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是一部来自加拿大的家庭剧情电影,影片主要由安娜·多尔瓦尔和安托万-奥利弗·波尼安等主演,网友们对这部电影也是给出了不错的评价,一起去看看吧!
01
1、电影设定在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从一开篇就把一个绝望的选择展露在眼前。泽维尔·多兰是个善于向旁人展露内心痛苦的人,如果现实不够痛苦还会主动寻找痛苦,所以电影通篇免不了给人一种自怨自艾的感觉,但懂得人自然懂,不懂得也不必看。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中有提及男性心中的“恋母情结”和女性心中的“恋父情结”,人类情感的建立皆来源于此,而Die和Steve之间的牵绊明显有“恋母情结”的内在动因,但影片并未在此基础上做过多的延展,只将它停留在动因的表现层面上,并借助“恋母情结”加深他们母子间的情感纽带。
3、肢体暴力、脏话、不善表达,这些符号象征的其实都应属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欲论的概念,是一种高阶伪装,其中同样存在着压抑及反抗的本能。
4、实际上在这样一种特殊的设定下,《Mommy》所表现出的是一种本能——儿子对母亲的本能;母亲对儿子的本能;生存在世界上的本能,就像失语症的邻居会主动接近同样有着缺陷的Die/Steve母子,这是寻找同类的本能。而“恋母情结”在精神分析学说的世界里是人类最根本、最基础的本能,是一切事物及行为的种子。
5、影片的成功在于对Die这个人物的刻画,母亲并不一定都是温柔坚强的,Die也有自己的脾气,也会脆弱,她在失意时也会对儿子大骂拖累,这才是一个真实而有生命力的存在,Die显然脱去了传统母亲的标签,从角色里活到了荧幕外。
6、影片用屏幕比例表达情绪的点子很好,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这只是泽维尔·多兰使用的众多拍摄技巧之一,很亮眼,但不必特别深究。我反而觉得,有太多人把注意力放在这个点上,以至于忽略了电影本身情绪表达的色彩,当然,也忽略了泽维尔·多兰音乐mv的bug,挺好。
02
她们母子的情感一直处在爆发期,浓郁的色彩,激烈不像是家庭剧该有的通俗音乐,说是电影,也许更像是一部色彩绚丽的mv。
生活本身就是无限的疏离和不可知,然后在这些疏离和不可知中爆发。
泽维尔·多兰确实是个天才,《妈咪》也脱离了他之前电影的风格,不再是LGBT类型剧情电影,可是还是觉得这部电影里,泽维尔把所有想表达的,都定格在了1:1画幅的荧幕上,少了许多让人回味的韵味,而且总是觉得有些做作……
觉得他的早期作品《我杀了我的妈妈》更优秀一些。
03
《妈咪》这部影片是我第一次涉足多兰的作品。对于一部典型的加拿大风格的影片却给人一个个不一样的高潮点。或许是因为故事背景的发生地,又或许是影片本身带给观影者的感受。
关于影片的背景,和导演一样。故事背景发生在加拿大的魁北克。这座北美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孕育了许多小制作但却大影响的电影。或许是因为魁北克是加拿大唯一的法语区,文化的互相交融更能产生一种独特的味道,演员同影片。
关于电影本身。影片的大篇幅都是以1:1的画面呈现给观影者,这种略有考量的影屏效果不是作为宣传影片的手段,而仅仅是反应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第一次开屏定格在儿子滑板的动作中。影片中的母亲和老师都跟在儿子后面,儿子拼命向前滑着,身后的两人也是兴奋地跟着他呐喊。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是儿子的第一次挣脱。单从儿子的暴怒症这点来看,冲突的母子关系一直是影片的主线。在更多体谅母亲的呼声中,我们是否也应该去理解一下影片中的儿子。儿子不是成年人,或许他渴望能够成为成年人去保护他妈妈,但确实他的心智还是一个孩子。作为一个孩子他没有正确的发泄渠道,他不能更好的去控制自己的感情。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一直在压抑自己的各种感受,我们一直都拼命去保护自己身边的人,但总一天我们也会累不是吗?当我们终于厌倦了和这个虚伪的世界去抗争时,当我们已经向这个世界妥协时,开屏结束,挣脱消失。
换来的只是再次压抑的屏幕和人生。
第二次开屏并不是导演主要的情感宣泄点,而是影片的最后。当影片中的母亲要将儿子送走时,屏幕的改变还是不能够表达出更深层的含义,人物的台词或许是我们的突破口。母子关系的更加冲突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反转。原本应该相互依赖相互关心的两人,在最后在母亲的逃避中越发严重。最后母亲的沉默和儿子的歇斯底里呈现出一种对比,那种依赖却又隔膜的母子关系还是不能维持下去。第二次开屏结束,随之而来的也是母子关系的结束。
而我实在弄不明白的一点是,母亲究竟是更爱我们还是更不爱我们……
04
“家庭关系”这一类电影是很多青年导演想要表现的一个主题:家庭这个单位里人与人的接触,沟通,以及碰撞。然而《妈咪》这部电影,证实了泽维尔多兰对于家庭关系更深刻的把控,一种难以触摸又互相矛盾的母子关系?
多兰是一个十分会把控角色心理的导演,他擅长将无法捕捉的情感用十分细腻的手法通过画面中的小动作表现出来,影片中单亲妈妈戴安被上司开除还被侮辱了一番后,她在女厕所放声大哭,但史蒂夫慢慢用手打开了带有爱心花印的纸巾,用一个特写镜头对准戴安哭花了的眼睛,他慢慢擦掉了她混着眼影的泪,做着鬼脸对妈妈说多看向未来,再用手盖在她的唇上,自己轻轻吻了上去,这个动作不仅体现出一些超史蒂夫仍然是个长不大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妈妈,也体现了戴安与史蒂夫之间超出于母子之间应有的关系,但是通过全片来看,这种近乎暧昧的关系并没有挂上乱伦的称号,是两人之间一种相互依存的基于母子关系之上的更深的东西。
对于史蒂夫与戴安来说,这种感情是再正常不过的,但是在常人眼里,被挂上了很多名号,“有娘生没娘养”“一家子败类”。史蒂夫与陌生人的交流大多都以脏字儿开头,而戴安更胜一筹,电影出现的第一句台词便是她咒骂一个男人“你个舔屌的!”而当他们俩一起交流,就变成了一场补充观众脏话词汇量的大赛,他们无时无刻都在攻击,讽刺对方,甚至大打出手,但是他们爱着对方,这样看似十分矛盾且尖锐的情感不同于那些在衣服上缝缝补补的情感,他们互相刺痛,但始终会化成清水,融和其中。
窒息感是多兰在电影之中极力想要渲染的,无论是1:1的狭小方框画幅还是大量的面部特写,都在突出史蒂夫与戴安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戴安受到的来自不同层面的压力等等。选择正方形画面构图之前我看来仅仅是个噱头,早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也有同样的画幅变化,然而在多兰的手下,正方形的构图,偏黄的色调,完整饱满的色彩,迷幻绚烂的光影,让人觉得如果全片加上正方形以外的画面完全是多余的,就像是给断臂维纳斯接上手臂一般,失去了自己的神韵。
画幅的变化也是影片中多兰将情感外化于画面的风格体现,这很容易想起他的上一部参展威尼斯电影节的心理惊悚片《汤姆的农场旅行》的结尾追捕部分,漫漫的玉米地,死寂的森林,画幅被主人公逃跑时的心理逐渐压缩,减小,营造更为出色的紧张状态。而在《妈咪》中,多兰将自己对于音乐的巧妙运用融合于画幅的改变之中,通过史蒂夫的情感释放以及戴安对不可及的未来的幻想表现出来,这两个部分的画幅变化也是全片最精彩的片段之一。
第一次画幅变化,是史蒂夫通过凯拉的开导,情绪逐渐平稳下来,而戴安也收获了一个新的朋友,新的工作,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这时,便进入了多兰电影标志性的情节,他选用了英国摇滚乐队绿洲的大热单曲《Wonderwall》(奇迹之墙),伴随着电吉他和鼓声的节奏,史蒂夫踩着红色滑板,穿行于马路中间,他像雄鹰般展开双手,似乎一切都是属于他的,未来的一切都是可能的,是前所未有的光明,戴安和凯拉骑着脚踏车朝着史蒂夫大笑,“因为也许你会是我的救命恩人?毕竟,你就是我奇迹般的城墙啊!”吉他声戛然而止,史蒂夫站在画面的正中央,特写放在他湛蓝的双眼上,他用手撑着画面的两侧,“掰”开了画面,慢慢从1:1衍伸到了4:3的画幅,那一瞬间,一切豁然开朗,一切都有了答案,世界就在眼前,鲜艳,靓丽,如同获得新生。
《妈咪》对于情感,家庭关系的讨论不止于此。泽维尔多兰,作为一个被我看作法国新浪潮的后人,也在不断探讨自身对其更深的羁绊。也能从中看到泽维尔多兰与自己的“妈咪”的情感,互相刺痛,但融情于水中。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加拿大电影妈咪观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5397.html
- 上一篇:梅花儿香观后感精选
- 下一篇:驯龙高手2观后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