点让他崩溃,因为搜集到的材料包含着大量人性的负面。我可以想象并且能理解作者的感受,因为我阅读完这本书后,心情也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些官员堕落的原因五花八门,但却似乎是合情合理,有的因为感情创伤,有的因为怀才不遇,有的因为沉浸爱好,有的因为追求浪漫,有的因为晋升失败,有的因为爱慕虚荣,有的沉浸权利。围绕着事件发生的,是每个贪腐官员的社会关系,也就是兄弟、夫妻、朋友、同学的关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换个角度说,如果你的爱人十分爱慕虚荣,有强烈追求物质的欲望,你难道就要断绝夫妻关系吗?我国是非常注重人伦关系的社会,作为一个官员,难道是要斩断人伦,断绝七情六欲,然后变得刀枪不入吗?先国后家这种思想,要求的是官员们用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力量去对抗,而官员们其实也只不过是个普通人。不由感叹,个人对抗环境真是太难了,或许,每个人都需要有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才能帮自己一把。
《追问》中的贪腐官员,都曾经主政一方,很多人也是政绩显赫,他们也曾经谨言慎行,不曾触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但是诱惑就像洪水猛兽,一旦打开缝隙,往往如崩溃的堤坝,一发而不可收拾。从有底线到毫无底线,从被迫接受到四处伸手索要,一个官员只要放纵了自己一次行为,很多都一发不可收拾。这也是贪官贪污过程中的破窗效应,值得在职不在职的官员,墙里墙外的所有官员去深思。
在官场,贪腐和清廉,勤政和懒政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而懒政的官员清廉无为,贪腐而又勤政的官员治理有方。这往往给人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冲击,许多老百姓常无奈地想,能给老百姓办点实事,贪点就贪点吧,总比懒政而又贪腐的官员强百倍。
生活腐化还是贪腐官员的另一层外衣,很多腐败官员都和一名女性或多名女性有染,这也是近年反腐的共性问题,当一个官员政治信仰丧失以后,就会不讲政治底线了,精神信仰也随之坍塌,道德底线也不复存在。纸醉金迷和醉生梦死虽然有些夸张,但家外有家的情况已成为贪腐官员的标配,许多贪腐官员三妻四妾,多个私生子女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
贪官们往往都是过着两面人生,人前扮人,人后扮鬼。一个官员贪腐以后,常常有一种危机感,寻求精神寄托和及时行乐,成为官员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贪腐官员都表现出这种特征,他们一面高唱人生得意,一面求神拜佛,寻求庇护。《追问》中提到一位大师给某位官员开的药方是在小卧室悬挂群女裸像,并让官员广纳情人,以调和过盛的阳气,荒谬的不是大师的良方,而是官员虔诚地相信和践行。在公开场合,贪腐官员往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副人民公仆的形象,并且还常常声色严厉地抨击那些不作为官员的丑恶行径。
这本书还给了我另一个想法,这些人虽然最后下场都不好,但其实曾经都是很优秀的人,有的毕竟还是给国家带来不少贡献的。然而官场上,还有很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们并不犯错,也不怎么干实事,往往对国家和人民并没有什么作为。比如某位铁路部的涉事领导,虽然因为贪腐下马,但是我国铁路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其中有他的贡献,功不可没,真的很难说这种领导和碌碌无为的官员,是哪个对国家危害更大?
《追问》是直面贪腐官员内心的力作,当他们身处高墙,卸下荣耀与疲惫的外衣之后,往往能够心平气和地回味和剖析自己的从政经历和贪腐历程。真实而又直抵内心,每个故事背后都是痛定思痛的教训。每个官员失去自由之后,在对自己人生的经历回顾时,都有无限唏嘘感慨,每次诉说也是对自己一次又一次无情地鞭笞和拷问,只是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八】
在《追问》这本书里,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但每个人都并未真正意识到内心的问题症结。他们总是在躲避着自我思想中隐秘的黑暗面,追问不到内心的真实。
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以访谈对象第一人称来讲述的。他们讲述的内容中,包括大量的让我们瞠目结舌的违法违纪事实,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闻所未闻的平行世界。而我之所以如此欣赏这本书,还不仅仅是因为这可供谈资的生动事实,而是因为故事的主人公们认真讲述了自己的人生历程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如何开始的,自己早期是怎样奋斗的,自己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变化,自己从何时因何故走向另外一条道路。这样,我们看到的就不简单是一个个的案例,而是一次次人生。就好像在《人民的名义》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去展现了每个人的人生历程:李达康曾经在金山县副县长任上差点仕途终结,高小琴曾经是普普通通的渔家女孩,高育良曾经是儒雅刚正的法学教授,祁同伟曾经是身中三枪的缉毒英雄。 “如果你没有走对路,你走得越远,离魔鬼就越近。魔鬼,总是在各种邪路、错路前面守株待兔。”——这是《追问》中的一句话。
腐败几乎是妇孺皆知的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兴衰政权存废的天大问题,也是天大难题。不用追述过于久远的历史,就说如今在台湾成为在野党的国民党,曾几何时,在中国大陆可谓“一手好牌”占尽天时地利,最后却因其自身腐败不堪收拾民心丧尽而仓皇辞庙退守东南一隅。易劳逸先生有《失败的种子》一书,倾力探究其间根由。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百废待兴,激情昂扬,起初奉行“一边倒”政策,腐败虽然不是最为突出的矛盾却引起一代开国者的高度惊觉反复警醒,李自成的教训,“赶考”永远在路上,响鼓重锤,而反腐手段也堪称凌厉果决,身份尊贵如刘青山张子善的饮弹毙命命丧黄泉就是明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腐败问题之积重难返之愈演愈烈之甚嚣尘上之触目惊心,几乎有大势如斯无力回天之叹,不是有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的论调颇为流行吗但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之大举措之严对形势估计之严峻扳倒大人物之众多社会震动之深远。他们有着怎样的成长轨迹心路历程他们是或蹩脚或高超的演员他们真的有过理想信念吗他们有着怎样的主观动机飞蛾赴火又有着怎样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一群体的内心深处最为幽微隐秘的暗角究竟蛰伏着怎样的“藏地密码”
人生,并不是一场比谁获得利益多的短跑冲刺,它更像一场注重过程的马拉松。选择了做党和人民的干部,更需要在这场比赛中追问自己的理想信念,校对好自己的行进方向,胜过欲望,跑得过诱惑,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九】
、追问》一书,引起的不仅文学界的轰动。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看到各大媒体有专访宣传,丁老师全国巡回讲座、书店现场签名售书等活动,有不下百余场
,丁老师的《追问》发行正赶上中央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保持高压反腐的节奏不变、决心不减,坚决“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工作深得民心,也让百姓看到了中央的决心
,同时也起到了震慑力。将“为官为政,手莫长,手长必被捉”为改革保驾护航,又清理纪检系统“内鬼”,维护了上下一致反腐正义。《追问》的发行,也赶上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正在热播。反腐倡廉是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因为我们的身边也出现了不少的谈不上《老虎》的〈苍蝇〉一个四十几万人口的县转区,却有区委书记、副书记、N个局长被抓之事,听着电影里出现的事却在我们身边一样存在,百姓看到了中央的决定,所以《人民的名义》从涉嫌巨额受贿,到检举揭发,到落马受查的经过,从改革后人心的变化和信仰的沦失,从利欲熏心的利益,到不置手段等等,都是诱发的案件的主心。《追问》由名作家,二月河先生作序强力推荐的一部纪实文学,全文用八个部分来写的,通文贯穿了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法,作者用自已365个故事365里路的人生经历和耳听目睹,纵观社会现象,并从上级纪委提供的公开半公开的6xx个案例中,选出了28个省管以上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与其中13人进行了面对面长时间交充,获得了数十万字关于他们的人生道路,心灵历程
的第一手资料,精选出八个案例来诠释高官堕落和贪腐的过程。“人之初,性本善”,每一部故事,就是刻画他们灵魂衰落的轨迹。
《危情记》写的主人公是一位落马的副市长,从端着喝酒和作者敞开心菲聊他落马过程
,用他的话,在他的位置,经济上就那点事,鸡零狗碎的事,他真正输,是输在了女人身上,他一人同时拥有三个“家庭”并跟多名社会女性发生关系,但他自始自终认为自已的这种和女人的关系,是个人魅力引发的风流,可他却忘了是高位和权力的吸引,让女人心甘情愿去依靠。用他的话,他七八年,走得很苦,走得很累,走得很快,却不知道要走多远,不知道走到哪里去。三个女人、三个孩子、三个像模像样的家之间疲于奔命
,在道德、舆论、党纪国法的夹层里东躲西藏,常的十八大之后,他惶惶不安,夜不能寐,他知道自已风光的限期到了,他甚至希望尽快结束的这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
在这个故事里,让我感动颇深的还是说给作者听的有着《鞋》的故事,寓意很深,最后的总结很是有趣,“唱着草鞋觅铁鞋,脱掉草鞋换皮鞋,踏破旧鞋得锦绣,换上新鞋成囚徒”。成功的背后也有着故事里的故事,就是看你能不能保证初心,守住底线。
全书贯穿了八个案例,汇集了小社会大世界,有些让我们敬畏的级别一样也逃不过法律的制裁,故事中的最高级别是《最后的华尔兹》,写的是昔日的正部级高官,当然,《曾记否》中的美女书记。《曲终人散》是在广州服行的厅级干部,同时也是最早一批国企老总改革后的风光之路、成功之路,最后是腐败、堕落的结局。曾经讲派场,正如电影里所见的一个样,生活很糜烂,落马后的那些栽培过的部下和亲信们从未到监狱里看过他,正如标题所写〈曲终人散〉风光是需要代价的。《风雅殇》写的是文化厅副厅长,这些人物或男或女,或正部级,或正副厅级,或在地方党政机关,或在省属实权部门,或在高校,或在国企,起点有别,际遇各异。他们的结局令人五味杂陈,瞠目结舌。但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他们没有掌握权力的时候,大都算是能力超群的精英分子,可一旦拥有了权力,放松了警惕,任由人性中的负面因子疯狂肆虐,其人生结局竟然如此的彻底归零。
《追问》早就拜读完了,在重要的书章上,我也做过记录,只是这几年视力很差,不仅是老花的问题,更多的是白天忙于工作,回家后忙家务,等静下心来,瞌睡却已降临,如今方知,读书趁年青,有些事,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就是给自已订好的计划,也会随着变化变成了拖延,曾经晚上不在电脑上耗上四五个小时不睡觉之人,如今晚上看电脑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小时,不然,眼前糊涂一遍。人,需要汲取知识,在别人的故事里能看到社会现场、生活环境,《追问》却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警示故事。同时告诉人们,人的成长需要过程而不是忘了初心,忘了根本。
【十】
当《人民名义》在荧屏上热播时,我的书桌上悄然多了两本书,周梅森的《人民名义》和丁捷的《追问》,为不提前剧透,我先翻阅了《追问》。
翻开首页,作者的题记便震惊我,他说日本著名漫画家井上彦红先生有一句名话:人被彻底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为此他自己情不自禁地慨叹:为什么有的人被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时,依然无法追问到自己内心的真实?
一口气读罢,心绪复杂,感慨良多。这就是一部当代纪实性的“罪与罚”。
书中八个部分,每个部分纪实了一个典型案例:《危情记》老赵40岁出头就当上了副市长,春风得意的背后,他不得不在三个女人、三个孩子、三个家庭间周旋奔走,直到被“双规”的那天,才睡一个安稳觉;《无法直立》某市政协原主席,原本是一位出色的中学教师,步入官场就疯狂买官、卖官,身陷囹圄后,他才开始崇拜焦裕禄;《风雅殇》文化厅副厅长因用人不淑,自毁前程,明知下属造假,扰乱文化市场,却视而不见,甚至认为现在都这样,揭示文化界不应该是党纪国法的特区;《最后的华尔兹》那位风流倜傥省部级高级领导干部,心高气傲,智而不明,表面上的高贵,骨子里低俗,低俗到尘埃里去了;《四海之内》的交通厅副厅长,居功自傲,腐败堕落,假如那位发现他的伯乐还活着,会被气死?《暗裂》某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一面对青年学子讲做人要“泰然、淡然、坦然、自然”,一面收受贿赂、腐化堕落,演绎着“双面人生”;《曾记否》美女书记与他爱人,他们有相濡以沫的爱情,为了爱人忘记了原则,也许感情上我很同情她,但也提出了警示:在党纪高压线的追踪下,从政的状态,真的不能有半点混沌……《曲终人散》中那位国有集团董事长,以不当手段专权,以不当利益拉帮结派,最终也不过落得同伙溃败、曲终人散的下场。
这八个真实的人和事,看着有点像叙述性小说,却实实在在是作家一个个亲自采访得来的。一位上级纪委领导对作家丁捷说:如果用文学的形式把一些案例适度曝光,让人们能够深度了解那些落马官员的心路历程,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于是,这位从事纪检工作的作家开始了一次次“追问”之旅。
作家说“有些人接受采访,有些人不接受。接受采访的这部分人里,能够真正跟你交心的人,是有限的。有的人虽然不坦诚,但是从他前后矛盾的叙述中,可以找到他的心结。”面对这样一群五花八门的灵魂,一套套荒诞的人生逻辑,一种种无常的好恶,一番番怪诞的精神形态,它们纠结在一起,混乱成一团,激愤着你的激情,颠覆着你的常识,涂改着你的常理。丁捷曾经差点放弃写作,当他再次找到写作的动力时,他找到了黎明的方向,开始追问着这些落马者的人生历程和内心世界,“《追问》中的故事都是真实的,但我对采访素材进行了组合和嫁接,并没有一一对应现实中的人”。
《追问》在写作手法上,摒弃了传统反腐题材文学的说教风格,而是通过一群落马官员的口述纪实,描摹他们从破纪到破法的过程。在每个案例后缀的类似“访问手记”中,比较有意思的是作家为每位受访对象设置了“人生问答”,以“追问”的形式探究:为什么有的腐败分子分明“家外有家”却称自己“专情”;为什么有的看似儒雅正直的高级干部却放纵贪欲。这一部部人生札记,一次次警示我们,反腐倡廉,要警钟长鸣。
这些人在被撕下面具之前,是一种样子,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但“落马”之后,另一种隐秘的样貌会浮出水面。
不用对号入座,“两面人”在现实中不乏其人。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曾说了不少诸如“腐败没有后悔药”之类的话,暗地里却打招呼干扰纪委办案;广州市委原书记万庆良落马之前言辞恳切,请别人监督自己,私下却疯狂敛财、多次出入豪华会所;山东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敏常常把“守纪律讲规矩”挂在嘴上,背地里却全家上阵、大肆贪腐。
腐败人人痛恨,但似乎又人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更难有切中肯綮的理性超越。“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些现身说法的落马人,用他们声泪俱下的忏悔,用他们对自由和家庭的渴望,给我们实实在在的敲响了警钟。一旦私欲膨胀,利欲熏心,权力就会成为埋葬自己的坟墓。一旦放松警惕,心存侥幸,罪恶就会如洪流一般将自己吞噬。
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正确的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努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铁还需自身硬,端正态度,认真学习,时刻将党的宗旨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放在心头,才能保证自己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成为对家庭、对儿女负责的人。“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
演技褪去,才知谁在裸泳。托底的岸,永远用反腐的砂石筑成。
我也用作家自己喜欢的《挪威森林》里一段话结尾:他即具有令人赞叹的高大精神,又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世间俗物。他可以春风得意地率领众人大步向前,而那颗心又在阴暗的泥沼里孤独地挣扎。一开始就有人察觉出他这种内心的矛盾,而更多的人确定都视而不见,这实在是令人费解。他也就背负着他的十字架,艰难地匍匐在人生的征途中,直至趴下。
这,是不是一种真实?
反腐永远在路上。要真正实现“不能腐”和“不想腐”,任重道远。《追问》值得我们深思!
【十一】
这几天假期里,将丁捷写的反腐之作《追问》看完了,看后有很多的感慨,这些题材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来自于案件本人的采访实录,这些人曾经是“高高在上”的当权者,如今已经沦为阶下囚或者曾经是阶下囚,最惨的已经众叛亲离,连一个去看望的人也没有,其现状可以用“凄凄惨惨戚戚”来形容。所以丁捷才会在书中追问:“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跨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跨后,依然无法追问到自己内心的真实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力非凡,都曾在各自的领域叱咤风云、笑傲江湖,甚至在最初的时候也是拒腐蚀永不沾的,否则也不可能走到后来的高位。但随着岗位的重要,手中掌握的权力越来越重之后,也就逐渐的游离于组织的监督之外,自我的约束也开始放松,认为自己劳苦功高,比身边的那些出身低微的商人要高尚的多、贡献也要大的多,为什么他们可以享受着金玉满堂的生活,而自己就得安守清贫?为什么他们可以左拥右抱,而自己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就无“用武之地”?
思想的天平一旦被倾翻,就再也扶它不起!
像书中那位正部级的高官,他提出与老婆离婚后,老婆跟他吵架说:“你知道国家培养一位省部级的官员要花费多少钱吗?和将宇航员送上天空差不多!”其实从他后来给国家造成的几十个亿的损失以及国内国际的影响来看,比宇航员飞天要“贵”的多了,他那些所谓的浪漫,所谓的与某当红女星的“真情”,其实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虽然他到被采访时依然在字里行间不承认这一点。过一个生日也要几百万,成千万的别墅说送就送了,那真的是我们普通人想像之外的生活,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到他的思想,看到他才华与权力背后的空虚。当这样一个人优秀到一定程度,他已经是孤独的,“高处不胜寒”,一如当年思过崖的风清扬,独孤求败。
一个人的才华出色到这种地步,谁还能监督他,谁还监督的了他,任何人在他面前都是卑微的、自惭形秽的,而他 看任何人都带着一种俯视的眼光。如果这个时候,他不能进行自我思想的修炼,那离走火入魔已经不远了,思想不走正道,武功越高对自身的伤害也就越大,这是一个颠补不破的真理。于是,他为了满足老婆的需要,指定下属单位提供广告业务,而他又是一位部长,一句话就可以在全国甚至世界上“指哪儿打那”,其破坏力还能小的了?按他的话说:“给别人买单的机会,他们还会诚惶诚恐,高兴还来不及!”
这让我想起了《三侠剑》中的贾明,他的本事虽然不大,但却会金钟罩铁布衫,可以刀枪不入,但是每一个练成这项神功的人都有一个“命门”,或者是眼睛、肚脐、屁眼等,如果一旦扎破这些地方,也就算破了。想一想这些曾经非常清廉的人,是谁发现了他们的命门?是谁扎破了他们的命门?扎破他们命门背后的利益链是什么?他们在被扎的时候是激烈反抗、半推半就,还是如飞蛾扑火般不顾一切的投怀送抱了?
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有时候真的想假设一下,这些优秀的精英们如果走了另一条路,会是如何的光鲜亮丽,形象高大?
还有那位市委副书记,35岁的时候还是一名中学政治老师,还受另一名副校长的排挤,但他硬是靠自己的能力挤出了一丝亮光,为自己走向不一样的人生之路而扒开了一条门缝。但等他迈入这个大门后才发现,仅有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贵人”相助,还得有金钱开路,还得按“潜规则”办事。虽然他在开始的时候只收特定的这个人的钱,但一次可以收取666万、888万,也是够疯狂的。“上帝欲让谁灭亡,必先让其疯狂”。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所有的投入至少要利益均等,或者要大于投资,我想聪明如他不会不懂得这些利益之后的付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从天上掉馅饼的事儿从来不曾发生,今后也不会发生!别人送给他的钱,不但最后又设计给他收了回去,还在他出了问题即将被查时被该人骂:“你以为我像你这样弱智……”
不劳而获的事只有得到而无付出的事从来都不曾存在过!当一个体制外的人可以掌控一位官员的时候,这个社会的平衡就已经被打破了!就注定没有底线了,不按规则出牌也许可以侥幸一时,但绝对不会侥幸一世,所以有很多落马的官员说:“感谢组织及时查处我的问题,否则在错误的道路上我会滑的更远……”因为他们也知道早晚跑不了!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在拒腐蚀的路上虽然很难,但只要守牢思想的防线,时刻修正和提升自己的人生观,不被权力的表相及献媚的奉承所迷惑,就不会被物欲所打倒,就能具备一双看透世事的慧眼。
土地只有种上庄稼才不会生杂草,思想只有充满阳光才会远离黑暗,人生一世虽如草木一秋,但子子孙孙、世世代代连起来就应该是遮荫蔽日的大森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一个繁衍子孙的历史责任感。因为,我们每个个体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都不是为了自己在战斗!
【十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反腐惩恶,正风肃纪,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全党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
《追问》是一部描述真实腐败案例的书,是直面贪腐官员内心的力作,书里面都是落马官员的心路历程,每个案例都令人震惊甚至感到压抑窒息,可以看到每个落马官员从清到贪的过程其实都不是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为贪腐的官员,而是属于心智不坚定,慢慢腐蚀的一个过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他们没有掌握权利的时候,大多数都是能力超群的精英分子,可一旦拥有了权利,就放松了警惕,放纵自己的行为,然后一步步地堕落,完全背离了当初加入共产党的誓言,更谈不上合格。
那么,作为一名机关党员,作为一名窗口服务人员在新形势下如何做才能合格?“两学一做”给出了参照答案,要立足岗位,做到心中牢记党的宗旨,手中紧握法律法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公证法律服务。
公证处作为窗口部门是政府为民服务的一个缩影,是代表政府机关门面的一个形象。新形势下,公证工作有了新的时代特点,做好接待服务工作,作为服务于窗口一线的一名工作人员,我深有感触,首先要切实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四种意识”和“三个自信”,补足理想信念“精神之钙”,把群众的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第一要务,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最高价值追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直接服务的对象就是群众,只有时刻牢记“窗口服务无小事”,才能取得群众的配合和支持、理解和认可,才能让群众满意。
服务群众既是态度,更是本领。为群众服务,不仅要端正态度、建设制度,更要积累技能、锤炼本领,勤于学习,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公证工作专业性强,不熟悉业务,就难以谈得上服务好群众。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只有不断加强公证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知识水平,才能认真解答来访群众咨询的问题,用心接待好每一位当事人,努力做到让来访群众满意而归。
作风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利益,也直接关系到人心的向背。作为一名窗口部门的一线工作人员,或许有人认为跟贪腐还挂不上边,但也不能放松警惕,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作风建设会议精神,认真遵守党风廉政纪律,突出作风建设,贯彻整风精神,着力解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公证服务的能力,树立公正为民务实高效的良好形象。
窗口服务无小事,为百姓解忧是大事,用热情周到的优质服务彰显了公证法律服务在社会事务中的正能量,我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认真践行党员承诺。
【十三】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讲清正廉洁的朝政,干净透明的政策操作,但是一件又一件的贪官下马事件的发生,让人是万万想不到在如此严明法纪之下还会产生,看丁捷的纪实录,看到的不仅仅是骇人的贪污腐败,更是那些人性之弱。
实际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偏爱,而这些偏爱若是被有心之人利用便成为了我们的弱点,这些下马的高官就是如此,若是心中没有贪念若是心中自有控制,那会有摇摇欲坠的信念,那会有伤害百姓家人的事情,几乎可以说他们前期的努力在一念之间化为流水,留下的只有痛彻心扉。人的七宗罪,这些贪官也就是放出了七宗罪的心理怪兽,爱财的爱美人的爱面子的,无论是爱什么,过了一个度就成了贪欲,泛滥成灾之后便只能玩火自焚作茧自缚。
错的事可以认错可以弥补,但是错的痕迹是永远不会抹去的,所以要自持,古人云,君子慎独,望君勉之。
【十四】
《追问》是作家丁捷先生的新作,是当下一部难得一见的长篇非虚构文学,更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当代“罪与罚”。整部书大致有十个部分,涉及多名中管和省管高级领导干部。大都曾经是颇为耀眼的成功人士,也几乎都因为反腐风暴而受到党纪处分。对当代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追问》无疑是一部哲思蕴含于理性追问之中的“警世恒言”。
作为刚刚融入纪检干部队伍中的新人,虽然关于纪检监察业务理论上的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但是还没有真正有机会参与到案件的审查与审理,对于很多涉案、涉腐、涉贪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心理没有机会真正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书中通过对各位落马官员的记叙,让我感受到了各类涉案官员浑浊的内心世界发展和其精神裂变的路径。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有句台词:如今反腐的力度,查遍《二十四史》也没有见过。这句话也可以通过数据得到论证,“截止xx年底,全国已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5万多起,处理20多万余人,给予党政处分10多万人”。
在各级纪委如此高压的反腐力度之下,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官员依然我行我素,置党纪国法于不顾,继续“踩红线、越雷池”,究其原因,现在还有很多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没有完全转变,“四风”病源还在、病根未除,仍停留在“不敢”层面,“不能”、“不想”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针对这种现象,纪检监察机关还要出重拳、下猛药,谁在这样的形势下还敢依然故我,就要为党改进作风付出代价。
曾经有人问我,干纪检工作和之前的工作比起来有什么不同,我有时也扪心自问,其实最大的不同还是心理上的变化。通过工作的逐步深入,纪检干部的心思会越来越细腻,会注意对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小动作。面对很多不作为、乱作为、借权利来耀武扬威,谋取自身利益的腐败官员,非常的愤怒。有时面对很多优秀只是因为一时大意或者被别人利用而没有及时醒悟的官员,又特别的惋惜。
作家二月河在为《追问》作序中写道:“我曾经说过,如今反腐的力度是空前的,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这样的一场生死较量殊死搏斗,这样的一场人性善恶的拷问,这样的一场永远在路上的“马拉松”,在治标之中为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赢得时间、取得经验的漫漫长旅中,听听一位有良知有担当有勇气有血性的作家的真情独白,看看一位有焦虑有不安有感受更有心得的基层纪委书记的如此文本,于人,于己,于公,于私,于家,于国,都是有益的啊”。希望所有的党员干部能在读完此书之后和工作、生活中有所顿悟,也许你会成为下一个书中的“主人公”。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追问》读后感范文1000字14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3953.html
- 上一篇:观延禧攻略结局有感
- 下一篇:玉人歌攻略观后感 玉人歌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