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的女人》是一部于2011年播出的电视剧,由罗里·金奈尔和蕾切尔·斯特灵等主演,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部剧的评价,一起去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01
两个普通中产家庭的女孩,母慈父爱,自由成长,心理大体健全;一个是教师,循规蹈矩,渴望爱欲结合的正常感情,一个是艺术家,特立独行,追求灵契身融的情爱关系。或许,姐姐有伦理观念,期待天长地久,妹妹却要打破桎梏,在新鲜刺激里找寻灵感,她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想要什么,身上散发着一种坚定而明确的力量。
而她们遇上的男人,或者是头脑简单、行为粗暴的军人,或者是草根出身、迷茫怯懦的牧师,或者是内里灼燎、人却已老的教授,或者是心有创伤、冷漠不群的矿主。不能寄望那个军人会有任何改变,他需要的是一个甘为卑下、唯命是从的小女仆,帮他生儿育女、操持家务,供他发泄那点可怜的性欲;牧师需要直面自己,需要更多一些勇气,多一些男人的魄力,对厌恶的事说不,对喜欢的人坦陈心迹,他或是因出身而自卑,始终受着莫名的桎梏,缺少一颗自由奔放的心;教授那位,“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生不同时,是造化弄人,无力改变,而他抛家弃子的行为实在是不理智,选择了便需坚守,为情感、情欲驱动,点燃自我意识,这有情可原,但要明了自己的身份、处境和责任,人生并非只有情感、情欲和自我,到老了依然看不清自己,是可悲的;矿主杰拉德,我爱他这种危险品一般的男人,又爱又怜悯,但我确信自己并非救世主(包括对牧师也是如此),治愈不了他心灵上的创伤,我期待他借着那满架的书自我疗愈,内外都强大起来,他爱上了妹妹,妹妹也爱他,可那种爱是附着于肉体的,他无力拿出那伤痕累累的心灵与爱人碰撞,妹妹探不到他心的属地,便如刺猬一般对他竖起了藩篱,这让他痛苦不堪、无处宣泄(儿时的心理创伤或导致暴虐,自虐或虐他,他虽冷漠,却无伤人之心,或者说,无伤人之心力),赤足跋涉沙地,寻求基督的慰籍,基督却把他带到了天堂,也许他应该归属天堂,我相信他俩是真的爱上了彼此,却因男人的心理隐疾书写了一个悲剧。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正常中产家庭出身的女性,内心强大,自我明了,遇着的男人却各有各的隐疾。我能否理解为,男人也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愿每个人学会自我疗愈。
我们或许用坦诚和爱心培养出了或柔或刚、心理健全的女儿,我们的女儿长大成人后,走到社会上又会遇到什么样的男人呢?她们会不会寻寻觅觅,却找不到灵魂伴侣?她们会不会心生疑惑,问上一句,何处有真正的爱人?她们会不会因此受挫,而宁愿投向同性的怀抱,或在孤独里了此一生?
我看到安娜在抚育她最小的孩子,他还是个小婴儿,他是男孩吗?希望他在这样的家庭里,长成真正的男子汉。
02
D·H·劳伦斯,一个八十年代如潜流湿润过中国大学校园的名字,这部剧改编于他的《虹》和《恋爱中的女人》两部作品。
这部剧描述了三个女人的爱情,母亲和两个女儿。二女儿葛珍是剧中主角,这个角色取材于《恋爱中的女人》。而大女儿厄休拉则取自《虹》的第三部分,布兰文家族的第三代。此剧围绕“激情”的意义将故事铺开,细节描写是这部剧最出色的地方。
母亲倦怠,失去激情,但她理解女儿们。父亲是个充满激情的人,在回忆中用了这样一个细节:他带着幼小的女儿晃绳子到河的上空,再松开绳子跳入河中。在这样的危险中,在女儿的尖叫中,他开怀大笑。
厄休拉把结婚戒指归还旧爱:她站在海水中,不舍得离开;男友穿着皮鞋,躲避会弄湿脚的海潮。那双躲避的脚,折射出一颗躲避的心。她怀孕后流产,情人回来求婚被拒。她告诉母亲,她感觉他们之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激情:My feel is more than think. 语言就是这样奇妙,这句话多种翻译版本,无一能完全表达它的原意。
葛珍爱上老师,她在海边的悬崖上兴奋地大叫。老师很害怕,不敢站上去。女孩认为掉下去是一件很刺激的事,男人喊:掉下去就死了。女孩说:我们一辈子总会过完的,稍微靠近死亡,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活着。此时,青春与中年的对比,鲜明呈现。
男主角杰拉德是那个不怕悬崖的人。他在书柜顶端取书,不用梯子,而是直接抓着书柜往上爬,身子悬在空中。这个细节替代了对性格描述的千言万语。杰拉德的好兄弟伯基则是另一种完全相反的性格,他的形象是很典型的劳伦斯式的男主角,对精神与肉体的追求困在一个不健康的躯壳里,外表苍白削瘦。据说伯基这个角色很像劳伦斯本人,如果真是这样,劳伦斯倒是很像中国旧式文人:扶着丫头,吐血看海棠。
杰拉德的妹妹是一个只关心服饰打扮的女人,剧中用男主角的一句话概括了她:如果世界末日来临,我的妹妹只会问:你觉不觉得那颗融化的太阳和我的腰带很配?
故事的结局当然不是大团圆。那是奥斯汀干的事,劳伦斯不写喜剧,他只关注灵与肉,永恒的主题。
03
给五分,其中一星给拍摄。
这部剧跟以前看过的英剧拍摄手法不太一样。
整部片采取剧情穿插的方式,不仅仅是故事的交叉叙述,还有时间顺序上的交叉展现。让人边看边感叹,原来是这样。就像是一篇论文,一边给出结果,一边解释原因提供论据。
镜头切入的时候,全是近景,妈妈搓灰时的灰尘,母亲扶发丝动作的特写,姐姐奔跑摔倒时的白马,采蜜的蜜蜂。刚看的时候,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整部片子很多次拍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光。夕阳中的郊外草坪,透过斑驳树影投射下来的光斑,从窗户投射进来的阳光,海边柔和的光,黑暗湖水中唯一的一束光,非洲沙漠上带着热浪的昏黄的幻影。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姐妹从舞会上溜走,跑到河边游泳后,姐姐在岸边起舞的那一段。昏暗的光线,宁静的湖水边,一位曼妙的女人伴着歌声起舞。姐姐跳舞的那个背景,让人想起莫奈的花园。还有当Gerald与Rupert乘着小船在湖中顺流漂荡,以及宾客撑着浆缓缓滑动的画面,简直都是那些经典油画的重现。
所以,这部影片从视觉上已经让人印象深刻了。
回到短剧的主题。并没有看过原著,但是感觉片中有大量文学气味很浓的对白。对人性,对爱,对性,对信仰的探讨与质疑。直白,却又晦涩。
上半集专注于探讨时代发展对人们对爱与性理解的变迁。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巨变,不仅仅是人们生产力提高,科技发展使人们用汽车和摩托车。更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带动观念的转变。传统观念中,爱与性是一体的,性是令人羞耻和难以启齿的。然而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感受。幸福感不仅仅来源于物质,更来源于精神和身体上的满足。精神满足来源于爱,然而性,作为动力,提供了身体上的满足。下半集则侧重于探讨爱与性的关系。有没有可能存在没有爱的性,或者没有性的爱。
上半集写了四个关系。Ursula与军官,Ursula父母,Gudrun与老师,Rupert和那个上流社会女人以及Gerald。Ursula 的母亲在前半段代表着典型的传统思想——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不正确的,把性单纯作为怀孕生子的途径而忽略它所带来的精神享受,难以面对自己的性欲,对性难于启齿。Ursula与军官,Gudrun与老师,代表两个新一代新的性观点的两个阶段。Ursula已经从传统的性观点中解放,并通过怀孕流产这件事正视了自己的性欲。不为之可耻,承认性是自身的欲望之一。但最终,母亲正视了性,也终于释放了自己新的活力。Gudrun则更加开放,认为it is just a fuck. 不必要为之大惊小怪。但做爱必须是遵循自己意愿的,与自己喜欢的人的行为。毕竟归根结底,它不过是满足自己的原始性欲的一种方式,如果不能跟自己喜欢的人做爱,这种行为在一开始就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个人utility最大化更无从谈起。
Rupert是上半集中最有趣的一面。因为在讲述他的时候,许多复杂的因素参与其中。他是神父,他说科技变革更应该让我们相信:因为上帝,我们才是最智慧的人类,从而有这些发明创造。他虔诚地信仰着上帝,因此他坚持传统的性观点。女人爱男人,男人爱女人。他同时是一个只能对男人有真正爱一的人。他爱Gerald。两人在湖中小船的那晚,他就很委婉地表明自己对Gerald的敬佩或者说另一种爱。所以当他在火车上确定自己的性取向而被侮辱时,他愤怒,慌张,又迷惘。上帝没有告诉他男人可以爱男人,上帝告诉他当你爱别人时,别人同样会回报你爱。同性恋最出的自我认同,社会认可,和信仰冲突在这里被探讨。当确认自己的性取向,他抛弃了信仰,实现了自我认可。但是因为缺少社会认可,他始终没有出柜。这种结果,可能还是社会对同性恋的认可度依然不高,即使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虽然同性恋越来越普遍,但它依然没有达到异性恋的那种认可度。不管是生理上,还是精神上。
同性恋中,性与爱是一体的,男人与女人可能因为爱在一起,也可能因为性在一起。Gudrun与Gerald既因为爱也因为性在一起,但是恋爱中的女人,嫉妒,猜疑,不安,让双方都精疲力尽,最后只能分开。但是在同性恋身上,性与爱是分开的。像Rupert一样,他可以满足Ursula的性欲,同时保持对Gerald的爱。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异性之间爱与性的深刻理解。然而对于同性之间爱与性的理解,由于现存的社会歧视,人们似乎不能走的更远。就像剧中,即使结尾Rupert在Gerald床前哭泣,他也没办法说出他的爱一样。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恋爱中的女人观后感影评》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7910.html
- 上一篇:上海女子图鉴观后感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