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艾达》是一部由阿伽塔·特泽布霍夫斯卡和阿伽塔·库莱沙等主演的剧情电影,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01
周末在家换了四五个片子,只有这个看完了。以前看过开头,可能今天岁月静好心情平和适合看这类片子。
有很多人说影片挺闷的,但就是那个调,人面对苦难,只有默默承受。黑白风,极少的台词,呆板的镜头,才能表现战争对人的折磨,对人造成的创伤。经历以后,你什么不想说不去想不去看,就这么逃避着麻木着。
艾达姨妈酗酒,不和哪个男人深交。她把当年自己投身革命,没有在儿子身边保护他的负罪感淹死在酒精里。她从不过问看望艾达,试图什么都没有发生。直到青春洋溢的艾达出现在她眼前,把她和过去联接起来。她直面过去,去打听追踪逝者的最后经历。艾达做修女,在她看来是对美好生命的埋葬;而自己呢,一边作为检察官代表人民做正义的审判,一边痛恨杀死儿子的凶手(本质上她们都一样,以自以为的政见标准杀死别人),都让失去亲人的家庭饱受痛苦。曾经追求的事业现在看来是那么可笑,亲人已逝再回不到从前。自己所有的美好皆已埋葬在过去,对自我的否定使她无法再逃避,轻轻地一跳是这影片中最重的一拍。
艾达无法确定自己献身上帝之心是否能经受世俗诱惑,她体验了姨妈的红尘生活,和低音萨克斯手的情缘。诱惑的滋味既已尝过,让她一眼就能看到生活的尽头。似乎越是经历过灯红酒绿,皈依宗教的信仰越是虔诚。
艾达成为修女也是她的宿命。良知未完全泯灭的村民,把年幼看不出是犹太人的她送到教堂。是天主教嬷嬷保护了她,给她一个家。在这里没有种族之分,连凶手都相信她,凶手和“血色旺达”都对无所不在的上帝保留心中的敬畏。只要人类还保留对上帝(上苍)的敬畏之心,人类就还有救。
02
《修女艾达》是一部饱含政治寓意的电影,融汇了个体人生境遇的选择和政治沉思,清晰而慈悲,通过沉静克制的镜头语言,将两位生存方式截然对立的女性展现出来。
一、沉静的摄影风格
在大部分的构图中,电影主要通过黑白粗细线条、光暗区对比的经典方法来展现。主要角色人物被安放于镜头的某个角落,或者下端三分之一处,显得渺小又压抑。他们甚至无法在镜头前展示完整的肢体,这个位置对准了他们的不幸,小人物无法主宰个人命运,只能被大时代所遏制吞并,这正是人生境遇的写照和表达。四比三的画幅,固定的机位,精致的构图,自然光源打亮,逆光中人脸上细微的表情,黑暗中睁开的眼,摄影对光影和细节拥有准确的关注与把握,让人联想到布莱松和德莱叶的电影风格,不借助任何特技手段,单纯依靠叙事和人物的内心描写将诡异的气氛烘托出来。
二、无奈的两极人性
艾达的姨妈敢爱敢恨,渴望人性的完全表达,要做坦荡率性的自己。但她在犹太教和共产主义之间徘徊纠结,在高贵的法官与随性的荡妇之间游走穿梭,失落了笑容,失落了自己。即便她成为国家英雄,甚至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即便她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可以轻松让男人为之折服,却很难体会到生存的意义。艾达自幼成长在寒冷的环境里,逐渐抽离灵动和生气。她最后的选择是源于她木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听从她以为的上帝的指引。如果她是坚定的信徒,就不需要去历练那一番俗世诱惑。她在尘世间翩然路过,然后又褪下礼服再次披上修女服,或许只是因为习惯了那种一成不变的黑白色的生活。
03
很久没看到如此美的影片了,精致的构图、漂亮的光影、恰当的留白、黑白的质感,每个镜头都是一副画,几乎可以成为摄影的教材。
在导演保罗·帕夫利克夫斯隐忍克制的处理下,一个关于六十年代波兰犹太女孩儿寻根的故事,缓缓述说了那个遭受屠杀、饱受磨难的族群,那次战争带来的远未愈合的创伤,那些极权统治下深深的信仰危机,那种社会世俗与宗教超脱中的精神挣扎,那份永恒时间面前意义的消逝、生命的幻灭。
有人用昆德拉的话来评价片中结尾处艾达向宗教的彻底皈依,“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佩戴的漂亮面具”,我认为,很贴切。
04
艾达在她宣发终身愿之前准备去探望她世上唯一的亲人——姨妈旺达,作为孤儿的艾达以及作为“红发旺达”的姨妈,相聚就代表着彼此的信息交流,旺达告诉了艾达她的身世,看似和艾达目前选择的道路有点格格不入,但这不是主要问题,主要的问题是揭示历史对于她们一家的摧残,为了真相她们一起踏上了一次寻亲之旅。
这是一部平静的公路电影,平静的视角、平静的人物,至少艾达是很平静的,即使知道了她双亲的故事之后,她依然平静,如同电影给我的黑白色调一样。而强势的旺达却被击败,选择了跳楼。艾达从这次毕业之旅中第一次接触了这个世界,那与吉他手的一段瞬间感情我个人认为并不是原本信仰的动摇或否定,其实她早已决定自己的路,那只是一种体验或尝试,或许看来是触犯底线,但面对自己了解到身世之谜,算是一种小小释放,这种释放之后,艾达重回她那平静的“世界”。
影片的点睛之笔在于艾达和主唱缠绵之后的一问一答,显然主唱的回答让艾达再一次的肯定她修院之外的世界是这么的缺少喜乐的机械式重复,从艾达的经验来看,外表枯燥的修院祈祷、服务生活其实让她充满乐趣,虽然不体现在她的脸上,但从她如何接受自己真实的身份及亲人所遭受的迫害真相来看,艾达出世又入世。
05
影片讲述了修女艾达在正式成为修女之前,与姨妈进行了一次寻根之旅,那就是寻找到自己二战期间被杀死父母的遗骸
寻根作为主线,是揭伤疤的勇气,而真正煽起戏剧冲突的却是姨妈和艾达不同信仰的冲突、困惑以及郁抑。
姨妈旺达身上交织着信仰的困惑和危机,显然经历了二次大战,而本身自己也参与其中,对苏联那一套已经心生厌倦,所以她的堕落并不是毫无来由,对信仰的缺失,很难感受到来自生活的信心。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悲的,因为没有生的动机,所以最终她郁抑自杀
艾达跟着旺达的脚步,选择放纵了一次,在真正皈依到天主教之前,真切地体验到了红尘中的放纵与快乐。高跟鞋、口红、长裙、舞蹈、做爱,一番体验,使艾达再去皈 依时也多了一份果敢,少了一份遗憾。这是电影宗教主题表达的一种方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修女艾达观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5331.html
- 下一篇:向阳处的她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