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缉炸弹客》是一部由格雷格·艾坦尼斯导演的悬疑犯罪电视剧,该剧剧情纷繁复杂,网友们对这部剧的评价是怎么样的呢?一起看看吧!
01
当我开着我的小日产的时候,幻想这哪天我能开着Tesla S 或者Roadster, 我还担心着到时充电桩够不够用,能不能远行。是的,我被我的环境所影响,我所说的话都不是源自我自己,而是那些新闻,朋友圈,书籍,电影,我沉醉在自己的幻想中,一得空就想换一换脑子,玩两把王者荣耀,哈哈,王者和荣耀都很讽刺。
命苦不能怪政府,点背不能怨社会,平时一个普通人应该保持的平常心,你有十足的把握你被不公正待遇,你苦大仇深,你被最信任最爱的人所背叛的时候,依然能够保持平常心吗?谁能保证呢?
Ted所揭露的问题确实很有道理,只不过他选择一种牺牲他人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愤怒,他也许智商很高,很有天赋,知识渊博,但他也许想了很久,年过花甲才明白自己哪里搞错了,为什么周边的环境对他如此不友善,他如此渴望亲密的关系,但是屡次受挫。
当something wrong 的时候,要拼命思考,虽然命运无常,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总归是有些许选择的;尊重生命的底线,始终是要坚持的,合作、共情、给予、善良,跟我们的生命幸福攸关。
02
1. 首先两位主角都演技精湛。情感走向也无需台词解释。
2 特意找来Ted 的 manifesto 原文读了下。他对美国社会问题以及人生的思考可谓一语中的。他当初提出的问题,在这二十年间已经放大到脉络清晰,人人可见。他的错在于,既然你理解自由的意义,就不该放炸弹去剥夺别人选择的自由,即使你认为那是错误的选择。这种愤怒一部分来自于他参加的政府实验,另一部分来自于无人理解的孤独。(后来陆续有实验参加者诉讼政府,当然都是庭外和解。官方的数字是目前已经赔出去四百万,纳税人的钱)。
3 我一度觉得,如果当初有个女人来爱 Ted 就好了。那这些也许都不会发生。可很快又改变想法。Fitz 有美满家庭,三个孩子。但他明显不喜欢自己的生活。只是随着社会体制的教条,循规蹈矩地敷衍而已。他从未摆脱追名逐利的枷锁,但却轻而易举地就甩开了他的家庭。对 Ted 来说,也许除非有一个女人完全理解并认同他,否则也只是另一出悲剧而已。
4 影片多次提起的 Ruby ridge 和 Waco都是 FBI 围剿枪杀无辜平民的真实案例。其中大部分为妇女和儿童。传言中也有各种由政府资助的真人实验。我婆婆坚信她的免疫系统疾病就是因为 198x年政府实验的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疟疾病毒所致。这听起来当然很玄又没有实证,她本人又是阴谋论的支持者,所以我从来没信过。但是真正被证实的案例也有很多。最气人的是,当初制造这些血案的 FBI, NTF, CIA 中没有人被追责。 也没有一个官方的解释。最后还要靠电视剧来还原真相。平民大众对官僚政客来说根本无足轻重。他们有所忌惮也仅因为我们人数众多而且要付税供养他们。他们不认识你也不在乎你。权利和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个体之于这些自以为是的权威来说,仅是一个数字而已。
4 在目前的社会模式下,智商无法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科研成果之外要裹挟太多的利益瓜葛。Ted 有167的智商,却没法看透一个普通人,也无法融入到社会之中。他的人生满是背叛,愤怒和孤独。没有人想要去理解他,他也不理解他们。这会让任何人发疯。难怪他一心想要塑造一个简单纯粹的世界。但是他不是神。即使是全知全能的神,也要经历几千年,恩威并施,最后还要牺牲自己的独子才能拯救人类。人类固执,自私且骄傲。人类社会的现状并不是由几个独裁者或几个明君塑造的,而是由全体人类一起。所以一切所发生的,都是大势所趋,无可避免。也可以说,一切的苦难都是咎由自取。
03
一个上世纪的天才反社会者,一个本世纪逐渐崭露头角的科幻作家,两者看似毫无联系,但是他们的观点却尖锐的站在现代社会对于科学的两个极端上。两者观点的博弈在当今无处不在,潜移默化,我想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正确的选择非常关键。
Un指大学(University),A指航空(Airline),Bomber指炸弹客,译作“校航炸弹客”。从1978年5月25日至1995年4月24日这长达17年的时间,“校航炸弹客”利用各类邮件邮寄了16个包裹,造成23人受伤、共3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大学校园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其中一名受害者是一名即将成宇航员的电力工程学硕士。
虽然死伤人数并非触目惊心,但是“校航炸弹案”却成为美国历史上耗时最长,耗资最巨、投入警察力量最多案子。美国联邦调查局,美国烟酒及枪支管理局、美国邮政检查署三家机构组成百人专案小组,运用一切高科技手段展开调查,包括∶分析炸弹碎片的物理成分以确定零部件来源;检测邮包残留的DNA、指纹等生物线索以确定嫌疑人身份;邀请请犯罪心理学专家进行人物侧写以缩小嫌疑人范围等。专案组甚至从军方借来了一台超级计算机、建立一个庞大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检索与交叉分析,在伊利诺斯州、犹他州、加利福尼亚州等三个案发地区分别列出了数千人的嫌疑犯名单。名单上的每一个人都被彻底调查了一番,每一个人也都被排除了嫌疑。数十年间,专案组获得的唯一真实可信的线索就是一位目击者对于“校航炸弹客”的外表描述,对于其年龄、身份、背景、教育程度与犯罪意图等核心因素则是一直毫无所知。
在过去17年的调查中
美国政府动用500名特工
花费500万美元
误抓了200多名嫌疑犯
查访上万民众
接了2万多通检举电话
美国政府为此悬赏100万美元
使“大学炸弹客”成为历史上最昂贵的调查之一
2010年美国《时代》杂志评选
人类史上十大搜捕行动
大学炸弹客的案件名列第二
第一位是本·拉登
。
在寄出邮包炸死平民同时,罪犯还向报纸、学者寄出不少署名为“F.C.”信件,要求正视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对于人类自由生活的迫害与剥夺。其中一封寄给了199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遗传学家理查·罗伯特和飞利浦·夏普,信中警告两位博士,应该立刻停止他们的基因研究。还有一封寄给《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要求发表他长达35000字的《工业社会及其未来》宣言,否则就要炸掉一架民航客机。权衡再三之后,美国司法部与联邦调查局违背了“不向恐怖分子妥协”的原则,允许这份宣言的最终公开发表
。
联邦调查局追踪了他17年,一无所获,炸弹客后来
说,“联邦调查局是个笑话。”
1978年5月25日
“大学炸弹客”正式出道,他寄出了一个装着炸弹的快递
并聪明的填写了假的收件和发件地址,邮政局由于收件地址“填写有误”,所以快递被退回到了“发件人”,一个西北大学教授的办公桌上,教授挠着头,在打开这份自己从来没寄过的退件之前,他留意到右下角有一行调皮的小提示:“也许这是一枚炸弹。”教授立即叫来校警来拆包裹,随着一声巨响,办公室硝烟弥漫,校警左臂被炸伤,炸弹中的碎屑和弹片随着爆炸埋入他的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警方仔细调查现场发现,炸弹装置非常简陋,从爆炸现场收回的证物中,调查员发现制作炸弹的材料,都是火柴、废木料、旧钉子一类的东西,从废旧汽车上拆下的铬合金到树枝制作的开关,还有被扒下外皮的电池,炸弹开关甚至是用树枝制作的,好像是垃圾场里拼凑出来的土炸弹,他们断定是一个手工家庭作坊警察出动调查了几个月,一无所获,最终案件不了了之,可是没人想到,这只是邮包炸弹系列恐袭案的开始
。
1979年5月29日
西北大学研究生被邮包炸弹炸伤
1979年11月15日
美国一架班机飞行时邮包爆炸
1980年6月10日
联合航空主席伍德身体多处烧伤
1982年5月5日
范德堡大学学校管理人员严重烧伤
1982年7月2日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严重烧伤
······
之后类似的事件不断重复
有些人手臂和半边脸被炸掉
或被炸弹里埋藏的钉子刺穿肉体
爆炸地点大多选在著名大学
耶鲁大学、加州大学、西北大学、密歇根大学
……
捡了一些掉在地板上的头发
并把它们放到炸弹的夹层中
将调查员引向错误的调查方向
在第一次炸死人的炸弹碎片中
专案组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
一片带有“FC”签名的金属片
随后他给纽约时代周刊寄了一封信
声称自己是FC恐怖组织
FC的意思是自由俱乐部(Freedom Club)
他将寄件地址写成
联邦调查局大楼地址,即FBI总部
并在这一封信中他嘲笑FBI
说FBI就是一个笑话
FBI一时半会儿还抓不到我们
他甚至在放置炸弹的时候从容的让人围观
大摇大摆的离开现场
警方却仍然抓不到
。
联邦调查局和报社领受了威胁,他的宣言《工业社会及其未来》被《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这两家美国大报以手册的形式分发给民众。但是联邦调查局并不是可笑得离谱,他们要求手册中原封不动地影印笔迹,让公众分辨字迹的主人。
FBI承认,漫长的调查中,他们甚至连卡辛斯基的性别都无法确定。幸好还有琳达· 帕特里克——卡辛斯基宿命中的“终结者”。琳达·帕特里克是卡辛斯基的嫂子,她是一名哲学教授,事实上,她与卡辛斯基从未谋面。媒体刊登卡辛斯基的“宣言”后,琳达开始怀疑卡辛斯基,她的根据是丈夫大卫收到的卡辛斯基的家书,其中有相似观点。琳达与大卫走进图书馆阅读“炸弹客”的宣言论文,大卫对琳达说,读到第一页,他就明白了,“从情绪上看,这像我弟弟的论辩方式,谈话的风格,也像他的观点”。
FBI收到大卫夫妻的举报材料后,语言学家分析断定,卡辛斯基就是“大学炸弹客”。1996年4月3日,FBI在蒙大拿的荒野中包围了卡辛斯基的小木屋,在那里发现了大量制造炸弹的材料,4万页手写材料,包括制造炸弹的实验、描述炸弹犯罪的事实,此外还有一枚正准备邮寄的炸弹,这场近18年的“猫鼠游戏”终于结束。被捕当月,卡辛斯基就被以在国内搞恐怖主义、谋杀、使用及制造炸弹等罪名起诉,他没有选择以精神错乱为由逃脱法律制裁,甚至解雇了法庭指定的律师。1998年1月7日,卡辛斯基在监狱中企图用内衣勒死自己,未遂,半个月后他主动承认控罪,被判处终身监禁,不得保释。
1942年5月22日,卡辛斯基出生于伊利诺伊州的埃佛格林帕克,他是第二代波兰移民,五年级时他的智商测试获得全校最高的167分,因此被允许跳级。由于在班上年龄太小,他遭受欺凌,怕人、怕房屋等密闭环境。后来,他迷上了数学,再次跳级。1958年,16岁的卡辛斯基被哈佛大学录取。1962年,卡辛斯基从哈佛毕业,后赴密歇根大学只用了几个月就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因为他解决了导师也没有解决的数学难题。退休教授马斯威尔评价说,“卡辛斯基的博士论文全美国只有10-12个人能看懂”。1967年,卡辛斯基的论文被评为密歇根大学年度最佳论文。当年晚些时候,他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史上最年轻的助理数学教授,但一些学生抱怨,卡辛斯基授课时紧张口吃、语言晦涩。1969年,卡辛斯基没做任何解释辞职回家,住到父母伊利诺伊州隆巴尔地区的房子。两年后,他搬到蒙大拿郊区一个荒僻小屋,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他靠干些零工和家人的支持生活。
卡辛斯基自称,在20岁那年,完成了自我对世界观的塑造。当时他正在哈佛大学数学系读大四,他意识到“人类对机器的依赖,使人类失去了自治的能力,剥夺了人类的自由。”于是渐渐生出了对科技—工业体制的幻灭感。
由于性格本身的孤僻加上对工业文明社会的幻灭,卡辛斯基在30岁时远离人群,成了一名隐士。隐居之前,他是伯克利大学一名数学系助理教授。
1972年,他在蒙大拿州林肯镇买下一块地,自己动手搭建了一个木头房子。屋子里没有电灯、电话、自来水。平日里他吃自己种的菜、猎的食,晚上点蜡烛看书,砍柴做饭取暖。
“我放弃工业文明社会的原因是我发现了其他的生活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原始人的生活方式。我11岁的时候读了一本关于史前人类的书,我觉得那种生活太棒了。”在他隐居的第一个10年,他学会了成为一个原始人所必备的各种生存技巧。
如果工业文明的触角没有延伸到卡辛斯基所居住的小屋周围的话,大概他一辈子都会安静地这么过下去。“我并不是一个喜欢政治的人。如果没有人在这里砍树铺路的话,我会一直这么住下去,周围的一切也会各安其位。”但是在卡辛斯基隐居的第11个年头,游客们来到他小屋周围,彻底打破了他的宁静,“我非常地失望。从这时候开始,我决定回归(工业文明 )社会。我要报仇。”
冷战时期,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亨利·默里(Henry Murray)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援助下主持一个“精神控制”实验项目,卡辛斯基与他的同学们在没有被告知的情况下成为了实验对象,测试人们在极端压力下的心理反应,企图以此建立一套从心理上摧毁苏联间谍政治信仰的心理战审讯方法。“ 默里让他的不知情的学生,接受了密集的审讯。他自己称之为‘激烈的,全面的,辱骂性’的个人攻击,攻击他的学生们的自尊心和最珍视的理想和信仰”“ 被测试的学生进入了地下室,来自内心的声音命令自己必须遵守一切规则。他发现地下室里有一盏足以使人失明的聚光灯对着门口,房间其它部分则陷入一片漆黑,一个讯问者坐在当中,几乎无法被看见。讯问者粗暴地命令他坐下。当他坐下时,他发现椅子被放置得如此精确,以至于聚光灯的全部光亮都集中照射在自己的脸庞上” 这个将学生当作为科学服务的“小白鼠”实验,也许直接导致卡辛斯基高度认同“科技和科学正在破坏自由和自然”的命题。但是,与此同时,卡辛斯基也变成了另一个亨利·默里,将所谓的理想原则凌驾于普通人性之上。为一种理念、为了一个原则,为了一种信仰可以牺牲掉无数普通人的性命,这就是卡辛斯基对其炸弹谋杀行为进行合理化的内动力所在。
卡辛斯基这样的反科技人士并非横空出世。早在19世纪前叶的英国,就有一大批工人誓与机器抗争到底,他们就是卡辛斯基的前辈。“纺织机的发明,极大地解放了纺织工人”,这种评说对当时的纺织工人们而言,简直就是恶搞。工人们发现机器正在和他们抢“饭碗”。失业、降薪、朝不保夕。于是,工人们愤怒了,以伯明翰郡为中心,一股破坏机器的风潮迅速在英国蔓延,最终这股风潮变为一场群氓的暴动。
暴动的工人声称,他们是受到奈德·卢德的启发。坊间盛传,这位卢德先生率先砸碎了两台纺织机,开启了破坏机器之先河,于是才有了这一场暴动。而事实上,这位暴动工人们的精神领袖,只是一个传说。不过,这位传说中的卢德先生,却给了后世人一个描述反对科技进步人士们的专门称谓——卢德分子。
在工业化高歌猛进的1932年,在人与机器开始蜜月的年代,英国小说家赫胥黎出版了一部名叫《美丽新世界》的小说。在这本小说中赫胥黎预言,“人类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对这部小说遥远的呼应,在63年后的1995年,卡辛斯基在他的反科技宣言《工业社会及其未来》中写道:“人类太轻易得让自己陷入这样一种对机器强烈依赖的境地,以至于到了最后,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完全听从机器的决定。”
相对于其他新卢德分子以言论和著作来阐明观点,卡辛斯基在表达自我方面,只能说是独辟蹊径——通过制造爆炸事件来引发公众注意。在卡辛斯基之前,卢德分子并不为普罗大众所知,直到卡辛斯基出现,人们才意识到,工业革命以来这2 00多年间,卢德分子并没有消失,而是演变成为了新卢德分子。不同于卢德分子直接与机器的对抗,新卢德分子要对抗的是整个由机器构建起来的工业体系乃至整个工业文明社会。卡辛斯基曾评价道,“工业文明及其产生的后果,对于人类就是一场灾难。”
2007年中国《新周刊》杂志报导指出,美国阳光微系统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比利乔伊,曾在《连线》杂志上撰文《为什么未来不需要我们》,他在文中大量援引《宣言》中的段落以此说明科技的危险。遭到“校航炸弹客”重伤的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大卫·加勒特也承认,《宣言》推断不无道理,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未来,也许真的险恶重重。 在“911”前,美国国内的恐怖主义活动的主题并非只是 “文明的冲突”,反对工业文明也是恐怖活动的主题之一,包括环保运动、反对堕胎、动物权利保护等等。 一份1998年的美国报纸写道,“ 为了拯救环境而不断升级的破坏行动席卷了美国西部,已经造成了数千万美元的损失并使人们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自1980年以来,至少有100起此类暴力事件发生,造成了428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进入21世纪之后,反对工业文明仍然是恐怖主义意识形态源泉之一。”2011年7月,32岁的白人男性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发动恐怖袭击,先是在政府办公区引爆炸弹,炸死了8人;再是前往度假小岛,枪杀了69名参加暑期夏令营的青少年。这名“独狼式”恐怖主义杀手在网上发布的袭击宣言,很大一部分内容抄袭自1995年的“校航炸弹客”的《工业社会及其未来》。
刘慈欣
刘慈欣,在无数场合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坚定,甚至极端的唯科学主义者,认为一切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可以解决。对于现在许多科幻作品对于科幻的反对批判,利用这种科学的黑暗吸引读者,刘慈欣对此十分反感,他认为如果一个作家要以此为目的写科幻小说,那么还不如停下笔。
让刘慈欣享誉中外的《三体》中,他描述了一个人类面临强大三体人入侵的严峻情况下,还是唯有科学,才有能力一步步与之周旋。三体人的进攻计划,一是让人们产生对于科学技术的厌恶,二是创造出一些“神迹”,让人类放弃发展,转向宗教崇拜,三是利用质子锁死人类基础科学。这一切的精心设计,无不表达刘慈欣对于科学的重要性的推崇,尤其是让很多公利主义者,实用主义者们忽略的基础科学。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追缉炸弹客观后感影评》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8616.html
- 上一篇:倒数第二次恋爱观后感影评
- 下一篇:歌手第二季观后感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