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相信很多人都读过这本书,你有什么感悟?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范文【精选11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被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期间曲折与奋斗并存的少年与青年经历所感动。以青年习近平和身边杰出的青年为榜样,发现自己、展示自己、提升自己,将青春用来奋斗,将来,青春才能值得回忆。与身边涌现的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成为朋友,才能为自己的青春留下更加美好的回忆:
静心传承,将青年独有的活力融入基层实践。“那时候不通电,他就在煤油灯下看书,有时候吃饭也拿着书。”今天,没有了当年的艰苦环境,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精神显得更加珍贵。“当时我们村里人去把他的行李拉回来,有一个箱子很重,那时候也不知道是习近平的,后来才知道那个箱子里装的全是书。”“爱看书”、“好学”,是梁家河村人对习近平的评价。在梁家河人的记忆中,习总书记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马列,好像也有数理化。7年的梁家河岁月中,习总书记从不放松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劳动中学习,在群众中学习,在艰苦中学习。“学乃身之宝,立身百行,以学为基。”这激励我们做到有针对地学、带着问题学、根据工作学,将所学变为自己的本领。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新时代青年,读书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工作中,要切实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强化主动学习的理念,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要主动学习十九大精神、习近平系列讲话,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要主动学习业务知识,如共青团改革方案、区域化团建服务青年等,才能使自己适应本职工作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增强工作能力。
静心思索,以青年独有的方式回答青春课题。“习近平话不多,爱思考,而且思考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近平很喜欢学习,平时也很喜欢看书,喜欢思考,喜欢写东西。”1974年1月8日《人民日报》介绍了四川推广沼气的报道后,引发了习总书记的关注和兴趣,他决定学办沼气。在赴四川参观学习时,他很有心地观察,很有心地提问,很认真地思考,回到梁家河,他学以致用,亲自试验,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并点火成功,切切实实地为村民办了件大实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新时代要有新作为。书本上的东西是别人的,要把它变为自己的,离不开思考;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要把它变为活的,为我所用,同样离不开思考。安然于无闻,执着于真知。习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在团工作一线奋战的选调生,我们能做的是坚守好岗位,倾听这些青年的酸甜苦辣,“人民群众在什么方面感觉到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要在那些方面下功夫。”与群众同甘共苦、水乳交融,一起成长进步,给他们最大的动力和鼓舞。
静心服务,用青年独有的本领走近群众身边。“近平当了支书以后,还给村里办了个代销店,这个也是为了方便社员生活办的。”“铁业社也是近平办的一件大好事。从这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有一套方法和技巧。”“习近平还开办了政治夜校,请村上的小学教师上课。”习总书记到梁家河后,因地制宜,开拓思路,想法设法改善村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了梁家河面貌。
党的十九大提出,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今天的青年身上有着共同的特点:热情、专注和富有激情,我们要做的就是和习总书记一样和青年做朋友、和群众做朋友。搞懂他们需要什么,同时我们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能为他们做什么。
驾驭青春,坚守信仰。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可以看到他做的是:坚守本心,求精求新。只有守得住一份“静”,才能摒弃浮华与喧嚣,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篇二】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岁月》,不知春去几多时。仲夏时节,品读领袖知青岁月——七载青春扎根黄土地,作为“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陕北七年,不容易也不简单”,看似寻常最奇崛;“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春风不度玉门关,何须论得丧?最漫长的征途往往是最短的捷径,这段经历成为近平同志“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和“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回首不忘来时路,追寻总书记充满辩证法的成长之路,思绪的长河波澜壮阔。
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家国理想是人生航向。无论润之先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抑或青年近平“一心为民办事”“立志办大事”;无论是张横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阔大志,或是叶帅年轻时掷地有声的“成则周武三千,败则田横五百”,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怀抱家国理想,以苍生为念,始终是古今志士仁人不渝的信念。精英们的凌云壮志,如同灿烂星辰,照亮了人类历史的黑色天幕。
立身须勤学,莫负好韶光——勤勉好学是立身之基。华年如水当自惜,但凡“以梦为马”的良好愿景,无不需要苦心孤诣的自我升华历程,成功的背后累积着高高的寂寞。古今成就一番学问,练就一身四功五法的人,或是“昨夜西风凋碧树”,或是“衣带渐宽终不悔”,方能“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非有超越常人之投入,难有非常之功。一万小时定律,也阐明了颠扑不破的道理——天才之所以卓越,并非天赋异禀,而是甘于“板凳要坐十年冷”,才有丰硕的积淀。再者,哪有所谓的天才,“只不过把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而已。青年近平“喜欢读书,也喜欢写东西”“在梁家河,从没放弃读书和思考”,经年累月的拼搏,历尽苦寒的磨砺,才有沁人心脾的梅香。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求实奋斗是事业的阶梯。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鲁迅先生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回首党领导下的革命岁月,从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四次反围剿胜利,到论持久战将日寇拖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再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北大荒精神、铁人王进喜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时期,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创新创业创优的“四千四万”精神以及特区精神,无不彰显国人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精神底色。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责任创新是解放思想后的智慧“闪光点”。“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梁家河村民这样回忆青年近平。插队陕西时,为解决当地缺煤缺柴问题,他两次入川学办沼气,回来后在知青窑旁挖池子,建成后产出沼气,之后有延川大办沼气。心中有责,才能生发为民谋事的情怀,才会“敢于出奇兵用大笔横书做无人敢做的文章”,杨守松在《昆山之路》中如是说。的确,从自费建立开发区,创办苏州地区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再到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在昆投产,继而形成“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村,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完整思路的“昆山之路”,每一步都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生动诠释,每一步都体现了“第一个吃螃蟹”者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勇气,每一步都淋漓尽致发挥出了“人民首创精神”,每一步都是敢为天下先,“先”并不出格,是在把握改革开放大政方针、结合国情市情,实事求是谋划的先手棋、主动仗、创新之举。
借东风催开花千树。改革开放的壮阔航程已走过40载,当下全省正在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作为昆山之路精神的发源地,全市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要具备历史自觉和时代担当,坚信昆山有玉,玉在其人,舍我其谁;要学习吴克铨等先锋的责任、落实、创新精神,朝气蓬勃、兴利除弊、勇挑重担;要不断解放思想,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在大时代里“不待来日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新“昆山之路”越走越宽,共谱中国梦的昆山华章。
【篇三】
又是一个温暖的午间休息时间,我仔细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思绪仿佛也飞到了那个时代,并深深为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总书记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七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试问谁的青春不曾迷茫?习总书记15岁来到黄土地时,也迷惘、也彷徨,“年龄最小、地方最苦、时间最长”,这“三个最”可以说是习总书记插队生涯的鲜明印记。总书记这七年知青岁月,是他离开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也是他人生旅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高坡,与当地百姓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带领群众打坝、挖井、办沼气、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等,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别人都说他“很卖力气,肯吃苦,一点儿都不惜力”。
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说,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和担子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经受饥饿,使他们受到贫困,通过这些来使他们内心警觉,使他们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们原来所不具备的才能。习总书记把七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七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
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当选村支书后,习总书记给村里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其中他带领社员做的很多事情,到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仍在发挥作用。如果习总书记没有扎根农村的信念,没有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根本不可能做这么多好事,也不可能在农村扎根这么久。
是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共产党员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是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我们共产党员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有远大的指向、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能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献身精神。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思想基础,坚定理想信念是时代对共产党员保持纯洁性的基本要求。感悟领袖的青春足迹,我们更应笃定实干的信念,追随习总书记的奋斗足迹,我们更要勤学善思、勤勉履职,以奋斗的姿态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的精神。
说来惭愧,如果没有党校研究生第四届经典研读活动,我可能要以工作忙为借口,很难静下心来阅读经典,感谢党校给了我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当年习总书记和其他知青一起上山下山,他们是战友;今日我们一起在党校学习、研读经典,我们亦是战友。自从有幸进入党校公法1703班以来,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尤其是身体不适以来,老师同学们的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全班的彼此交心、师生之情都值得我用一生去回忆、去收藏。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习总书记之所以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离不开七年知青岁月的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十九大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制定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作为有幸生活奋斗在新时代的我们要更加坚定地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经历,理清源头脉络,领会深刻内涵,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更加自觉地拥戴、维护、捍卫、紧跟党的领导核心,做到思想上高度认同、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行动上紧紧跟随;要更加积极地做好本职工作,严格按照新时期“二十字”好干部标准,紧紧跟随青年习近平的脚步,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篇四】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思考伴随人生”。
著名文学家普希金说:“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深深地感受到了青年习近平成长过程中的不易和历练,字里行间中,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答案,为我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理想信念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我认为,只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在修身、用权、律己,谋事、创业、做人上从严从实,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不断地磨炼党性修养,固根守魂,脚踏实地把成长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
七年知青生活,决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完全能够回答好、解决好“当代中国之问”。究其原因,其一是感情最深。与人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生活经历,使人民始终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居于最高地位,也使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其二是国情最清。习近平总书记从梁家河这一学校“毕业”后,基层是什么样、群众在怎么想、事业该怎么干在他心中都清清楚楚。其三是积淀最实。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学习、阅读并不是在象牙塔里进行的,而是在广阔天地中,与学习“无字之书”同步进行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在湖南开展农村调查的经历一样,能够实现最为厚实的积累。这些积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岁月中,与新的实践进一步结合,产生了改变中国、影响世界、指引未来的重大思想。
通过学习,是一次心灵上的冲击和震撼。我心里对习总书记充满了崇敬和爱戴之情,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带领和团结广大群众奋战在脱贫攻坚的一线。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要把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结合起来,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成长观、政绩观,努力践行好干部标准,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通过学习,是一次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我将严格要求自己,将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加强本职工作的工作相结合,认真学习习总书记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查找自身不足,边学边改。同时,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推动工作和改进作风的主要手段常态开展。
通过学习,是一次思想上的对表和看齐。我深刻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那段艰苦历程,面对困难他选择了顽强的拼搏和无私奉献。就我个人而言,我将从实际出发,立足岗位,主动作为,敢于吃苦,勇于挑担,立场坚定,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切身感受人民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带着对老百姓浓厚的感情投入工作,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
【篇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决了许多难题,办成了许多大事,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部采访实录,受访者中有曾经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知青,有当时梁家河的村民和村干部等,他们通过口述的方式回忆当时的经历,为我们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生活。1969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年仅15岁,便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百姓朝夕相处,面对艰苦生活迎难而上,直至1975年十月,当了整整七年农民。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可以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位受访者说:“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可能我们都想象不到,习近平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先后10次写入党申请书,饱经周折才顺利入团入党。在当时的生活环境、劳动环境以及政治环境的严逼下,习近平不屈不挠,不怨天尤人,坚持追求进步。曾与习近平住在同一窑洞的雷平生说,习近平有强烈的使命感,在农村的7年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作为青年党员,我们应坚信艰难困苦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人生目标奋勇前进。
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习近平总书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在梁家河插队的经历,是一场人生历练,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村书记,习近平带领村民发展生产,打坝打井,设立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在全省率先引进沼气新技术。受访者王宪平说“很卖力气,肯吃苦,一点儿都不惜力”,因而被誉为“好后生”。作为青年党员,我们应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应坚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过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梁家河的七年青春,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魅力、青春魅力、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作为青年党员,我们应自觉以青年习近平为偶像楷模,坚定理想信念,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谱写青春激情奋斗的人生新篇章。
【篇六】
在梁家河插队的日子里,是最真实的生活吧。但习总书记在把酸菜当美味、把难得的猪肉生吃的日子,还能走30里山路,辗转去借不一定借得到的《莎士比亚》……这应该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应该追求的“诗和远方”。
共产党人的诗和远方,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总书记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或动摇。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没有沉沦迷惘,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和执着,和人民群众真正融为了一体。这就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理想坚定,为全体党员树立了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的学习楷模。
走向共产党人的诗和远方,需要抓铁有痕的实干之心。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曾写到:“七年多上山下乡的经历,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梁家河的村民讲,“近平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村里缺地缺粮食,他就带领大家打淤地坝;村里缺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深水井;为了方便村民缝补衣服、磨面磨粉、购买日用品和农具,他给村里办起了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而且都办得轰轰烈烈。”
走向共产党人的诗和远方,需要勤学、会学的好学之心。习近平同志初到梁家河时带了个箱子,不算大,一拎却死沉,打开一看全是书。平日炕头上也总是堆了满满的书。虽然白天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已经让人筋疲力尽,但晚上他仍“吃过晚饭总是拿起书本,开始学习”。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
走向共产党人的诗和远方,需要有扎根群众、团结群众的为民之心。习近平同志回忆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深深植根群众,是梁家河蕴含的崇高精神的精髓,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真挚为民情怀、强烈历史担当、务实思想作风和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源泉。只有我们置身于群众,才如植物扎根于大地,方能汲取成长的丰富养分。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始终不渝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贴近实际,与群众交朋友、拜群众为老师,从群众中吸取我们成长的营养和干事创业的智慧和力量。“他用县上奖励给他的三轮摩托,换了一台磨面机,为全村人开了个磨坊,还换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为全村人耕地、拉庄稼。”梁家河村民石春阳如是说。习近平同志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时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优先,牢记父亲的教导:做一个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他用尊重与诚恳让50多岁不务正业的“二流子”好好劳作,也用耐心和真诚让犟性子随娃同意再当一回生产队长。就像司马迁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所说的那样:“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年轻干部应常怀团结之心,要甘于为普通人弯腰屈膝,懂得尊重他人、懂得感恩,只有把群众当成亲人,才能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才能建立起浓厚的鱼水之情。
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选择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去干,选择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去干,特别是要把那些已经决定了的好事实事,快干、干成、干好,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我们在享受前人栽好“绿荫”的同时,也不应忘记革命先辈拼搏奉献、踏实肯干的精神。只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真正干出有益于党和人民的实事,才能真正建立起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
【篇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与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打下的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是密不可分的。习近平总书记是第一位出身在新中国、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在党的各个层级都干过,这些重要岗位的历练,这些宝贵经验的积累,对他担当重任、继往开来无疑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
最近一段时间,我利用工作之余,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这是一本集合了19篇访谈稿的采访实录。梁家河的七个春秋,两千五百多个日夜都记录着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
“我现在就是个普通农民”。习近平在同一起插队的知青雷平生谈论文安驿集上的那位老汉时,很自然地说了这么一句话:“我现在就是个普通农民。”这句话看似自然随意,但确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他对农民真挚的思想感情,彰显了他为人民服务的拳拳初心。这就是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身体力行地教育我们什么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永恒初心。对于我们青年党员而言,更应自觉以青年习近平为偶像楷模,不负青春韶华,立足本职,埋头苦干,毫不动摇、毫无保留地为人民服务。要把自身成长、前途发展与党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奋进新时代时不我待,开启新征程只争朝夕,让我们共同谱写青春激情奋斗的华彩篇章。
“我为什么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留在这里为老百姓干好事呢?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1972到1973这两年,村里大部分的知青都走了,但习近平因为父亲受到政治迫害,走不了,当地村民武晖同习近平聊到此事时,习近平如是说。但青年习近平依旧淡定从容,奋发作为,扎根梁家河,惠民做实事。陕北农村燃料不足,为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习近平自费去四川学习沼气技术,回来后亲自试验,建起了陕西省的第一口沼气池,并点火成功。从此以后,沼气在当地得到大面积普及,解决了困扰这个地区多年的问题。当了村支书后,习近平给村里办了代销店、铁业社,方便了社员生活,增加了村里的集体收入。诸如此类的惠民实事还有很多,比如打淤地坝、打深水井、修梯田、办磨坊等等,习近平做了这么多实事,源自他亲身体会到老百姓面临的生活难题,也源于他平时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勇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我们青年一代,不光要有壮志雄心,更要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梁家河的七年,为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树立了以人民为本的方向,人民是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立足点,为民、惠民、富民是治国理政的出发点;梁家河的七年,让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根基深深扎根在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扎根在最广阔的人民群众基础上;梁家河的七年,是我们全体青年党员努力学习,积极奋斗的目标。“今天的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历史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我们应当把领袖指引的方向,当作人生指南,自觉校正人生航向,走出一条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心的人间正道。
“无限关山隔梦遥,山也迢迢,水也迢迢。”等风来不如追梦去,我们青年党员要朝着初心、使命砥砺奋进,要以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在伟大的新时代中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放飞自我,把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书写人生新篇章。
【篇八】
七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显得不短也不长,但对于一个人的青春而言,七年是何等的弥足珍贵!而我们党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把自己最可宝贵的七年献给了梁家河,献给了黄土高原,献给了贫苦的延安百姓。
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积极响应毛主席“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作为年龄最小的知青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带领村民修沼气池,办铁业社、办代销点、开缝纫社、建电磨坊……直到1975年10月离开这个小山村,人生最宝贵的七年青春年华,都是在陕北艰苦的农村度过的。这段插队经历,虽然使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这段人生历练,却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也成为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起点。他念念不忘曾经养育他的黄土地,念念不忘陕北的父老乡亲,念念不忘这七年插队经历带给他的坚毅性格、公仆意识、爱民之心和求实作风。用习近平总书记自己的话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句话是说但凡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高层官员和将领,一定要从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中选拔,因为这些人来自基层,更了解战场的形势和百姓的疾苦,也就能够更好的制定方针政策。否则处理政务,领兵作战就可能是纸上谈兵,耽误国家大事。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就有了这样的认识。而今天,我们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一位有着丰富基层工作经验、从农村大队书记到县、地委书记再到市委书记,从省委书记到国家副主席再到党的总书记,从军队到地方,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地区都履职过、服务过、奉献过的一位深谙民情、熟悉国情、了解世情的共产主义战士,让人们切实看到了一位源自人民、爱着人民的人民领袖。这对于我们党、对于我们国家无疑是一件幸事!
为民、务实、清廉,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也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个要求把“为民”这一党的根本宗旨放在了首位,足见新时代我们党对于党员干部强化宗旨意识、践行群众路线的高度重视。——要做到“为民”,就必须“近民”、“知民”、“懂民”,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这七年的知青岁月中,与农民朝夕相处,建立起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培养出了深切的爱民情怀和踏实的实干作风,被陕北老乡称赞为“吃苦耐劳的好后生”“贫下中农的好书记”。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通过对与习近平同时代的老知青、梁家河的村民和村干部等人的访谈材料的整理,汇编出来的一部真实的“访谈录”。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真实发生的小故事、小趣闻,读起来让人感觉很轻松,一点都不枯燥。比如习近平和其他知青一开始到农村要想方设法先过“跳蚤关”;因为窑洞没有水只能穿着泳裤到沟下的井边洗澡,还被村里妇女笑话说“快成大人了还在村里光腚”,早上刷牙被没用过牙膏的村民们说成“北京来的后生每天一大早就口吐白沫”;亲手改造了梁家河第一所男女分开的厕所等等,都被讲述者描绘的很生动、很有画面感,这在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也是印象最为深刻的,有这么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站在冰里打水井”。根据雷平生等人讲述,陕北干旱少雨,水源极为缺乏,吃水用水一直都是一个现实难题。习近平当了村支书以后,经过调查了解到前队某个位置过去有个泉眼,就把整个基建队全部调上去挖井。费了好大劲挖了一通总算冒出水了,但要把好不容易冒出的水留起来就要打一个小坝,然而当时天气很冷,冰和土冻在一起,必须要下去用镐头把那些冰水混合物挖掉。当时基建队员都站在边上,怕踩在冰水里冻脚,就不往下走。习近平就身先士卒跳到冰面上,用老镬和镐头使劲的一下一下挖。武玉华见状就朝大家喊:你们看,都已经下去了!他是外面大地方来的知青,都这么能吃苦!我们给自己家里修坝,咋能不出力呢!”就这样,大家都跳到了冰冷的泥水里,把残冰一点一点清理出去,才挖出了一口到现在梁家河都还在使用的水井!解决了前队社员的吃水难题。——我们可以想象大冬天站在黄土高原冰水里的那种“酸爽”,换做是我我肯定坚持不了一两分钟。如果不是一个对乡亲们怀着真情实感的人,不是一个把群众的事情看的比自己的身体还重要的人,谁能鼓起这样打的勇气去站在冰水里打井呢!所以我认为这个场景直接体现了习近平一心为民的党员本质。
第二个场景是“摩托车换拖拉机”。根据曹谷溪等人讲述,因为办沼气池和其他工作出色,大家就推荐习近平参加延安地区上山下乡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这个会上习近平被评为先进,县里奖给习近平一辆三轮摩托车。如果他要自己用这个摩托车的话,也是挺方便的,而且那个时候能开上摩托车,用现在的话讲是很“拉风”的事情。但是习近平没这样做。他说:“这个摩托车对咱有啥用!拉不了多少东西,又不能下地干农活,难道我天天开着它去兜风吗?”他当即就委托梁家河的老支书梁玉明,到延安农机公司去,要求把摩托车换成了手扶拖拉机,还带回来一个磨面机和一个粉碎机,一次他就拿摩托车换了三样农机。有了磨面机,村民们不仅节省了磨面的时间,还能把为数不多的毛驴腾出来用于生产和运输,极大地方便了梁家河全村百姓。从这个场景我们可以看出,得到了荣誉和奖励,习近平心里首先想到的还是人民,还是他始终牵挂的梁家河百姓。
第三个情节是“男儿有泪不轻弹”。根据梁玉明等人讲述,1975年10月,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去清华大学上学。他走的那一天,梁家河的父老乡亲没有任何人组织,不约而同的一大早来到习近平住的窑洞门口准备送他,其中还包括一个双腿行动不便、平时基本不出门的残疾人石玉兵,让习近平当场就“下泪”了。关于这个场景我后来又在网上看到了一段专访资料,那是2004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接受延安电视台《我是延安人》节目专访,畅谈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家庭等,回忆在延安的插队岁月。在回答记者关于插队最难忘的一件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时,习近平表示:最难忘的事情很多,举个例子来讲吧,我还是觉得是临走的那一刻。这七年的酸甜苦辣,最后形成了梁家河群众对我的这种依依惜别。前一天晚上是跟我一起聚会、聚餐,陕北的聚餐就是杀一只羊,家家派代表来跟我话别。当时的习惯是送临别的纪念都是一个笔记本,一个塑料皮的笔记本,里边写上祝福的话。收了一大堆笔记本,等于每家送一本。然后第二天离开的时候,我因为睡得比较晚,早上一起来推开门呢,外面都站满了老百姓、乡亲们,但是都没有吵我,因为我在里边睡觉,(他们)静静地等。反正我那次是哭了,可能那是我到延安插队以后第二次哭,这七年之中我第二次哭。第一次是我大姐去世,我正在那儿挖防空洞,接到信以后,那个时候哭了,但是大家也没有看到,都是找一个地方去哭。这一次是当众哭了,就是“当众丢脸”了。——从这个场景我们可以想象,若没有真心实意、鞠躬尽瘁的为梁家河奉献过七年青春,怎会有全村百姓依依不舍的含泪相送,怎会有真情流露洒泪挥别的铁汉柔情!
在采访原中信集团公司董事长孔丹的时候,他认为:治国理政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有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就是人民。在采访中国作协会员曹谷溪的时候,他说:一位官员甘于为普通人弯腰屈膝,必然会被更多的人翘首仰望,正如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中的一句话:“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在采访习近平之后的梁家河村支部书记石春阳的时候,他讲:近平当年是我们村的支部书记,现在是全党的总书记,无论何时,他的心一直都在我们老百姓中间……
是的,我们这个国家,正是因为有一批习近平这样深爱着国家和人民的人,愿意穷尽毕生为国为民而奋斗。所以中国才会像今天这样有这么快的发展和这么大的进步,而且有这么美好、光明而充满自信的未来。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不禁感叹且感谢有这么一位源自人民、心系百姓又充满智慧、才能卓著的新时代领袖,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真正的学习习近平这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伟大精神,学习他这种“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的担当勇气,学习他这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崇高境界,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挥洒汗水、贡献青春,怀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为我所服务的五六万百姓,多做好事、多办实事,正如习近平在梁家河的窑洞里反复吟诵的那一句——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从中另有天。
【篇九】
最近,遵循经典研读的号召翻开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通过采访实录的方式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历练故事,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生逢新时代的青年人,品读此书让我倍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触至深。尤其在当下,作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如何在新时代有新作为引发了我的思考。步读完这本书,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感受是:入而立之年的我,希望通过敢于担当体现奋发有为,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奋发有为成就敢于担当。
敢于担当、奋发有为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能力,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奋发有为需要有激情、有韧劲,但更需要有能力、有水平、有办法。我认为,在目前严格约束的前提下,要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党员干部自觉做到敢于担当、奋发有为最重要的是要具备较高的基本素质,基本素质包括:党性原则、能力水平、工作作风。
党性原则是说我们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习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敢于担当的前提。要有正确原则立场,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只要从群众的角度看问题,想办法,就会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也就拥有了敢于担当的基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干事创业的崇高追求,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舍身忘我的拼搏精神,就会形成“敢抓敢管、敢作敢为、敢闯敢试”的勇气。
能力水平是说必须要有真本事、真本领要高。“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没有真刀真枪的能力和智慧,敢于担当的结果可能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要对中央、省委重要决策部署有较深的理解和把握,准确把握上级的政策取向,把上级精神吃透用活。当今世界,各个领域都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更加需要党员干部具有全局观念、前瞻意识和开阔视野,自觉在党和国家建设的大局下谋划发展,抓好工作。我们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加强学习、坚持不懈,以求取得实效。
工作作风体现在严格自律和清正廉洁上。尤其我们纪检人更要对自身的作风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凡是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先要带头做好,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当表率。要把各项工作的落实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所有工作都要精心设想、缜密谋划,定下的事雷厉风行,看准的事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始终做到廉洁自律,不折不扣地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业的若干规定,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诱惑和侵蚀,只有恪守清正廉洁的道德底线,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才能实实在在转化为优良的作风和人民满意的政绩。只有无私才能无畏,我们清白作人、干净干事,就会形成敢于担当的资格和底气。有了资格和底气才能够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刻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
总之,敢于担当、奋发有为,不是一句承诺、一声口号,而是在遇到急难险重的工作,发生重大事件时,充分发挥“主心骨”作用,亲自上阵,带头冲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新时期,我们党员干部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不断赋予责任担当以新的时代内涵,始终坚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篇十】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本次省委党校开展研究生第四届经典研读活动时,我选择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当我读完这本书是,深深地被习总书记厚积薄发、志存高远的精神所敬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很大程度上来自他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由此而来的深邃理论思考。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是他认识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
读书和思考永不放弃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习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这是不争的事实。习总书记酷爱读书,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人。他见到好的对联就抄下来,遇到新鲜事就刨根到底。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雷平生说:“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可以说,他的执政理念,他的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树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党章党论,不断积累业务知识;另一方面,要勤于思考、增长本领。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为群众做实事是始终不渝的信念
毋庸讳言,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的7年正处于我们国家一个特殊的时期,一个黑白颠倒、美丑错乱的时期。但是,在陕北7年里,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不渝的信念。是他和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挣扎着生存的普通老百姓牵手共度时光中,就油然而生的、镀入血液中的信念。习总书记在当梁家河支书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让贫困落后的梁家河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村里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和照明,有灌溉井,有铁业社,有缝纫社,有代销店……原来一到青黄不接时就全村出动去乞讨的贫困村,在习总书记一年多的带领下,变得红红火火。梁家河村民石春阳回忆说:“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最迫切的问题、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坚持从群众的小事、急事、难事做起,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走群众路线,为伟大工程建设,伟大梦想实现努力奋斗。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在“文革”期间,习总书记的父亲习仲勋同志受迫害、挨批斗,下放河南;母亲过着受审查、挨批斗的生活;自己和兄弟姐妹们头上都戴着“黑帮子第”的帽子……他精神上所受到的痛苦和压抑是巨大的。他被扣帽子、被歧视、被困在陕北的穷山沟里,忍受着各种各样的不公平。然而,他并没有消沉。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时任延川县文安驿公社党委书记白光兴说:“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近平奋斗的结果”。梁家河村民王宪平回忆说:“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新时代,作为党员干部更需永葆奋斗精神,把奋斗精神落实到本职岗位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贡献力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8新年贺词中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过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十一】
去年9月,我有幸到延安参加党性专题教育培训,参观了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枣园和杨家岭,还实地观看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在梁家河践行的延安知青精神。近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又阅读了中央党校编写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是一次心灵上的冲击和震撼,是一次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更是一次思想上的对表和看齐。
我们知道,心境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是人生的境界之一。习总书记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历练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应向总书记学习,把涵养心境大气作为共产党员的一种价值观、人生观和处事观,勤于修炼。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自己虚怀若谷、度量如泊的品格和心理境界。
一是要有组织培养的感恩之心。古人讲:“人之有德于我,不可忘也;我之有德于人,不可不忘。”知恩感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客观地讲,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走到今天的岗位,每一次进步,每一个成果,每一份荣誉,既渗透着个人勤奋进取的努力汗水,更凝聚着各级组织的培养帮助,离开组织的关怀,个人将一事无成。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有的人自我意识逐渐放大,知恩感恩的美德不断弱化;有的满足不了自己私心,就发牢骚、讲怪话,总感到组织“欠了我”、“亏了我”。凡此种种,都是感恩之心缺失的表现。作为一名党员,应当要有比一般群众更高的思想修养和道德觉悟。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只身来到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七年知青岁月,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干作风。因此,我们每名党员干部干好工作是份内的事、是本职,有了成绩只能证明自己履行好了职责,而不应该将其作为向党组织讨价还价的筹码;无功就是过、平庸就是错,干不好工作就是失职,忘恩就是忘本,忘本就是负义。党的培育之恩不同于一般的知恩图报,报答党的培育之恩是党员应尽的义务,是共产党人的使命所系、责任所需。
二是要有淡泊名利的平和之心。名利人人渴望,人人追求,它是把双刃剑,既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能使人们为之而奋斗,创造社会财富;也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不知给多少人带来痛苦和烦恼,也不知把多少人引向犯罪和沦落。对待名利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心理。名利之心不可无,但要符合实际,量力而行,不应刻意地去追求。名和利都是过眼烟云,身外之物,要知足常乐,你即使有“广厦千间,夜居不过五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首先要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如果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得不到升华,就会处处怨天尤人。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反而比较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这使他度过了这四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名党员要注意节欲,保持平和之心,摆脱名利的羁绊,得意时不能凌驾于组织领导之上,失意时也不能游离于组织监督之外,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心态坦然。平和不是平庸,更不是消极无为。平和是修心强身的良药,内含着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这种修炼说起容易做起难,需要长期的自我调整、自我领悟和自我磨练。
三是要有正视自己的明智之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败莫大于不自知,人贵有自知之明”。人们往往观察别人比较细致,而观察自己就不那么容易,这是因为自己看自己有许多“盲区”、“死角”。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就要选准参照系,运用正确的比较方法,对自己的品行、学识、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现在,有的同志恰恰缺乏这点可贵之处,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更看不到自己的不足,自视很高,自我感觉良好。承认自身的不足是一种胸怀,发现自己的不足是一种智慧,知不足而后学是一种水平。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多年后,习近平走上重要领导岗位,讲话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胸怀、智慧和能力水平,“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清醒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辩证地分析自己,知优劣,见长短,扬优去劣,扬长补短,恰当地给自己定位,才能演好自己的角色。
四是要有容人容事的豁达之心。“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自古以来,人们称颂豁达大度为美德,所谓“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纳天下之善”,“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都是有肚量。习近平作为高干子弟,经常说他是“老陕”,看作是黄土地的一部分。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的包容和关心;从倾其所有把有用的东西给讨饭老汉,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样,长此以往,就养成了习近平的为民情怀。我们生活在社会里,工作在集体环境中,周围的同事脾气性格不同,兴趣爱好各异,习惯经历有别,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角度、深度和方法也不尽相同,想要融洽相处,与人为善,就要有容人容事容言的度量。同时,个人的前途命运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要以“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的超脱境界面对。顺境时要善于自制,不可洋洋自得、趾高气扬、忘乎所以、盛气凌人;逆境时要善于自强,不可灰心泄气、一蹶不振、平庸无为、无所顾忌,始终保持坦然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范文【精选11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5716.html
- 上一篇:经理述职报告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