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剧评观后感

时间:2019-05-15 09:33:06 网站:公文素材库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是一部由吴秀波、刘涛和李晨等众多老戏骨联袂出演的古装电视剧,该片剧情丰富曲折,耐人寻味,画面精美,网友们对这部电视剧的评价也很高,一起去看看吧!

01

从头看到尾,看完憋了一肚子火。前后差别太大,一开始是被人安利的去看的,前面的确很不错,但后面和前面一比落差太大了,还不如从头到尾都一样差呢,这样也就没那么多火气了。前面和后面真的是同一部吗。本来还以为出了一部良心国产剧,可惜了。

以前看三国和三国类的影视和书,虽然不喜欢但也不讨厌司马懿,现在的话,只剩下厌恶恶心,编剧可能是想塑造一个白莲花,可惜只看到一个黑心莲,一家子都可怕。而且把剧里的人物名字改改,感觉就一部起点小说,司马懿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能成,没了他几乎什么都不行,哪怕不顺也都是他人带来的。虽然说这不是历史剧只是戏说,但这剧情人设改的也太奇怪了。

感觉自曹操下场,整部剧都跑偏了,氛围都不同了,如果可以的话,真希望我看到曹操死就不看了。后面的感情戏都什么鬼,前面一次都没快进过,后面一看感情戏就跳。

为波叔坚持这么久,真是不容易啊,倒是不喜欢的李晨让我没那么讨厌了,把曹丕演的这么阴冷小心眼也挺厉害的,这是拣回演技了吗?涛姐的人设感觉也不是特别好,但也明白春华的定位,感觉还蛮好的,辛苦涛姐了。唐艺昕妹子只看过祺贵人,感觉还可以吧。郭女王人设与历史不符也行,毕竟不是历史剧,但感觉有点单薄,倒不如说整个剧女性角色都很单薄,毕竟是男主剧。甄夫人感觉就不是单薄,是编剧有仇了,难以形容,演员的话,我也没法形容,感觉编剧是真的恨。最后说说曹操,有很多人玩梗什么的,因为于老师演过刘备,老实说我也是觉得有趣看了一点曹操的片段来这部剧的,很厉害,和前两个曹操感觉不一样,但也让人动心,但还是因为剧本的原因被限制了些,如果剧本更好,相信于老师会表现的更好。其他跑龙套的配角也很多,都很棒,可惜剧本浪费了他们的演技。

写完好像没那么气了,只觉得可惜,不知道第二部会怎么样,但愿不要像第一部的后半部分一样烂尾。波叔费这么大心拍的剧不会这么差的,还是等着吧。我再回顾一遍《黎明之前》好了,现在看到波叔就想到司马懿,实在太恶心了这人设,看新杰治愈一下。

02

文史类学科经常会遭遇尴尬,因为门槛低,似乎每个人对一些问题都能说出点什么,甚至头头是道。三国故事,可能就是个例子,当然这要拜小说所赐。

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的力量是伟大的。

但反过来说,小说越精彩也越容易误导人。小说是虚构的,即使历史小说也是在史实的基础上经过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入乎其内容易,出乎其外实难。目下,加上影视大行其道,历史就更是在一片迷雾中了。于是,帝王开始温情脉脉,乱世枭雄开始情意绵绵,美人倾城成了可歌可泣的家国旧梦。

不是不可以,毕竟在这个多元的社会中,喜欢就是最大的道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多么精彩豪迈,干嘛非得让大家都知道华雄死于孙坚之手。

但如果在纷纭中,能厘清干扰和虚幻,一观历史的真面目,是否也是一种美好的体验呢。而且,历史永远比小说更精彩。

读吕思勉先生《三国史话》,长许多知识,颇有相见恨晚之感。大家小书,虽薄薄一本,但仍可见其厚重。

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往往是我们认为的曹操成功到关键之一。当然,也是其雄才伟略和枭雄本质的证据。其实不然,这个所谓的优势,并没有给曹操带来实惠,至少刘备和孙权没有因为这一点不和曹操对着干。相反,说“挟天子”倒不如说“尊王”,从这一点来说,曹操倒颇有些齐桓、晋文的遗风。可以说,最多曹操是一方霸主,却绝不是乱臣贼子。

这就到了另一个问题,为曹操翻案。多年来,翻案颇常见,但是否翻的好难说。《史话》中有一节即是为魏武翻案。一生并无篡汉之心,建安二十四年,孙权要袭取荆州,上书称臣,而且称说天命,说魏武该做皇帝。魏武把信给大家看,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明显无称帝之意。《魏氏春秋》载,夏侯惇劝魏武称帝,魏武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此语可谓一语成谶,但当然没有赢得至善至美之誉。

与之相比,司马氏则完全等而下之了。先生说:从魏武帝岛司马懿可以说是中国的政局,亦可以说是中国的社会风气一个升降之会,从此以后,封建的道德,就澌灭已尽,只剩些狡诈凶横的武人得势了。司马懿杀曹爽以夺权,司马昭弑高贵乡公,这些让他们的后代子孙晋明帝都赧然垂首,惧怕基业不永。

除了这些,先生的许多观点也让人顿开茅塞。他说:政治本来是社会上有了矛盾后才有的,所以政治家所对付的,全是些贪婪、强横、狡诈的人,毫无手段是不行的。诚然,政治总是把一种势力去压服另一种势力的,虽不是战争,其性质却和战争无异。如李零先生所说,这才是最大的道理。

03

乱世奸雄曹操娶过十五个老婆,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强大的基因,曹家儿子各有千秋。

长子曹昂是原配丁夫人所生,早年在征刘绣时不幸遇难。

曹冲是环夫人所生,五六岁的时候就和成人的智力一样,曹冲称象妇孺皆知。小神童曹冲深得曹操喜爱,如果不是早夭,继承人很可能是曹冲的。曹冲病死,曹操悲恸大哭,并对曹丕说:“吾之不幸,汝等大幸”,曹冲一死,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就有曹丕害死自己弟弟的说法,也不无道理。

众多妻子中卞夫人的地位最高,她的三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是真正有资格进行世子之争的。

“黄须儿”曹彰有力拔山兮的勇猛,但文才不足,他最高的志向是当当将军,为国家出出武力,当领导自是不在行,这点曹彰自己知道,曹操心里也明白。

曹丕和曹植谁更有可能被选为继承者呢?

悲凉慷慨的建安文学,是曹氏父子撑起了最鲜明的旗帜。上有所好,下必从焉,正是文坛领袖的倡导,才开启了一代自觉文学的大门。

昨天看《军师联盟》特别喜欢司马懿的一句话,他说崔琰是把清高活到了骨子里。

评价建安诗歌一词就用的好,誉为“建安风骨”,所谓风骨,就是诗歌不光只是形式技巧上的高超,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感情的感染,作品中体现作者的生命力。

曹操的诗文,古直悲凉,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又渴望不朽功业,如表现重大历史事件,讨伐董卓的反映现实的《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抒发个人情感,政治抱负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是一个胸怀雄图的乱世英雄,儿女情长并不能阻挡他的梦想,因此,在立储的问题上,他不是仅以一个父亲的角色来思考,而是从国家,从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来衡量,到底谁才是可以接替他统一天下的英雄。

论文才,曹植更胜一筹,有目共睹,曹操也最爱他的才华。

《军师联盟》有一情节,杨修告诉曹植,你的梦想不是作一个诗人,而是成为像曹操那样的人。可是事实证明,曹植的确是一个好诗人,也恰恰是他的才子气太重,让曹操不放心。

杨修是曹植的心腹好友,人以群分是没有错的,二人的性格特点相似,一样恃才傲物,不懂得收敛。杨修曾多次因为自作聪明而惹曹操大怒。曹植也多次借着酒兴和父亲的喜爱而肆无忌惮,不顾朝廷规矩,离自己的世子之位渐行渐远。

曹丕是曹植的唯一对手,相比总有人夸赞弟弟的才华,曹丕慢慢养成了一种性格,小心谨慎,工于心计。

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曹丕的位置是算计来的,他不顾手足情深,让曹植作七步诗。

曹丕当真除了城府深就没有优点了吗?

他一直活在这些兄弟们的光环之下,所以常常显得逊色。

曹丕诗歌,清新流丽。《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音节舒缓,描写生动,表达了一位思妇的绵绵怀远之情。

就诗歌的形式而言,五言诗是最受欢迎的诗歌形式,这是与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关系决定的,可以说,五言诗成为了整个魏晋南北朝诗歌最基本的形式,一些乐府民歌题材也被沿用。

而曹丕另辟蹊径,写作的《燕歌行》是第一首七言歌行。

曹丕博学多识,《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的论著,在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中发挥了重大意义。

第一,曹丕提出,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特点有关。以七子为代表,“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桔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论述的是,作家的才能是各有所偏,一个作家往往只擅长写一种文体,但是很难做到通才,也就是“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正如刘邵在《人物志》中所提,任人为用,要特别注意偏才,让他的价值发挥到最大而避其所短。

在研究作家才能有偏后,曹丕提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本”是指文章的本质,是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或感情容;“末”是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包括内容特点和形式特点两方面。曹丕用雅、理、实、丽四字便概括出了八类文体的特点,对以后文体的研究具有开拓作用。

第二,“文以气为主”,曹丕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的影响。

这里的“气”又不同于孟子所说的“我善养吾之浩然之气”的养气说。孟子的“气”是道德品质达到较高境界的精神状态,是通过学习“礼义”而获得的。而曹丕所论,修养文章的气是因作家的感情、个性、气度所决定的,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本性,属于心理和生理的气。

曹丕把文章的“气”分成清气和浊气,所谓清浊即是阴阳,阳气上升为清,阴气下沉为浊。正如张少康所述,曹丕实开后世以阳刚之美,阴柔之美论文学的先河。

清浊之气如何划分,按曹丕所评“徐干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公干有逸气”是指刘桢作品中“真骨凌霜”的壮伟风貌。齐气是齐国人舒缓的习性在文的体现,应属浊气,逸气应属清气。

正如刘邵《人物志》云:“人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

人的性情是由阴阳二气凝聚而成的。阴阳二气的不同决定人的个性差别,表现在文章中就有差别。曹丕的比喻打的好,就像音乐一般,虽然是父子兄弟般亲近,也不能相移。

“文以气为主”正是符合魏晋之际文学创作的实际,汉乐府民歌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并未有具体作者的姓名,而是以叙事为主,表现的是普通民众大都会有的一种共鸣。

到了建安文学,尤其是曹氏父子,他们虽也沿用汉乐府题材,但表达的却是新内容,自己的情感,每首诗都带有作者自己的特点。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建安七子也是个个不同。

这正反映了汉魏之交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创作特征和新文学思潮的理论概括,表现由经学时代到玄学时代完全不同的文学批评标准。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幼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第三,曹丕对文章价值的肯定。“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长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把文章的价值置于立德、立言的首位,认为文章才是不朽的事业。文章价值观是对传统思想的重大突破,它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意义巨大。不把文学看作政治教化的工具,而是指实际的治国理论。如此,由于文章地位的空前提高,对文章写作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从而使文学理论批评的重心由探讨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而转入研究文学本身的创作规律与各类文体的特征,促进了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入,出现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高潮时期。

第四,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对文学批评的态度提出看法。开篇便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常人贵远贱今,向声背实。”曹丕写此文时已是太子,他能以一种公平客观的眼光评论各家,是带有超出普通文人的局限的。他强调文人不必“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不要一味的贬低别人的缺点,而忘了自己的短处。

曹丕虽对一些文学文体略引端绪,但对其后的研究影响极大,如《文心雕龙》等。

曹丕能成为世子,乃至成为魏文帝,并不仅是因为工于心计和暗算,如果把曹植的失败仅归于曹丕一人,或把曹丕贬低的一无是处,的确不公。在乱世之中,谁人不想成为统一天下实现伟业的英雄,主公也好,军师也罢,成王败寇,不过是为自己谋划个安身立命之所罢了,功过又如何!

04

年初的时候看到一篇介绍今年上映的电视剧的帖子,从剪短的预告里,可以看出来这部剧制作很精良,画面古朴大气,主角到配角无论服饰还是气质都跟人物很搭,十分期待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欣赏一部好剧。

刚开始看,还是挺贴合预期的,画面精良,演技在线,看多了强打光、假道具跟小花小鲜肉们,这部剧真的挺养眼。至于大侠们发现的时间线错乱、人物称谓不对等问题,我都是看看就罢,毕竟我也不用考历史了,不怕被它带歪。电视剧是用来讲故事的,讲好一个故事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第一集没看完,就感觉到不对了,坚持着看了几集,终于可以确定自己被骗了。男主角像绝世美人儿遮掩容貌一样掩藏自己的才华,然还是被惦记上了,一哭二闹三上吊地不妥协,然并卵。入府之后受冷遇,被二公子的苦情和志向打动,结为联盟。主角跟一群要害他的人斗智斗勇,惊险万分,总在紧要关头略胜一筹,帮助盟友赢得胜利,结果盟友变心了,主角只好继续奋斗干掉盟友,自己当老大---就是个杰克苏的故事,充分满足男屌丝的yy。

当然,这样狗血的故事也没啥,从来没有糟糕的故事,只有不会讲故事的人,但军师联盟显然没讲好这个故事。想讲精彩的政治斗争,语言却苍白无力,幼稚可笑。比如剧里的曹丕被亲爹种种不待见,就差拔刀杀了好给弟弟让路,为了自己的志向只能苦苦隐忍。然而这里并没有把曹丕的苦情和志向表现出来,全靠促膝长谈和策马狂奔来营造氛围,大黑牛不咸不淡地扯两句话,主角就该表演掏心掏肺了。

好吧,这些情怀之类的大家伙明白就行了,人物塑造上怎么将就?剧里曹操说曹丕乃阴刻之君,善弄权术,相信编剧也是想把曹丕往这方面塑造,结果只见阴险不见权术。结盟后还没干几件大事呢,就纳盟友老婆的义妹为妾,重要用途就是用来监视盟友,据说后面还有赐妾给司马秀波。剧里其他的智慧担当也都是担个名头,要么微笑点头要么皱眉摇头,再要么一脸高深莫测地说着再明白不过的屁话,尤其曹植的第一智囊杨修竟是个卑鄙浮夸的小人。

没有想象中的权谋较量、惊险跌宕,紧张的气氛全靠音乐和背景来营造,就好像说书人照着话本念故事,碰见感叹号了"啪"地拍一下惊堂木,表示此处应有掌声。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剧评观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8967.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