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大全

时间:2019-05-15 08:16:56 网站:公文素材库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部由美国作家斯科特·派克著作的书籍,引导读者找到真正的自己,小编整理了很多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01

这本书还是几年前大柚子推荐给我的,虽然一直没读但是一直记着书名,前几天终于读完了它。读完之后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经过自己多年的行医经历以及反复思考后,总结出来一系列能够帮助大众成熟心智的内容。书中不仅包含了一些必要的理论,还包括作者亲身经历的许多案例,读起来还算生动。

这本书的内容里有两点对我产生很大影响,引起我的思考:第一点就是作者对于爱的定义;第二点是自我心智成熟的过程。

关于第一点:世间每个人仿佛都明白爱是怎么回事,但是却很少有人敢从科学的角度给爱下定义。现代社会中总会有因为“爱”产生的矛盾,如父母与子女间的矛盾,夫妻间的矛盾,朋友间的矛盾。这里的“爱”之所以打上双引号,是因为这些并不是真正的爱。作者提出,真正的爱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这个定义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相信如果在生活中仔细思考这个爱的定义,会给生活带来非常新鲜的空气。对子女提出要求却从来不审视自己的父母不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子女,站在自己的角度指责另一半的丈夫或者妻子不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另一半,满脑子都是自己的业绩的老师不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学生,而这些都是当代社会的常见现象。

关于第二点:这本书题名为《少有人走的路》是因为作者提出,心智成熟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需要打破之前已经形成的认识,否定自己之前深信不疑的理论或者关系,需要重新去建立自己在某方面的认知,因此很少有人能够坚持走下去。心理治疗也是一个帮助心智成熟的方式,但是心理医生只扮演催化剂的角色,真正完成打破旧认识,建立新认识的行为需要每个个体自己去完成。爱和心智成熟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爱可以促进心智成熟,心智成熟的人更懂得如何去爱。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我们的社会需要学会成熟心智,学会如何去爱,尤其是每一位父母,每一位老师,因为孩子们的心理世界都依靠父母以及老师去建立,如果父母和老师只知教育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听话的乖孩子,却不在意孩子的内心成长,那孩子的年龄增长了,但是心智不会成长,如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我们的社会是个复杂的关系网络,在一种关系中被链接的节点中的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成熟心智的意识,那么其他人纵然心智成熟,也会很累,所以很希望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的人们都能有意识的去通过各种方式建设自己的心理世界。粗浅的感想,与忙碌的人们共勉。

02

年少时不经事,自以为知道了许多道理,便算“历尽了千帆”。但人生苦难重重。

人生苦难重重。

一旦领悟这句话的真谛,我们就能从苦难中解脱,实现人生的超越。

人生便是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

如果不顾一切逃避问题和痛苦,不仅错失解决问题、推动心灵成长的机会,还会使我们患上心理疾病。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自律是自我珍惜,认识到自己的价值,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

自律有四大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问题一直都在,不会自行消失。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安逸,尽可能早地面对问题并感到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责任感出现问题,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人格失调症患者不愿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问题出现时,首先想到的是“这是我的问题”。我的时间是我的责任,憎恨或喜怒也是我的选择,是我,只有我能决定我的时间或情绪。我相信世界存在压迫性的力量,但我有足够多的自由与之对抗。

与其花费时间精力捍卫陈腐的观念,不如不间断地严格自我反省,不断修订人生的地图。认识和忠于事实带给我们的非凡价值,将使反省内心带来的痛苦显得微不足道。保持诚实,确保我们的言语能够准确表述我们所认识的事实。视对方是否依据我们提供的事实获得心灵成长,有选择地表述意见和想法。让迎接挑战成为一种习惯。

要让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和责任之间保持微妙平衡,懂得“放弃”。必要时勇于放弃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兼容并包”意味着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稳定,又要放弃自我以腾出空间,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平衡。

我必须超越现有的一切,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消除由个人经验产生的成见,才会获得成熟的认识。这一过程包括两个步骤:消除熟悉的过去,追求新鲜的未来。面对陌生的人 事 物,我需要让昔日的经验,当前的需求和未来的期待一并出席,共同“会诊”,对我的需求和现实状况进行评估,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决定。为了体验新鲜事物的独特性,我必须以包容一切的姿态,说服既有的成见和观念暂时让位,让陌生,新奇的事物进入感官世界。在此过程中,我必须竭尽全力,尽可能呈现出成熟的自我,诚实的姿态,巨大的勇气,不然的话,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是过去经验的一再重复。为了体验所有人 事 物的独特和新鲜之处,我必须让它们进入我的灵魂,并且驻足扎根。我必须完全释放自我,甚至不惜把过去的自我完全打破。

——《致舞神》萨姆.基恩

爱,是自律的原动力。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爱不是坠入情网、依赖、自我牺牲抑或一种感觉。

爱需要关注、勇气、独立、自由、和自律。

爱,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拓展,也就是让自我拓展到陌生领域,再塑造出一个不同的崭新的自己。

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促使我们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心理学家称之为“精神贯注”。倾心于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就会使之占据我们的心灵。例如一个喜欢园艺的人,他会把自己的精力投入花园之中。为了照顾好花园,他周末早晨也不肯休息,很早就起床为花园施肥、松土。园艺是他的一切,为此,他甚至宁愿放弃旅行,宁可忽视妻子。他对园艺全神贯注的过程中,学会了不少东西:他清楚土壤、肥料、根系和嫁接的所有知识。对自己的花园更是了若指掌:知道花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能说出每一株花草的特性,熟悉花园的地形和优缺点。与此同时,他部分的人格、经验和智慧,也与园艺这件事融为了一体。

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生活在了精神贯注的世界里,于是,我们的自我界限便开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素后,自我界限便会淡化,而这时,我们的心智便获得了成熟。

自我界限即个人的局限性,坠入情网不是自我界限的拓展,而是自我界限部分短暂性地崩溃。拓展自我界限需要付出努力,而坠入情网不需要努力,当最初的激情褪去,自我界限又会恢复原状。坠入情网的唯一作用是消除寂寞,而不是有目的地促进心灵成长。

我们必须先拥有或完成某些目标之后,才有资格谈“放弃”。婴儿还没有形成自我界限之前,也就谈不上自我界限的消失,婴儿也许比父母更接近真实状态,但没有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他们就无法生存,也无法恰当地表达智慧和见解。只有经过成年人的阶段,经过磨炼和修行,他们才有可能达到至高境界,体验超凡感觉。

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他们只是选择生活在一起罢了。

童年时得到父母持续关爱的孩子,成年后就懂得珍惜自己,并坚信自己是值得爱的,是有价值的。他们相信只要坚持自己,就能得到别人的爱。

爱的唯一目标,乃是促进心智成熟和人性的进步。不是所有的“精神贯注”都是爱,那些与心智成熟无关,不能给心灵成长带来任何滋养的“精神贯注”,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不合理的给予和破坏性的滋养包括“自我牺牲”:给予者以“爱”当幌子,只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从不把对方心智成熟当回事。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爱,不是感觉,而是行动。真正的爱需要投入和奉献,需要付诸智慧和力量。

爱,可以给我们勇气,使我们敢于迈向未知的领域,敢于拓展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界限。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细心照料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我们必须把成见放到一边,调整心理状态,满足对方需要。这种关注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行为,不仅能促进对方心智成熟,还能对抗自己的懒惰。关注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倾听。认真聆听孩子的说话,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与爱,就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分尊重孩子,才能使他们懂得自尊自爱。

给予某种事物以精神贯注,可能面临拒绝或遭受损失;接近某个人,可能经受失去对方的危险,让我们再次回到孤寂的状态。因害怕打击而逃避,只会导致心理疾病。爱需要用行动来体现,需要与懒惰对抗,与恐惧较量。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一个人必须大步前进,实现完整的自我,获得心灵的独立。尊重自我的个性和愿望,敢于冒险进入未知的领域,才能活得自由自在,使心智不断成熟,体验到爱的至高境界。

大多数批评只是出于一时冲动、不满和愤怒,不但没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反而会使局面更加混乱。“我的动机是为对方着想的吗?”真心爱一个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对别人提出批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仅凭直觉就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另一种是经过反省,确认自己是有可能正确的。自我反省的前提之一,就是诚实谦虚的态度。

“浅水喧嚣,深潭无波”,恣意放纵、漫无节制的情感,绝不会比自我约束的情感更为深刻。

你选择的爱的对象,应该能够(通过你的帮助),让自己的心智更加成熟。

自恋的人无视别人的存在,只把别人当成自我的延伸。爱者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理想婚姻的基本目标,是让双方同时得到滋养,推动两颗心灵的共同成长。

人际交往是彼此学习和教育的机会。

你们的结合要保留空隙,

让天堂的风在你们中间舞动。

彼此相爱,但不要制造爱的枷锁,

在你们灵魂的两岸之间,让爱成为涌动的海洋。

倒满彼此的酒杯,但不可只从一个杯子啜饮,

分享你们的面包,但不可把同一块面包享用。

一起欢笑,载歌载舞,

但容许对方的独处。

就像琵琶的弦,

虽然在同一首音乐中颤动。

然而你是你,彼此独立。

交出你的心灵,但不是由对方保管,

因为惟有生命之手,才能容纳你的心灵。

站在一起,却不可太过接近,

君不见,寺庙的梁柱各自耸立。

橡树与松柏,也不在彼此的阴影中成长。

——纪伯伦《寂寞的智慧》

03

爱情易逝,孤独永存,爱自己才不会辜负此生[微笑]

当然这本书里所说的爱,并不单单指的是爱情

这本书买了很久了,有几年了吧,买回来看过一遍,书也很旧了。最近关注李越的公众号,他极力推荐此书,所以重新拿出来阅读,才发现自己以前真的没有看懂这本书,没有看懂什么叫做“心智成熟”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可能真的是80%的人都不懂爱,都是在索取,被欲望所包裹,充满着嫉妒,失落和痛苦,而真正的爱到底是什么?只有通过经历和深刻的反思,才终会悟懂,也可能有的人一辈子都无法懂。

爱的本质是拓展自我,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而爱的风险之一,就是必须进入未知的领域。

区别爱与非爱的关键手段不是自私或是无私,而是行为的目的。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而出于其他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而是真实的行动,是真正的付出,真正的爱,其价值在于始终如一的行动,这远远大于转瞬即逝的感觉或者精神关注,真真爱出于自我意愿,只能依靠实际行动来证明,爱是行动,不是空想。

爱是自我完善的过程,爱需要用行动来体现,需要与懒惰对抗,与恐惧较量,爱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拓展,也就是让自我拓展到陌生领域,再塑造出一个不同的崭新的自己,而这一过程就自我完善的过程。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心灵的成长,心智的成熟需要不断努力,而且必然是艰苦的过程,他必须与自然法则向对抗,必须跟循规蹈矩的自然倾向背道而驰。心智成熟之路,是永不停歇的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书中有奇异恩典,这首歌的歌词,光看歌词就让人很温暖。人人都有机会与恩典不期而遇,而这种恩典,这种好运和收获不单是上天的恩赐,还是后天习得的本领,拥有这样的本领,就可以确保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始终有一双看不见的手,有一种深不可测的智慧,指引着我们走向新生

恩典的存在就说,我们在哪儿,哪里就是宇宙的中心,时空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让我们可以通过时空前行。全人类都在迈出进化意义上的一大步,我们究竟能不能成功迈出这一步,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路已经摆在那里,一步一步往前走这是我们的事。恩典可以让我们不至于摔跤,让我们知道往前走是上帝的旨意。

每个人都想要获得爱,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让自己值得被爱,做好接受爱的准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把自己变成自律,心中充满爱的人。如果我们一味刻意追寻别人的爱,期待着有人来爱我们,那就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因为我们没法真正去爱别人,只能依赖别人。但当我们不求回报的滋养自己和别人时,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成为可爱的人,这样爱就会在不经意间降临在我们身上。

心智成熟之旅艰苦卓绝,无论是思考还是行动,都离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即便有先知的告诫,你仍需独自前行,没有任何一位心理导师能够牵着你的手前进,也没有任何既定的宗教仪式能够让你一蹴而就,任何训诫都不能免除心灵之路上的行者必经的痛苦。我们只能自行选择人生的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达到上帝的境界。

04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总结该书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功,一是因为这本书适应时代的潮流,二是当时知名作家、评论家菲莉斯的助力,菲莉斯当时在著名的《华盛顿邮报》(世界上最有影响力、最受关注的媒体之一)书评编辑办公室工作,她从一大堆图书中发现了该书,并为该书精心地写了一篇书评,发布在《华盛顿邮报》上,一周之内该书就登上了《华盛顿邮报》“最佳畅销书榜”,自此开始,该书声名远扬,不断出现在各国畅销书榜上,经久不衰。

第一部分 自律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困难耿耿于怀了。

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是自律。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第二部分 爱

自律的原动力——爱。

爱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在爱的定义中,我用“意愿”这一字眼,是想强调它在情感领域中的地位,远超过一般的生理或心理“欲望”。“欲望”未必能够转化为行动,而“意愿”则可成为导致实际行动的强烈欲望。

爱的愿望不等于爱的行动,真正的爱是行动,是基于灵魂的行动。你认为自己爱他人却没有躬身实践,那等于从未爱过。

关于爱的误解

(1)坠入情网

心理学中的“自我界限”:一种自我认知,能区别出自己和外在世界的不同,能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

坠入情网时,与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跟童年时与父母相伴的记忆彼此呼应,仿佛体验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我们又感觉到强大有力,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实现愿望。

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感觉是虚幻的,常常与现实脱节。

残酷的现实会击溃我们的爱情之梦。

坠入情网的经历终结,美好时光归于结束,自我界限必然恢复原状,你感受到的只是失落和幻灭,而心灵绝对不会因此成长。真正的爱,却可使自我界限扩充,而且不再恢复原状。

坠入情网的唯一好处就是消除寂寞。

本质:坠入情网,是人类内在性的需求和外在性的刺激,产生的典型生理和心理反应,意义在于增加人类生殖机会,促进物种繁衍和生存。这,是人类基因对于人类理性的征服。

(2)浪漫爱情的神话

通常,神话蕴含着人生最朴素或最伟大的真理,不过,浪漫的爱情神话除外,从实质上说,它们是一种可怕的谎言。现实生活与浪漫爱情,往往相去十万八千里。

(3)依赖性

依赖,是因为需要而不是爱,才结合在一起的。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选择一起生活罢了。

想让别人真正爱你,恐怕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满脑子想的只是消极接受别人的爱,就不可能成为值得爱的人。

冲突的风险(关于批评)

大多数的批评只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不满和愤怒,不但没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反而使局面更加混乱。

真正爱别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独立的个体。

如果你认为自己比别人更清楚一件事,或者拥有更好的判断力,想帮助对方,这个时候,你应该首先进行自我反省:我看清了问题的本质吗?我是否真正了解对方?是否他才是正确的,而我由于经验有限才觉得他不对?我的所作所为是否只是出于一己私利?

有相当多的人宁可压抑批评他人的冲动,对他人的问题视而不见。他们过于谦逊,总是三缄其口,从不给所爱的人指导和建议,这种人不具备真正的爱。

父母爱子女,必须指出孩子的问错误,而且要采取谨慎、积极的态度。他们也要允许孩子指出他们自己的错误。夫妻双方要成就幸福美满的婚姻,也要敢于直面冲突和矛盾,彼此成为最好的批评者和建议者。这对友情同样适用。

想让别人听你的话,就要采用对方能理解的语言;想要别人满足你的要求,你的要求就不要超过对方承受的限度;想让对方有所进步,首先就要进行自我完善,这样才能找到沟通的最佳契机和方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大全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455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