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城市》是一部由陈松勇、李天禄和高捷等主演的电影,影片首播于1989年,虽然至今已经过去了很久,但网友们评价的热度却并不减,一起去看看吧!
01
重温了侯孝贤的《悲情城市》,看完后阵阵悲凉之感油然而生,此片于1989年上映,以1945—1949年间台湾一家四兄弟的故事为主线,获得了第二十六届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陈松勇),第四十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1945年日本从台湾撤离,台湾再次回归大中国的怀抱,但由于抗日战争刚结束,台湾的局势仍然非常动荡,打架,黑帮,贩毒,走私等很猖獗。林家老大文雄,膀大腰圆,黑白两道也混得开,父亲渐渐老去,老大主持家里的大局,算是家里的顶梁柱;老二学医出身,后被日军抓去南洋当了军医,自此了无音讯;老三不正混,受刺激发疯后好了段时间,后与其他人合作走私禁品被抓,老大打通黑道关系赎回了老三,而老三却被打的昏迷不清,之后继续疯癫下去;老四,梁朝伟主演,英俊潇洒,8岁前聪明伶俐,后因不幸变成聋哑人,与别人沟通一般用纸和笔,喜欢摄影,平时给人照相。可以说陈松勇饰演的老大是唯一一个身体健康,黑白两道都混的开,虽然林家以老大及林父为代表,也算是当地的地痞流氓级别的,但也是为了整个庄子不被人欺负。
影片中,我们看到:1.家族传承需要老大,开场就是老大的小妾儿子出生,喜得贵子,全家庆祝2.家族的生意需要老大,为人,做事,打理关系,一大家子都需要他3.老三被关押绑架需要老大,与黑帮谈判,黑白通吃4.家中大小实务的打理需要老大,如老大去祭拜早逝的母亲,四个儿子只有他能去,知道去5.老四做事不对,没参与家族事情,是老大的批评,他扮演的不仅是兄长,还是父亲的角色,“长兄如父”嘛。
老大粗暴,爱打牌,爱说脏话,最爱说“干你娘”,手下谁做不好事,动不动就暴跳如雷,动拳动脚,喝茶直接用水壶往嘴里倒,但手下及家庭无人不服,粗暴的脾气只是他的性格,他的能力,对家族的贡献,他所做的事情,完全可以掩盖性格的不足。年迈的父亲需要他照顾,老婆孩子需要他的疼爱,几个兄弟需要他关照,手下需要他的领导,整个一大家子需要他的打理。
然而事情并不能如所愿,老大在与黑道上的其他人打牌时,手下的兄弟被人欺负,老大看到后气愤填膺,动手和别人干了起来,谁知对方直接给老大来了一枪,陈松勇饰演的林文雄从这里退出银幕。老大离开了,日子还可以过,但父亲老了,老二至今未回家,老三疯疯癫癫,老四又聋又哑,儿子才刚出生没多久,家里的男丁中的顶梁柱就此离开了,后面的日子可以过,但该怎样过。可能等儿子长大了,18年后又是另一个老大,但一方面这二十年家里的事谁来主持大局,另一方面孩子究竟会怎么样,没有父亲的教育,儿子能成为风风火火,独当一面的人物值得考究。若再年青二十年林父可以撑起整个家,但他老了,时光回不来的,这让我想到了我外公,今年85岁了,当年风风火火做生意闯江湖,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遇到什么困难,无论钱上还是遇到其他难处,都能顺利解决,但毕竟他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老四不聋哑,以老四的聪明才智,英俊潇洒,足以让整个大家庭兴旺起来。如果老三正干些,没有发疯,他也可以做的风风光光的生意,娶妻生子,好好过日子。如果老二没有被抓去南洋做军艺,无论他做事是否有魄力,但年迈的林父至少老有所依啊...
这让我想到了我老家村里的事情。刘家四个儿子,爱打爱斗,精明的混混。王家也是四个儿子,老大也很能干,以前家里穷,他出去做生意,承包拆迁的活,带着村里人一块离开家里到外面闯荡;老二很老实,一直在农村老家待着,看着家里二亩地,老三一直没娶到媳妇;后来倒插门到外地,老四生病只顾自身;而父母渐渐老了。但有一天,恶耗来了,老大出车祸了,下肢全部没了,自此成为植物人,一家的一样没了,老大的妻子及两个儿子再也得不到之前那么有面子的关爱了。有一次,王家的老二和刘家的老三老四喝酒,老二老实,不会喝酒,刘家老三老四酒桌上一直敬他酒,他一直推脱,对方以为王老二看不上他们,话语间矛盾起来了,大打出手,王老二无论如何也不是刘家兄弟的对手,老二身负重伤,尴尬落魄,四个兄弟都赶不来救他,任人欺辱。倘若老大在的话,不说王家兄弟把刘家老三老四打个落花流水,至少也能平手,不被欺负,而老大下肢没了,他很恼火,气的快吐血了,自己的亲兄弟被人欺负成这样,老大的妻子跟别人跑了,两个儿子没人供养学费,早早的就下学了。原本可以有个幸福的家庭,一大家子因老大在可以很幸福,可当老大倒下时,这个家就败了。
此片的海报上是以老四林文清,老四老婆宽美及儿子的照片为主,但此篇中,我觉得份量最重的还是老大林文雄。笔者的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足,欢迎一起交流探讨。
02
从一个新生儿的出世讲起,广播里播着日本投降的宣言,台湾终于结束了它的殖民历史,婴儿顺利接生,大哥打开电灯说了一句“停了这么久,终于来电了”,一切都在示意着台湾人民仿佛要迎来新生。
这是一部台湾人的电影。梁朝伟饰演的哑巴林文清全片只说了一句话,被逼问是哪里人的时候紧急之中喊了一声“我,台湾人”。不是外省人不是半山人不是日据时代下的原住民,他只是一个台湾人。好像八九十年代,台湾经济迅速腾飞,甚至被称作亚洲四小龙之首的年代,以侯孝贤、杨德昌为首的台湾导演特别喜欢拍五六十年代寻找民族认同感的台湾。既是寻找方向,也是寻找身份认同。它被当作一颗弃子割给日本,回归后又不得不接收战败党的占领,和腐败统治。台湾人就像影片中的林文清,发不出声音,因为没有人问过他们的想法。这个城市的悲情是历史造就的。
影片中还拍了一段女主家与日本友人的互动,随着日本的撤退,女友一家也不得不搬回日本。历史洪流之下,微小个体的感情又有谁会在意呢?
这也是一部理想主义者的电影。片中一部分人比如大哥三哥这些普通市民死于前一种悲剧,一部分人比如林文清的进步青年朋友献身于理想主义。文清狱友死前曾写下绝笔“父亲无罪,你们要尊严的活”让他交给自己的家人,女主的哥哥也让文清传话说自己“人已死,属于祖国美丽的将来”。他们用自己的血企图换来台湾的民主和政治清明,现在看来他们的确成功了,台湾解严,台湾人能拍出悲情城市,虽然这其中隔了四十年。
只是侯导模糊了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时期,不知是否是刻意而为。
影片最后结束在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开头的那一盏电灯又坏了,变成一闪一闪的,好像又要重新陷入黑暗,又好像还有一点光明的希望。台湾这座飘摇了近百年的城市,出口到底在哪里,依靠到底在哪里,没有人能解答,这是它最大的悲情。
03
早就听过了,侯孝贤的大作,关于台湾228时期的事情。应该说是在这个背景下的事情。林家几兄弟。老大文雄,脾气大,性格直,比较传统,守着家庭的生意,也很爱护自己的父亲和几个兄弟。老二没有出现,是去南洋当兵没有回来。不过好像是医生,只有二嫂在家成天守护着他的诊所,相信他会回来。(所以台湾作为殖民地,日本人还会从此地征兵,可见对台湾人的信任)老三林文良曾去过上海,回来之后穿着比较时髦,但走上黑道,被上海佬勾结田寮帮,判处他汉奸罪行,出狱后变成了疯子。老四文清,梁朝伟饰演,也许是故意掩饰他的口音,但以梁的专业应该不会。他是一个聋子哑巴,说是小时从树上掉下来带来的。他只能和人用纸笔交流。四兄弟似乎代表了不同的阶层,老大比较传统,和父亲一样,用自己的流氓方式拒绝和日本人合作,家中的家具都是中国传统的桌椅。最后为了维护兄弟发怒杀人被人打死。文清则是知识分子阶层,在他家的朋友都是记者作家之类的,在一起总是谈论时局,骂陈仪,骂国民政府,日据时期再差大米也有配给,而现在大米却涨了几十倍的价格,工资却没有张。本省人受到压制,外地人来到后骂本地人被奴化,看不起本地人。他们说,难道是我们愿意被奴化吗?我们真那么下贱?马关条约有问过我们吗?诸如此类的吧。
在二二八事变后,不少年轻人反对政府专制,宽荣是其中一人,他们住在深山里,有自己的组织,他们爱国却得不到国家的认可。文弱书生面对大兵和长枪只能束手就擒。最后都死了,和他们有联系的文清也被连累了。尽管他只是聋子,只是开自己的照相馆依然无法保全自己。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也许死得其所,但留下的爱人和孩子如何生活?他们年轻朝气蓬勃,心中充满理想和爱国的激情,却被国家枪毙了,这样的国还值得去爱吗?这样的政府还值得拥护吗?我突然想起晓说中提到的话: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没有了。而他们的后代,下一代更不可能会有。甚至还会因为父辈的遭遇而产生更加强烈的疏离感。
生在内地的我们,也许是因为国家宣传太多,政治书上到现在还在谈台湾统一问题,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让我们天然的以为我们和台湾真的有血浓于水的感情。但实际上现在的台湾人对大陆更多的是一种淡漠。他们不觉得自己和这块土地有什么关联,想想历史,这种想法似乎没有什么错。甲午之战后台湾便被割让给了日本,1894年到1945年长达50年时间里,年轻的一代看到的是日本人,受到的是日本教育,学习日本文化,住的日式房屋,交的日本朋友。感情都是一点点一天天培养起来的,难道说一朝回归了祖国就马上有了对祖国的情感吗?连知识分子都没有,更何况普通百姓。挂一面青天白日旗反正是没有挂日本旗子方便。感慨时局投身时局的更多是宽荣和他们的老师,文清是置身事外的,最多不过是去看望宽荣,用钱接济一下,其实更多的人是置身事外的。当他的朋友们聚在一起聊天痛骂时,文清都只是在一边端酒端菜,和宽美聊天,听音乐,说着生命的美好。他们的交流是在纸上进行,小本子随处可得,可见日式家居的整洁方便。他们的话在屏幕上出现,语言十分简洁有种古典的美感。
04
悲情城市可以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史诗电影。小到一个人,一个家族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大到一个地区的历史状况,在电影里都有意蕴深厚的内容。
在我的原有了解中,台湾二二八事件,主要矛盾在于民众对于政府的不满。但通过影片我了解到,在暴动中,台湾人和外省人的矛盾同样尖锐。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台湾人的本土意识如此强烈,以至于在刚刚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回归大陆国民政府的情况下,发生了如此的暴行。
影片有一段台湾知识分子的对话。外省人表示不信任台湾人,说他们被奴化。本土知识分子反驳道:又不是我们想被奴化,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也没问问台湾人的意见啊。这一下道出了台湾的尴尬地位。台湾,因为历史原因,不得不割裂于大陆。一方面,被利用作为外来政治势力的桥头堡,另一方面,又与大陆有隔阂。处于夹缝之中。这与现在的情况何其相似。
我认为这种夹缝之中的地位,加上中国传统固有的乡土思维,就产生了台湾人强烈的本土意识。作为一个大陆人,我们的固有印象是,台湾是靠近大陆的一个小岛,在整体上算是大陆的“延伸”,“一部分”。而可能在台湾人看来,台湾岛是孤悬于大陆之外的。大陆人是让人“怀疑”的外来人。虽然有着对中华民族这一整体的认同感,但遇到具体事务的处理上,还是有着强烈的本土意识,本土利益的考量。这种强烈的本土意识,在高压的政治环境下,就变成了针对外省人的暴行。在长时间的隔阂和偏见的影响下,在政治势力的引导下,就形成了台独的政治思潮。
题外话:很后悔在去九份之前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如果看过再去,可能会对那里的山水有更深刻的感触,现在只能通过照片回忆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悲情城市观后感集锦》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5946.html
- 上一篇:甜蜜暴击观后感精选
- 下一篇:《十八洞村》观后感范文精选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