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罗宾》是一部于今年的8月3日播出的动画冒险喜剧电影,影片主要由海莉·阿特维尔和伊万·麦克格雷格等主演,剧情精彩,网友们对这部电影也是给出了一致的好评,一起去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01
玩具熊在西方文化中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传统而又重要的意象:从力量的代表,到软萌的外形和对糖分的喜爱,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代表了成人对孩童成长的期许和愿景。而在商业化的浪潮中,当子供向的童话故事逐渐失去魔力的时候,泰迪熊,帕丁顿熊和小熊维尼们,也不得不寻找更好的栖身之所和表现形式。
但《克里斯托弗·罗宾》不是《帕丁顿熊2》,更不是《帕丁顿熊》。
公平地讲,如果不大幅改造的话,低龄且慢热的《小熊维尼》并不是适合大银幕的优秀题材,由于缺乏对观众的持久吸引力,导致《小熊维尼》既没有赶上《加菲猫》《蓝精灵》的CG热潮,也没有赶上《小飞侠:幻梦起航》《爱丽丝梦游仙境》这样,试图从经典童话中凭空挖掘猛料的魔幻化浪潮。上一部质量上乘,但没有获得商业成功的,还要数到迪士尼在2011年推出的2D手绘动画《小熊维尼》,但对于近年来自信心爆棚的迪士尼来说,这显然还不够。于是在招揽了2004年《寻找梦幻岛》导演,马克·福斯特之后,《克里斯托弗·罗宾》就这样出现了。
仔细观察迪士尼在近年的市场表现的话,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传统:除了漫威,星战和自家动画改编的真人电影,几乎很难找到真正的成功案例。从《明日世界》到《时间皱折》,迪士尼的高成本“原创”CG大片与口碑和票房都离得很远。而《克里斯托弗·罗宾》现在也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尽管7500万美元的小规模制作成本能够大幅减轻回本压力,但电影本身的无趣和乏味,很难被精良的CG特效所掩盖。你能够感受到《克里斯托弗·罗宾》在制作上的用心,但电影在创作思路上至少过时了20年。考虑到迪士尼很可能受到《帕丁顿熊》和《比得兔》之流诱惑,《克里斯托弗·罗宾》至少被对手们甩出几条街——你所期望的既童真又略带忧伤的《小熊维尼》,完全能在《帕丁顿熊》里看到;但在《克里斯托弗·罗宾》里,只有秋风萧瑟的百亩森林,和脏兮兮的毛绒玩偶。
早在1991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就想在《铁钩船长》里,通过长大成人的彼得·潘,在梦幻岛上探讨一堆乏味干瘪的中年问题。而结果,就是一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罗宾·威廉姆斯的职业生涯中,最差的电影之一。相比之下,《克里斯托弗·罗宾》至少还有一些不错的笑点,但电影无法在自怨自艾和不忘童心之间获得平衡。
按照好莱坞的经典惯例,当一部电影有太多编剧插手的话,这很可能不会是一个好剧本。除了原著作者A·A·米尔恩和插画家E·H·谢泼德,《克里斯托弗·罗宾》的剧本来自两位故事作者,三位职业编剧——其中艾丽森·施洛德(《隐藏人物》)和汤姆·麦卡锡(《飞屋环游记》)明显是紧急救场。然而,这样一个繁琐复杂的剧本,并没有让七零八落的中年危机融入《克里斯托弗·罗宾》的概念里。而剧本最大的问题,似乎是创作者们不愿意让维尼在戏中人/观众的眼中,被视为“玩具”或“幻想朋友”,而是具有真正的生命。这一设定和《帕丁顿熊》的处理方法类似,但这让克里斯托弗·罗宾在电影初期,因为长大成人而离开小伙伴的行为背后的意义,变得难以理解,也让他在成年之后,再遇小伙伴之后的“羞耻感”显得莫名其妙。
事实上,去年的《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就选取用了一个类似的题材,将A·A·米尔恩与儿子克里斯托弗·罗宾之间的关系加以展开,认为后者的童年受到了父亲巨大文学成就的影响,让他反而对《小熊维尼》有了更加复杂的情感。合理地说,这个角度是一个风险更大,但也更有趣的开发方向。反观马克·福斯特在《克里斯托弗·罗宾》采取的保守态度,重新回到了《寻找梦幻岛》外加《铁钩船长》的模式上,陷入了自主规制的怪圈。尽管对于在怀旧的年代感上做得相当成功,但整部电影显得格外陈腐:又是成年人不懂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又是成年人必须找回不知丢在哪个角落里的童年,才能成为更好的成年人。
有意思的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好莱坞一方面在编排单身母亲打好几份工养家糊口,还能遇到白马王子(《落水情缘》),一方面又在编排中年油腻男人只顾工作养家糊口,不知孩子今年几岁。这种基于性别的偏见和差异,倒是鲜见翻转的情况出现。
即便如此,好梗不怕老,但是怕就怕在缺乏亮点。《克里斯托弗·罗宾》全片的情节和亮点,几乎都被预告片一网打尽,剩下的内容似乎既不是为了娱乐儿童,也不是为了娱乐成年人,白白浪费了经典卡司们的卓越配音——顺便一提,刚刚卸任神秘博士的彼得·卡帕尔蒂在本片中为兔子献声,此外他也曾经出演过《克里斯托弗·罗宾》难以赶上的标杆,两部《帕丁顿熊》。
与资质平平的电影本身相比,伊万·麦克格雷格成为了电影在真人部分的重要支柱。和科林·法瑞尔类似,伊万·麦克格雷格明明是很好的演员,但挑选商业电影的口味实在一般,总是出现在差强人意,甚至糟糕的电影中(比如《贵族大盗》),实在是令人感到奇怪。
其实对观众来说,沉浸在中小成本艺术电影,倒不是不能接受;而如果是为了《欧比旺外传》而委身迪士尼的话,倒也是情有可原。但在商业电影上的古怪偏好,就有些理解不能了。
《克里斯托弗·罗宾》与《帕丁顿熊》之间的区别,大概就是《真探》两季之间的区别:后来者总是不能区分沉静和沉闷,治愈和致郁。
迪斯尼的《克里斯托弗·罗宾》是一部公式化且无趣的电影,明明有能力呈现有意义有深度的角色,但却剥夺了他们展示的空间,甚至存在理由。作为“家庭急救”类型电影,它甚至都难以让人感到有趣,还不如重温2011年的《小熊维尼》动画要更加实在。
02
不知何故,近年荷李活興起把毛公仔放入真人電影,從Ted到Paddington到今天的維尼熊等。其實本來我對此類電影興趣不大,但看完故事簡介後卻被《維尼與我》(Christopher Robin)吸引。近日工作壓力大,選擇在週日早上去賞影,我不得不說,這是本年度最令我驚喜的電影之一。我尤其喜歡這部電影的氛圍,它讓觀眾在戲院中放鬆近兩小時,暫時忘記生活的苦,好讓人再有動力繼續走下去。它的故事簡單,不深奧,卻非常值得人深思。
《維尼與我》的故事老套,其實就是一個成年人因工作忽略自己身邊事和夢想,然後兒時玩伴出來喚醒他內心的已封存的童真,讓他再有生活的動力。老套到不行,同一橋段迪士尼和彼思已用過無數次,但橋不怕舊,每一次拍出來,新電影總能給人驚喜。
Hakuna Matata和Do Nothing的真諦
維尼熊一路放在口的Do Nothing哲學,其實也不是新鮮事。
電影金句「Doing nothing often leads to the very best kind of something」多次出現,理解這句話時,難免會讓人以為是消極甚至是逃避問題和責任,若果只從字面理解Do Nothing,恐怕讀者會錯誤理解電影的信息。
早在《獅子王》中出現的Hakuna Matata其實某程度上與Do Nothing一樣,是一種鼓吹無憂、減少深度思考的無煩惱生活哲學 (? It's our problem-free philosophy…)。這種生活方式絕對是理想的,簡單生活、沒有工作、沒有責任、沒有紛爭,甚至帶點無政府主義,只想玩樂和生存,這當然是讓人可以放鬆心情。不過理想歸理想,這種生活哲學在現實中難以實踐。在《獅子王》中,Simba也因為對國土和子民的責任而放棄Hakuna Matata式生活,回去重奪領土。
在《維尼與我》如是,Christopher Robin並沒有Do Nothing,在冒險後他仍然要回去面對工作,仍然要負起照顧家庭的責任。但面對工作和學業壓力時,Robin(和我們),其實都需要學懂Do nothing for a while,即是Take a break,放空一下,放自己一個假期,把時間留給家人和最愛。「Doing nothing often leads to the very best kind of something」換句話說,Do Nothing不是叫你不做任何事或逃避現實,而是叫你讓自己喘息。Do Nothing的最終目的是讓自己放棄Do Nothing,再有動力去Do Something。
蜜糖與啤酒
維尼熊不用工作,每天只管吃蜜糖、玩耍和睡眠。但現實中人有工作和責任,不可能把這套全收。Do Nothing這種間中放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折衷,把理想和現實盡量取得平衡,亦即是我們現在說的Work-life balance。現實中很多人也喜歡放假時去旅行放鬆一下,把旅遊渡假當作生活的蜜糖。當然,有不少中產或以上的家庭可以做到。可是,對不少人而言,現實或者更殘酷,對於不少收入不高的人來說,渡假的代價也很高。
《維尼與我》中Robin幸得老闆支持其最終的方案,而且自身經濟條件許可,才可以實踐Work-life balance。但若果上司不同意他的做法,最後決定裁減員工呢?若果Robin被解僱,出現經濟困難呢?
現實中我們又有多少時候真的可以渡假?尤其是對於低收入家庭,扣除生活費後要有時間和金錢渡假絕對不是容易事。因此對不少人而言,《Ted》中主人翁面對問題時與小熊一起飲酒呼麻,其實似乎是一種更貼近現實的放鬆方法。
說到底,工作歸工作,人總需要放鬆。不管你選擇放鬆的方式是吃蜜糖、旅遊或喝酒,你也需要一段安靜的時間,把自己從工作中抽出來喘息一會。腳步慢下來,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從電影院走出來,收到的第一個短信是朋友說香港歌手盧凱彤跳樓自殺身亡。面對壓力,每人也有不同的解決方式。若果生活困苦,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橡皮繼續拉緊,否則終有一天壓力會爆煲。找你的摯友談談,他們可讓你暫時忘記生活的困苦;假日去看一部好電影,它可以讓你驚喜、思考和放鬆。
要學會放空,自我放鬆一下。
Do nothing for a while. It often leads to the very best kind of something.
願逝者安息。
03
开头就看哭了好几次,维尼从树洞里爬出来直接到了伦敦用略带伤感的语气跟Robin说在天天想他的时候,我就觉得Robin真是个贱人把维尼他们都给忘了。
然而Robin忘得何止是维尼他们,而是整个自己。
所谓'Adult responsibility'常常让我们逐渐忘记了内心的纯真,忘了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到底在为什么而活。Robin就是这样。他忘记了自己童年跟维尼的约定,把维尼忘在了脑后,这本身已经让人觉得失望。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维尼他们只是衬托或者润滑剂,相比于维尼他们,我觉得影片最主要想表达的是Robin把家庭放在了工作后面而不自知。虽然他认为亲人十分重要,但是又觉得不得不拼命工作来支撑家庭。这种两难的决定在现实生活实在太常见了。影片里,维尼他们则就像提示板一样慢慢帮助Robin找到了自己的亲情。
影片里常用到的洗脑句式是'doing nothing is busy doing something'. 但是啊,'Doing nothing'并不仅仅是发呆或者丧一天,而是从所谓的'Efficiency'里面解放出来,陪伴自己最亲近的人,不要本末倒置。这样的主题是很好,我也理解。但是,为了体现这个主题,影片很多逻辑都要给这个让路,比如Robin必须不但要'do nothing',还必须在保证在'do nothing'的情况下歪打正着使得'do thing'成了'do best thing',把老板布置的任务圆满完成。这点可以说是有点牵强附会,因为在现实中基本肯定会因为完不成任务而被上司打脸,连吃饭都成问题,还怎么去爱亲人呢。这也是影片最大的致命伤之一。
但是整体而言,影片还是让人觉得内心温暖,适合在有压力或者繁忙的时候喝一碗的暖暖鸡汤。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克里斯托弗·罗宾观后感大全》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5589.html
- 上一篇:《爱弥儿》读后感范文2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