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可可西里观后感影评

时间:2019-05-15 09:02:52 网站:公文素材库

《可可西里》是一部由多布杰、张正阳和奇道等主演的犯罪电影,首播于2004年,凭借出色的剧情设定和后期制作赢得了网友们的一致好评,一起去看看吧!

01

看着日泰和他的队员们巡山时和亲人的诀别,看着巡山队员们一个个倒下,看着日泰被盗猎分子残忍的杀害,久久不能回神,心里更是难言的痛苦,尤其是刘栋的牺牲,流沙的恐怖更让我目瞪口呆。看的时候就在想,国家为什么不设立专门的机关来看护可可西里这神圣的地方,好在结尾说国家已经成立专门的森林公安,心里才有些许的安慰。

日泰他们的牺牲换来尕玉一篇震惊世界的报道,从而促使国家的重视,可可西里纳入了国家的保护范畴,日泰他们九泉之下也可以瞑目了。

每次都是要用鲜血,甚至是生命这样沉重的代价才能换来对某一领域的重视和保护,这真是无奈之举。但这些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愿意离开自己亲人,放弃美好的生活,甚至是作出牺牲的人们,定将永垂不朽,向您们致敬。

有些人虽然死了,但他们的精神永远留在人间,直至人类的尽头。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02

记得在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可可西里的放映,那时候对可可西里,对大自然还没有任何的体会,就感觉是一部o冗长的片子,索然无味。

两年前的现在,我坐车火车走第一次进藏,第一次见到了活得藏羚羊,见到了美丽的可可西里。

火车从西宁上格尔木,天亮之后,我就在了可可西里,当时五点钟的时候我就醒了,见到了广阔的荒漠,见到了梦幻的日出,也见到了美丽的可可西里,当时的我突然发现了无人区三个字的可怕之处,初次解除,是在宁浩导演的电影《无人区》里面,五百里的无人区,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人性的丑恶,对金钱的贪婪,对生命的冷漠一一展现出来。

可可西里电影的一开头,就展现了藏族人民的善良,可爱的孩子,善良的奶奶,以及刀口对着自己的习惯,对日泰来说,对这群藏民来说,可可西里就是信仰一样,不容许被玷污,藏羚羊就是高原的精灵,不容许被侵犯,开头的时候,在可可西里执行任务死去的队友,正在天葬,这对藏民来说,也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在最后日泰死去的时候僧人为他天葬,也是在告诉我们,日泰做的事情的重要性,以及当地人民对日泰的尊重。故事从开始巡山开始就一直在说明着环境的恶劣,一个人为了一个岗位守了三年,自己甘愿服务;抓捕张占林的时候脱裤子下水,最后在穿裤子的时候,裤子被风刮得呼啦呼啦直响,说明了天气很冷,在过河的时候,俘虏和队员一起推车,因为大家都懂得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法则,有个队员说,你在可可西里踏出的每一步都可能是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第一个脚印。在这里,没有车子,没有粮食等于死亡。

日泰一队人在走到最后的时候,只剩下了记者和他自己,这时候的正义在大自然的磨练下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一声枪响,日泰就到底抽搐,老板对着日泰又是一梭子子弹,终于不在动弹。日泰的任务终于结束了,记者的使命才刚刚开始。

陆川导演用画面展现了可可西里的美丽,也用结局告诉无人区的残忍,影片中眼泪是一种绝望的体现,日泰放开马占林的时候,马占林留下了眼泪,巡山队员等待刘栋到来的时候,看着漫天的雪花留下了眼泪,刘栋陷入流沙之后,也留下了眼泪。可是可可西里不会怜悯。

藏族人民的生活,无人区的残忍,以及巡山队员的责任感,无一不得到导演最完美的诠释。

最后说一句,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03

犹记得当年,我上大二或者是大三的时候为了完成一篇作业,看了整整一天的《南京,南京》(2009),之后,便一直对陆导的同样是宏大叙事题材的《可可西里》(2004)敬而远之,怕就怕没觉得电影怎样,只看到空洞文本背后的主创被自己感动得鼻涕一把泪一把。

让我改变这个念头的《寻枪》(2002)。尽管影像风格透着浓浓的姜文印记,但这部讲述一个中年警察拼命寻找失枪的影片让人看到早年的陆川也曾像一把锐利的小刀,会剌开主旋律编织的华袍,去探寻和解剖被覆盖在“意义”之下的人。事实证明,豆瓣评分高达8.7的《可可西里》正是延续了导演上一部长片的锋芒。

(还是忍不住插播一句吐槽,其后的这些年,陆川导演你都经历了什么啊……)

影片改编自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在“模仿”的领地(如果把艺术看做一种模仿),固然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被虚构的,可同时我也总在想,要是写作者越过现实的边界,按照自己的方式把一个活生生,或曾经活生生的人套在叙事里凝固成标本一样的“物件儿”并允许人观看,这是否无视或者侵犯了这个人的主体意志呢?然而若不这样做,历史又将以怎样的方式被记述呢?基于我还没有给这个问题想出一个答案,先举手声明,后面的文字只就影片谈影片,与其他无关。

一个民间的巡山队凭一己之力拼死保护藏羚羊——以寻常眼光看,这个梗概就是一枚天然的“感动中国”催泪弹,可以大书特书一番他们有多么艰难,多么勇敢,多么无私,多么崇高。假设有记者来采访主人公,多半会问出一句“做这件事,你们是怎么想的?”

故事的确是从一个记者的视角展开的。来自北京的记者尕玉来到可可西里追寻巡山队的事迹(据说在原本的剧本中,他是一个假冒记者的警察),他到达后参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牺牲队员的天葬仪式。当僧侣将死者的尸身斩开,以方便秃鹫下来啄食时,尕玉本能地别过头去不忍看。这时的他,连同后面第一次看到队员殴打盗猎者帮凶(为盗猎者运皮子的人)时的他一样,对这个“异域”和这里人们的生存规则充满了陌生,不适,甚至还有排斥感。而这个角色的立场恰恰等同于观众的立场,通过他的眼睛,我们也在这一刻明白了,接下来将在这片土地上看到的,远远不只自己经验上所熟知的,概念里的正反对立。

首先,法律不是这里的唯一准绳。绝对遵从法律条文里的程序正义?不存在的!作为一个编外组织,巡山队可以持枪、搜查以及拘押、审讯嫌疑人,在其他普通的城市或乡村中,这简直不可想象。而在可可西里,严酷的自然环境和两下相逢便是你死我活的情势决定了生存下去才是第一位的。在造物面前,人类的社会规则退而次之。当巡山队带着“俘虏”们在荒野腹地遭遇断粮断油的绝境时,无力回天的队长日泰下令放走俘虏,把他们和自己人的命运都交给自然。临分别前,队员们像为自己的同伴祈祷一样,也为这些“对手”衷心祈祷,求神明护佑他们一路平安。后来,观众看到无论巡山队员还是盗猎者帮凶,在和造化的抗争中都有人活着,也有人死去,可是我们已不会因为“反派”的死而快慰,相反,他们和他们并没有本质的不同,生之艰难使人感到生命本身的可敬。

站在这一立场上,善与恶的伦理法则似乎也不如通常情况下那般明晰。马占林带着盗猎者找到了日泰导致他被杀害,但也是他用谎言救下了日泰的队友。而巡山队则“知法犯法”,为了维系队伍的日常开销私自倒卖收缴的藏羚羊皮。前者在凶险境地中萌发的善意不能说不动人,而后者,按照“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道理,看起来与他们所追求的几乎背道而驰(一般情况下,“英雄”是不会违反如此原则的)。那么,把他们区分开来的,或者说,值得让他们以生死相搏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之于盗猎者和剥皮子的人,显然,是利益。为了赚更多的钱,他们选择去屠戮别的生命。在对立面,日泰们则为了保护这些生命而战。在道理上,可以给巡山队找出诸如“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等N多个奉献的理由,也许这些会是他们开始这一事业的初衷,但在我看来,如电影所显现的,对众生发乎本心的敬意才是支撑这些人做出选择的信仰。是的,“不为己”是一种信仰,与任何功利性的理由(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无关。就像生存是最基本的“为己”的需求,但当活着有了可追求的意义,需求是可以被放弃的。

马占林在跟着盗猎者离开前悄悄对巡山队员说,跟着我们的脚印,你就能走出去。正是这句一语双关的话提醒了我们,他们与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生存与存在的分野亦在于此。

在谈话中,日泰对尕玉说,见过磕长头的人么?他们的手和脸脏得很,可他们的心特别的干净。我想,这里的“干净”已经超出了人们常说的“美德”的范畴。其实,真的崇高只在人性,无关道德,更无关主义。

04

整部电影以一种纪实的方式讲述一群守护可可西里的羚羊志愿保卫队,影片没有多余的煽情和渲染,却是那样震撼人心、充满悲情。我想他们几个单身汉甚至都算不上一群人,毕竟寥寥无几,当问到队长他们有什么难题,他答道,‘钱也没有、人也没有、枪也没有’,这确实是现实,所以我真的是想问,要有多大勇气才能成为你们这样的人?

从年纪轻轻就被困在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些回报未知的事情,这恐怕是我和大多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们中有的人明明是那样美好的年纪,看起来却那样苍老,住在那样不不堪的环境中,住的吃的都是那样粗糙,我想那样的生活才真的是苟且,而且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里面的队员刘栋甚至一个人住在山顶上三年,想想这中间要忍受多少孤独和煎熬。里面好几个队员自从他们走上这条路后他们的女朋友都跑了,他们的内心肯定经历过很多痛苦和挣扎,可是最终他们还是选择坚守在这里,这是怎样崇高的一份信仰和使命感,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最后志愿队成员的下场都很惨淡,队长被射杀,刘栋被流沙吞没,其他的有的走散,有的在大雪中生死未卜。但好在,故事的后续是好的,那篇报答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和关注,国家之后也迅速做出行动设立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以后这片区域会越来越好。

但是喝水不忘挖井人,我将永远铭记,是这几位勇士在可可西里保护区成立的道路上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勇敢和奉献精神永远是我们的指明灯。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可可西里观后感影评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6307.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