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城市之光观后感影评

时间:2019-05-15 09:02:14 网站:公文素材库

《城市之光》是一部由查理·卓别林和弗吉尼亚·切瑞尔等主演的爱情喜剧电影,影片首播于1931年,扣人心弦的剧情让影片成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经典,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去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评价的吧!

01

近来空闲,陆续看了卓别林的数部代表作。一百年过去了,卓别林黑白且默片居多的作品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历久弥新散发着光彩。

记得几年前看的他第一部电影,城市之光。当时对卓别林只知大名并不了解,影片循序渐进的展开,利用肢体语言,场景道具带给人笑,流浪汉的滑稽和买花女的可怜让人揪心。可当快要结局的时候,卓别林在街上偶遇买花女,买花女因善良送给他一朵花而无意摸出了他,两个人相对而站流浪汉看见她重返光明,那一刻,卓别林的表情和眼神,卑怯再卑怯,太让人心碎。我当时强忍着没让自己哭出来。(  现在回想起来还有当时的感动企图从心里往上涌。)   看完城市之光,我知道了原来喜剧到最后可以是悲剧,在笑中又让你瞬间哭出来。更何况它是一部将近一百年前的电影。(  美丽人生也同样经典,有相同的魔力,但美丽人生晚半个多世纪 )。   随后我看了摩登时代,但城市之光影响太深以至于我对摩登时代印象较浅。 最近隔三差五的看了卓别林诸多作品,对卓别林有个大致了解,在主观看法下有感而谈。

卓别林在电影中其往往身兼数职。导演编剧主演配乐监制等。其背后或许有幕后团队助力,但仍可见卓别林在电影方面属于全才型。卓别林扮演流浪汉角色居多,别致的走姿,过于肥大的裤子,寒酸的西装外套,圆顶破礼帽,还有那根不离手的手杖塑造了其经典不衰的形象。

银幕中卓别林运用一系列夸张滑稽的肢体动作以笑点,这些动作并不生硬突兀,而是有着恰当的场景搭配。或者说在剧情发展的合理场景下,卓别林发挥出了自然合理而又滑稽异常的动作。但光有单纯动作不行,得有情节有冲突,故卓别林往往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和警察、大块头、某个旁人打斗争夺占小便宜逃跑等,衍生出一系列滑稽剧情,他的动作他并不自知,也不像当今电影的故意过分夸张,所以显得更纯熟自然。通过这些动作也可以看出卓别林对影片场景有反复的思考想象,有对生活中的物件和细节的善于发现和利用。

他的角色以小人物居多,流浪汉理发师服务员工人等,呈现的都是底层社会状态。但其闪光点在于善良乐观,并不因窘迫弱势而惧怕生活。城市之光里为买花女筹钱、摩登时代里替偷面包背锅、寻子遇仙记里抚养孤儿、狗的生活里为了卖唱女勇敢,最后婴儿篮里竟是那条狗。凡尔杜先生里酒里下毒却于心不忍。马戏团里像绅士一般频频脱帽,尽力帮助女演员,最后却为了爱而放弃爱等等。但卓别林也并不将自己塑造的完美无缺,他也有那爱占便宜,使用小诡计,得意虚荣的一面,这样角色显得更加饱满真实。

电影桥段方面也设计的巧妙有趣。大独裁者里理发师的圆舞曲、独裁者与地球仪跳舞将贪婪显露无疑,最后却爆炸了和那篇令人振奋的演讲。淘金记里俏皮又欢乐的面包舞、冰屋悬崖。寻子遇仙记里被子变外套、被警察盯上踢孩子那一脚、从军记里的树人、狗的生活里夺回钱包的睿智,发薪日里的抛砖等等。(不举例了,都快变成剧透啦。)总之,基本每部影片里都有不可复制的经典桥段。

凡尔杜先生不同与其他片子,讽刺且有争议。在看到最后的时候,我想起加缪笔下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虽然神父一再试图主人公忏悔,但两部作品里主人公均用自我看法拒绝。我想说,人性是自私的,道德是相对的,断头台在身后也不能改变一个人。造就一个人的是过去经历的每一天。

卓别林用喜剧表达,表达生活表达乐观表达天性,却透着悲伤的味道。因为生活的底色总是悲的。他是小人物,但卑小中透着伟大,困苦中透着善良、磨难中散发乐观、他不完美,却值得我们学习。

好的电影是艺术,而艺术是会透过时间发光的,就像我在某处听过的一句话   “读书应该读经典,读那些作者已经死去但流传下来的作品,因为只有经过时间的冲刷,经典才会存留显现。” 

02

如果要挑选出卓别林最好的电影,大多数人会选择《摩登时代》和《城市之光》,这的确是最能全方位体现卓别林才华的两部作品。它们包含了滑稽剧(slapstick)、情节剧、悲剧、哑剧,有轻松自如的肢体动作,有粗俗大胆的噱头,有精致优雅的细节,有老派幽默的人道精神,也有曾为全世界人所熟悉的小流浪汉角色。

卓别林创作《城市之光》时,有声片已经步入第三个年头,但他仍然坚持把这部作品拍成默片。卓别林虽然亲自给影片创作了完整的配乐,并且加上声效,但没有安排一句对白。在影片的开场,几位高官贵妇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说,嘴里冒出的却都是叽叽喳喳的声音,根本听不清在说什么。在五年之后的《摩登时代》里,卓别林虽然在声轨中加入对话,但主角流浪汉依然没有一句对白,只有几句无意义的哼哼。这样意味深长的安排其实是卓别林对有声电影乃至主流世界的调侃。在大多数默片里,人物会做出说话的样子,只是没有声音,例如另一位喜剧大师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扮演的角色就很多话。然而,卓别林的小流浪汉更像一个哑剧演员,他通过肢体动作而非语言表达自我。基顿的角色身手敏捷,动作流畅,追求主流社会的认可,追求地位与爱情,并且在每部影片中都尝试不同的角色。相比之下,卓别林总是扮演那个小流浪汉,不断重复那不合时宜的老一套(影片的笑点大都来自于流浪汉的不合时宜),他走起路来步履蹒跚,歪歪斜斜,就像一个关节炎患者,还不时做出脱下他破旧礼帽致意的老派举动。卓别林的流浪汉无家可归,孑然一身,他总是独立于他人与现实之外,在世人眼里只有他的外表,那个有声音的主流世界是他永远无法融入的圈子,小流浪汉始终在一个边缘的无声世界里毫无障碍地生活——这可能是卓别林的喜剧最吸引我们的地方之一,也是其他所有的默片都无法做到的。

沃尔特·科尔(Walter Kerr)在他的重要著作《沉默的小丑》(The Silent Clowns)中指出,《摩登时代》里的流浪汉只有在监狱里才感到安全,因此他千方百计想要回到狱中,那辆囚车才是他的栖身之所。在《城市之光》里,小流浪汉的朋友不是对他视而不见,就是看不见他的模样。被他救下的富翁只在醉酒的时候认识他,而卖花女则是个盲人。由于寒酸的外表和怪异的举动,我们始终不会接纳流浪汉,基顿的角色往往有固定工作,并且积极投身主流社会,而卓别林的流浪汉注定是一个主流社会的局外人、现实世界的旁观者、不被理解的孤独家。

正是因为局外人的身份,卖花女和流浪汉的爱情才那么令人心酸——卖花女接受他、尊重他、喜爱他,是否因为看不见他?(流浪汉每次登门拜访时,卖花女的祖母都不在家,所以不可能阻止他们的交往。)也正因如此,《城市之光》的结尾才成为电影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经典。卖花女在流浪汉的资助下做了手术,恢复了视力,两人再次相遇时,从牢里出来的流浪汉衣衫褴褛,被卖花女当做乞丐,然而她仍然向他微笑,并给了他一朵玫瑰和一点钱。随后,她摸着他的手,忽然认出了眼前人:“是你?”随着字幕上的这个问句,他点点头,此时卓别林挤出的笑容令所有人心碎。

“现在你能看见了?”他问她。

“是,现在我能看见了。”她答道。

这个姑娘有一颗善良的心,在看到寒酸的流浪汉时仍然能接受他。在这个伟大的结尾,我们不仅看到了真挚的感情,更看到了人道主义的光辉,这才是卓别林的喜剧能够深入人心最根本的原因。

卓别林很多经典的喜剧桥段都出自《城市之光》。例如在影片开头,众人为新落成的雕塑剪彩,幕布掀开却发现小流浪汉正躺在罗马风格的英雄雕像的大腿上呼呼大睡,这个场景在《加勒比海盗5》开头那场抢劫银行的片段里,通过杰克·斯派洛船长的出场被模仿和致敬。又比如小流浪汉在拳击台上凭借灵活的脚步,躲在裁判后面与对手周旋;小流浪汉奋力救下落水的富翁,自己却被系着石头的绳子套住了脖子;小流浪汉不小心吞下一支口哨,肚子里的哨声引来一群狗;等等。影片中也有粗俗的片段,例如喝醉的富翁把整瓶香槟倒进小流浪汉的裤子里。

卓别林是细节的大师,尤其善于使用延宕反应。片中有这样一幕:流浪汉去盲女家送复明手术所需的费用,起初悄悄给自己留了一百元,但盲女在他手上亲亲一吻,他顿时把谨慎丢在脑后,耸耸肩把最后一百元也掏出来给了她。

卓别林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大众艺术家之一,他的影片人尽皆知,他也的确拥有魔术般的才华,但默片本身如梦似幻的氛围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有声片肇始之际,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曾被不少人批评为电影的堕落。诚然,随着时间的变迁,这种观点已经过时了,但我们也不会否认默片的艺术价值,默片没有对话,没有酷炫的超现实主义,其节奏流畅自然、不受干扰,能够进入我们的心底。有声片往往像传说中的巴别塔,囿于语言的障碍而在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筑起高墙。但默片则超越了语言的障碍,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个可以任人前往、任人徜徉的场所。当年还是个孩子的我在观看卓别林的电影时,不会注意到这是“默片”,只会被影片中每一幅美好的画面、每一个幽默的细节打动,这种影片从不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字眼和故作深沉的对白。虽然默片作为老派的艺术形式已经进入历史的河流,卓别林也因过时的艺术形式失去了大批观众,但他的影片必将因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而永垂不朽,时刻准备着被有心的人找到。

03

看过摩登时代 中间去看了卓别林的自传 现在看他的城市之光 一如既往喜欢他 

大概是因为欣赏幽默风趣的人 而他正好这方面的大师 将暗喻与讽刺在电影中表现得深入人心 不被默剧形式束缚 反而从该形式中汲取力量 当言语受限时 能使画面最大化 使画面成为内在思想外现的唯一途径 此外 个人认为默剧本身是具有浪漫色彩的 所以也不难从卓别林的作品中发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 

关于城市之光 我印象深刻的三个点

1.当酒鬼交朋友。个人觉得这部电影中除卓别林外最有意思的人物就是那个轻生获救的酒鬼富豪,他只在喝醉酒时,才流露情感,抛弃阶层,回归纯朴,和卓别林饰演的流浪汉交朋友,开party,醉酒飙车;酒醒后,一场浮云,回到高高在上,克己慎行的紧绷的上层阶级状态,再将哪里来的破流浪汉赶出家门。醉酒-酒醒,这种两极反差在影片中出现3次,最后一次达到高潮。

2.当卖花少女变成卖花奶奶。卖花少女生病了,奶奶只好代理其职。怎么说呢,很尴尬,路人理都不理她,就连一个眼神也吝啬。而换成少女呢,沉鱼落雁,翩若惊鸿,虽可惜是盲女,买花的顾客还是有点。否则,想想,卓别林要是遇到卖花奶奶…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城市之光观后感影评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624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