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女人》是一部由智利、德国等四国共同联合制作的关于同性的电影,影片剧情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还不错,一起来看看吧!
01
不少影评表示,这部LGBT影片获奖纯属政治正确的结果。
这样的评论很中肯。
毕竟,整部影片故事简单,节奏缓慢。只是女主角变性人的特殊身份加大了戏剧效果。
故事的主角——玛丽娜,是一个变性人,同性伴侣奥兰多因与她相恋,离开原来的妻子和家庭。而男友奥兰多的意外逝世,引发一连串事件。
男友前妻和家人阻止玛丽娜参加葬礼,对她进行羞辱和打击。不同的人在事件中轮番登场——医生、警察,玛丽娜的朋友和老师等等,冷暖两种态度,表现了LGBT的真实生活状态,表达了导演对于平等、对于爱、对于自我的态度和思考。
玛丽娜和奥兰多是一对恩爱的恋人。在玛丽娜生日当天,两人一起共度良宵。而已经57岁的奥兰多半夜突发疾病,意外死亡。
奥兰多的逝世,戳穿了假意温情的社会文明,人心的阴暗一一暴露,玛丽娜遭到了种种刁难、侮辱和歧视。
最初,在医院她接受了警察无理的对待。
第二天,有一位自称“道德监管”的女警官找她了解情况,别有用心地揣测奥兰多的死因,带有偏见地问询玛丽娜。
而后,奥兰多的大儿子来到家里,言语侮辱玛丽娜,要求强制收回父亲的公寓。
玛丽娜与奥兰多的前妻会面,对方直言她是“变态”,认为玛丽娜是一个“嵌合体”,用词极其伤人。
玛丽娜,甚至在警局被威胁接受全裸的身体检查。
在男友奥兰多的告别仪式上,她被轰走。
奥兰多儿子对她的羞辱也由言语,升级到行动。跟踪辱骂她,把她绑架到车上,在她头上缠满胶带。
如她所言,她不过是想为自己所爱之人送行,轻轻地道别。
如果影片就此以种种不公平的、残酷暴力的伤害来为LGBT发声,未免显得低级,难当奥斯卡的认可。
遭遇了种种屈辱的对待后,电影中出现了最令人动容的画面——狂风中,玛丽娜逆风而行,风越大,她越坚持,45度斜角的对抗是她对自己、对内心的坚持,对生活、对命运的宣战。
影片精妙之处在于,愈是在如此不堪的境地里,愈是有绚丽浪漫的画面温暖着你。
片中并非所有人都视她为怪物,将她划为异类。她有喜爱她的朋友,她有欣赏她的老师,她还有至死都深爱她的奥兰多。
这些温情脉脉的镜头,一方面反衬出现实的残酷,一方面又表达出玛丽娜内心对于爱的渴望和信仰。
当她与奥兰多在舞池依偎时,画面温暖而斑斓。
当她受挫低落时,路过的是欢乐的游乐场和浪漫的喷泉广场。
当她怀疑自己的时候,她爱人的灵魂都会出现在她身边,给她坚持下去的力量和勇气。
洗车时,奥兰多第一次出现,倒影在玛丽娜的墨镜上。
买醉的夜店里,奥兰多再一次出现在玛丽娜眼前。
奥兰多引领玛丽娜找到自己的火化前的遗体,完成最后一面。
如此浪漫主义的手法,让这部本可以狗血又猎奇、悲悯又沉痛的电影,生长出一股美妙动人的娇美。
在奥兰多的遗物中,玛丽娜发现了一把钥匙——那是桑拿房存储柜的钥匙。当她穿过层层障碍,在热腾腾的迷雾中打开柜子,里面空空如也。
这个漆黑如深渊的柜子,似乎在告诉玛丽娜,躲在柜子只有黑暗。这也是爱人给玛丽娜最后的鼓励,只有坚持自我,走出“柜子”,才能争取幸福的生活。
波折下来,玛丽娜也渐渐有所启发。
在影片的最后,她赤身裸体躺在床上,在隐私处放置了一枚小镜子,里面照映出她美丽自信的脸庞。
生理性别在这里模糊掉,而“人”本身在这里强大起来。
影片主题在此处得到哲学的升华,试图回答一个古老的问题:我是谁?
我们不再是由生理结构决定的人,而是由自己的心、自己的脑去决定“我是谁”的答案。
这幅肉身不过是灵魂的容器,坚持做你自己,纯洁的灵魂会向世人述说着你是谁。
变性人、男同——这些是在玛丽娜身上的标签,可她却比那些所谓的正常人更加善良、更加包容、更加勇敢、更加美丽、更加相信爱。
玛丽娜在这现实社会如同可怜小兽,可她的眼神里却始终闪烁着倔强和坚强。她的故事是一节生动的“寻找自己”的课程。
我们是谁?
我们该如何度过这一生?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生理的特征可以界定,也不是世俗的标准可以评定。
这些答案在我们心中。
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自己内心的善良,每个人都要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渴望。
众生平等,愿每个人的这份执着和勇敢都被温柔善待。
02
本片的西语原名是《Una mujer fantástica》英译为《A fantastic woman》汉译为《普通女人》,真的要给我们汉译的名字打120分,简单明了,“普通”二字一语中的。
这是一部LGBT群体中“T”发声的电影,女主曾是一位生理性别为男、社会性别为女的异性恋跨性别者,后来也就成为了“T”的全称transgender变性人的一员。然而这些标签都多余,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女人。
「 下面是我贴出的一些代表性的情节片段,结束会暂时记录一些个人与大众的想法。」
玛丽娜坦然接受自我,作为一位努力上进的歌手,在舞台上演唱时散发着自信的光芒,得到了奥兰多的欣赏和爱慕,两人心灵相通,有着二十岁的年龄差阻挡不了两人真心相爱。
但噩耗突然发生在一个美好的夜晚,她的爱人突然离世,她还未整理好悲痛之情,就紧接着发生了一系列荒谬的事。倒也是这些因跨性别身份的女主角而展开的一个个荒诞不公的情节,让人纳闷儿,这些破事儿和她的性别有个毛关系?
在找到医生的时候,医生的对病情只口不提,却一直怀疑她的名字是不是化名??
在难忍悲伤的时候选择出去走走释放情绪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又被警察带回医院审问。
也不出意外的先拿她的名字说事儿,怀疑她的身份。
这还不够,又被一位女警追查,毫无证据的情况下,看似审问实则带着毫不掩饰的个人偏见和人格诋毁。
奥兰多的儿子惦记着父亲的房产,还将怨气撒在她身上,同样的言语刁难和威胁。
奥尔多的前妻趁机来要走奥尔多的车,见面后不承认玛丽娜和奥尔多的爱情,还出言不逊。最后被发现那些匪夷所思的案件调查果然是她搞得鬼。
又以保护自己爱的人为由,故意叫出玛丽娜的男性名字,阻止玛丽娜参加葬礼。
玛丽娜被他们咬住“变性人”这一标签,毫无意义的死死不放,他们无情的针对她折磨她。每件事发生后,对这些无聊可笑又充满恶意的人,玛丽娜明显不想与他们又过多的瓜葛,她选择容忍并坚持自己立场,编剧也没给她留什么主角光环,特权啥的,只有她作为一个普通女人想去送所爱之人的最后一程的愿望,这个愿望简单又真实,又那么难以实现。
其实就是一个平常都能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故事,如果放在一个普通的异性恋女性身上,就是一个“前任与小三争夺遗产的狗血伦理剧”。所以,相当于同类电影来说,《普通女人》算不上经典。但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大于了电影本身的目的完全达到了。
《普通女人》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LBGT类电影的想表达的大致一样。提醒众人,无论是在生命科学研究结果上,还是在社会科学的研究结果上。LBGT群体和其他任何群体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别,却长期的被社会边缘化。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特质上的不同,并得到尊重和发展,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最基本的共同作为人类而言的。
当然,上面说的是最终的理想目标,现在这条平权之路还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至少在中国是这样的。其他领域不说,在现在国内的影视行业中,能拍出有积极现实意义引导LBGT群体的作品,几乎没有(个人觉得就是一部没有,有几部网剧的宣传也是满满的商业气息)。好嘛,没等偷摸发展呢,去年广电将“同性恋”一词划入不正当性关系之后,也是彻底断了想通过影视作品影响力发声的这条路。
总的来说,能勇敢站出来的人还是寥寥无几,谈起来甚是单薄无力。可能一些“杰出”人士都苟且偷生安静如鸡,别说“普通”老百姓了。不然也就不会出现如“形婚”“伪装不婚主义”“同妻”等诸多有争议性的问题。
那么就借着这些优秀的国外电影作品,也再次提醒了那些不敢表达自己,甚至还不能接受自己的LBGT群体中的人们。群体的权益还是要大家加起来的力量去争取的,这个群体必须正视自己,审时度势,在保护自己人身不受侵犯的情况去敢于向社会表达自己。用每个人哪怕是微小的努力,去支持身边LBGT群体的发展,慢慢树立良好的社会舆论,扩大影响力。
说的有些多了,可能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放在现实中也有些理想化。在社会大环境中免不了会被消磨士气,精神压力更是难以想象。
但是最后我只想说,我本人虽不属于这个群体,但我相信每个人的努力都只是完成普通的生活。加油。
03
最终还是把这部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看了。看的感觉就是这显然不是一部足够优秀的电影。前几年的最佳外语片获奖电影《一次别离》讲的是伊朗两个家庭的故事,即便除去伊朗的宗教背景,把故事放到其他国家,依然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那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人有故意过错的故事,更多给人的是无奈,人物没有那么的黑白分明,人的内心戏也足够丰富。但这部片子则不是,如果把LGBT题材隐藏掉,或者提换成其他小众人群后,这不是那么值得一说的故事。人物的冲突过于表面,反派的刻画过于单调,属于纯粹对于LGBT人群的歧视,主角也没什么特别精彩的演出,片子的节奏也不够紧凑,配乐也比较尴尬。有时我会觉得现在对于LGBT的平权问题给予的关注有些过度,就好比平权问题更久远的女权问题一样。真正的平权除了国家保障的权利平等之外,应该是人们(包括小众群体在内)对于各种小众群体的非特殊化视角,也就是不论大家有何不同,都应该相互尊重,且站在大家都是“人”这个大前提下。这样一来,奥斯卡这两年的最佳影片和今年的最佳外语片的这个政治正确的倾向实在是影响了最终的结果。只能希望作为“学院奖”的奥斯卡,从电影本身出发,选出真正的好影片,而不是希望通过选择来表达态度。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普通女人影评观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9031.html
- 上一篇:虚拟实惊影评观后感
- 下一篇:布里斯比熊影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