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大国崛起观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8:59:26 网站:公文素材库

《大国崛起》是一部于2006年播出的纪录片,由任学安、刘军卫和程乐平等导演,不知道已经看过的朋友们都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01

一直都知道有这样的一部纪录片的存在,却一直都没看,没有看的原因之一是纪录片里包含了日本部分,而且知道里面不会有抗日战争的部分,为什么又看了,是因为最近《厉害了,我的国》播出,让我想起这部网络评分不错的纪录片,于是闲来无事,一口气看了9季(快进看完的)。背景就交代这,下面进入正文。

开篇为大航海时代的先行者两牙(葡萄牙和西班牙),历史时期的重大发现和主要人物都交代得很清楚,这让我提起了兴趣,也让我重温了一下高中历史课程,每当熟悉的历史重要人物登场时,内心还有点激动,激动原因是脑子里也在飞速的旋转,找到这些知识点,如果能对上,证明当年的学费没有白交,但是在我意犹未尽之时,一集纪录片结束,于是赶紧看下一集,竟然换了一个国家,内心无比的惊讶,一个国家的崛起就这么讲完了,这就是书本上每个章节的提纲吗!!!

带着不甘心的情绪继续往下看(以快进的速度观看),终于再看到英国时,用了两集时间,然而……还是提纲式,后面的法国、德国都只有一集,于是都快进看完。到了日本,当看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竟然一句带过,于是继续快进到了俄国……这是个和中国人有些特殊感情的国家,曾经它叫苏联,是中国的老大哥,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行国家,曾经它是比肩美国的超级大国,关于它的历史,我最想知道了就是苏联解体的那段历史,因为那是一段特殊的历史,苏联变成俄国,社变成资,如果按照马克思理论,资本主义达到一定高度才会到达社会主义,那么按照这个定律,这个国家应该是在走下破路,但这又与主题崛起不符,果然关于这段历史,又是一笔带过……主讲国到美国,此时我想这是全球政治法律范本的国家,应该要讲得细致一点了吧,毕竟历史不长,却发展成为超级大国,这里面肯定有非常多值得学习的历史和现代社会制度,然而,当我看到美国内战、西进运动时,彻底失望了……于是决定不再看下去。

当我重新看着纪录片标题《大国崛起》时,觉得这个内容是不是有点太大了,一集45分钟的片子,讲一个发达国家从15世纪到21世纪,横跨6个世纪的历史,也只能泛泛而谈,按照今天时髦的说法,这是一个标题党,如果大家把它当成一个写作或者聊天的素材看,还是可以的,如果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请绕行!

02

央视拍的纪录片还是很有水准的!每一集都有让我觉得很感动的地方。

在B站看的,弹幕都是说完成历史作业的。我一个理科生可能是出自对历史的喜欢吧,看的很开心,甚至我都不用写作业都会记录些笔记之类的

最喜欢的是荷兰,一个掉进钱眼里的国家,从建立国家到崛起都是为了??,莫名可爱~

还有俄国的彼得大帝,从小就在军中,军衔是下士,他的用度就从来没有超过一个下士的薪水。用自己打工赚的八个卢布给自己买双鞋开心了好久。还曾经匿名去欧洲留学,学习如何造船、开船......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国家曾拿出一年百分之二的财政收入,派出一大半的政府官员前往欧洲学习先进的思想和技术,有弹幕说差不多就是一个国家的国防支出了,看到这里真的很感动。当时日本聘请的一个外国技师的收入是政府高官的三倍,国家五分之一的财政用于兴办新企业。看过《走向共和》,有一种共鸣的感觉。大和民族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理性爱国。

英美的崛起很大一部分是他们重视发明,这两个国家都很注重专利的保护。林肯总统说过一句话我很喜欢——“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

03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迈进现代化的国家,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在很久很久以前,约翰王因统治失误,激发了许多场战争,所以不得不剥削贵族阶级,提高税率增加财政收入。于是,1215年贵族讨伐国王,约翰王不得不与贵族阶级签订了《大宪章》,此条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

而应该一位伟大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正式因为遵守了大宪章的规定,在得以获得了人民的拥戴。

伊丽莎白一世:

由于西班牙葡萄牙的崛起,刺激了伊丽莎白一世对新世界的探索,但英国海上贸易的开辟,对西班牙的经济往来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于是彻底惹怒了西班牙,在1588年,西班牙对应该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英国虽然规模小,却凭借过胜的战斗实力赢得了这场战争,无疑是振奋了英军的士气,也动摇了西班牙世界霸主的地位。

但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查理一世继位,然而查理一世却并不履行《大宪章》的原则,发动多次战争导致财政紧张,并且擅自予以自己开税权,在屡次受到议会限制时,竟然强行解散议会,破坏了王在议会、王在法下的原则,导致了矛盾尖锐。

1642年,英国革命(英国内战)将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

(英国革命对欧洲其他君主立宪制国家起到了警醒作用)

在英国革命当中一位议会的将军——克伦威尔接替了查理一世的位置。然而他却与查理一世一样,并没有使英国走上一种正确的道路。

于是,1653年,议会再次解散。

1685年,詹姆斯二世继位,专职独裁使人们愤怒。

1688年,光荣革命(不流血),詹姆斯二世的女婿威廉夫妇继位,改变了王权性质,王权由神授变成了民授,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规则——国王任免首相管理国家,首相由议会产生。

英国以和平的方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促进了社会进步。

04

第一集 海洋时代葡萄牙和西班牙

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两千年中,伊比利亚半岛战火连绵不断,先后被罗马人、日耳曼人和摩尔人征服。 1143年,葡萄牙在光复领土的战争中应运而生,成为欧洲大陆第一个统一的名族。欧洲依赖的香料先后被阿拉伯和奥斯曼垄断,贫瘠而狭小的国土使得以捕鱼为生的葡萄牙人把目光投向大西洋。1406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著作——《地理学指南》,引发了一场地理知识和观念的革命。在恩里克的带领下,葡萄牙启动了征服大海的行程。葡萄牙人沿着非洲西海岸,一路向南,源源不断的黄金、象牙以及非洲胡椒涌入里斯本。风暴中偶然发现的好望角使得梦寐以求的东方显得唾手可得。而此时,完成光复运动的西班牙人终于赶走占领格拉纳达八世纪的摩尔人。伊莎贝尔女王接见了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并决定赞助哥伦布向西走也能到达东方的航海计划。但对于葡萄牙而言,越过好望角到达东方的航行路线显然更短,这个正确的判断使葡萄牙王国丧失了一次历史的机遇。最终,哥伦布发现了“印度” — 北美洲的巴哈马群岛。1519年,麦哲伦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葡萄牙和西班牙瓜分和掠夺世界的脚步由此展开:葡萄牙通过占领海上交通战略要点垄断了半个地球的商船航线,西班牙则掠夺美洲大陆的黄金白银。在欧洲,西班牙统治着近一半的天主教世界;在亚洲,它征服了菲律宾;而除巴西以外的美洲都归西班牙所有。葡萄牙的殖民地遍布非洲、巴西以及环大西洋、印度洋航线的岛屿。在强大的王权和狂热的宗教信仰的支撑下,伊比利亚半岛征服了海洋、获得了世界。但像潮水一样涌入的财富,几乎都用来支撑为宗教信仰、为殖民扩张而进行的战争,而没有用来发让国家富强的工商业。由于依赖国外昂贵的商品,国内的工业极度萎缩,货币急剧贬值,沉迷消费的伊比利亚半岛人们在世界性的演出中开始谢幕。

第二集 小国大业 荷兰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前所未有的商业繁荣,也为荷兰提供了成就商业帝国的历史性机遇。荷兰渔民发明的只需一刀就可以除去鱼肠子的方法,将一种人人都可以染指的自然资源,转化为荷兰独占的资本。借助鲱鱼,荷兰人开始了商旅生涯。由于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荷兰人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但在这项利润丰厚的贸易中,他们不得不面对来自更为强大的英格兰商人强有力的挑战。荷兰人第一个冒险建造出了一种仅能运送货物而不可装置火炮的商船,虽然面临被海盗抢夺的风险,但造船和货运成本大大降低。此外,被困在冰封海面的荷兰人宁愿忍冻挨饿,也私毫未动货物,创造了传之后世的经商法则。由此,荷兰人垄断了欧洲的海运贸易。日渐富有的市民们从贵族手中买到了城市的自治权,“市民自治”为荷兰的城市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1543年,西班牙国王通过政治联姻的方式取得了荷兰的统治权。长期与法国开战的西班牙国王为了战资把手伸向荷兰人的钱袋,荷兰独立战争由此爆发。连年的争霸战争耗尽了西班牙的国力,荷兰取得了胜利。对于领导独立战争的商人们来说,他们最想得到的不是政治权利而是商业利润,因此,他们将自己的国家托付给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作为荷兰强有力的保护者。但高昂的保护费使荷兰人决定成立荷兰联省共和国 — 世界上第一个“赋予商人阶层充分的政治权利的国家”。被西班牙封锁港口的荷兰成立了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东印度公司成功地将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荷兰人作为股东,只在十年后得到了第一次红利却毫无怨言。这是因为荷兰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资本流转体制— 1609年,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诞生在阿姆斯特丹。荷兰成为欧洲最活跃的资本市场,为了应对空前的货币循环流通,荷兰人建立了银行。荷兰的市民是现代商品经济制度的创造者,他们将银行、证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责任公司有机地统一成一个相互贯通的金融和商业体系,由此带来了爆炸式的财富增长。到17世纪中叶,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全球商业霸权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但到了17世纪末期,荷兰发展的速度慢了下来,逐渐失去了左右世界的霸权。

第三集--走向现代(英国)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认为英格兰四面环海的地理位置拥有天然的优势发展海洋贸易。为避免从西班牙人里虎口夺食,女王鼓励私掠船、海盗,以便在冲突后否认与政府有关。一次次的争夺和冲突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被彻底激怒并派出自己所向披靡的舰队,却惨败于拥有更先进的火炮和天时的英国商船和海盗组成的小型舰队,此战显示在王权统治下的民族国家的力量。以庄园为基本单位的欧洲的封建制度意味着分权 — 国王没有大一统的权力。但好战却又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为了维持战事,加紧了对市民和贵族的盘剥。愤怒的贵族们集结武装讨伐国王,最终签订了《大宪章》,国王的权力不再至高无上,而是只能在法律限制下行使权力。但查理一世却破坏了此原则,议会和国王的矛盾最终导致了英国内战,即“英国革命”。国王的军队被彻底击败,查理一世被俘后斩首。然而,暴力革命治标不治本。1688年,英国人采取“光荣革命”的方式来结束王权的专制 — 国王由议会决定产生,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成为它给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君主并不直接管理国家,他必须任命一个首相,由这个首相来直接管理国家。因此,君主立宪制的本质就是依法治国。从1588年战胜西班牙的大海战,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在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英国一方面调整内部制度,一方面积极对外扩张。百年时间的积蓄之后,人口大量增长,商业和手工工业迅猛发展,对外贸易成为经济支柱。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最终迫使荷兰接受了《航海法》。荷兰船只逐渐退出驰骋了近一个世纪的茫茫海域。连续的征战中,英国建立起一支欧洲最强大的海军,它的商业触角已经伸向全世界。

第四集--工业先声(英国)

“光荣革命”带来了政治稳定的局面,国民信赖政府,愿意纳税支持政府的扩张和战争。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结束。有史以来第一次,英国把自己看作是世界性的大国。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使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手工工场为支撑的生产能力变得捉襟见肘。为了能经受住这种考验,几乎整个英国都被动员了起来,工匠们的聪明才智被充分调动,新的发明一个接着一个。英国早已准备好了将聪明才智纳入实用轨道的各种机制。这些机制如同一张巨大而细密的网,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和技术都搜罗到了英国。其中,专利保护就是重要的一种措施。英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奖励,使几乎所有的人,都陷入了一种对新技术、新发明的狂热崇拜之中。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就是通过严谨的科学和计算产生的。而这得益于天时:17世纪中期是欧洲历史上一个科学鼎盛的时期,近代科学一批巨人的推动下产生,工业革命的大门由此开启。首当其冲的,就是牛顿。牛顿通过自己的伟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宣告了科学时代的来临。解决了工业化核心问题的瓦特蒸汽机被视为工业革命的标志,因为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瓦特也被称为“工业革命之父”。

第五集--激情岁月(法国)

路易十四亲政后,第一个措施就是废除首相来掌握高度集中的王权。法国不仅有君主专制的政体,更有一套强大的国家机器允许法国可以深入地发展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同时建筑了很多要塞、城堡,能够更有效地进行一场战争。为了争夺欧洲的霸权,路易十四在亲政的54年间,打了31年的仗,旷日持久的战火逐渐掏空了法国的国库。于是,作为国家财政来源的税收逐渐成为矛盾的焦点。当时法国社会被分为三个等级,贵族、教士和平民。沉重的赋税全都压在第三等级身上,等级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路易十四统治末期,走向衰老的不只是他本人,还有绝对权力的整个系统。君主专制已经像君主本人一样筋疲力尽。为了解决财政危机,路易十六尝试着对特权阶层征税,结果却引来强烈不满。这使得国王成为全体国民的对立者。国王与民众之间最后一次协商的机会随着路易十六强令解散国民议会而丧失了。革命以汪洋恣肆之态快速蔓延,民众不仅推翻了国王,而且开始以新的理想来设计国家的方向。 1789年8月26日,法国大革命的纲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正式通过。《人权宣言》从根本上否定了旧时代的王权、皇权和特权,并确立以人权和法制作为新的社会秩序的奠基石。从巴黎传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声音响彻整个欧洲。掌握了绝对王权的路易十四对艺术的喜好、支持和赞助,让这一时期的法国在建筑、绘画、戏剧、舞蹈等方面将古典主义艺术发展到了高峰,显示出极大的文化影响力。同时,咖啡馆为市民们提供了各抒己见的场所,人们的思想十分活跃,急于改变现状。启蒙思想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枷锁,开启了科学和理性之门,促使知识和天赋人权的传播,因此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认识到自己是人” 也成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内在动力。因为坚持不懈地批判宗教蒙昧主义,伏尔泰被公认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

第六集--帝国春秋(德国)

1648年,在进行了争夺霸权的“三十年战争”之后,欧洲各国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德意志的分裂局面,这片土地分裂为314个大大小小的邦国。征服者拿破仑虽然加重了这片土地的屈辱,但他却成为德意志统一的推动者。他用武力扫荡了这片土地上存在了几百年的封建秩序,并在所到之处广泛传播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和平等的原则。在人们还习惯于用战争来解决国家问题的19世纪,李斯特提出从经济统一走向政治统一的设想。提出这个设想的现实原因是:德意志的经济发展受阻于分裂。邦国之间混乱的货币和重重的关税严重阻碍了内部贸易和经济发展。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多个邦国爆发了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的革命,革命在短时间内几乎全部取得成功。但随后旧政权迅速集结反击,德意志各邦很快恢复了君主专制。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德国没有实现统一,专制制度依然保留着。德国失去了通过和平、民主的方式来实现德国统一的机会。称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认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统一的目的。为此,他进行了一场场淋漓尽致的外交表演,并带领普鲁士取得巨大胜利,奥地利从此脱离德意志邦联。四年后,普法战争爆发,法国皇帝兵败被俘,德国一统。德国的工业化进程落后于英国,但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凭借智力这一资源,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此外,用国家的力量建立起全世界最早的社会福利制度,克服了英国开创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但威廉二世上台执政之后改变了俾斯麦的政策,普鲁士传统中固有的、在德国统一过程中被强化的军国主义被招了回来,德国开始了争霸世界的征程并两次称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但是战后,德国人诚恳地回忆自己的错误,帮助德国人大大地减轻了民族复兴的困难。跪下去的是勃兰特(联邦德国总理)的双腿,站起来的是整个德意志民族的精神。1990年,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

第七集--百年维新(日本)

?为了开辟太平洋航线和抢占东方市场,佩理代表美国总统向日本提出了开港通商的要求。13年前在鸦片战争的大清的遭遇,使得日本做了很实际的考虑:幕府积极开国。开港之后的日本迅速成为西方商品的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国内经济萧条,民怨四起。美国黑船压境的傲慢和强势,凸现出幕府的软弱无能,来自外部的压力终于演变为内部变革的动力。武士们以王政复古的名义推翻了幕府,扶持明治天皇,建立起合法的新政府。作为日本代表团成员的涩泽荣一参加了巴黎万国博览会,西方的工业化程度让他大为震惊,他决定留下来,仔细考察欧洲各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制度。1868年,涩泽荣一带着全新的思想回到进入明治维新时代的日本,并在财务部门政绩显著,一接连高升。但涩泽荣一却决定弃官从商,组织创办了日本第一家股份制公司银行。一生创办了500多家企业的涩泽荣一,被称为“日本的现代企业之父”。19世纪,一支近百人的日本政府使节团开始了欧美的考察之旅,并在德国寻找到了自己国家的发展模式。他们认同俾斯麦的强权政治说,同时也醉心于德国的发展模式:由国家来主导工业发展。日本像德国那样,采用有别于自由主义经济的发展模式,“统制主义经济模式”,即在保留资本主义基本性质的前提下,改变经济运行的方法,使国家成为主导力量,从而让工业化腾飞。按照大久保利通的殖产兴业计划,明治政府将财政支出的五分之一投入到了兴办企业当中。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维新目标,强硬的大久保利通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方式推行改革,但政府在发展工业方面既缺乏经验又急欲求成,导致政府财政难以为继。而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改革带来的不公平使本已存在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继任者伊藤博文决定顺从自由民权运动,开始起草日本的第一部宪法。《帝国宪法》在巩固明治维新成果的同时,借助日本传统中对天皇的尊崇,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并拥有统帅军队以及对外宣战等一切大权,由此决定了日本在崛起初期对外扩张、对内高压的军国主义走向。军国主义高昂的日本决定采取高速发展的捷径:武力掠夺。连年的对外侵略,日本侵占了朝鲜和中国的台湾,大量的资源和赔款流入日本国内。日本军国主义野心更加膨胀起来,决心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屡屡发动侵略战争。但如所有迷信武力争霸的国家一样,侵略战争也给了日本毁灭性的打击。日本明治维新的物质成果在战火中几乎化为灰烬。但凭借科学技术人才、工业化底子的软实力,日本经济在战后快速腾飞。大批在战后借鉴了欧美企业制度成长起来的日本跨国公司将日本带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明治维新一百周年之际,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第八集 寻道图强(沙俄) 

1472年,莫斯科大公迎娶了东罗马帝国的末代公主,此后俄国的统治者们开始以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东罗马帝国灭亡后,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成为俄国的第一个沙皇,莫斯科认为作为第三个罗马的他们将永世长存。此外,俄罗斯也是连接欧亚两大文明的桥梁。在这种唯我独尊的信念支配下,俄国的沙皇们迅速地走上了领土扩张的道路。完全依赖农业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俄罗斯和西欧海上霸主荷兰、工业革命领导国英国、法国的差距,激发了彼得一世留学的愿望。但是俄罗斯人强烈的民族优越感无法承认自己落后于他人。于是,在彼得留学期间,俄罗斯发生叛乱。暴乱平定之后,彼得一世发动了一场社会变革,强制推行欧洲文化。1700年9月,为了“打开一扇通往欧洲的窗户”,彼得一世发动了对瑞典的战争。但十万俄军却被八千瑞典士兵轻而易举地击溃。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成为战败后的彼得一世改革的重点。在被瑞典军队打败了九年之后,俄罗斯军队再次与瑞典军队交锋。这一次他们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战争的结果急剧地改变了俄国在欧洲的地位。1713年,彼得一世放弃了俄罗斯古老都城——莫斯科,在从瑞典手中夺来的涅瓦河口重新建立了新的首都——圣彼得堡。用野蛮方式推动俄国文明进程的彼得一世没有意识到,他的改革正在将俄罗斯人推向忍耐的极限。他为俄罗斯打开了面向欧洲的窗户,将一个守旧的国家推上了改革的道路,但与此同时又在相当程度上割断了这个民族和自己历史的联系。 彼得大帝死后,俄国回到了彼得一世改革前的状态。 来自德意志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俄国开始普及教育,将欧洲的法制引入俄国。 女皇同样采用对内专制、对外扩张的方式,追求俄罗斯的强大,俄国成为地跨欧、亚、美三洲的超级大帝国。然而,由于农奴制带来的社会矛盾无法解决,俄罗斯的工业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俄国农奴制的形成和巩固,与俄国劳动力资源稀缺有关。为了维持统治,统治者只能用强迫的方式把农民像奴隶一样束缚在土地上。但废除农奴制会危及沙皇的统治和叶卡捷琳娜二世本人的统治基础。权衡之下,女皇把更多的人变成了农奴。与此同时,为了争取贵族的支持,女皇给了他们更多的自由。依靠武力扩张来维持大国地位的辉煌是短暂的。1856年俄国和英、法两国间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罗斯从主宰欧洲的顶点迅速跌落下来。 知识界、工商界、官员纷纷指责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封建农奴制度。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1860年,在俄罗斯施行了近五个世纪的农奴制被废除了。 在欧洲寻找富国强兵秘诀的托尔斯泰失望地发现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消除社会的贫富差异。1905年,当俄国在与日本的战争中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终于迫使沙皇成立了国家杜马。但托尔斯泰并没有在这种变化中看到希望。托尔斯泰去世四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皇俄国陷入战争泥潭,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917年11月7日,震动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

第九集--风云新途(苏联)

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布尔什维克(列宁创建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改造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信心,人们相信在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将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彼得大帝的改革拉近了俄国和当时欧洲强国的距离;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造就了大批独立思考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列宁对革命的执著使这片土地承担起为人类开拓新航道的历史重任。1921年,外部世界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压力,国内的粮食危机和政治叛乱,促使苏维埃政权采用新的方式来发展经济: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买卖;建立银行系统;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准备条件。列宁虽然同意外国资本家回到俄国,但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俄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充满了恐惧。在阿曼德?哈默的游说下,美国联合公司组成,美苏的易货贸易由此开始。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但为了加快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以强硬的工农业“剪刀差”的方式来积累工业化资金。此时,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并进入空前繁荣,继续封锁苏联经济,和共产国际做斗争。中国的境遇,也更加坚定了这个钢铁般的领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意志:没有重工业的中国只能为人鱼肉。1929年5月,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讨论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此时,纽约股市的疯狂下跌,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全球,袭击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充分暴露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 而特立独行的苏联,却在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指导下,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但斯大林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一些致命的弱点:经济发展不均衡,重工业、军事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轻工业、农业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人民的生活没有能得到重大的改善。二战期间,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1945年,德国败局已定,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商谈确立战后的世界格局,确认了苏联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但是,苏联的领袖们并没有像罗曼?罗兰期待的那样,及时发现和纠正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内的政策弊端,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

第十集--新国新梦(美国)

1620年,一百多名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开始了前往美洲新大陆的航程,寻求要建立一个自由的宗教圣地。登陆前,他们签订了《五月花号公约》MayflowerCompact。公约规定,船上的人到达北美新大陆后,自愿结为一个民众自治团体。这可能是第一次在没有任何监管之下,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形成属于自己的社会和政治性契约。一批批怀揣好奇与梦想的清教徒,陆续来到北美大陆的,这片土地是相继出现了属于大英帝国的13个殖民地。因为英国重视的是商业的控制而不是对于领地的严格监管,所以殖民地自治一直存在。18世纪中叶,大英帝国进入扩张时期,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大英帝国的财政入不敷出。当大英帝国自行决定增加税赋之后,殖民地抗税事件屡屡发生,矛盾开始激化。1775年,英国军队与北美殖民地民兵发生冲突,冲突上升为战争,史称“美国独立战争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1776年,13个英属殖民地联合签署了《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宣布脱离大英帝国的统治,组成美利坚合众国。在法国的帮助下,美国取得胜利。但战争换来的独立,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他们不能进行贸易,没有统一的货币,无法制定外交政策……经过漫长的制宪会议,州代表决定国家主权由州政府转移到联邦政府;但各州保留的自治权利,联邦政府不得干涉。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1789年4月,在八年独立战争中取得巨大荣誉和威望的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这个新国家有了统一的政府、市场、货币和税收,并采用了英国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为了改变当时美国经济明显落后于欧洲的状况,美国的联邦政府还从欧洲搬来了金融和财政制度。大量移民带着欧洲工业化进程的成果来到了美国。爆炸式的移民增长在短时间内为开垦荒地提供了劳动力,也促成了跨越式的科学和技术引进。但南方奴隶制不仅与人人平等的立国理念格格不入,而且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制约了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因此,以发展工商业为主、实行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主张废除奴隶制北方各州与以种植业为主、保留黑人奴隶制度的南方各州爆发了一场历时四年的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上惟一的这次内战中,拥有经济和人口的优势的北方取得了胜利。林肯解放了黑奴,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内战使美国从原来宪政机制中分裂的主权得到了统一,美国成为了单一的、联合的、强大的国家,这奠定了美国在20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基础。已经推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西进运动,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宅地法HomesteadActs》以低廉价格转让或无偿分配西部土地的法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从而使美国的发展从东部沿海的狭长地带向更广阔的西部腹地延伸。 19世纪70年代末,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很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 究其原因,是美国对专利的保护--美国人第一次把专利权写入了宪法,用国家的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 联邦政府用专利制度保护了发明人的权益,同时也保护和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创造热情。 通过战争吞并和购买的方式,美国的领土已比建国时扩张了10倍,成为拥有45个州、7000多万人口的名副其实的大国。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这一年,距离这个新国家的诞生仅仅118年。

第十一集 危局新政(美国) 

在总统山下,美国人选择了四位总统作为本国的象征:创建国家的领袖乔治·华盛顿、起草了《独立宣言》的托马斯·杰斐逊、解放了黑奴的亚伯拉罕·林肯、还有20世纪的第一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自从1894年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之后,美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高速的发展。美国一直奉行由英国传承而来的私有经济和自由竞争,期间优势企业通过联合、并购、重组等手段变得富可敌国。19世纪末,像标准石油公司这样的大企业和大财团,在各个行业纷纷出现。在垄断经济资源的托拉斯trust给美国带来繁荣风光的背后,是日益扩大的社会矛盾和危机。工人劳动条件恶劣,与辛苦劳作相伴随的,却是矿难、火灾的不断发生。自由市场经济在聚拢大量经济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尖锐的社会问题:它损害了工人利益和社会公平,也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自由发展。一大批中小企业由于无法在垄断企业的阴影下生存,纷纷破产倒闭,城市贫困人口大量增加。一些抨击企业垄断、财政腐败的文章陆续出现,消除社会丑恶现象、建立合理的市场秩序的努力,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一股热忱的社会运动,被称为美国的“进步运动”Progressivism。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刚刚上任的西奥多·罗斯福实施了一系列政府监管经济的措施,矛头直指垄断性的大公司和大财团,政府先后对40多家公司提起诉讼,通过宪法对垄断进行限制的原则也由此被确立起来。在解决垄断问题的同时,西奥多·罗斯福也在着手解决劳资矛盾。州政府陆续出台旨在保护工人权益的法律条文。1914年,一战爆发。来自欧洲的军火和钢铁方面的订单使美国的工业生产更加活跃起来。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欧洲的债权国,拥有了世界40%的财富。20世纪初期,在美国和进步运动同时展开的,还有一个又一个的科技发明和体制创新。美国人在工业领域最富革命性的创造,是“福特式生产方式”的出现: 与其让工人围着车子走来走去,为什么不让车子像流水一样,从工人面前缓缓通过呢?标准化、流水线和科学管理融为一体的现代大规模生产方式很快在其他制造领域被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的空前提高使美国的经济实现了飞跃。随着经济的腾飞,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也减弱了。在1928年当选为美国总统的胡佛是一位自由市场经济的坚定支持者。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市崩盘,超过300亿的市值蒸发殆尽。股市的崩溃只是经济大规模衰退的一个信号。随之而来的,是800个银行破产,900万个存款账户消失。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14万家企业倒闭,全国有四分之一的人失业。危机不仅席卷了美国,而且蔓延到整个西方世界,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都先后陷入了大萧条之中。这是对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提出的最严峻的一次挑战。胡佛政府期望市场自我调节中克服这场危机的愿望落空了。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苏联五年建设计划的成功让人们思考用政府干预的手段来化解社会危机。在此基础上,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政府干预经济的行动开始了,富兰克林·罗斯福称之为“新政”。富兰克林·罗斯福让联邦政府,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最低工资法律、福利法律、政府雇用以及其他措施,承担起保障美国人民经济安全的责任,支持人们获得经济上的自由。“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市场规律和政府干预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1939年,二战爆发。美国起先保持中立,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参战。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重创了新兴大国德国和日本,同时也使传统大国英国和法国失去了对世界格局的支配权—除了美国和苏联,其他工业化国家都风光不再。美国在战后的工业总产值占到了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独一无二的综合实力,使美国摆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企图安排世界秩序却无果而终的尴尬,开始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主导国际秩序,并最终在20世纪后期,成为一个超级大国。

第十二集 大道行思

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地形成了民族国家,相对于分裂的欧洲各国,在统一的力量的支持下的葡、西首先取得了发展。当海洋注定要成为孕育大国的摇篮时,历史首先记住了葡萄牙的恩里克王子和西班牙的伊莎贝尔女王。但是,民族国家和海洋优势并非大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的荷兰则证明了体制创新的作用— 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来聚集资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创办现代银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的英国证明了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可取之处。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英国最早地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使得这个国家长治久安,美国《宪法》下的法制体系,通过权力制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打开视野,向发达国家学习,无疑是后发国家走上强盛之路的开端,如俄罗斯、德国、日本。由国家来推动经济建设是后起的工业化国家的一个共同特点。大国称霸的故事虽然丰富多彩,却从来都缺少美好和顺利的故事线索。所有企图靠战争来征服、压迫和掠夺其他国家的大国,其结局总是和他们的愿望相反:西班牙、法国的拿破仑、德国的希特勒都尝试并且失败了。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经过二战后六十年的发展,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时代正在全面到来。地区化与全球化一样给相对较弱的国家提供了在地区组织范围内弥补全球化带来的不足。“欧盟式”的和平发展,为新兴力量的大国之路提供了生动的历史注脚。或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已经放弃陈旧的思维模式和全球对峙时代的种种偏见;或许,在未来的五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世界的发展仍将经受各种考验。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05

关于中国的漫长历史和朝代,不记得哪里看来的一句话,说中国“走的是竹节运”,一个朝代推翻另一个朝代,全盘打翻全盘否定,接着成为又一个轮回。从大的走向看,唐宋元明清,除了“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以外,并没有本质的变化。

因此,当欧洲在酝酿翻天覆地的变革时,中国仍然在农耕文明的千年轮回中醉梦沉酣,等待着“竹节运”的平稳周期。

数百年前,荷兰让整个“国家”成为一家超级赚钱机器,驰骋欧洲的海上马车夫、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凌驾战争之上的银行借贷自由、横跨全球的(也是在中国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固然是一个个天才的创举,但荷兰最惊人的举动尚不在此:

在经济效用的考量下,荷兰可以是西班牙领土的一部分,也可以赶走西班牙,主动寻求英女王的护佑。在以上手段宣告“不够经济”之后,荷兰才开始建设“国家”这一存在,显然,“国家”并非必需,除非它是安全护卫,是信用背书,是更高效的资源组织者;同样是为了更高效的组织管理,商人和市民向贵族买下城市的自治权,让贵族从“经理人”变成了“股东”。如果说解放思想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在数百年前,荷兰可能已经在国家体制层面上,做出了最大尺度的探索,这种自由机变与无处无在的“经营智慧”,大概只有犹太人可以较量一二了。

轻装简行的荷兰,倾全民力量与热情塑造了经济的空前繁荣,英国则拾起了“伟大国家”不可或缺的另一部分。这个篇章里,牛顿必然是不可或缺的名字。但我也同时想起了,当年学习牛顿三定律时,感觉何其枯燥乏味,丝毫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人类撕开混沌、号令物质世界的第一柄利器啊!今时今日的教科书,装满了一切人类智慧的结晶,但以照本宣科的形式来传递知识,是用看似捷径的办法,走了最大的弯路。

1215年,英国《大宪章》面世,英国贵族开始用契约约束国王的权利,法国人掀起启蒙运动,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为今天的普世价值奠定了最底层的基石。所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固然有经济和军事的强盛做支撑,也在于精神资产、文化输出。当英国颁布专利法,为牛顿去世举行国葬,当法国建起先贤祠,为科学和人文的先驱者们报以无上荣光,同一时期的中国,却仍然是一个追求审美、道德、礼制的国度,对一切科技的探索被视为“奇技淫巧”予以贬低。

此后,“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共产主义,学习苏联老大哥“计划经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在模仿、学习、复制中,囫囵吞枣地践行着拿来主义。因为落后,所以每一步都有先例可循,现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巨无霸公司,几乎都有一个外国的原版。

今天,讲“大国崛起”,实际上人人都知道,真正要说的是“中国崛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式审美回归,传统技艺复兴,大国心态与自信建立,中国人在尝试着接起某些断裂的传统,但真正具有普世意义的输出,可以为下一个时代、下下个时代奠基的精神与文化资产,在目光可见的视野里,仍然是缺席的。

庄子有一个故事,混沌凿七窍而死,这对中国重道而轻术的传统,几乎是一种预言。但是,周而复始的朝代更迭中,并没有为“混沌”智慧找到发展之道,这种极为宏观却缺乏细节的认知框架,几千年来都难以寸进,而西方从实用着手的途径,却在一点一滴中拓出新天地。站在这个历史节点上,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和融合,但愿留给我们的,不只是高房价的一片狂欢和一地鸡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大国崛起观后感精选5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602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