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偷拐抢骗观后感影评

时间:2019-05-15 08:59:54 网站:公文素材库

《偷拐抢骗》是一部由英国和美国共同联合制作的喜剧犯罪电影,影片主要由布拉德·皮特和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等出演,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01

说实话,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了。第一次完全看不下去,对这种我也弄不懂是美式还是英式的黑色幽默相当不感兴趣。坦白讲,第二次也没好到哪里去,只是大概有了理解,哦……原来是这样,嗯……我打算,等我长大再来看一遍,看看会不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收获。

我私下认为,整部电影在导演和剪辑的操控下,可以总结为,命运弄人呐。该谁谁,就谁谁。不过我这种智商真的不高的,看的时候,特别是脸盲的时候,得需要暂停一下,返回看看,才能慢慢想明白理清楚。导演也确实厉害,能把情节安排的那么紧凑。还有,我想说,是谁剪的,好几个镜头反转的我直接一脸蒙,看完后上网搜了一下,发现有“偷拐抢骗看不懂”和“镜头太乱”的同感人。瞬间舒服了。幸好不是我一个人笨。

我印象中比较深得几个镜头。

刀疤老布一枪打死四指的时候,旁边三个人说,你把唯一知道密码的人打死了。这这这,我……忍不住笑了。

小狗??竟然能吞下一只小猪??玩具,厉害??。

老布被绑架,汤姆扔牛奶,那一连串的衔接和镜头间的切换简直太棒了!这就是命运的威力啊!

千万别相信吉普赛人。但我感觉,他们是影片中敢于反抗,敢于主宰自己命运的人。猪老大被杀时,老土,米奇,汤姆,三个人站位,米奇虽然一脸血,但很帅很酷很镇定,老土和汤姆……演技到位,剪辑单位,暂定到位。这里从枪声响到剧情返回重新回到这个画面剪的也是相当漂亮。

不要小看小人物,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厉害之处,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能力所在。我们中国有俗话讲“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三个臭皮匠,顶过诸葛亮”都是很有代表性描写小人物的谚语,能流传下来的,都是真理呐。片中两个黑人(恕我记不清名字),抢赌场失败,准备接受命运悲惨的安排,泰勒(这个我知道名字!他真的很胖!很黑!详情请参考他出车门,车门的缝隙完全被他堵住的镜头。)从外面很轻松的推门进来,两个黑人连忙爬起来跑了。还是泰勒发现了四指,又很轻松的把他抓住。你看,小人物也很厉害。

听说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都是致敬这个片子的,那我觉得宁导演拍的很一般嘛,因为我没有暂停和回放,也不脸盲,轻松的看懂了。嗯……我这是要挑战自己,锻炼脑子吗……

听说本片导演还有一部《两杆大烟枪》更好看,明天拜访一下。

02

这部电影看完非常的开心,导演拥有非常出色的能力,真正的知道如何让拍出让观众轻松愉悦的喜剧。本电影用轻松诙谐的外号就能代表鲜明的人物形象。简单的一个出场片段,就能轻松带给观众人物性格。用平行却交织的故事线,激化矛盾发展情节。用观众喜爱的黑色幽默的方式,引发喜剧的结局。细节处理也是非常到位:会躲子弹的托尼死于阿维表哥看似随意的几发子弹;四指弗兰克最后手臂也被切下来。。。很多报应式的细节,正如榔头托普的台词一样,你知道什么是报应(nemesis)吗?

看完电影停下来思考,为什么我作为观众看完电影会很开心。我是不是沉溺于结局意外的惊喜呢?也许,但是按下暂停键,也许我能预料到结局;我是不是渴望看到接下来的剧情,知道无尿点,情节紧凑,叙事交织?也许,但即使我看了多遍,情节了熟于心,还是会捧腹大笑;我是不是非常喜欢剧中的语言呢?三个黑人贼持假枪被托尼喝退的那几句台词,真的是非常幽默搞笑。但我觉的我观看这部电影的开心还有更高的一层。那就是电影中释放的轻松感。这种轻松不同于跳戏,而是源自我自己自身的那种轻松:我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间,也告诫了自己,这段时间属于轻松,没有压力,享受生活。光怪陆离的人物,离奇的故事,幽默的语言,让我沉浸在自己的这种心态里。主人公的命运也赋予了这种轻松。总之,这部电影非常适合我的轻松生活的心态,打五星不能再多。

03

2009年12月25日《大侦探福尔摩斯》在北美上映,首日票房高达2490万美元,超过了之前《阿凡达》的首日票房。最终其全球票房达到4.6亿美元。这部电影不但引发了新一轮票房神话,更把一个几近销声匿迹的人再次推向辉煌,这就是英国导演盖·里奇。此前盖·里奇一直是小成本和独立制片的代表,他曾作为英国电影的希望受到人们追捧,他的独特风格一度为很多人争相模仿,《偷拐抢骗》作为他早年执导的第二部作品,颇能说明其前期作品的风格和倾向。

1968年出生的盖·里奇以拍摄商业广告和录像带起家,他执导的第一部长片《两杆大烟枪》广受赞誉,以160万英镑的成本拿到了英国史上票房第三名。盖·里奇逐渐发现了自己拍摄影片得心应手的方式,那就是“织毛衣”,他能轻而易举地驾驭众多人物线索,并总是能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找到那些情节的“交织点”,从而编织出令人拍案叫绝的情节结构。《两杆大烟枪》奠定了盖·里奇的前期导演风格,并在《偷拐抢骗》中更进一步地体现出来。这种风格就是在影片中对黑色喜剧类型的发展,以及无处不在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电影中的黑色喜剧类型来源于文学中的黑色幽默,其特点是外在表现形式虽然荒诞不经,但内在的苦闷却异常沉重,往往使用喜剧的方式呈现死亡、杀戮等事件,表现出人内心的痛苦。黑色喜剧借鉴了黑色幽默的某些概念和表现方式,试图用影像的方式来叙述一个喜剧故事,但暗含的是对某些问题的关注和讽刺。1990年代黑色喜剧进一步向平民化方向发展,代表作是1999年的《一条叫旺达的鱼》,这部影片把黑色喜剧和黑帮片类型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杂糅,并带有浓郁的英式幽默的风味。1990年代到2000年以后,黑色喜剧在欧洲以盖·里奇为代表,在美国则以昆汀·塔伦蒂诺和科恩兄弟为代表,他们的电影作品都体现出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过渡的特征。

在《偷拐抢骗》中,盖·里奇用极富冲击力的视听语言,为黑色喜剧做了一次大胆的突破和发展。影片大体上可以分为两条线索,一条是“钻石争夺战”,另一条是“寻找拳手”,看似毫无关系的两条线索被导演天衣无缝地缝合在一起。从整个故事的题材来看,它无疑是一部黑帮题材影片,涉及了很多社会阴暗面,也有残忍的杀戮场景,但在导演手中,原本暴力血腥的场景被处理得十分滑稽可笑,无形中削弱了场面的残暴程度。比如拳场的经营人布瑞克,他一出场就残忍杀害了两个无辜的人,事后他将尸首用来喂猪。而后他找到阿索时,面对不知如何处理尸体的他们,布瑞克对用尸体喂猪之类的见解大发议论,说得头头是道,观众在感受到布瑞克残忍的同时,更对他的一本正经感到好笑。在这里,导演用一种反讽的态度展示血腥和暴力,达到了很好的喜剧效果。相似的例子还出现在弗兰克被打死的段落。只是因为鲍里斯的名字被弗兰克不小心透露,弗兰克就被残忍地打死,而死后还被截肢。同样,托尼打死鲍里斯的过程也是残暴和滑稽融为一体,在鲍里斯不在画内的情况下,托尼不停地向一直不肯死去的鲍里斯开枪。一边是不停中枪的血腥,而另一边又有一种“总是不肯死去”的滑稽感。托尼的死也一样无厘头,本是躲子弹高手的他,竟死于误杀。将黑帮故事滑稽化和游戏化,是本片黑色喜剧风格的主要来源,而多条线索的叙事、丰富的影像风格又造就了该片另一突出特点,即后现代主义的审美倾向。

19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经历空前的文化危机和精神动荡,在文学、哲学等领域,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浮现。后现代主义在艺术领域,表现为一种对现代表达方式、思维和价值观的全方位颠覆,其特点在于对事物既定模式进行解构、消解事物存在的意义,强调无意义、碎片化和游戏化。当后现代主义与消费主义和商品大潮合流,艺术的流行性、可消费性、低成本、批量生产等等就成为必然。1990年代,后现代主义风格在电影领域渐成流行,特别是在美国,出现了诸如科恩兄弟、昆汀·塔伦蒂诺等为代表的电影人,他们在电影中采用反讽式的、结构新奇的叙事方式,引来电影界的广泛关注。而在英国,最突出的代表就是盖·里奇前期的两部影片,与《两杆大烟枪》相比,《偷拐抢骗》影像上的变化更为繁复,叙事更为片段化和游戏化,进一步颠覆了固有的黑帮类型片模式。

影片运用了大量的定格、升格镜头,分割画面和快速剪辑来打破人们固有的观影节奏,造成了目不暇接的效果。如影片开场时,在介绍布瑞克如何残暴的片段,随着画面定格,土耳其的画外音响起,介绍着布瑞克的为人。而他杀人的画面也不断中断定格,为土耳其的画外音做了最好的注解。道格和艾维通电话的一场戏,不但用分割画面在两个画面内同时交代通话的双方,还在艾维说到“我来伦敦”之后,只用了五个快速切换的镜头,就交代了艾维来伦敦的过程,出租车门关、艾维在厕所吃药、飞机飞过、签证盖章和出租车灯灭,下一个镜头艾维已经在道格的办公室了,这五个一闪而过的镜头主要不承担叙事上的意义,但却造成强烈的视觉风格,表现了导演对于影像的控制能力。

本片事件众多,人物繁杂,但导演好像并不在乎这样的复杂性,反而试图用更加复杂的叙事来加快影片的节奏。影片始终在讲一个正常时序的故事,但却总是停下来,不遗余力地插入一些非时序的段落,从而不断突破影片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比如,土耳其和汤米第一次出场的片段,土耳其问汤米他怎么会有枪,汤米说,是鲍里斯给的,于是画面立刻到了“较早前”鲍里斯给枪的场景,随着土耳其画外音的介绍,又引出了对于布瑞克的介绍。而当布瑞克用尸体喂猪时,我们看见土耳其和汤米分明就在现场,时间很自然又回到“当下”。又如,对弗兰克嗜赌如命这一细节的交代,很有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当鲍里斯得知弗兰克喜欢赌博时,画面好像为这一细节作注解一样,立刻出现快速剪辑的弗兰克赌博时的静态画面。而鲍里斯告诉弗兰克有赌场时,弗兰克眼中立即浮现出自己赌博的画面,和前面的表现方式如出一辙,它不仅强化了叙事的灵活性,还形成了奇妙的对位,使得“弗兰克嗜赌”这件事变成影片一个重要的情节点,成为剧情发展的关键。本片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那一场车祸戏的安排,正是这场戏将本片的两大线索连接了起来,构成了盖·里奇所编织“毛衣”上的结点。这场戏开始时只是三条几乎不相干的线索在各自发展,我们首先看见土耳其和汤米、托尼和艾维带着后备箱里的鲍里斯、跟踪艾维的阿索一行,各自开着车。然而就在阿索等人慌乱中撞到一个人时,情势急转之下。阿索等人的车撞到一个头上套有纸袋的人,发生了车祸。但艾维的车在正常行驶,再转到土耳其的车,汤米在大谈牛奶的消化理论,随手拿了一盒牛奶就向车窗外扔去。根据声音,我们知道,这盒奶造成了后面的车祸。但这两次车祸看似还没有什么关系,然后我们发现,一盒奶砸到了艾维的车上,然后车撞向了路边的柱子,后备箱里的鲍里斯头上戴着纸袋出来了,站在马路中间,被后面跟上的车撞上。盖·里奇有意打乱了事情发展的正常时序,让事件的结果先行呈现,紧接着出现最初的原因,而将连接三者之间的经过放在最后,造成了令人惊异的效果。此种打乱时序的叙事方式,意在颠覆常规叙事的合理性,消解时间和空间的唯一性,我们在《低俗小说》、《21克》和《记忆碎片》中都能见到类似的叙事方式。而本片中的桥段设置更具游戏化的意义,它不在于揭示什么表现什么,只是作为剧情产生联系的一个纽带。从这个意义上说,本片在后现代风格上似乎走得更远,其中的游戏感和商业性也更强。

后工业社会,传统的黑帮片要完成类型革新,除了义无反顾地摆弄新技术制造的视觉幻象,也要不遗余力地把历史与意识形态内容“平面化”。《两杆大烟枪》和《偷抢拐骗》等黑帮片对经典强盗片叙事结构的改造,更多的是一种“能指的狂欢”,作为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导演,盖·里奇“对于讲述故事的方式比对故事更感兴趣”,他影片中游戏化、拼贴式的叙事结构掩饰不住强烈的作者色彩,他片中人物的对话和行动无处不在的黑色幽默,以及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性格,都让观众在最后的恍然大悟中记住了这位新生代的电影怪才。作为一部英国电影,本片自始至终透出某种英式幽默的味道,和同类型的美国电影在审美风格上稍有差异。英式幽默也许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在一些影片中,英式幽默的表现极少以夸张的行为出现,而是将不合时宜的场景和对话放在严肃的场合,比如《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一条叫旺达的鱼》以及《葬礼上的死亡》等,盖·里奇显然在其电影中继承了类似英式幽默的特质。本片中这种英式幽默还被强化和放大,通过正经严肃的方式来处理幽默的桥段,并赋予剧中人物特色鲜明的口音,同时演员也以喜怒不形于色的表演方式诠释了有些冷场的幽默感。将本片置于英国当代电影发展的历程中观照,不难发现它对之前英国电影的承袭,1995年丹尼·博伊尔执导的《猜火车》,其题材和表现手法在英国影坛引起不小轰动,其中让人津津乐道的是片中的超现实处理和紧凑的“音乐电视”(MV)风格。在本片中我们明显能看到类似的处理方式,在米奇最后一场拳赛中,当被对手重重的一击过后,米奇倒在了地上,但也掉进了深渊,沉入水底,在水中游弋、漂浮,这种极具超现实色彩的笔触就与《猜火车》极其相似。纵观《偷抢拐骗》全片,也都贯穿着MV的风格,这固然与导演早年曾拍摄过MV、广告有关,但也不难看出丹尼·博伊尔的影响。

导演第二部作品的成功总会让人不自觉地拿来与第一部作比较,和《两杆大烟枪》相比,《偷拐抢骗》人物更多,情节更复杂,导演用了很大的篇幅交代空间和人物关系,于是观众也只能紧随影片的步伐,不断地在脑中梳理各条线索。盖·里奇的这件“毛衣”织得过于浮华,以至于失去了最原始的御寒功效。导演为了让观众更加清晰地辨认剧中的人物和事件,在片头就把每个人物介绍了一遍,但这样的做法收效甚微。另外,让剧中人代表不同的种族虽不失为一种人物辨识的途径,但这样的种族安排很难说没有意识形态烙印。片中的俄罗斯人鲍里斯是军火商,他拥有武器上的绝对实力,但也是邪恶和诡计多端的化身。美国人艾维则是收购钻石的金主,在没有确切结束的影片结尾,我们可以推测,这颗钻石最后还是到了他的手上,他才是这场争夺的最后胜利者。片中的英国人土耳其和汤米无疑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那一群人,地位卑微但也有着乐观的自嘲精神。黑人阿索等三人则是影片想要嘲笑的对象,他们头脑简单、愚笨不已。而吉普赛人米奇作为另一条线索的大赢家,则是“异端”的化身,他行为古怪,让人退避三舍,但也有着过人的体质和智慧。显然,对于那些所谓“主流”民族的人们来说,他们是一股可怕的力量。不知道导演做这样的人物设置是不是有意为之,这其中蕴含的和美国社会价值观高度切合的意识形态,也许正是盖·里奇及其影片成功登陆美国的敲门砖。

04

因为工作的原因,最近在刷多线叙事的电影,最先看的是宁浩的《疯狂的石头》。据说石头的祖宗是《两杆大烟枪》,又去刷了大烟枪,然后又顺藤摸瓜来看《偷抢拐骗》。

有一种说法是偷抢拐骗较大烟枪更加成熟,但在我看来,对于广大观众,而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大烟枪更容易看懂,也更有意思一点。而宁浩的石头则相对于中国广大观众来说,最有意思,毕竟观影的过程也是一个解读电影的过程,盖里奇的英式幽默相较于国人而言,并没有那么接地气。

这是一个文化环境的问题,而且石头较其祖宗大烟枪更容易看得明白,作为一部商业电影,让观众看得明白是很重要的一点。可以有思考,但这个度要把握好,如果让观众烧脑到看不懂了就危险了,因为对于我们思考了还不懂的又非必要的东西,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放弃,而不是反复去看去弄懂它。

《偷抢拐骗》一开始的时候,我就在思考,在这部电影中到底角色们扮演了哪个角色?

谁在偷?

谁在抢?

谁在拐?

谁又在骗呢?

特意去百度了一下“拐”的意思,拐骗的意思,所以这里的拐和骗其实是连在一起做动词的,而非拆开单独理解。

那么这样一来似乎就解释得通呢?

那么偷呢?

如果说最后二人组主人公的行为属于“偷”,也似乎未尝不可。

这部电影可谓是多线叙事,二人组主人公他们是一条线索,也是全篇的主要叙述人。

布拉德皮特扮演的吉普寨人又是一条线索。

蠢萌的黑人三人组是一条线索。

俄国佬老布是一条线索。

四指老法以及他那边的收购钻石的生意人是一条线索。

然后子弹牙杀手及其雇凶的那个男人是一条线索。

最后红发大佬又是一条线索。

这些线索之间又相互勾在一起,一共有七条线索,可以说是非常之多了,比两杆大烟枪还要多,当然比石头更是多出了许多。

但其实,有时候并不是线索越多就越牛逼,作为一部商业片让观众看得越爽才越牛逼。

显然,可以大烟枪或者石头会让观众觉得更爽,因为这俩货更容易让观众看懂,则参与感越强。

这部电影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呢?

钻石?

这算是一个重要道具,以及让布拉德皮特打拳,差不多就是这两个。

最后20分钟也就是五分之一的时候,电影进入了最后阶段,各种货交织堆积在一起,要让才死了妈的布拉德上场打拳,还要保证他在第四场倒下。

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

完不成的话,吉普寨人和二人组都要被宰了去喂猪。

但是如果真的让布拉德乖乖在第四场倒下就范的话,观众又会不爽,因为观众明显是站在布拉德一边而非大佬那边的。

所以,拳赛的结果,布拉德和二人组的命运让观众焦心。

而另一边钻石反而没有那么吸引人了,可见人物的命运其实才是真正勾着观众的心的。

观众会看故事,如果故事很精彩的话。观众会关注故事的走向,但更关注的还是人物的命运,所以一定要牢记这一点。

同样,我们看一本书或者一部电视剧也好,也许到后来,讲的什么已经忘记了,但我们会记得那个曾经让我们焦心的人物,他的命运最终如何呢?

电影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一个电影精彩与否,并不是说它的线索越多就越牛逼,要让观众在看懂的情况下有一些思考,让观众通过思考看得懂,并且有参与感,同时还很精彩,就会让观众鼓掌叫好,觉得看得很爽。

石头这一点做得很棒。

还有,人物的命运走向永远是最吸引观众的,比故事的走向更加吸引观众。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偷拐抢骗观后感影评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606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