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穆斯林的葬礼观后感书评

时间:2019-05-15 08:20:20 网站:公文素材库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由霍达创作的长篇小说,网友们是怎么评价这本书的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01

我从来没有这么难受的看一本书,为了怕自己是太过武断,我忍着恶心看完了全书。写这篇书评纯属为了吐槽。

最初听说这本书,是高中同学,她曾经表现出对这本书极大的推崇和感动,我大概知道这是一个少数民族的悲剧故事,然后一直到现在才看。如果是几年前,我可能也会如我的高中同学一般,为新月的早殇和无疾而终的爱情以及整个家族的兴衰而落泪,现在读来,只能说我完全没有被打动。

首先是开篇的景物描写,太过赘述,后来发现全书都存在这样的通病。各种描写繁复又矫情,文风我很是不喜,作者的文笔很一般,写作语言风格让我难受,有种一惊一乍的感觉。

虽然披着民族宗教外衣,也掩盖不了女主的玛丽苏形象,虽然最后女主最后死了。但是书中她一出现作者就赋予她所有的宠爱,“一个圣洁的灵魂,美丽聪慧,年轻才气……”尤其是些她爸和哥哥都那样看重,我更觉得他哥结婚只因为妻子对她好,是她闺蜜,这更让我讨厌。

作者很难得的塑造的人物几乎没有一个是讨喜的。

韩子奇,这个魄力拿下博雅宅和奇珍斋,成为玉器行玉王的男人,到后面确实一个面对爱情和家庭软弱无能的人。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娶了梁冰壁也仅仅是为了传承师傅的家业;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为了他的玉抛弃妻子远走国外,他对女儿的偏爱更让我为天星意难平。作者塑造最失败的人物就是梁冰玉了,我从来没见过梁冰玉这么厚颜无耻之人,打着追求真爱人格独立的幌子,勾引自己姐夫,插足姐姐的家庭,从小她姐抚养她的恩情也忘了,战争不是借口,追求真爱也从来不是不顾道德廉耻。她自诩知识分子,看不起不识字的女人,鄙视她们在封建道德的束缚下陈旧的思想,但自己当小三当的却是理直气壮。作者刻意塑造两个外在很美好的女主形象,美丽聪慧有才情新时代的女性,同样燕大高材生,追求美好的爱情,这种真的不是之前流行的玛丽苏言情小说的梗吗?相比之下,没想到最开始让我讨厌的韩太太,竟是作者塑造最成功的的一个角色。另外,在读到“回回不能轻贱回回”这句时,感受到作者的民族狭隘主义,难道是汉人,回回就可以轻贱了吗?槽点真是太多了,比如梁冰玉和韩子奇莫名其妙的爱情,动不动辞藻华丽的呼喊,让人不适。

总体来说,作者的写作浮于表面,不真实,不能让人产生共鸣,书名和故事没什么联系,换个民族对这个故事也没多大影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02

作为一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写就的小说,带着极深的时代烙印与宗教烙印。

“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边是玉,一边是情。韩子奇为玉痴迷一生,得到“玉王”的称号,却留不住他所珍爱的一切,他的爱人,他的女儿,甚至用生命去保护的奇珍斋;梁君璧为报恩而与韩结婚,却因世俗洗礼而变得狭隘自私,沉沦于世俗,一味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逼走亲妹妹,逼死新月,拆散儿子的恋人,促成了韩子奇的离世,一步步将整个家族推向崩溃的边缘,文中多处让我读起来十分痛心,哀其不幸,怒其沉沦。

小说对于韩新月与楚雁潮的师生恋情着墨不多,也许那个时代的小说不太敢涉及,戛然而至,又戛然而止。直至新月去世,作者才着重写了这场阴阳两隔的葬礼,也是全书最动情的一段。

走过战火纷飞的抗战、走过十年浩劫的文革,文中的每一位角色都在努力地活着,六十年,三代人。作为无神论者的我,并不反感去了解宗教,上几个世纪的穆斯林群体于国内,如书中所述一样,他们信仰自己的真主,隐忍而坚毅地生活着。只能感叹人生如梦,造化弄人。

借用另一位作家的一句话,“如果记忆如钢铁般坚固,是该微笑还是哭泣?如果钢铁如记忆般腐蚀,那这是欢城还是废墟?”

03

首先,我觉得这本小说值得看。

看完浩浩汤汤的六百多页文字,我第一个感觉是:读的爽。

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线索一条接着一条抛给读者,作者让读者看到过程,也让读者一步一步理清人物关系。

随着剧情的发展,前面的疑惑一个个随之解开。

比如韩太太的“重男轻女”,比如姑妈的“保姆作风”。

里面的人物也是十分个性鲜明,最具有特色的当属韩太太,有一点凤姐的做派。

所以,我怀着赞美之情,去豆瓣报道。

出乎意料的是,豆瓣上的差评占了大半,前面的短评长评全是一两分。

我不禁哑然失笑。

那么,这么多的差评,它是怎么在豆瓣上拿8.2分的呢?它当年又是怎么得道茅盾文学奖的呢?

给它高分的人不做声,或者被淹没在差评中?

我抱着愤愤不平的心情,去点开一个个差评。

答案基本是清一色的。

剧情狗血,矫揉造作,诋毁宗教,脱离现实,言情闹剧,早已过时,立意肤浅……

如果认真分析,我在阅读当中,的确存在这么点疑惑,比方说,韩子奇三年学会商务英语,我不禁感慨这难道不是人才奇才天生的语言学家——我们广大正在为英语苦恼的同学们在这位天才面前真的是一无是处——三年的暗中偷学,没有和外商面对面交流,还有那么多的“课外作业”(打杂做饭造玉船),竟然也能无师自通。

所以公正地说,狗血剧情确实存在,但是的确不多。

娇娆造作在众多女作家中可以是通病,毕竟她们的意图在于用文字铺垫情感,所以一层一层的修饰词叠加起来看起来的确是造作了些。

至于很多人评论这纯粹是言情剧,并且立意肤浅。我想说爱情本身是人类情感中很重要的部分,也是古往今来中很多人所关注的部分,“凡有饮水处,必有柳永词”柳永的那些传遍妓院的词句,大部分都是情啊爱啊,但是自古代到现代,什么时候被淘汰了呢。

毛姆的作品被当时很多的批评家嘲讽为永远的二流作品,毛姆也承认自己只能称为二流作家中的顶尖作家。这是因为他自己也承认自己的作品比之其他的大作品,立意不是很深刻。

可是毛姆的那些译文(本人认为译文本身就是对原著的仿制品,是掉价的)

也能在豆瓣上有8.9分、9.0分,比很多当时所谓的一流作品高出不少。

钱钟书有一篇短篇小说叫做《灵感》,里面嘲讽一些作家,他们的脑洞通常很大,他们的思想可以囊括所有,他们的目光深远,但是他们的笔下无物。

我认为,所有的小说,都是以人为载体,一个个人物形象是否生动,是整本小说有没有“活”的关键。这一点,《穆斯林的葬礼》显然是做到的。

至于名字和内容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名字取得很大,内容不能体现名字的价值。

其实,我也这样觉得。

看到有一些评论,是这样说的:其实给它一分也有点低了,但是它确实不值得茅盾文学奖,所以才给了一分。

这个理由让我发笑。

有些书啊电影啊,有一些奥斯卡提名啊都是提分的优势,但是对于有些小说,这些奖状加身,反而是累赘。

既然允许我们这些看客意气用事,那么我就说吧,

我觉得吧,这本书其实也不值得满分,但是看着这么多豆友给差评,让我感觉不爽,也没什么理由,就是想给个满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穆斯林的葬礼观后感书评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476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