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典》以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为主线,既结合引用时的语境对典故的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同时对典故的背景义理进行诠释。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读《习近平用典》有感原创范文4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
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古人总结的智慧结晶,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座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多篇文章中多次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习近平用典》一书,全书由敬民篇、为政篇、立德篇、修身篇、笃行篇、劝学篇、任贤篇、天下篇、廉政篇、信念篇、创新篇、法治篇、辩证篇共13个篇章组成,主要是在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引用典故追根溯源,并究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可以帮助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精髓。
《习近平用典》一书约26万字,由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全书约26万字,搜集了时间跨度长达27年的习近平所有著述及重要讲话、文章,包括《摆脱贫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江新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其2007年以来发表的重要讲话、文章。每则典故采用解读、释义结合,解读部分阐述了习近平用典的现实意义,释义部分解说古典名句的出处和义理。
我读《习近平用典》,深深感受到这些收录的经典语句几乎成为浓缩中华文化古典智慧的缩影,书中古典语句几乎每一句都可称之为经典,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古人在经历了人生起伏之后洞悉世事一种睿智与眼界。这些难以被超越的经典,需要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其中深意。
“量腹而受,量身而衣”——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2015年9月26日),这句话出自战国·墨翟《墨子·鲁问第四十九》。说的是知道肚量的大小才能知道吃多少东西是合适的,知道身材的高低才能穿合适的衣服。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这句话,说的是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每个国家的发展,只有最熟悉本国情况的人民才最清楚,最清楚的人才能选择出一条最合适本国发展的道路。不同国家可以有不同的模式和道路,对不同道路的尊重,同样应该成为共识。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而达到罗马的道路不必相同。另一方面,往小了说,对于我们这样的基层工作者的指导意义,便是在日常工作中,服务人民群众时,不能总是照搬一套模式,固化方式方法。遇到事,先要量。摸准了实际情况,才能对症下药。量腹而受,量身而衣。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算是把工作做好的第一道标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这句话的意思是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这说的是学习的五个方面,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也好,学习某种技能也好,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同时展现了的学习的先后顺序,先是广泛学习,博采众长,对不明白的地方,要敢于提问,然后就是要勤于思考,形成独立的决断力,最后在实践中检验所学习的内容。正确的继续保持,有误的及时修改。古人提出的这样一条学习之路,放到现在仍不过时,对于我们这样后辈依旧有很深的启迪作用。
以上,仅仅举了两句话作为例子,而《习近平用典》,共13篇,古典名句135处,参考文献141种,可以称得上字字玑珠,其中道理,值得我们反复诵读。
【篇二】
无论是我们从CCTV中看到的《新闻联播》,或者是我们手机APP推送的新闻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各类场合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中,经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引用了很多古典名句。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夫子到毛泽东,习大大对经典名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据此,人民日报社特别组织编写《习近平用典》一书,搜集了时间跨度长达27年的习近平总书记所有的著作及重要讲话、文章,并从中遴选出他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他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分敬民、为政、立德、修身和任贤等13个篇章,既对重要讲话中引用的典故追根溯源,又对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精髓。
《习近平用典》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组织工作、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的重视,如借“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凸显选人用人的意义;引“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论述珍惜爱护人才、放手使用人才的重要性;用“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说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以“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要求领导干部“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书中对每个典故的深层背景都做了介绍,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的“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一句,出自清末思想家魏源的哲学著作。书中解读称,这是魏源在评价历代用人制度的得失和揭露清政府用人制度的弊端时,提出的自己的人才思想,认为用人就是用人所长,避人所短;教育人就是成人所长,去人所短。习大大引用这句话,提出了了解一个人能力的四个方面:短处、长处、长处中的短处、短处中的长处,要求我们要近距离接触干部、考察干部,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干部。
从《习近平用典》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习大大语言之精妙、用意之深刻,可以感悟到习大大“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可以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肥沃的文化养分、深厚的历史底蕴。
泱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可以说,读《习近平用典》,就如同在观看一场古诗词文化乃至于中国传统文化盛宴,或是在品味一桌学典、学诗、学史的“满汉全席”,或是在聆听一首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为今用的干事创业、治国理政理念交相共鸣的一首“交响曲”。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用典》这本书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积淀。文化总是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激荡,文化是无形的,但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优秀的文化可以通过“化”的力量给我们启智、塑志,而当我们能正确的自然的运用这些文化底蕴、文化积淀时,那便与这些文化融为一体,到那时文化不再被仰视,因为它已幻化为我们真实的生活底色。
我们组织部门历来致力于组工文化的培育,善于借鉴优秀文化,让组工文化植根于组织工作的丰富实践。作为当下的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既要敬业踏实的履职尽责,也要善于跳出经验的“藩篱”,要以“优化组工环境、提高组工效率、树立组工形象、培育组工文化、形成组工精神”为目标,以组工文化锻造文化组工,以文化组工建设组工文化,从组工文化中拾回初心,看清心路,用文化的力量凝聚起“组工力量”!
【篇三】
工作空闲之余翻看学习《习近平用典》,感慨颇深。习总书记自上任以来的讲话以“短、实、新”的风格,映射出了我们这一个时代特有的意识形态、精神气质,并成为文风建设的引路者。
我们党历来重视文风建设,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是我们的任务。”
文以载道,文风是党风、政风的直接体现,文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党的作风和形象。目前,群众对党内存在的不良文风十分反感,甚至不愿看一些报纸和文件,把它们形容成“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对于空话、假话、套话连篇的官样文章,人们和它们玩起了“藏猫猫”,在开会现场玩手机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样的形势长此以往,我想必然会“文之不文”,“国之不国”了。
不良文风虽然不能说是普遍现象,但也绝非用“个别”、“少数”等限制性词汇所能描述。小小蚁穴尚可溃千里之堤,对影响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的宣传贯彻、影响宣传思想工作成效、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文风问题我们更不能讳疾忌医。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开放、务实、讲究高效的时代,这就必然要求文风从晦涩难懂、又臭又长的八股文走向群众“愿意听、愿意读、真管用”的简短之文、朴实之文、清新之文。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希望。在这一点,我们的习大大做出了榜样、引领了潮流。
【篇四】
国家治理千头万绪,需要培养怎样的能力?深化改革繁重复杂,需要具备怎样的思维?既有木秀于林的骄傲,也有风必摧之的烦恼;既有“登高望远”的豪情,也有“为山九仞”的压力。有人感慨:当今中国,正面临绕不开、躲不过的“惊险一跳”。面对“四大危险”、经受“四大考验”,对执政者的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赶考”。对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战略战术,习近平同志有着系统的把握、深入的思考。从统筹中央和地方、国内和国际、当前和长远的战略思维,到“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的底线思维;从“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的战略定力,到“敢于担当,积极有为推进改革攻坚”的改革魄力,有认识论的辨析,也有方法论的思考,更有源于实践的总结,为深化改革、完善治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根本遵循。习近平同志引用的古典诗文名句,谈安危、论治乱、道时机、讲大局、明根本、抓重点,充满了对执政之要的辩证认识,体现着对治理大国的深切认识。
在《之江新语·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等文中引用了“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原文出自孔子《论语·颜渊》、《论语·子路》之中为: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两段话都说明了为政者自身行为端正的重要性。在《论语·颜渊》中,鲁国大夫季康子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认为“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对于什么是政治,孔子用一个“正”字概括。
关于“正”,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有如下观点:“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为政者如果自身的行为端正,无须下命令,百姓也会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服从。身正民行,上感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对百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在评价西汉“飞将军”李广时,引用了孔子这句话:“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对“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最佳诠释。
习近平同志一向倡导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把这作为为政之德、为政之道、为政之要。推行八项规定,抓好作风建设,中央领导率先垂范,因而能上行下效,清风劲吹。在我国历史上,注重修身立德、为官清廉,是许多思想家倡导的政治主张,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终身恪守的为官准则。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引用先秦时期为政以廉的箴言,要求领导干部有公正无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广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但看领导干部怎么说,更看他们怎么做。要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人格魅力。否则,“台上他说,台下说他”,说话办事怎么会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习近平用典》有感原创范文4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5041.html
- 下一篇:除魔师观后感 除魔师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