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是央视出的一个节目,是以朗读书信为主题的节目,大家看完时候都有着不同的感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朗读者观后感,大家一起欣赏!
《朗读者》观后感(一):《朗读者》——朗读生活,品味真谛
看完每一期的《朗读者》,心中都有一种感慨,原来综艺也可以这样“非同寻常”! 或许是随着年龄增长的缘故,对于那些“整人”的综艺,总觉得特别“假”,特别“作”。
开学第一周的周末,我无意间在网上发现了这个节目,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相对于那些“整人”节目,我更倾向于内心的表达,因为它能真实地反映我们生活的世界。每次看节目,每个人物背后的故事,无不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与其说节目煽情,更不如说它真实。 不是拼“明星”,笑得“前仰后合”才叫综艺。 《朗读者》它告诉我,有时候,触动内心的世界也是不失为一种“精神食粮”。 无声的文字,有声的倾诉。 《朗读者》绝对值得一看!
《朗读者》观后感(二):好书不仅可以被电影化 还可以被综艺化
1 用老舍宗月大师开场 以为一读应当就是半小时 不想只是寥寥几分钟就算 匆匆
现在的点评恰好就可以说是 steal hour from night
3读书就是回家
徐静蕾在开讲啦的失败 倒在朗读者挽回来了
如果 镇定自若 保持冷静 自信如常 情有可原 崩溃攀登 孤注胜利 惜时如金 修为博大
愿你慢慢长大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
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4牧羊少年的星星
5 刘震云说话调调一股藏不住的喜感 语不惊人死不休 一句能顶一万句 家里长短都是废话 好好笑
最有味的讲演 赤壁怀古 王佩瑜 像 王佩如
6 斯琴高娃 站起来立半天的样子 相比贾平凹 更配史铁生
7 曹文轩 文学写了上百年 上千年 其实就是在写一样东西 生死离别
9 梁晓声 书籍是超现实的所在
10 坚毅 沉着 从容
11 木心 从前慢 金士杰 六十而知爱
12 当我开始爱自己 任何发生在我身边的事 都是对我成长的邀请 如今 我称之为成熟
我只做有趣 快乐的事 做自己热爱 让心欢喜的事 今天我明白了 这叫做单纯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不再继续沉溺于过去 也不再为明天而忧虑 现在 我只活在一切正在发生的当下
朗读者 宇宙学 典型外企中英
《朗读者》观后感(三):朗读者10
第十期:味道。
谈及味道,立马就想到梁实秋、汪曾祺一类的大家谈吃。那些吃食的味道里都是他们的快意人生,可谓“人间有味是清欢”。
一. 一餐爱情——张小娴&《爱情的餐桌》(张小娴)
一直觉得,面对爱情时,不少人都成了盲人。像盲人一样在摸着“爱情”这头大象。抓紧一处,便匆匆地认定那是爱情的全部模样。所以,现在的我大抵是描述不出爱情真正的味道的。挺认同张小娴说的,现在的女性都比较独立,也有很多或隐藏或显露的自我,男男女女能在不苛求改变自我的情况下,包容和接纳彼此,倒也真不容易。
这一餐爱情,我们从年少品尝到苍老。
到了那一天,如果无法与你同饮,我喝不了的酒,请一定替我干了。
张小娴《爱情的餐桌》
爱情从餐桌开始,也在餐桌上消逝。
第一次约会,总是离不开餐桌,也许是两个人一起吃的一顿晚饭,也许是一杯咖啡,也许是喧闹酒吧里的一杯鸡尾酒。
这样的第一次,我们总是努力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
从此以后,我们在餐桌上共度无数时光。
当然并不是每一次都快乐。
我记得我在餐桌边流过不少眼泪。但是,明天的明天,我们还是会一起吃饭,忘了流过的眼泪,忘了上一次为什么吵架。
直到一天,我们不再相爱了,一起吃的最后一顿饭变成了最后晚餐。
有人说,只要把活着的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活,便会快乐许多。可是,当你爱着一个人的时候,根本就不可能把和他一起吃的每一顿饭都当成是最后晚餐。
我们总是希望永远没有最后晚餐。
要是可以,我要一直跟你吃到永远,看着我们彼此在餐桌上渐渐凋零,眼睛老了,看不到账单上的小字,胃口小了,只能吃那么一点点,牙齿终于也掉光光了。
到了那一天,我但愿我是首先倒下去的那一个。就像认识你以后我们一起吃的每顿饭那样,我喝不完的酒,这一天,你也替我干了吧。
二. 味与道——胡忠英&《吃胆与口福》(古龙)
味道味道,味与道是两种概念。味是酸甜苦辣,种种滋味,道首先则是一种方法,当已臻化境之后,即菜无定味,适口者珍,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则演化为一种“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文化。如此一想来,厨师也是一份多么有魅力的职业。
“吃得是福”,在和不少自诩为“吃货”的朋友的相处里,我一向是“肝胆相照”。即使是看着她们狼吞虎咽、开怀大嚼,也心生痛快满足。
但同样,我也无比赞同,在所有做菜的作料中,情趣是最好的一种。过去听“夫子”讲课,偶然说到自己以前的学生,在橘子皮上题诗,再和几人一起分而食之。剥橘子瓣时总是出口:“我欲食‘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一二乐事,仅让我们听者,都觉得不亦快哉!
在有情趣的时候,和一些有情趣的人在一起,不管吃什么都好吃。
古龙《吃胆与口福》(节选)
我从小就听人说“吃得是福”,长大后也常常在一些酒楼饭馆里看到这四个字,现在我真的长大了,才真的明白这四个字的意思。
吃得是福。能吃的人不但自己有了口福,别人看着他开怀大嚼,吃得痛快淋漓,也会觉得过瘾之至。
“会吃”无疑是种很大的学问。做菜是种艺术。从古人茹毛饮血进化到现在,有很多佳肴名菜都已经成为了艺术的结晶,一位像大千居士这样的艺术家,对于做一样菜的选料配料刀法火工的挑剔之严,当然是可以想象得到的。菜肴之中,的确也有不少是要用最简单的做法才能保持它的原色与真味。所以白煮肉、白切鸡、生鱼片、满台飞的活虾,也依旧可以保存它们在吃客心目中的价值。
当代的名人中,有很精于饮馔的前辈都是我仰慕已久的。他们谈的吃,我非但见所未见,而且闻所未闻,只要一看到经由他们那些生动的文字所介绍出来的吃,我就会觉得饥肠辘辘,食欲大振,半夜里都要到厨房里去找点残菜余肉来打打馋虫。
后生小子如我,在诸君子先辈面前,怎么敢谈吃,怎么配谈?
我最多也不过能领略到一点吃的情趣而已。
在夜雨潇潇,夜半无人,和三五好友,提一瓶大家都喜欢喝的酒,找一个还没有打烊的小馆子,吃两样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的小菜,大家天南地北的一聊,就算是胡说八道,也没有人生气,然后大家扶醉而归,明天早上也许连自己说过什么话都忘了,但是那种酒后的豪情和快乐,却是永远忘不了的。
我总觉得,在所有做菜的作料中,情趣是最好的一种,而且不像别的作料一样,要把分量拿捏得恰到好处,因为这种作料总是越多越好的。
在有情趣的时候,和一些有情趣的人在一起,不管吃什么都好吃。
三. 轻描淡写——张艾嘉&《走出非洲》(卡伦·布里克森)
60多的女人,眼里却没有透露出一丝暮气。这或许是内心的充盈让她和时间达成了和解吧。
张艾嘉说过:“生命是沉重的,但到了某个时候终于明白,它是可以轻描淡写的。”所谓轻描淡写,也是在看清舍得后,与时间的和解吧。
卡伦?布里克森(丹麦)《走出非洲》(节选)
就这样,我成了最后一个意识到自己不得不离开庄园的人。当我回首在非洲的最后岁月,我依稀感到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都远远先于我感知到我的离别。那一座座山峦,那一片片森林,那一处处草原,那一道道河流,以及旷野里的风,都知道我们即将分手。当我开始与命运达成协议,当变卖庄园的谈判拉开序幕,大地的景观对我的态度也开始变了。在那之前,我一直是其中一部分:大地干旱,我就感到自己发烧;草原鲜花怒放,我就感到自己披上了新的盛装。而这会儿,大地从我这里分开,往后退着,以便我能看得更清晰、看到它的全貌。
山峦在下雨前的一周里,会作出同样的表示。在一个傍晚,你凝望着它们时,它们会突然剧烈运动,卸去一切遮盖,变得豁然开朗,无论造型还是色彩,都格外清晰,格外生动,仿佛它们决心将蕴含的一切都向你和盘托出,仿佛你能从你坐着的地方一直步行到绿油油的山坡上。你会想:如果一头野猪从空旷地冒了出来,我可以在它转动脑袋时,看见它的眼睛,看到它耳朵在动;如果一只小鸟停落在树杈上,我能听到它婉转歌唱。在三月,山峦间这种惜别的景象意味着雨水将至,而现在,对我却意味着分离。
我以前也曾在其他地方有过类似的经历。当即将离别之际,大地的一切向你袒露,但其中含义,我已淡忘了。我只是想,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可爱的国土,似乎仅仅凝视着它,就足以使你终生欢乐。光与影将大地交织,彩虹耸立于天际。
从站台向西南方遥望,我又见到了恩戈山。巍巍的山峰,像波涛起伏在平展展的大地环抱之中,一切都呈现出天蓝色。它们是那么遥远。四座峰巅显得那么渺茫,令人难以分辨。这景象与我从庄园里见到的迥然不一。迢迢旅途,犹如一只神手,将恩戈山的线条磨圆了,磨平了。
四.深渊下也是前程万里——吴纯&《贝多芬传》(罗曼·罗兰)
我其实是主张人应当受苦的,且要善待那些不堪和痛苦的经历,因为苦难往往造就出丰厚的经历和豁达的态度吧。但另一方面,又无比恳求善良之人能过得不那么艰难,少一些非常人遭遇。我在这两者间久久郁结,尽管我又无比的清楚,苦难的降临和多少都不是我能决定的。
无后路可退的境况下,义无反顾地向前走吧,所谓无底深渊,跳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
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乐》。然而白日底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一八一〇年后,心灵底均衡丧失了。日光变得异样。即是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质。黄昏将临,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挟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底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底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五.又梦红楼——叶锦添&《红楼梦》(曹雪芹)
我是在初三的暑假才完整看完了《红楼梦》,在八月的骄阳下,在书店坐上那么一下午或者一天,全全然痴迷于大观园那一群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女子和她们所构建的那个诗意理想王国。以致全书看完,仍不作罢,把87版和10版的电视剧都翻出来看。确实《红楼梦》往小了读是儿女情长,往大了读是朝代盛衰,但在那样的年纪读来,更念念不忘,久久难舍的也不过是那宝黛之间木石前盟的爱断情殇和大观园里才华各异诗情画意的女子以及那样的理想生活。
进入高中,夫子带给我很多红楼梦的新启读。至今仍难忘,高考前一天,在那样如离弦待发的境况下,夫子给我们上了关于《红楼梦》的高中最后一课。时至今天,此刻,写着这些文字的我,仍心潮澎湃如往昔。
在几百年《红楼梦》的论辩与探讨里,我仍是最喜欢刘再复的《红楼梦悟》,“悟”的方式乃“禅”的方式,是明心见性、直逼要害的用生命和灵魂去阅读,一旦刻在了心里,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当宝玉写下禅语“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时,黛玉立即给予点破:“无立足境,方是干净。”在寻求感情的印证时中,“你”、“我”、“心”、“意”仍旧属于具象的实体,从“无有证”开始,就一步一步走进抽象中,宝云在“无可云证”处止步,即什么都无可印证,无需印证,则到了万境皆空的立足之境。但是黛玉,连这“立足之境”也一并摒弃了,所有的禅境、精神世界都不要,才是完完全全的“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永远行走,永远漂流,才会放下占有的欲望,才不会陷入沽名钓誉的泥浊世界之中。这段黛玉和宝玉的对话,是有借禅说爱之意,更有心灵境界的交融。他们的每一帧画面,每一次对话,都是那么的全然各异,嗔怒的、活波的、诗意的、挚情的。
除此以外,红楼梦中营造的诗意众合国也是我心驰神往的理想国。无论是中秋夜宴传花行令赋诗,芦雪庵赏梅,还是螃蟹宴潇湘妃子魁夺菊花诗,刘姥姥栊翠庵“饮”茶,无不建构了诗意生命的意象系列。刘再复说:“曹雪芹以生命方式抒写历史,又以生命为参照系批判历史,让生命气息覆盖整部小说。在历史家眼中“身为下贱”不值一提的小丫鬟,曹雪芹却发现其“心比天高”的无穷诗意。一个民族大文化的诗意是否尚存,只有一个尺度可以衡量,这就是生命尊严与生命活力是否还在。文化的精彩来自生命的精彩,当负载文化的生命主体变得势利十足、奴性十足,从腰杆到灵魂都站立不起来时,这个民族的文化便丧失诗的光泽。《红楼梦》作为诗意生命的挽歌,也给中国文化敲了警钟。”
关于《红楼梦》,还有很多很多思考和研究。
但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部属于她自己的《红楼梦》。
曹雪芹《红楼梦》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进贾府片段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言语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她?”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她,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六.一首慢声低吟的长诗——叶嘉莹&诗词选吟诵
人生的别离,在叶老先生这里,先是母女的死生不能相见——“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再是故土不能相还——“银翼穿云认旧京,遥看灯火动乡情”。从年少丧母到晚年丧女,从异国漂泊到故土归来,这一生,她都没有离开它所爱的诗歌半步。
叶老说过,她个人平生离乱微不足道,但是中国宝贵的传统,这些诗文人格、品性,是在污秽当中的一点光明,希望能传下去,所以是“要见天孙织锦成”,她口里吐出的丝,希望后人能织成一片云锦。
正如燧人氏的一盏灯,灯油早被灯芯燃尽,可是灯火传遍九州,灯光夜夜照明。从荒古,照到今,还有,一个又一个明天。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咏莲》
叶嘉莹
植本出蓬瀛,
淤泥不染清。
如来原是幻,
何以渡苍生。
《朗读者》观后感(四):我看《朗读者》
我看《朗读者》 今天4月23,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提到读书,就想起了跟阅读有关的一个电视节目,叫《朗读者》。第一次看《朗读者》,是陪妻子。她搜索这档节目时,我还以为说的是那部有关德国女纳粹的电影。打开之后,才发现是董卿做的一档综艺节目。 妻子看我孤陋寡闻,说这节目现在大家都在看。我很好奇,一档读书节目,怎能火到妇孺皆知,万人争睹呢?虽然,之前没看过,但因名字跟“读书”有关,跟“读”有关,便莫名感到一种亲切。这些年,虽还不敢妄称“读书人”,却也好读些闲书,由此,便一下觉得这节目是咱的节目,对咱的胃口。 当然,在好感之外,也心有诧异。怪啊!这些年,在咱印象里,读书就像做贼,让人惦记,也着迷;读书又像抽粉,毁钱儿,也毁身体。在咱印象里,这事儿得自己干,偷偷干,不然很容易让人鄙视,甚至背后被议论为神经病。这里,人家董卿,却领着一群人大大方方地“读”;甚至大张旗鼓地“朗读”。 在看过两期后,心里却有些失望。因为,它让我想起从前两档读书节目。一个是中央科教频道的《子午书简》,另一个是凤凰台的《开卷八分钟》。《子午书简》撷取古今中外华章,邀请名家朗读,配以相关历史、文化及人物背景,尽显专业与严谨。《开卷八分钟》呢,在一支烟、一壶茶的时间里,由身为学者的主持人梁文道娓娓道来,风格随意而悠然。 这两档节目,虽然略显粗糙简单,且有的已经停播,现在看来,却还是各有特色,且是真正的读书节目。前者侧重文本,后者凸显个性;前者如老生慢板,中规中矩;后者似武生炫技,三下两下,还没看够就没了,让人意犹未尽;前者看的是戏,后者看的是角儿(主持人个人的阅读趣味和知识修养)。 《朗读者》看的是什么?看的是董卿,看的是嘉宾,看的是舞台布景豪华气派,高大上。奇怪的是,如此辉煌的布景,如此宏大的阵容,却让我感觉跟阅读有些“隔”,离读书有点远。 书可以映着雪读,可以对着月读,可以骑在牛背上读,可以蹲在茅厕里读,只要读到心里。如果书有好恶,我想它并不喜欢富丽堂皇;如果书有性情,我想它也不喜欢大庭广众。 书是爱静的,也愿意让心静的人来读它。它在平常,最爱躲在书斋,待在书架上;从前,它去过最热闹的地方,也就是学堂。不是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吗?可好在,那里还是闹中取静,还不是彻底的红尘。 书,到了《朗读者》里,却成了被栽进花盆、摆上华堂的一棵深谷幽兰,受宠若惊的同时,也难免略显尴尬。你看,除了个别“朗读者”如刘震云和麦家,自身生活跟“读”还有些关系,前半环节的采访跟下半环节的朗读,也还有些关系;其他大部分人,看不出他们的人生或讲述跟“朗读”有何联系,看不出他们个人的性情跟“读”有多大瓜葛,甚至看不出他们本人对“书”有多少情感,对“读”有多大兴趣。 这节目跟所有娱乐节目大体相像的是,离不开探索嘉宾的情感幽微,当然,按照惯例,嘉宾和主持人和观众,时不时也要眼泪互动一下;不同的是,在讲述之后,每人都会被主持人邀请,去朗读一段文字,送给那个最想送给的人。这是这个节目的创意所在,亮点所在;可这个要求也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有些生硬,有些突兀,有些意外。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很少通过给谁“读”一段什么东西,来表达情感,这不符合我们的习惯;而且“读”一段东西,本身满足不了帮你表达情感的要求,想那样,你还不如直接跟他(她)说,或者再俗一点,送他(她)点儿东西。我们回到这节目,我就要问了,在主持人采访嘉宾之后,为什么不要求他们唱一首歌,推荐一部电影,或者做一道菜,送给那个他们最想送给的人呢? 唯一的答案就是,因为——注意——这节目叫《朗读者》! 但是,这节目叫《朗读者》,却跟真正的阅读无关!它还是一个用“文化”或者“阅读”包装了的“真人秀”而已! 这些来参加“真人秀”的人,不再爬山涉水,带娃搞怪,而是讲一段经历,读一段文字。当然,这比装疯卖傻,上蹿下跳,看似“文化”了许多。因为,他们是在“读”,是在干有品味、有格调、有身份的事儿。可是,重点是,他们真的是在“读”吗? 这个节目,让我想起曾经参加过的一些文学笔会,主办方有个保留节目,即篝火朗诵会。花钱不多,交流了感情,又能大家参与。有的读一点自己喜欢的作家,有的读一篇自己的新作,有的也读一首情诗,送给刚刚认识颇有好感又期望能发生点故事的异性。那种场合,读了什么,读得怎么样,都不再受关注,重点是,谁在读,读给谁。 随着《朗读者》的播出,许多地方还出现了朗读亭。但是,去朗读亭里读一首情诗,给那个不敢表白的姑娘,与其说跟阅读有关,不如说跟生理学有关,跟恋爱学有关。朗读,这原本就是一种最浅层的阅读形式;而读给谁,也原本就是无关阅读的一个伪命题! 这几年,人似乎越来越懒了,越来越坐不住了,却也越来越“风雅”了。手机上安个喜马拉雅fm,便能听书;家长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也不再送去书店,而是花钱上朗读班;成年人读书,也不躲在家里,而是去茶楼,去酒馆,甚至去广场。三五同伴,一两名流,呼朋引伴,雅集小聚。读完,还要发朋友圈,还要评论,点赞。 这是全民阅读还是全民附庸风雅?这是引领阅读还是助长浮躁习气?当然,读总比不读强,哪怕仅仅是听一听;但是,如果可以把书比做美食,那它的滋味还要品尝者自己咀嚼,吞咽,反刍,消化,方有滋味。在我们听别人演绎时,越高超的阅读者,有时赋予文本之外自己的东西、自己的理解越多,对原来文本的伤害也就越大。 我们自己读,更多的情况,也并不是朗读,而是默念。直着嗓门“喊书”的,要么是小学生的晨读课,要么是疯狂英语的“李阳们”,真正的读书的地方——图书馆的阅览室是安静的。安静方有定心,定心滋养智慧。爱热闹的“读书人”们,别闹了,安静下来读一会儿书吧,因为那样的读,方有时间停止,回味,流连;方有闲暇掩卷沉思,会心一笑,喟然长叹。 我们自然可读给人听,也可听别人读,可那只能作为我们读累了之后的消遣。因为,可以说,书压根不是读给旁人的,而是读给自己的。——甚至,都不是读给自己的,因为,有时我们拿着一本书,读着读着,就把自己给忘了,把整个世界也给忘了。 2017.4.23日写
《朗读者》观后感(五):觉得挺好的
也是不太懂怎么到处都有喷子,这种节目难道不比那些毫无营养的娱乐节目好太多?说什么哗众取宠的,难道阅读的风气不需要引导?没有人来展示文学的魅力,大众又怎么会想要去阅读?说访谈阅读不分家的,我觉得文学正是因为有了故事才更动人,因为文字本来就是用来记录的,当你没有经历过,文学也只是文字,并不会有所感悟,别人的经历可以帮你了解你没有经历过的事,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节目固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但是瑕不掩瑜,这种文化综艺的发展需要大家的鼓励
反正对我来说觉得这个节目挺好的,以前我超讨厌读诗,总觉得酸溜溜的有什么意思,看了这个节目,听嘉宾们讲自己的经历,才发现诗并不是无病呻吟的产物,它记录了情绪,记录了期许,记录了生活
《朗读者》观后感(六):文字的寄托
朗读者
只是第一集,已被董卿兰心蕙质的魅力,出口成章的才华深深折服。当她开始讲话,我的每一丝心弦都在颤动。印象最深刻的是2016年春晚她介绍百岁张玉华老兵时,她的一字一句,仿佛让我处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场景中,感受着那血腥残暴的杀戮,透人脊骨的悲凉。朗读者有了董卿,似文化这片花朵有了开放的土壤,文字开始有了寄托。
第一集以遇见为题,《罗马假日》中安妮公主和乔懵懂的遇见;红楼梦中绛珠草和神瑛侍者似曾相识的遇见;杨绛与钱钟书改变一生的遇见。或许有些人只是生命中匆匆的一瞥,却成为生命的唯一;或许某句话只是某一瞬间偶然听到,却成为生命中燃烧不息的火焰。
蒋励是我在高中时期就非常关注的无国界医生,最初的认识是在《看天下》,那篇文章我一次看了三遍,无法想象一个可以拥有和平稳定生活的女医生,愿意放弃一切,去承受战争的残酷,面对生命的消逝。震惊却又震撼,是医生本能的驱使,还是对生命的殷切期盼,当时的我许下一个愿,希望她能平平安安。哪有什么和平年代,只是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家罢了。
诗文的背后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濮存昕的故事告诉我们——记住那些帮助过你的人,不要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而在你有能力的时候也记住,尽可能地帮助别人,不要以为事不关己;柳传志对儿子的祝福,对儿子的在乎,流露在眼睛,流淌在心房;周小林和段洁的爱情故事似梦似幻,花园的美没不过人间烟火;张梓琳送给女儿的话也想送给大家——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能睡到自然醒;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近百岁高龄的许渊冲教授,情动之处红了眼眶,只是一句话,却承载着沉甸甸的情感,一样是明月,一样是满山灯火,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
身为大学生的自己看到最后,不自觉跟许爷爷红了眼眶,感觉自己疏忽了文化,又疏忽了生活。每一个人都在享受着不同的人生,近百的金世元、许渊冲爷爷,都在乐观豁达得努力活出自己无限的价值,我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过好每一天呢?有理想但不理想化,希望我们都能把握好每一个时刻,今天会比昨天多一点点欢喜,又比明天少一点点欢喜。
《朗读者》观后感(七):感觉很失望
只看了两期 还以为文学性会比较浓 所以比较失望 而且感觉每期请的人物之间没什么关联 主题不明显 有央视这么强势的平台 仍然是怕掉收视率 所以不准备请纯文学作家了么 董卿或许是个聪明的媒体人 但是我们从央视这样的平台上还是希望看到不媚俗的节目。另外 董卿在这个舞台上充分暴露了自己的主持短板, 她适合主持大型晚会, 不是个很好的采访者,无法和来宾产生情感共鸣,并把这种共鸣渲染给观众。像某位网友总结的那样,这更像一台朗读版的说出你的故事。 希望以后能更好吧,只是总读些娱乐性、新闻性高于文艺性的作品,还有必要叫朗读者吗?
要娱乐就放下身段娱乐,要高雅就清高点,大胆点。国家电视台,首席女主持,干嘛这么畏手畏脚的!
《朗读者》观后感(八):有营养有意义的节目
有些节目很热闹,让人娱乐和放松,这样的节目很多;
有些节目很安静,让人思考和改变,这样的节目很少;
《朗读者》无疑属于后者。
这个节目能让人重拾对文字的热情。也许对于阅读量大的人来说,节目中的文学或者朗读文本还是显得很碎片。但是对于不再习惯读书,极少被文字感动的很多现代人来说,这可能比北上广地铁扔书活动更能真正激发大家重新去读书。节目试图用一个人、一个故事、一段文字传递情感和描绘生活状态,这里面有没被生活消磨的中年人的热烈爱情,有没被衰老打败的耄耋老人的工作热情,没有被忘记的普普通通却又最为珍贵的亲情。阅读文字可以一次一次的去重温这些生活中的美好。
这个节目也许可以开启一种新的沟通方式。生活中“朗读“这件事情似乎不是一种常态,更多见于父母给小朋友读书或者讲故事,长大之后就极少有这种体验了。节目中的”朗读”更像是一种告白或是沟通,是我对你的一种情感的表达。如果我们也在生活中尝试一下,将各自低头玩手机的时间用来给对方读一篇好的文章,一段好的文字,也许会”读“出很多该说却总是不好意思说出的话,也许能激发更多亲密的交流。
最后再说一点不足——情绪太满。节目每一个嘉宾的故事和文字都将观众情绪调动到最高,长长的一整期看下来就会觉得有些累。不必一味的输出感动,有趣、思辨、畅快都是阅读体验的一部分,那么朗读是不是也可以尝试呢?
无论如何,节目没有跟随节目市场中所谓“综艺感”、“娱乐性”等等,而是为广大观众添加一个新口味,就这一点也值得推荐。
《朗读者》观后感(十):看《朗读者》
由于带孩子,时间不确定,空闲的时候追着看《朗读者》。其实形式不是很新了,但是还是很有吸引力。简单聊聊。 喜欢的地方~
1.董卿的穿搭。素雅,简洁。不那么白领得刻板,也不那么舞台得浮艳。尤其衬衫裙!潇洒的淑女,又有一种温婉的知性。 2.董卿的配访。很奇怪,真正采访时的问题并不多特别和欣赏,其角度无非是引出话题,反而是只在受访者叙述过程中,偶尔的配言,像捧哏一样,信手拈来,自然打开,气氛一下子铺展,才气一下子涌出,高度一下子提升。乔榛刚提到《我愿是激流》,董卿立刻自然接送,裴多芬的《我愿是激流》,有请!许渊冲老人提到翻译的最初动机,因为喜欢一个女同学。董卿马上抓住,面向观众,“因为女同学”,语气,情态的谐谑,亲切,跳动,使得场上场下立刻浑然,声色并茂。这些,这都需要读多少书才能架起的范儿,需要多深的人情炼达才能到的位置。 喜欢她! 3.朗读者的认真。每个人都精心挑选了自最能表达自己的。作为刚刚成为一个儿子的母亲的人,麦家对双重身份的领悟和努力尤其感动我。他是中年知返的好儿子,兢兢业业的好父亲。 郭校长尤其让人震撼!不是他表现出来的慈爱和悲悯,仅这多少年的时间里,普通人眼中的险境,他一直在。诶,没法表达那种尊敬!
4.嘉宾的覆盖面。不得不说主创人员是非常用心的。演艺人员情绪饱满的朗读盛宴一般,如蒋雯丽,王千源。普通工作者的生涩甚至木讷,表现出的真诚和对事务的热爱,同样让人感动,还有一种莫名的信任感,林兆铭。郑渊洁父子的出现,则会带来老中青甚至少年观众吧,这对父子可以打通一切阶层人类的任督二脉。
当然,也有没有特到心里去的地方~采访得多,有时夺去了朗读的看点,朗读的魅力反倒未突出。
多希望来些更普通人的朗读。街边卖肉夹馍的,可能会读一读《小苹果》的歌词,北漂的毕业生,或许会背一段谢耳朵的台词,即婚的人,拿出来或许是封情书,蜗居的人,也极有可能把豆瓣上的吐槽当场满怀情感的说出来。
做成一满汉全席,未必都吃味满料贵的佛跳墙,人人攫好而食,也挺好。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朗读者观后感精选10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7861.html
- 上一篇:不是机器人啊观后感影评
- 下一篇:完美陌生人观后感影评范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