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是一部由美国作家伍绮诗著的书籍,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本书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01
自卑的中国学者詹姆斯,自私的玛丽琳,家中地位堪比明珠的利迪亚,被不断忽视的内斯,哦,差点忘了,还有最不起眼的汉娜
他们,统统给了我无穷无尽的震撼——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六年的巅峰之作——利迪亚死了,那个清晨没人知道,那是她的解脱
1.
利迪亚,是被父母眷顾着的幸福着的,却也是最可怜的,她是整个家庭的主体,是每个孩子羡慕心中那块父母的‘心头肉’,玛丽琳悄无声息的期望带给她的却是恍若铅毯一般的重担,让她恨不得用洗脸的瞬间用可恶的水珠浸入皮肤最好能淹死自己,她在独自承受的夜里歇斯底里地叫喊捶打一切坚硬的知道手指划破道道血痕,怒视着镜中的自己憎恶着周围强劲有力的大气压,她的一切都在那个看似整齐有序干净清爽实则脆弱不堪令她分分钟盼望逃离的沉闷框架中,她要做的就是微笑,微笑,一直微笑,然后做个听话学习不让人失望的的乖宝宝,生日礼物就算是成堆的生物书抑或物理研究课本她也只能忍着强烈的呕吐感,她内心一尘不染纯净如水却也如洪水猛兽般咆哮着暴怒着迸发着叛逆着,她是刺眼阳光下乖巧白皙掌心中一成不变的苍老纹路,也是石子被狠狠抛向湖中飞溅而起的疯狂水波,一路马不停蹄滔滔冲向着堕落的深渊,一去不复返。
2.
内斯,莉迪亚的哥哥,鉴于可怜虫和被爱的孩子之间,他简单着孤独着,却也渴望着,他怕见到父亲詹姆斯脸上对他露出果不其然的失望表情和母亲玛丽琳对他毫不介意如同陌生人般地在家中餐厅淡然路过时嘴中哼着小曲‘莉迪亚,我亲爱的莉迪亚’,嘴中咀嚼着的早餐似乎也嘲讽他的异想天开让他恨不得用刀叉撕碎这个狗日的旁观鸡蛋,他悄然嫉妒这份不加修饰的亲情并狂暴地想找人嘶吼辱骂一番却也愈加同情全身遍布替父母完成使命包袱即将摇摇欲坠的莉迪亚,对宇宙的渴望在詹姆斯毫不留情的巴掌下反而愈加浓烈地同漩涡般席卷他的心脏,没有哪一刻在‘成为1981届哈佛录取生’的信封姗姗来迟之际有让他离家之感如此强烈的时刻,似乎,玛丽琳在儿子额头上奉献出那个吻时,他在家中的地位也没那么重要了,他浑身的细胞疯狂涌动着叫嚣着,势必要逃出生命的牢笼和可怖的枷锁,不知有没有那么一刻,内斯明白自己远比莉迪亚幸运?
3.
汉娜,内斯和莉迪亚的妹妹,读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脑海中直接想到的是‘Pretty Little Liars’中最没存在感的胖女孩,她是不能用‘存在’这个词来形容的,她喜欢一个人躲在餐桌下静静地看着家中另外四人相亲相爱,汉娜或许是那个从不被期望着出生的弃儿,她内心苦涩却强迫自己坚强着,毕竟,有限的爱都被用到莉迪亚和内斯的身上,哪还会有她的份?她羡慕着莉迪亚是唯一遗传母亲蓝眼睛的孩子能得到父亲詹姆斯和玛丽琳的爱却也乐于见到莉迪亚处在无生压力堆砌下处于爆发的边缘,报复的快感席卷着她幼小的神经,她无比感谢着上帝的公平并自得享受地观赏莉迪亚在餐桌上拿着刀叉恨不得撕裂盘中之肉却只有强忍的愤怒,这时她眼中的莉迪亚不过是个跳梁小丑而已,不受宠的汉娜就算嫉妒着莉迪亚她的内心终究是一汪清水般的纯净,莉迪亚死后詹姆斯时隔很多个‘世纪’第一次僵硬的拥抱这个女儿的时候,汉娜一定以为空中下起了红雨。
4.
詹姆斯和玛丽琳,自带中国自卑血统的男人和骄傲自私的女人,生命的结合组成这个角色奇形怪状的家,玛丽琳说‘詹姆斯,结婚后,我发现我生命中只有家庭,孩子,琐事,可是这不是我要得生活’,于是,她欢天喜地流着眼泪离家出走租个公寓重新重拾学业,一边自言自语着‘还来得及,莉迪亚,詹姆斯,请原谅我’,莉迪亚死后她歇斯底里不懂人情味生生用刻毒的语言把自卑的詹姆斯逼到能带给他男性成就感的女人怀中,爱情是场盛世烟花,他们相爱相杀。
不言而喻无庸赘述的原谅浓墨重彩了故事的结尾,勾勾指头兜兜转,问蓝天,是不是已回到从前?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利迪亚死了,那个清晨没人知道,那是她的解脱……
你,又是其中的谁?
02
与众不同,二等公民,深度自卑,融不进去的世界!
中国劳工的后代,除开读书一无是处,苦学物理化学,挑战世俗权威,一心想成为女医生的白人女子,一个想追求与众不同,一个想融入大众,这样不对,错的太离谱,然后呢,最大的错误是把自己的梦想压在子女的身上。
离家出走的妈妈,崩溃而不知所措的爸爸,惊慌失措的儿女,对于母亲的回归愿意牺牲一切,只是希望妈妈在,所以,是的,妈妈,好的,妈妈,假笑,谎言,体贴,一切只为了讨好妈妈不要离开,小心翼翼讨好的孩子真可怜,恐惧,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想要什么,只有深深的恐惧,自觉的充当全家的粘合剂,宠爱越多,期望越大,五岁到十六岁,承受太多的负重,唯一的盟友哥哥终于可以逃离时,多么的惊慌失措和绝望,父母没有和谐的感情,父亲对血统的自卑,母亲对自我的失落,在这个窒息的家,一刻也不想多待,死,是解脱,也是开始,不能再这样错下去,或者是一种仪式,刚开始她没有想去死?!
最终父母都意识到怎么错的这么彻底,还好不算太晚,生活还得继续,还有爱继续,被忽视的小女儿可以重来,那么哥哥呢,也不会忘记自己的盟友,愧疚,当初只想到自己的逃离,忽视了妹妹的挣扎和绝望!
如果你不想笑就不笑,小妹妹会记得姐姐的叮嘱,特立独行就好,不讨好就不累,能自我点多好!
03
这绝对是一部西方传统家庭的生活记录本,是对父母教育子女的警钟长鸣。
莉迪亚的死是可悲的,
父母何必固执于她的学习和生活,
所谓的操碎了心,
却把压力付之于她,
让她愈来愈无法喘息。
一个身心还脆弱的女孩,
如何寻找真正安慰心灵的伙伴?
深夜独自一个人走向湖畔,
与该死的压抑窒息的生活一起沉入湖底。
莉迪亚的死又是可喜的,
她果断断送了父母的惊天白日梦。
她终于解脱了生活中的无奈和压制。
四周压抑感的家庭让人不寒而栗,无人倾诉的她让人无不爱怜。她开始肆意妄为,随便献出自己的初夜,只是因为内心的孤独无处安放;学习上随遇而安,只是因为她想让父母真正明白她的思想;她开始做叛逆者,不再是父母眼中的乖乖鸟,而可悲的是父母由于过多的溺爱,却不知道莉迪亚的一举一动,多么愚蠢!
汉娜(小妹妹)是唯一看到幕后真相的可怜人。由于父母对莉迪亚的百般溺爱,她从一开始就不被父母所爱待,但她仍深深爱着她的家人。她努力想成为姐姐的倾听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莉迪亚说她是不会明白的,因为莉迪亚的孤独并不是一时而起,而是生活的重重噱头和压抑造就了她--彻底的孤独患者,她觉得没人可以理解她了,没人可以倾听她了。于是,那个夜晚,独自一个人走向深渊,带着理想的幻灭,一同沉入水底。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最后的最后,父母把爱都转移到了汉娜的身上,因为他们把她当做了她们的楚楚动人的女儿--莉迪亚,这时候汉娜的成长是否会埋上一层无尽的面纱?我想不会的,毕竟汉娜是聪明可爱的人儿啊!她虽小却目睹了姐姐的悲剧人生,她的心灵必须变得强大起来,足以杀死父母的溺爱因子!
身为华人的作者花了几年功夫,营造的家庭氛围和故事情节颇为有感,可怜天下父母心,只是爱的魔法需要游刃有余,适度而至,教育如此,这般甚好!
04
生病的时候容易犯困,犯困的时候容易乱想,小说的画面、现实的事件、梦里的场景如走马灯一般轮番上演。外面老人儿童吵吵闹闹、屋里球哥糖妹(两只狗)时不时呜咽几句,手机铃声电视声音还有断断续续的咳嗽声,世界的噪音就在我耳边向我叫嚣。
幸运的是,这些噪音给我的是生活的气息,噪音里充满着家的温暖,有热腾腾的符合胃口的一日三餐,有从早至晚的无声陪伴。而可怜的莉迪亚没有。她在不堪负荷的噪音压力下选择了日复一日的沉默和接受,当终有一日她发现自己的时候,当她明白真正的自己的时候,她却走向了死亡,当湖水灭过头顶,当水压充满全身,或许才是她最放松的时刻,因为明天是真的充满了希望,真正属于自己的希望。
可能我不该把自己和莉迪亚相提并论,但我相信其实每个家庭的小孩都是一样的,或者说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因为都曾经历过小孩的阶段,甚至长大了也还是一样,“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小说用两代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的信息。平凡的家庭,琐碎的日常,微小的细节,每一个细胞都在呼唤着自由,但每一次呼吸都承载着期待的压力。
对于莉迪亚来说:
“莉迪亚自己——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尽管她不愿意成为这个中心——每天都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
对于母亲玛丽琳来说:
母亲玛丽琳认为是自己的母亲束缚了自己的生活,所以她不会重蹈母亲的覆辙,会“帮助莉迪亚实现她力所能及的目标,她将倾尽余生指引莉迪亚、庇护她。”然而她不知道的是,每一次她的看似询问其实都让人无法拒绝,每一次她的征求意见其实都已经有了期待的答案,女儿莉迪亚不愿意辜负期待,所以只能“是啊,嗯啊,好的”这样回答母亲。
对于父亲詹姆斯来说:
从小经历过的种族歧视、人际关系的失败都让他格外关注女儿的交际,希望她结交更多的朋友,连精心挑选的生日礼物都是一本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书。收到书的时候,“莉迪亚觉得她的心仿佛掉进了冰窟窿,而且,它在逐渐离她远去。”
融洽的家庭氛围下面是一颗被压的支离破碎的心,所有人都知道,莉迪亚是一个善良的女孩儿,她努力维持着家庭的平衡,用小小的肩膀撑起整个家庭的重量负重前行;她也是一个可怜的女孩儿,在爱的名义里,忍受着琐碎的却源源不断的压力。她的悲剧告诉我们爱与自由的辩证关系,让我们思考家庭教育的问题,让我们体会“摆脱他人的期待”和“找到真正的自己”的意义。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呢?在此之前,还不算太晚的时候,不妨多看看身边爱着的人吧。
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角色让我感到痛心,那就是小女儿汉娜。正如她在这个家庭的地位一样,她在这本书里仿佛也没什么存在感,她就像一个透明人一样贯穿始终却掀不起任何波澜。
“他们把汉娜的摇篮搬进阁楼上的卧室,那里堆放着他们不再想要的东西。甚至等汉娜长大一点之后,他们也会时常忘记她的存在——比如有天晚上,玛丽琳在餐桌上摆了四个盘子,直到汉娜来到桌边,她才意识到少拿了一个。”
“汉娜也仿佛明白她在家庭这个宇宙中的位置,她从安静的婴儿成长为善于察言观色的小孩:她喜欢躲在角落和柜子里,还有沙发后面、桌布底下,退出家人的视野和脑海,从而确保家中的领土划分不会出现丝毫的变动。”
天平有偏重的一方就会有偏轻的一方,小女儿汉娜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了起来,唏嘘的同时不得不感叹她的美好,她仿佛站在局外,能看清所有真相,而且努力的让大家回到正轨,虽然她的力量如此渺小。她的懂事让人心疼,姐姐莉迪亚溺死后,“虽然没人刻意制定规矩,但她已经知道,家里的新规矩是:别提莉迪亚,别提那个湖,别问问题。”
2
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在发生,一个备受期待的哥哥或姐姐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人世,成为了家庭不可言说的创伤,一个小心翼翼长大的弟弟或妹妹在无声的环境下默默承受着家庭的压力,日剧《你教会了我什么最重要》里的学生佐伯光,小说《步履不停》里的横山良多,都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沉重前行。
幸运的是,他们最终都找到了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不可避免的是,“人生,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等到我们真正领悟的时候,又是更久以后的事情了。《无声告白》和《步履不停》这两本书对于我的意义,可能就是能在前人的经验里更多一点理解“好好看看身边的人”这句话吧,不用一个遗憾来弥补另一个遗憾。
《无声告白》的结尾里父亲詹姆斯赶回家中,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还不算太晚。还不算太晚。”欣慰的是,在那个夏天剩余的日子里以及往后的很多年中,他们之间都学会了如何真正的表达自己,展示真正的自己。
我想,这或许才是“真正的自己”的含义吧,不用刻意追求、不用讨好忍受,在爱的人面前展示真正的自己,表达真实的想法,然后给予理解互相扶持,在平凡的生活中生出一点有趣的故事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无声告白观后感精选》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4391.html
- 上一篇:调香师观后感精选
- 下一篇:遇见未知的自己观后感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