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辛普森美国制造观后感影评

时间:2019-05-15 09:29:42 网站:公文素材库

《辛普森美国制造》是一部来自美国的传记电视剧,该剧剧情纷繁复杂,耐人寻味,网友们对这部剧的评价也是相对较高,一起看看吧!

01

美国黑人英雄,在特殊的尖锐的历史背景下,并没有选择同其他黑人明星与有势力人一同,用尽所能冲破肤色,但从结局来看,他忘记了本源,或者说败给了自己要承受的罪。完美主义的控制狂,对于美丽的白人妻子的控制与伤害——白奴,但终其一生想要脱去和逃离的黑色,却让他戏剧性的免于毁灭,给了美国法律和坚持的民主深深一巴掌,很响亮。

无论对他,还是其他人,盲目的爱与认同使得事实在它们面前不再重要。罪恶的舆论和媒体,重心被它们控制,它们成为了明星,荒谬的解释与讲述故事,这是时代的教训,但是从没有办法能够解决它。

民众是如此容易在特定条件下被操纵,群体的癫狂恐怕不加控制与约束,会将人类基因里最深处的罪恶表现彻底。这不是种族主义的胜利,却也是他们的成功!

最终他们回归到了原生肤色的群体,成为了兄弟,正如所说“NOW YOU ARE BLACK.”历史总要以历史观去描述,才能被体会,即使年代并非久远。

有孽因,终有孽果。时间的洪流无情,谁都不曾逃离。

02

1、肤色斗争

在Beyong乐队的那首献给曼德拉的《光辉岁月》中,他们将曼德拉反种族隔离的伟大事业称之为“肤色斗争”——20世纪中期以来的轰轰烈烈的反种族隔离斗争确实是由“肤色”引起的“斗争”。

这场“肤色斗争”在美国进行了半个多世纪了,至今仍未落幕。时至今天,“反种族隔离”已经成为美国基本的社会共识,但“斗争”的“剧情”仍不时会有所反转。

看完这部长达7个半小时的纪录片《辛普森:美国制造》,我深深感受到,“肤色斗争”并不是单纯的“正义”问题,它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折射出个体的悲剧。

2、美国制造

说起O.J.辛普森这个人物,无与伦比的橄榄球生涯和“辛普森杀妻案”是他身上最重要的两个标签。

“辛普森杀妻案”引发了一场“世纪审判”,整个事件对美国的司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很多人言辛普森必“杀妻案”,对他辉煌的橄榄球生涯已经不感兴趣。事实上,辛普森的橄榄球生涯与“杀妻案”是密不可分的。

橄榄球生涯是辛普森成为社会精英并打入上流社会的基石。在黑白通婚还比较少见的年代,辛普森与妮可·布朗的结合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可,与他的橄榄球明星身份有关,也与他刻意模糊肤色界限的自我意识有关——而这个自我意识的形成,又与橄榄球生涯带给他的荣耀密切相关。

在成为“杀妻嫌犯”之前,辛普森是远离“肤色斗争”的,他生活的圈子是“漂白”了的。但如果没有辉煌的橄榄球生涯,即使他想“漂白”,恐怕也难以被接受。当然,“果汁先生”(辛普森的“昵称”)的亲和力也是他被广泛接受的重要原因。

以“杀妻案”作为分野,前半生辛普森远离自己的“肤色”,后半生辛普森靠近自己的“肤色”,这是个体的转变,也是美国的制造——在“肤色斗争”中,辛普森其实从来都不是“局外人”。

3、360度成长史

作为一部关于辛普森的纪录片,《辛普森:美国制造》不可避免要把“辛普森杀妻案”作为影片的重点,但这部纪录片的过人之处却在于它对案件之外的内容的呈现。

影片的第一集和第二集,讲的是“杀妻案”之前的辛普森的成长史。这个部分长达180分钟,足足占了影片的40%!

在这个部分中,影片并不单纯讲述辛普森的个人史,而是让他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互动”。辛普森是了不起的辛普森,是万千宠爱的辛普森,也是美国社会的辛普森,还是“肤色斗争”中的辛普森。

60年代的黑人明星,很多都投身于马丁·路德·金领导的“肤色斗争”,黑人族群也希望辛普森能够加入,但辛普森反复强调的是“肤色不是他身上最重要的特征”。他自始至终没有为自己的族群发过声。

在种族大融合之后再来看辛普森刻意模糊肤色的“理念”,他也是政治正确的。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辛普森的“理念”更多是一种自私的选择。

虽然人人都爱“果汁先生”,但光鲜的外表之下,辛普森身上的“劣根性”从未拔掉。

据他的上流社会朋友回忆,当年辛普森在高尔夫球比赛中,喜欢玩作弊的小把戏,这在上流社会是很让人鄙视的行为。这个小细节暴露了辛普森根深蒂固的陋习。

出身底层的辛普森在飞黄腾达之后,难免自我膨胀,他很大男子主义,控制欲极强。他经常在外拈花惹草,却又要牢牢掌控妻子的一举一动。

而妮可·布朗又不是百依百顺的角色,强大的辛普森自然很容易陷入用拳头解决问题的漩涡。从家暴到婚姻破裂,这是必经之路了。

超凡的运动能力让辛普森解决了财富问题,也让他跨越了阶层和种族的鸿沟,但成长背景、自身性格和原生家庭的影响,也让他在收获这一切的同时,并没有建立新的生命平衡。

最终,他迈向了个人的悲剧,也将三个家庭推进了悲剧的深渊。

4、疑点利益归于被告

《辛普森:美国制造》是一部“摆事实,讲逻辑”的纪录片,但影片仍然是有创作者的“个人立场”的。

影片中最明显的“个人立场”是——暗示辛普森就是杀人犯。

其实,这个“个人立场”也代表了大多数美国人的立场——尽管辛普森被无罪释放,但大多数美国人很难相信他不是凶手。

影片以约3个小时的篇幅,通过大量的庭审录像和相关人物访谈,再现这场长达九个月的“世纪审判”。

从证据看,从动机看,从行为推断看,辛普森都有着极大的嫌疑,但杀人案定罪要求的是“铁证”,而有瑕疵的证据恰恰动摇了“铁证”的根基。

尽管大部分人都会以简单的逻辑来给辛普森“定罪”,但简单的逻辑却不能适用于刑事法庭上的“定罪”——它必须有完整的证据链来支撑。

虽然“无罪判决”在当年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按“疑点利益归于被告”的原则,陪审团作出这样的判决,并未违背陪审团的职责。

从控辩双方的庭审表现看,让辛普森试戴手套是控方的一个“昏招”,而辩方大打“种族主义”牌,转移陪审团的视线,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陪审团的判断——这一招虽然“跑偏”了,却击中了要害,是一次辩护技术上的胜利。

多年以后,访问当年的辩方律师时,对方一再回避对所谓“真相”的质问,他强调的是他作为律师的专业行为——最大限度为客户提供有利他的辩护。

所以,如果辛普森不是有钱人,请不起如此强大的律师团,案件的审判结果很可能是相反的。

5、报复性的另外两个审判

辛普森得以无罪释放,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了“种族主义”这张牌,而这张牌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辛普森脱罪,也可以狠狠地报复他。

在美国,刑事判决和民事判决是分开的,两者的判决标准也大不相同。民事判决是可以依据现场证据进行常理推断做出的,无需“铁证如山”。而辛普森案民事赔偿的数额之大,让布朗家族和高曼家族成了辛普森的最大债主和终身债主。

2007年9月,辛普森因为一宗所谓的持械抢劫案被捕。

虽然有各种“事实认定”,但这宗抢劫案其实是一宗“乌龙案”——辛普森被人怂恿,要去夺回所谓自己的“纪念品”。但辛普森却为此付出了远超过他的鲁莽行为本身的代价,获刑33年!

发生在辛普森身上的三个判决,都因其肤色和名人身份而“跑偏”了。放大来看,这三个判决都难以“种族主义”脱离关系——社会问题和个体悲剧同时在“肤色斗争”中呈现出来了。

6、赢了官司,输了人生

辛普森赢了官司,却输了人生,他的家庭毁了,他也不再是人见人爱的“果汁先生”,他前半生努力靠近的上流社会也不再接纳他。

辛普森干脆破罐子破摔,与三教九流混在一起,继续消费他的名人身份。

如果说O.J.辛普森是美国制造的产物,那么,他的前半生可以说是美国梦的正面,而后半生则成了美国梦的反面。

03

一个从未为自己的族群发声谋求利益的人,最终却依靠自己的种族身份获益,想来也是挺讽刺的。

但任何事物都是两面性的,你虽然逃过了法律的牢笼,却逃不过世人的地狱。

一个一直混迹于白人圈子,从未觉得自己是黑人身份的黑人,最终被白人圈子所鄙弃,而只能得到黑人的接纳,最后又毁于自己的黑人圈子里。哇!顿时一股荒诞感扑面而来。

不禁想起了片中的两段话:

1.不管他跑了多远跑了多久,每当照镜子的时候,不可改变的是,镜中的人永远是一个黑人,永远。

2.也许你住在比弗利山的豪宅,也许我住在瓦茨穷街的地下,但是,我们始终血肉相连。

由此看来,美国的很多问题最终还都是种族问题。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辛普森美国制造观后感影评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866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