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是一部于1987年播出的历史传记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去看看吧!
01
溥仪终其一生,不过在追寻“我是谁”的答案。
前两次看《末代皇帝》,一次乃同学的推荐,他讲到一个其中的镜头,也是最后一个镜头,溥仪和小学生的对话,“你是谁。”“我是门卫的儿子,我住在这儿。”“我原来也住这儿。我原来就坐那儿”溥仪指向金銮殿的皇位,“你是谁”,小学生问溥仪,“我原是中国的皇帝。““你怎么证明。“溥仪兴奋地越过围栏,坐到皇位的垫子上,往后伸手去够藏在垫子下放蝈蝈的罐子,他交给小学生,蝈蝈从里面爬出来,等到小学生再回头,溥仪便消失在了金銮殿上。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末代>,听完甚是回味,几日以后便找来蓝光,独自观看了这部电影。
首次观影的体验,片中的溥仪,跟我认识的溥仪不同,片中的中国,跟我认识的中国不同。
溥仪还是溥仪,比起官二代富二代,溥仪实乃皇二代,皇家这个观念在中国并不时兴,辛亥革命摈弃皇帝十年后,皇宫外便没人尊重皇帝,可皇家的观念又在国内急剧的变化着,从沙皇的毁灭到报纸在追捧欧洲哪个王子又与哪个公主完婚,我们两千年的帝制终结才不过百年,却无人问津中国的皇家,可以说,电影中的溥仪他是以皇帝的身份出现的,可现实中他却并不被当作皇帝,老百姓早已将他视作普通之人,我们观影,也默认将溥仪认作普通人。可他身份的悬殊又在,他确实是个皇帝,我在观影的过程中多次被这种想法点醒。
电影的中国同贝托鲁奇认识的中国一致,贝托鲁奇另一部影迷级的片子《戏梦巴黎》体现了贝托鲁奇作为意大利共产党的理想主义情怀,1968年,巴黎的街垒,美国的伍德斯托克,全世界范围内的性解放,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是理想主义者在世界范围掀起的喧哗与躁动,这一切并没有失败,而是作为一个世界也许可以变得更好的理想主义存在着。那个时期以及之前的中国,在贝鲁的表现下就是作为理想化现实的存在,劳改所墙壁上的光明,犯人的改造,驯化,似乎所有的东西都能被改变,溥仪自杀未遂,怔怔躺在地上的时候,便深刻的感受到了共产理想对人的教化作用。“我们相信人是善良的,只需要稍加管教。”
第二次接触,是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末代皇帝》修复重映。
在这之后,我参与了一次面试,由于最近又看了一遍,面试便谈到了这部电影。
溥仪的一生,是在追寻“我是谁”这个问题的一生。每个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呢。
从三岁被叩上皇帝的称谓,到此后十几年被幽闭在宫中,外面风云变动,溥杰和他的打闹中谈及,“你在外面已经不是皇帝了。”溥杰说完溥仪让太监吞下了墨水,在宫内,他还是皇帝,可在宫外的平民百姓中,外面的“皇帝”已经轮换几届了,他还是皇帝吗?
逐出宫外,溥仪热爱西洋文化,花花公子或许是他给自己暂时的身份,当国运当头,在民族冲突和皇陵被盗的刺激下,他接受了日本人的请求,作为满洲国的皇帝,他再次登基,与第一次登基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当他长为成人,愿意出落为天子,为家国负责的时候,他的登基大典却形同闹剧,如一出木偶戏,背景是无限的荒凉,臣民不屑。他又当了皇帝,可他是皇帝吗?
在宫中溥仪最喜玩的游戏是让一群太监去摸对面的人,猜猜是谁,后来他还与两位妻子玩了此游戏,那一场戏是我最喜欢的片段,这是导演在艺术上的处理,更加跟进了“我是谁”这个主题。
最后共产党给了他最具无产精神的身份,作为一个花匠,共产接受了他,当他穿过文革的人群,买票进入故宫时,坐在曾经的皇位上,他拿出蝈蝈,以此证明了自己的身份。是,他是皇帝,他是中国的最后一位皇帝,他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可这些历史的动乱和变迁于他而言,不过是在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于我们而言,也不过是在回答“我是谁”的问题,皇族曾经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如今已全然没落,失去了这些过去的象征,我们还能问“我是谁”吗?还能回答“我是谁”吗?
第三次观影,我借来了完整218分钟的<末代>,纯粹用于把玩。
在电影中,当所有人物的视角都在追寻一个人物的时候,观众便会爱上这个人物,所有人都会对他产生同情,这是故事化的手段中最基本的方式,也是最困难的途径。溥仪是一个人物,他足够复杂,它不仅是满清的最后一位皇帝,同时是两千多年帝制中国下的最后一位皇帝。在刻板的中学大学教育下,印象中的溥仪不过是时代交替必然牺牲的帝制的替代品,在遥远的满洲,又作为日本的傀儡皇帝重新登上历史舞台,走在喧闹的北京,看到竖在地上的广告牌,“搭车参观溥仪陵墓。”溥仪死了,我们并不悲伤,反而感到某种能称之为进步的快慰,一百来年的变动,肃清了大部分的旧习,可以牺牲过去为代价的进步,真的具有意义么?
<末代>改变了我对溥仪的看法,正如<三国演义>改变了多数人对诸葛孔明,曹操,刘玄德的看法一般,甚至让人以为这就是历史本身,这是一部优秀电影堪比一部著作的造梦能力,贝托鲁奇为我们造了这样一个梦,在梦中,溥仪是浪漫的,是无辜的,他同他时期的大多数人一般,皆是时代变迁的牺牲品。
片中用以表现故宫的大广角镜头,斯特拉斯的光影魔法,昏黄如黄昏般的配色,表现慈禧权威的仰视镜头,再现宫内宫外的置景,一个意大利导演,怎能将中国的题材拍得竟比国内导演还要丰富,真实,当然,是艺术上的真实。
02
电影挺长,上下两部。
90年代的老电影了,一个意大利导演所拍,讲述了清朝末代皇帝从进宫继位以后到新中国的一生。但凡末代皇帝,总是命途多舛,从夏桀商纣到朱由检溥仪,王朝的命运也就是他们的命运。我们常常从历史的视角去看一位帝王的一生,却少有从人本出发,关心一位帝王,特别是这么一位末代帝王的心灵之路。而这部电影就给了你这么一个视角。
也许未曾继承大统,溥仪的童年就会和他的胞弟溥杰一般有着人间的温暖,但跻身帝王之列,虽未亲政,确是名义上大清的最高统治者。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一个小娃娃,离开家,没了父母的呵护,骤然发现自己成为了天下至尊,该会有多么茫然与困苦。帝王心事几人知,这也许是最孤独的人了吧,人们面对他时更多的是面向那个皇位,有几个看到的是他本人呢。年幼时候曾经幻想成为皇帝,觉得皇帝太幸福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那时天真的我还不明白所谓的责任与义务,选择和代价,不明白成为一位帝王所要付出的是什么,所要面对和承担的又是什么。如果说每个人甫一出生便有着命运,那么如果让溥仪可以重选,他还会选择成为帝王吗?
我总以为着能力越大,自由的程度必然会越高,其实细想来也不过是从一个圈跳到另外一个圈里罢了,就像悟空传最后的唐僧所发现的,这桎梏的世界外面还是桎梏。而我们唯有在桎梏中学会生存,尝试着跳到更加令你着迷的另外一个桎梏中去。像钱钟书的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各自痛苦而不得。 那我们殚精竭虑所为何事啊?也许更多的是为了争取选择的权利,否则连跳到另一个圈子的力量都没有,不是会更加憋屈吗。认知也是如此,知道的越多,理解的越多,迷茫的也就越多,而这些迷茫也越加难以解决。但谁又想成为一个无知的人呢?高中时所诵读的庄子的那篇逍遥游,也只有物我两忘,无己,无功,无名方能自由了吧。但这种自由,恰似佛陀的超脱,总觉得有些自欺欺人的成分。
能力越大,束缚越小,自律也越加困难,而心灵的幸福感和自律息息相关,纵欲的结局只能是无尽的空虚,重蹈麦克白的覆辙。如果有一天,我有了无尽的权利而又不用对谁负责,会去做些什么?挺茫然的,就像面前突然出现了一桌满汉全席的乞者,被贫穷限制了想象力,诧异的不知从何下手。也许会恣意纵情声色犬马,极视听之娱。亦可能得意尽欢金樽对月,效太白狂狷。凭虚御风游目骋怀,来看看那些看不见的城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去听听那些道不出的心声。想去弄明白这个世界的本源,想去体会不同文明的教义,想去探索宇宙的极限,想去发掘这人世间最美的东西,太多太多。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逃不出命运的藩篱,就尽情的挥霍生命吧。
看完这部电影很久以后才写下这篇不是影评的杂谈,肆意妄想,不知所云。
03
因为教授的配乐得知这段故事,深夜看完,留给我的只有一声长叹。
回味溥仪的一生,我惊觉一个人的一生是可以如此跌宕起伏。幼年被抱走远离生母继承王位,封建帝制覆灭从神坛跌落,民国政府欺辱,日本扶持沦为傀儡,监狱十年改造,最后回归苗圃。他这一生做过皇帝,做过阶下囚,最终以园丁身份谢幕。人生落差让人唏嘘不已。
岁月前行,从未问过你是否能跟得上潮流,从未给你重来一次的机会,从未露出任何怜惜之色。
但反问,究竟如何做,才能扭转这历史?究竟如何做,才能与时代抗争?
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溥仪,该怎样去改变?光是想起这样的一个身份,我就感觉到内心深处的无助与绝望。他哪一个人生环节都不是一个常人能经受得起的,更不要说去扭转乾坤。如果说晚年的生活算是自由似的返璞归真,最好的归宿,颇有消极避世之嫌。但人这一生数十载追求的是什么呢?在这世间游历一番又是为了什么?
犹记得晚年的他推着自行车走在夕阳黄昏下的偌大紫禁城,那种世事沧桑感由心底而生。
人生一世,恍然如梦。
历史悠悠,万物归元。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末代皇帝观后感影评》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6429.html
- 上一篇:本杰明·巴顿奇事观后感影评
- 下一篇:读爱情慢慢杀死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