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洛梅娜》是一部由英国。美国和法国共同制作的同性传记电影,影片剧情丰富,网友们对这部电影也是给出了不错的评价,一起去看看吧!
01
看完了你才会知道苏志燮为什么这么爱这部电影,为什么引进韩国还参与配音,你才会知道#对不起我爱你#这部剧在他心底打下了怎样的烙印。同样是儿子从小被人从母亲身边夺走,同样是儿子临死前千里迢迢回国寻母,同样是有人隐藏真相撒谎说母亲抛弃儿子,同样是母子二人至死未能相认,同样是儿子至死都相信母亲从未抛弃自己。但这次是母亲拖着垂垂老矣的身体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奔走,最终寻回真相,救赎了自己,也饶恕了他人。苏拥着这部电影,是在告慰车武赫啊……也是在温暖自己[心]
花了好几天时间一点一点看完,每次暂停之后,看完的情节都久久地萦绕在头脑里挥散不去。不动声色的背后是细微的探索,平静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幽默和人情冷暖交替出现,悲哀和悲痛都在节制中缓缓爆发。
一个老男人陪一个比他还要老很多的老太太,去艰难地探寻一个失散的人和被埋藏已久的真相,在这一趟旅程中,原本格格不入的两个人抚慰了彼此的内心。银幕外的我,不时被老太太的无厘头思维逗乐,也不时被悲哀的眼泪充满眼眶。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并没有像一些影评里说的,在讽刺了宗教和人性的恶的同时,也把马丁作为媒体人的恶也进行了讽刺。不,导演并没有站在上帝的视角审视每个人,而是客观展现了每个人的行为的合理性,老修女坚持用宗教的虔诚来掩饰自己的伪善、冷漠和残忍,菲洛梅娜逐渐让自己的灵魂从宗教的桎桍里解脱, 不再总是软弱地为上帝和宗教带来的问题开脱,而是成为自己的上帝,自己来决定是恨还是去爱,去惩罚还是去赦免,哪怕只是因为“恨太累了”。
而马丁有他自己善恶观,始终在坚持他自己的坚持。他敏锐而愤世嫉俗,总是压抑不住内心里的正义感,且有坚定的信念,真诚,善良。
最后,他和她都一样,他们做了自己的上帝。他决定继续审视、质疑,对那些伪善、谎言和冷漠继续不原谅。她决定对加害者宽宏大量,但也要公开自己的故事,让世人了解这段残酷耻辱的真相。
宗教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善和爱,而在于心灵的自由。
02
菲洛梅娜是一个惊人的老太太,她让你感觉是那么的可爱、善良和坚强。或许影片是关于救赎,我不禁质疑究竟应该谁去救赎。菲洛梅娜的错是任何一个青春单纯的小女孩都可能犯的,可是她却为此进行了长达50年的救赎,竟至于骨肉不能相见,亲情不能在生时彼此了解,如果真的有上帝的话,我们应该怨恨他,这样的惩罚实在是太残酷了。
影片一气呵成,环环紧扣,毫不拖沓,始终贯穿着淡淡的悬疑色彩,与此同时又能感人至深。各种不同阶层的人应该都会因影片而感动或者是触动。无论是牵挂儿子的善良老妇,还是顽固狠心的恶毒修女;无论是从利益化转变为情感化的良知记者,还是至死都不忘生母和故土的含恨儿子。菲洛梅娜在最后对修女选择了原谅,但同时又主张让世人知道那里的真相。不得不说,这种人性的伟大实在难求,或许她本来就是一个天使吧。另外个人认为,朱迪丹奇的演技实在是太精湛了。
03
《菲洛梅娜》改编自 BBC记者马汀?斯克斯史密斯的纪实文学《菲洛梅娜遗失的孩子》,取材自真人真事。好吧,我得承认,对于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我总有特别好感。倒不是我必然认为真实高于虚构,而是那些真人真事似乎更能为我绘制这个世界的版图,让我知道事情、事物、生活可以到达何种程度。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母亲50年后寻子的故事。在上世纪50年代的爱尔兰,未婚产子还是耻辱的事情,这位名叫菲洛梅娜的女子因为这个耻辱被家人送入修道院,又因为没有足够的钱(100英镑)偿付修道院的收留之恩,所以必须在修道院干满4年,同时签署协定,放弃对孩子的抚养权。但是孩子在收养前也在修道院,而且做母亲的每天辛苦工作一天后,有1小时和孩子共处的时间,所以可以想见当3岁的孩子被领养走时,母亲该如何伤心欲绝……再说下去就剧透了,反正就是一个千里寻子的故事。
但是故事说得好极了。一是,片子节奏把握好,基本没有让人觉得闷乏的时候,还有英式幽默;二是,拍得很有温度,关于母爱,关于分离,让我好几处眼浅;三是,还有相当引人深思的空间,比如关于“原谅”。因为天主教教义认为自己犯下耻辱之罪的菲洛梅娜“自愿”放弃孩子,在寻亲的路上也遭遇教会的重重阻隔,最终没能在儿子有生之年见上儿子一面,告诉他,他不是被抛弃的,她一直爱他。不过,当记者对修女愤怒质问时,她却制止记者,说:“我原谅她了”。当记者觉得不可理解,估计还觉得这个老妇人被宗教搞地无知又愚蠢时,她说:“你很愤怒,这样肯定很累吧。”
这个不因伤害而变得愤世嫉俗,变得愤怒的女人,不是软弱,而是格外强大吧。这个千里寻子的故事,也是一个探讨“还有比聪明更重要的东西”的故事。
04
曾经在一档电视寻人节目中看到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人,忍住眼泪对着镜头倾诉自己多年来的愿望:我想要找到我的家人,问问他们当初为什么要把六岁的我抛弃!
即使他早已成家立业,还拥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但多年来对亲生父母的渴望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我总是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女儿,尽可能满足女儿的需求。我想,父亲对孩子有天然的爱,那么我为什么会是个例外?”对他很好的养父母,也无法融化这么多年在他心头的困惑之刺。
作为看客,我们很容易把别人多年的如鲠在喉定义为“矫情”,觉得他们应该满足还不错的现状。但是,对于个人来说,亲生父母是生命中无法替代的一环,若理应最爱自己的他们都抛弃了自己,那么世界上还有谁会给予自己可靠的依赖怀抱呢?
幸运的是,节目组找到了这个男人的亲生父亲。台上的两人相拥而泣,画面感人。父亲无奈地说,当时自己在火车站让一个陌生人帮忙照顾一下孩子,没想到孩子一眨眼就被抱走了。自己跑啊跑啊,也没能把孩子抢过来,这么多年自己也活在自责中。男人哭得像个孩子,为自己不是被遗弃而感到释怀,成长中的纠结总算被解开。
然而,电视上的寻亲之路,一般都关注于结果。若找到DNA的两端,皆大欢喜;若亲人不愿意相认或是因死亡等不可抗拒因素断了血缘联系,还有许多美好的寻亲旅途可供播放。很少有镜头对准这些活在恐惧与担忧中的孩子内心,描述缺失亲生父母之爱的内心的百转千回。
但《菲洛梅娜》做到了。
电影更多地聚焦母亲与记者寻找儿子的旅途,记录了一个活泼的爱尔兰老妇人是如何对“恶势力”报以宽容态度的历程。只有最后零星的片段与照片上一枚象征爱尔兰的胸针表达了其儿子对故乡的向往、对自己生命的疑虑。
对于小说,目前我读到一半,朴实优美的文字展示了一个三岁的男孩被迫离开亲生母亲后产生的彷徨以及自我认知的缺陷。一开始,他走向讨好任何人的极端,因为担心再次被遗弃;之后他又会暴怒,破罐破摔。
这些都是有原因的。三岁之前与亲生母亲玩耍的美好记忆早已印刻在他的脑海中,之后又来到陌生的环境。所有人都引导他以为自己是被抛弃的,除了养母和妹妹,其他人都嘲笑他。养父更是一个控制狂,并习惯出言不逊,不断鞭笞他敏感的内心。对于性取向的问题,没有人对他抱以善意的倾听,由此他更对自己产生疑问。可怕的是,与他接触过的一些人都或多或少地走向死亡,他又将这些都归咎到自身,认为自己是不详的人。
如果每个人都能对这个敏感的孩子多一些真实的爱,多一些宽容,会不会不一样呢?但是,从养父母和教会做出剥夺其与亲生母亲生活的权利时,便注定了这个孩子将被“爱”所遗弃吧。没有人愿意去聆听,他内心深处的恐惧。
我在百度上搜索“孤儿 同性恋”,想了解两者之间究竟有没有紧密联系时,发现在贴吧和知乎上早已有类似的情况发生。那么,社会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呢?
等到看完整个故事再来更新。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菲洛梅娜观后感精选》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5290.html
- 上一篇:围城读后感精选范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