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崛起》是一部由宁静、张博和邢佳栋等主演的电视剧,该剧首播于2017年,网友们对这部剧的评价似乎还不错,一起去看看吧!
01
《崛起》优点:一、厚重的背景和道具。二、精致高雅庄重贴合历史文化的服装。三、贴近史实的剧情。四、同期收音!别的剧几乎达不到这个高标准。五、创咋要求严格。
张博演技特色:
一、从二十演到七八十岁,年龄跨度大!青年、中年、中老年、老年四个年龄段从熊孩子到腹黑霸道的老流氓性格成长层次分明,刻画到位!
二、声音塑造能力强,从青年到老年,声音也从调皮、沉稳到沧桑一路变化!
三、形台声表浑然一体。1、看张博表演你可以注意他的形体刻画,比如太后给他私定楚国公主,他的意外和不满,虽没说话,却从动作中完美地表现了出来。2、 张博的台风好,演囧人可以零气场,演帝王又气场强大!台词更是优异!剧中好几段的古体大段台词,他都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表演出来,同期现场收声啊,佩服!简直是一场场视听盛宴啊!3、张博的声音刻画能力已经说过,就不赘述了。4、张博对人物的表现力强!表情也是观众一大看点,一人千面,能各种性格深层次地刻画与他的表情表演有很大的关系!从他每个细微的表情变化,你能看到人物的内心变化,了解这个人物,然后喜爱上这个人物!
02
因《大秦帝国》去读了一次《战国策》,以前《战国策》是以选段的形式出现在课文中,而秦国每次出现都是反派的一方,比如荆轲刺秦王、鲁仲连义不帝秦、唐且不辱使命……至少在我的印象中,秦国在世人眼里皆是虎狼之国,秦王都是暴君。可是当我初步了解一些后,秦国真的是那样强暴吗?
《大秦帝国》讲述了秦国如何从一个边缘小国成长为横扫各国的虎狼之国,从秦国角度来看,似乎秦王的野心和欲望都是合理的。秦国凭着商鞅变法,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俨然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大国,一统天下的实力可见一斑。
大争之世,强则强,弱则亡。在《战国策》中可以看出,在战国中后期,秦国显然比其他国家强很多,每位爱国人士为了自己的国家不被秦国所灭,武将不惜死战,文臣不惜死谏。哪个国家都想让自己强大呢?谁又愿意自己的国家沦为别国的郡县?因此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是他们保卫国家的决心。爱国主义所占角度不同,历史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也就不同。即使历史最后选择了秦国,可后世的言论却也让秦国陷入众矢之的。
历史就像被流水洗过无数次的青石,总会显示出不可磨灭的一面,从而冲刷掉不足挂齿的一面。我们总是很容易中了先入为主的圈套,因此将课本里的东西自动粘贴在了脑海里。未知是个好东西,它能让人看到更加广阔的天地,随着对未知的探索,我开始改变了对很多事物的看法。凡事总有对立面,倘若以偏概全,则永远也认识不到事情的真相。
03
《史记》对于苏秦活动年代的记录有误几乎是所有史学家的共识,特别是在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出土和解读之后。《帛书》较为连贯的书信记录,以及所载事件与《战国策》《吕氏春秋》多处吻合甚至释疑纠错,表明《帛书》是可信度较高的史料。《战国策》在编纂过程中收录了大量后人以苏秦之名进行的伪作,比如苏秦说服六国合纵的篇目,几乎可以认定是伪作,并混淆了苏秦与苏代诸多事迹,让后世对苏秦的活跃年代及活动产生了许多误解。《帛书》则清晰揭示了苏秦的真实身份:为燕谋破齐的燕国间谍,以及他主要活动的年代在前300-前284,也就是燕昭王,齐闵王,秦昭襄王,赵惠文王的时期,也是局势最混乱的战国中期。
苏秦出生于当时的东周国,在《战国策。燕策一》中自称“东周之鄙人”。“鄙人”在先秦指居住在城郭以外郊野之人,可见出身极为寒微。若以《帛书》勾勒苏秦一生,他最早出场是在楚国,似乎在陈轸手下。当时齐攻魏,楚攻韩,秦助韩败楚,苏秦试图让陈轸阻止秦、韩继续救魏,并且谋划让陈轸报复他的宿敌张仪,显然苏秦是陈轸和张仪的后辈。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显示此时大约在前312年。不过苏秦在楚国并未得到重用,他的人生真正开始是在燕国,正如他在《帛书》中对燕昭王的自述信中所言:“王之于臣也,贱而贵之,辱而显之。”
苏秦的间谍活动是在燕齐宿怨的背景之下展开的。齐国经过齐威王,齐宣王两代励精图治而强盛,而燕国却在燕王哙时代发生动乱,燕王哙信任丞相子之,甚至将王权交予子之。而子之专权自然引起燕国太子平不满,太子平与亲信攻打子之,失败被杀。齐宣王趁乱攻打燕国,燕王哙,子之皆死,燕国几乎覆亡。然而各国并不愿见齐国做大,赵,秦相继插手,击败齐军,燕国在韩国作质子的公子职在赵武灵王的主导下回国即位,是为燕昭王(前312年)。
燕昭王继位便思强国雪耻,听从郭隗的建议从各国招揽贤人,包括名将乐毅和阴阳家代表邹衍在内的人才都来到燕国。苏秦去燕国的具体时间不详,根据马雍先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各篇的年代和历史背景》这篇文章的研究,苏秦大约是在前300年第一次到齐国。在这12年没有与苏秦相关的可靠记载,属于默默无闻的空白期。
然而《战国策。 燕策一》一篇名为苏代,实际可能是属于苏秦的记载显示,苏秦在燕国一直在揣摩燕昭王的心理,以求有朝一日可得重用。之所以说这篇很可能属于苏秦,是因为这篇中的大段文字和《帛书》中《苏秦谓燕王》一章近似。这篇中,苏秦点破了燕昭王伐齐的心思,燕昭王问苏秦何以知之,苏秦言燕昭王“矜戟砥剑,登丘东向而叹,是以愚臣知之”,而苏秦提出的初步策略是齐国“西劳于宋,南罢于楚,则齐军可败,而河间可取”。两人一拍即合,燕昭王派苏秦出使齐国,维持表面上燕齐之好,让齐王放松紧惕。苏秦也明白自己所行为诡诈之事,他留下了一段表明心志的话:
“孝如曾参,乃不离亲,不足而益国;信如尾生高,乃不诞(欺诈),不足而益国;廉如伯夷,乃不离亲,不足而益国”。
“仁义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自复之术,非进取之道。”
个人的野心与成就大业之愿展露无遗,甚至愿抛弃世间道德。有这样的觉悟,再加上过人的能力,苏秦注定要兴起无边风浪。
这也是苏秦第一次以间谍身份出使齐国。然而燕昭王复仇之路十分艰难,燕国虽然在燕昭王的努力下日益强盛,但齐国挟威宣两代之盛,依然非燕国可比。即便齐国自身疲敝,也需要形成多国攻齐的态势,方能破齐,否则有盟友救齐,依然不能成事。齐国一直觊觎宋国的富庶,所以苏秦除了按照计划促使齐国攻宋,消耗齐国力量之外,另一个关键就是破坏齐国与诸国的外交关系,特别是临近的赵国,让齐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苏秦第一段出使之旅相对平淡,也并未得到齐闵王的重用,此时齐国的主政者是孟尝君。根据《帛书》第四篇苏秦的自述,这五年间苏秦让齐闵王充分信任燕国,甚至在与燕国交界的北方“虚北地行其甲”,允许燕国的军事活动。而齐国与赵国虽未破裂,但关系“一美一恶,一合一离”,也就是时好时坏。但这时燕昭王首先沉不住气,听田伐之言贸然攻齐,导致燕齐关系恶化,苏秦只能请求辞去使臣职位回到燕国。
此时燕国并没有攻灭齐国的能力,只能勉力修好与齐国的关系,并送质子与齐。这段时期苏秦也曾萌生退意,一方面燕昭王沉不住气,难以执行大计,另一方面修补燕齐关系已极为困难。然而悔悟的燕昭王再次请求苏秦出使齐国,继续当年约定之事,苏秦还是冒死前往。燕昭王毕竟待苏秦不薄,赐给苏秦爵位和封地,“武安君”的封号很可能来自燕昭王,而绝非《史记》所言几十年前的赵肃侯。
苏秦对自己这次使命的处境非常清醒,《帛书》自述中,他提及当年出使齐国前对燕昭王说:“臣贵于齐,燕大夫将不信臣;臣贱,将轻臣;臣用,将多望于臣;齐有不善,将归罪于臣;天下不攻齐,将曰(苏秦)善为齐谋;天下攻齐,将与齐兼弃臣,臣之所处者累卵也。”也就是说苏秦无论在齐国成败与否,都是危机重重的境地,甚至攻齐事成,很可能同齐国一同毁灭,他看得太清晰。
当时燕昭王安抚了苏秦,表示坚决相信苏秦,并嘱咐苏秦尽量争取被齐国重用,并让他带上家属去齐国,争取信任,即使无法被重用,也要保住自己的性命以待时机。苏秦于是冒死到达齐国,开始第二段,也是最后一段颠覆齐国的间谍生涯。这次开始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289年,推测的依据是《战国策。齐策四》中苏秦自燕之齐一篇,恰逢秦昭襄王派魏冉给齐国送来帝号,此事发生在前289年。当然苏秦可能在齐燕之间多次往返,所以时间点还是很难清楚推测。
这个时候齐国国内政局也已发生变化,贵族田甲劫持齐闵王,齐闵王脱险后主政的孟尝君遭到怀疑,被齐闵王剥夺权力,齐闵王亲自主政。此事也让孟尝君深恨齐国,后来到魏国为相,一直试图攻齐,成为苏秦拉拢的对象。为了这次入齐苏秦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根据《帛书》记载,为了破坏齐赵之交,苏秦同齐国主张秦齐交好且担忧赵国威胁的韩珉联络,为韩珉献计,让韩珉以齐国做后盾在秦国受重用,可使秦国令燕国侍奉齐国,这样秦齐燕结盟,韩魏不敢不从,赵国不听话就可以攻打赵国,赵国听话齐国可以攻打觊觎已久的宋国。韩珉听信了苏秦之言,亲自驾车迎接苏秦,韩珉之举也抬高了苏秦身价,让苏秦更快得到齐闵王的信任与重用。
大约一年后齐国与赵国在东阿会晤,商量共同讨伐秦国,去秦帝号(前288)年,苏秦也参与了谋划,不过齐国的目的是想阻止秦国救宋,从而利于自己攻取宋国。苏秦在联络韩赵魏伐秦的过程中,因为各国各有考量,不甚齐心,《帛书》多篇内容皆是苏秦反复写信给齐王,让他相信齐国和燕国交好,三晋不敢乱来;并让齐王收买已在魏国为相的孟尝君和赵国主政者奉阳君李兑,合纵攻秦则秦不敢救宋,加上宋国君主昏聩,这段时间足够齐国攻下宋国。韩赵魏如果不愿,齐国可以和秦国结盟断韩赵魏后路。
可惜燕昭王又当了一次猪队友,见齐国攻宋,就暗中联络魏国的孟尝君和赵国反齐的另一实权人物韩徐为攻齐,没想到走漏了风声,齐闵王决定撤兵。但此时齐闵王并未怀疑苏秦的间谍身份,将他知悉的燕昭王的图谋告诉了苏秦。此时尚在魏国出使的苏秦赶紧密信燕昭王,要他保密,稳住韩徐为与孟尝君,不要再公开谈论伐齐,否则想害我和害燕国的人都将趁机而动 (参见《帛书》)。
苏秦的这段间谍之路如他所料,危机重重,最大的危险自然来自他欲破坏与齐国关系的赵国。赵国主政者奉阳君李兑是个狠角,他在沙丘之乱中围困赵武灵王,导致赵武灵王被饿死。李兑的主张相对亲齐,也有从齐国获取封地的私心。在燕王联络伐齐的事情暴露之后,李兑趁机结交齐王,将谋划伐齐一事推罪苏秦,并向齐国讨取封地。齐国见燕国有谋逆之心,也想结好赵国,就派人给李兑送去封地。燕昭王十分担心,让苏秦赶紧回齐国,破坏齐赵之交。
苏秦冒着生命危险回齐国,劝齐王不要给李兑封地。《帛书》第一篇有“冒赵而欲说丹与得”,“丹”是公玉丹,“得”是强得,皆是齐派往赵的使臣,很可能是齐王虽未怀疑苏秦为间,也未完全采纳苏秦意见。公玉丹是齐王宠臣,苏秦不得不再冒险去赵国,通过劝说公玉丹来改变齐王意见。而李兑可能对苏秦真实身份有所和破坏齐赵之交的目的有所察觉,立即扣留了苏秦。幸而这时齐闵王依然相信苏秦,李兑不能直接对苏秦动手。而苏秦在险境也多次联系燕昭王,请他出面让自己脱险。燕昭王也出面营救自己最重要的棋子,他对韩徐为说:“止某(苏秦)不道,犹免寡人之冠也”。燕昭王这样说,赵国也不得不放走苏秦。苏秦自述说“振臣于死”,可见这次被赵国囚禁的经历,真是到了生死边缘。
除了外患,苏秦亦有内忧,燕昭王也不能像当初许诺的那样始终信任苏秦。在燕昭王联合孟尝君,韩徐为伐齐之前还发生了一件事:燕国为示好派将军张魁率军助齐攻宋,但《帛书》和《吕氏春秋。行论》记载,齐国杀了张魁。当时燕昭王怒不可遏,想再攻齐,但被臣下凡繇所劝,忍受屈辱,缟素离宫居于郊外,并派使臣卑辞请罪,说是自己所派之人不贤惹怒齐王。但据苏秦自述,燕昭王将此事归罪于他工作不力。再加上苏秦坚持要燕昭王延迟伐齐计划,等待更好时机,以及齐赵交好的征兆,让燕昭王在救出苏秦之后,也考虑让人替换苏秦。此时苏秦给燕昭王写了《帛书》中最令人动容的,之前文中反复提及的那篇自述:
“今王以众口与造言罪臣,臣甚惧,王之于臣也,贱而贵之,辱而显之,臣未有以报王。”
“臣之德王,深于骨髓,臣甘死辱,可以报王,愿为之。”
“王苟有所善而欲用之,请为王事之。王若欲舍臣而专任所善,臣请归释事,苟得时见,盈愿矣。”
真心也好,虚应也罢,苏秦即使知道有身死之危,也不愿意放弃这项任务,燕昭王也选择了继续任用苏秦。一生成一事,足以留青史。
待这一轮局势稍稳之后,齐闵王准备趁宋国内乱再度攻宋,但秦国是一道坎,秦国不愿宋国为齐国所收。《战国策。 韩策三》记载(此章韩人应为齐人,韩珉为齐国主持攻打宋国,韩珉虽为韩国人,但为相于齐)苏秦为齐国伐宋游说秦王,并且齐国同意让秦国获取魏国的安邑,换取秦国同意齐攻宋。为了齐伐宋之举,苏秦再次亲赴险境,达到魏国游说,在此时齐国终于灭宋,魏国不得已而献安邑,并再次拘留了苏秦。幸而此时齐王依然信任苏秦,派苏厉游说,救出苏秦(《战国策。 魏策一》)。
当齐国攻灭宋国之后,局势终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齐国吞宋,直接威胁到三晋。赵国亲齐的李兑似乎失势,燕赵联手,乐毅也成为了赵国的丞相。秦国也趁势调转风头,秦昭襄王声称“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齐无秦,无齐有秦,必伐之,必亡之”,坚决伐齐。甚至在齐国有向赵国派质子妥协时,秦王坚决不同意赵国妥协,还派兵四万助赵抗齐(《战国策。 秦策二》)。魏相孟尝君本与齐闵王有宿怨,自然愿意合纵伐齐。
此时五国合纵伐齐的局面已初步形成,苏秦也到了生命中最危险的时刻。一旦燕昭王正式动手,苏秦反复声称燕国可靠的谎言会全部破产,间谍身份必然暴露。在前286-在前284这段苏秦活动的记载不多,但他在燕国已经露出图谋齐国的征兆下勉力支撑,继续为燕游走,其中艰险,自可料想。在《帛书》中,还有两篇文字,一篇是说客在秦国派起贾主持五国伐齐侯,劝说起贾让秦国坐观,并提醒秦国三晋的威胁;另一篇是苏秦献书赵惠文王,提醒赵王秦国以齐为饵,实际要吞并韩国与两周的野心。这两篇若皆与苏秦有关,则可能是他在齐国面临五国之并伐之局时依然未被齐闵王识破,还在主持外交,不得不做出努力,或者是他意识到自己生命危险,为自己寻求活命机会做出一些拖延。
然而乐毅率领的五国之兵还是大举攻齐,经历了多次攻宋之战疲惫不堪,又对燕国缺乏防备的齐军迅速溃败。而苏秦的间谍身份也全然暴露。关于他的结局。《战国策。 楚策一》中曾提到“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不过《史记》中给出了苏秦结局的另一个版本,虽然时代错归于燕易王时,不过也符合苏秦一生所为:
“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於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
在乐毅攻齐的时点,齐国大夫刺杀苏秦,很可能不是嫉妒苏秦而是识破了苏秦的阴谋。苏秦重伤濒危之际,竟舍一身血骨,出计让齐王声称自己是燕国间谍,将自己车裂于市,让刺杀自己之人邀功,这样必可擒下刺杀者,也为自己报了仇。这一步也让还蒙在鼓里的齐王依然信任自己,他太了解人心。
无论是何种结局,齐军兵败如山倒之时,苏秦的残躯正悬于齐国之市。而齐闵王也为轻信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楚国出兵救齐,楚将淖齿却起反心,想与燕国瓜分齐地,齐闵王被淖齿所杀。齐国仅赖田单保住即墨与莒两座城池。齐闵王始终信任苏秦,可以说比燕昭王更信任他,连燕国联合孟尝君与韩徐为伐齐也不曾怀疑苏秦,还将他从魏国救出,但苏秦不曾背弃燕昭王之命,而用一生的谎言将齐闵王陷入死地。不知最后献出一身血骨,是否有偿罪之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大秦帝国之崛起观后感影评》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8651.html
- 上一篇: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影评观后感
- 下一篇:情深深雨濛濛观后感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