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影评观后感

时间:2019-05-15 09:34:11 网站:公文素材库

《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是一部由美国和英国联合制作的传记电影,影片剧情丰富,画面精彩和谐,小编这里整理了一些关于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一起来看看吧!

01

讲真,我很佩服写作原书的女记者Shrabani Basu. 她在2003年游览女王Isle of Wight 夏宫的时候发现了很多“印度仆人Abdul Karim”的画像,然后产生了单纯的好奇心——“这个人看起来画的不像仆人啊,他穿着打扮姿态都很贵族,拿着本书侧面凝望,还有一些画像很温柔,这些不寻常的画打动了我。” 接下来Shrabani Basu画了五年时间深入调研,才揭晓了这段被封藏100年的故事。

看的过程中,非常想念我那昏昏欲睡、糊里糊涂、懒得动的固执姥姥,是不是今天也在沙发上百无聊赖开着电视度过寂寞平淡的一天。灯火昏黄,睡眼惺忪,还有谁在想念呢。儿女远在天边,陌生的保姆阿姨可不会、不懂、也没兴趣像Abdul一样打开心胸和她交流。那个空着的房间里,老伴的遗像边好久没有人放上鲜花。

像电影里Judi Dench说的:我每一天都在想念他,没有人懂,我爱的人全都已经离世了,我好孤独。Abdul的到来,无意中成为了女王最后任性和工具,也是她个人快乐和真情实感的避难所。在这段填补空虚的微妙友谊中,女王尽显自己的权力身份带来的自由,越知道其他人反对和看不惯、质疑和嫌弃,越要不计后果、与全世界为敌一样宣告自己的主见,给Abdul更多的特权和优渥待遇,仿佛这是她最终的叛逆。

两个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惺惺相惜在一个虚伪的世界。Abdul也是心大,坦然享受这份荣耀与和他的新朋友一起“探索世界”的机会,没有被悬殊遥远的身份所吓到。但是的确这个人物塑造被刻意单薄下去了,他那部分的内心感受与体会,完全没有维多利亚的表现深刻丰满。他知道自己无法永远不可一世,但是只想陪在她身边做无畏的保护?还是会心存忌惮吗?会留一手吗?会为自己安排后路吗?也许都没有。作为一个陌生土地上的寄居者,他带着他无知的天真,把女王当做一个普通的奶奶,妈妈,脆弱的女人,而不是一个遥遥在上、充满距离感的女王。说人话,走近了人心,就这么简单。一个人讲讲自己的家庭,印度的文化,女王也和她抱怨抱怨自己的家庭。

“I am so very fond of him,” Victoria wrote. “He is so good and gentle and understanding . . . and is a real comfort to me.”  给他的信件签名,女王都写的是 ‘your loving mother’ and ‘your closest friend’”,有时还会在结尾留个吻痕。这些动容的小细节,对于一个在位时间最长、饱经风霜、见过所有世面的老太太来说,真的是太天真少女不寻常了。我真的不由得为她开心。

女王太老了。苍老面容和皱纹之下藏着的过往记忆,已经没有人有耐心去翻阅解读了。弥留之际,最后只留下一屋子穿着黑衣看着等她死去的局外人。和一个身份尴尬、无法最后送她一路、甚至说不清自己依什么而流泪的亦师亦友亦子的印度青年。

姥姥,如果你要走,我知道你会去见姥爷,也就安心了。到时候我要穿着你喜欢的粉毛衣,给你带好吃的,开开心心陪你一起看花、下棋,说你年轻时候骑马执笔走世界那些故事。令你安心开心,go to the grand hall of eternity. ?? 

等明天北京时间早上,我就给你打电话,好不好?

02

其实一开始对女爵这部电影相当期待,作为英国目前地位最高的女演员之一,当然也有可能是地位最高的唯一,女爵在演艺事业上面的成就不言而喻。更不用说她目前是英国奥利弗奖获奖最多的演员,能打破自己的记录的那个人只能是自己,说她是英国戏剧界最伟大的女演员当然也不为过,这样一个活着的传奇演技从来不会让人怀疑   。并且众所周知,戏剧界取得较高成就的演员在电影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她们对情感细微处和台词的拿捏和控制比正常电影出生的演员更高,而且更有能力去驾驭一部电影,在电影中也更有特色气场,毕竟戏剧又没有NG,你需要对着无数观众去表演,这样子的考验更大过电影行业,并且你还得有能力把所有观众注意力拉过来。所以拿澳洲的大魔王和英国的女爵一比较,发现这两个本国的戏剧大咖都适合演复杂多变有些神经质或者是气场强大的女王型角色,推荐一下她们合作的《丑闻笔记》,当然这是题外话。女爵也不是第一次扮演女王的角色,出场仅仅十分钟的《莎翁情史》曾让她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荣誉,也曾在《布朗夫人》中扮演过维多利亚女王,拿下了当年奥斯卡影后的提名和英国电影学院的最佳女主角奖项,所以再次扮演维多利亚女王对于她来说也是轻车熟路,碾压众人。

这部电影中印象最深刻的那段台词就是女王的自述:“我81岁。我有9个子女,42个孙辈,近10亿臣民。我有风湿,并且子宫下垂,我有病态的臃肿,还有一只耳失聪。我经历过11任首相,签署了2347条法案,执政62年234天。我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对5个皇室家庭和超过3000名雇员负责。我脾气不好,乏味,贪吃肥胖,暴躁又自私短视,表里都是如此。我专权得令人厌恶,百无一是,但我绝对没有精神失常!如果整个王室想忤逆我那么就来吧,当面来。我可以马上在觐见室等你们。”这段话从女爵的嘴中说出来令人信服,脸上的每道皱纹,嘴中的每一句台词仿佛都是在说这样一个事实,这一刻人戏合一,其实1934年出生的朱迪。丹奇本身自己都到了无法独立出行的地步,逐渐弱化的视力限制了她的脚步,但是绝对没有限制她对艺术的追求,又有几个演员到这个年龄还是不停歇并且高要求的对待表演事业,其实这种坚韧不服输的态度本身就和角色高度统一,我有那么一刹那感觉她说的就是她自己。其实我们也找不到一个人能够把电影中老年维多利亚女王固执,单纯,强势,无助,善良,暴躁等多种复杂情绪演绎的如此之好。

维多利亚女王作为英国曾经的统治的最长的君主,在其统治时期英国通过不断的殖民扩张达到了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号称日不落帝国,英国也由自由资本主义转化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经济文化到达了历史的最高峰,换句话说维多利亚女王本身更代表一个时代,一个英国最荣光的时代。她本人更大的贡献其实是在她的在位期间,君主立宪制得到了高速的发展,有了现在的基础,在其在位的后期王室也得到了极高的声誉。而另一方面8个月丧父的她幼年并没有得到王室的优待,由强势的母亲抚养,日后也有各种各样的规矩和礼仪束缚,养成了她日后矛盾的性格。其感情生活也是一波三折,出于政治因素被迫了断的初恋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因为政治考虑而结婚却意外收获幸福,然而丈夫阿尔伯特在壮年的暴病身亡;晚年和约翰。布朗暧昧的关系以及和子女间的矛盾都让这位荣光下的君主有很多的戏剧发挥空间,或者说她就是戏剧人生,这部电影着力点在维多利亚女王最晚年的生活,也是她声名最显赫却最寂寞的时光,并且主要是以女王的一段秘史为基础,增加了观众的窥视欲,本身就有很强的戏剧张力和发挥空间,但是这部电影却意外搞砸了。

这部电影本身很明显的一个缺点就是将女王人性的着力美化,哪怕电影中的女王有一些小的缺点,但是都仿佛是为了衬托她的光辉面,极力地去刻画了她的善良,她的超前的平等观,她维护自认为重要人的执着,她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对殖民反思意识,甚至是对当时颇为重要的重教信仰隔阂的无视。以至于这个角色不够立体,甚至没有说服力,你能试想一个处在殖民扩张顶峰的,一个极力试图将其他落后国家纳入自己附属国行列的帝国,它的君主却轻而易举在那样一个年代反思殖民对殖民地的迫害,并且如此向往殖民地的文化吗?甚至大张旗鼓如此重用殖民地的有宗教信仰矛盾的没有身份地位的有色人种吗?并且在剧情一开始就公然学习殖民地的各种文化,毫无自己帝国的文化自信?然而电影中的维多利亚女王竟然已经到了不介意宗教的地步,那时的宗教冲突完全不输给军事冲突。一个帝国最伟大时代的君主可以固执,可以自私,可以暴躁,甚至也可以单纯那么一点,但是绝对很难完全偏执的,或者没有自己大国全面自信的,甚至没有很高宏观眼光的,一个在位60多年,处理过2000多条法案,有一定实权的君主怎么可能没有一定的大局观念或者沉着心思。维多利亚女王可能没有大权在握的伊丽莎白一世一样的政治素养,没有她那种为了政治割舍一切的抱负,但是一个通过不断的绝佳的联姻,使自己成为欧洲王室的纽带的鼎盛帝国的君主,没有一些远见或者牺牲精神当然不可能,更何况她有一定实权,在政治上有巨大作用。

当然,女爵本身塑造这个内心孤独,任性固执的老太太相当不错,只可惜这个角色存在本身就没有什么信服力,实际上一个一直被政治束缚,牺牲掉自己半生的晚年女王,偶尔任性一点想要固执捍卫自己心中认为重要的人或事本身是完全正常真实的,并且让人感动;可惜主创方面明显用力过猛,失掉了最后的底线,当所有人都明白这种捍卫对王室甚至帝国体系的弊端时,还在一意孤行的和所有人较量的女王这个时候不是英雄而颇显愚蠢,一个在自己青春时代牺牲和俄国皇太子爱情的君主,一个甚至不顾自己所有子女人生幸福的君主,哪怕真的快落幕了,也不走到愚蠢,所以全戏的高潮——女王对王室所有人叫板那幕,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不合理的。她可以和所有人叫板,但是不应该是这种所有人都明白弊端的理由。更不用说这部电影把女王身边所有人都刻画成了刻薄的利己者,而没有任何其它面,以至于很多角色都用着一张脸谱。

电影最大的问题个人觉得还是对另一个角色的设定,剧中阿卜杜勒作为电影中的线索人物,可以说是他的出现激发了女王人生中最大程度的反叛意识,甚至说焕发了女王逆时间的青春。而这样一个“光彩夺目”的线索人物,他该有着一个怎样的人设,可以让女王从死水般的生活中看见涟漪?我想应该是有趣的,学识渊博的,才华横溢的,如阳光明媚的人,可惜我在男主角身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男主角过度平板化已经是致命伤,更为严重的是在这有限的平板中还没有展现出他任何的过人之处,有的只是一种对帝国君主的膜拜。在受到女王重用之后不顾生病同伴感受留在了英国,并且心安理得将同伴当仆人甚至又带了一个仆人的男主角显的自私自利,特别是那个低级到底的戏剧之后让人不得不怀疑女王的审美短短十几秒的戏剧已经展现尽了男主角的浅薄和内心对权力及别人臣服的渴望,虽然情人眼中出西施,但是女王为什么如此看重阿卡杜勒本身就没有说服力。甚至毫不客气,这部剧中的男主有些浅薄,无趣,不合时宜。我突然又想起来了《泰坦尼克号》里面的女主角的设定也是厌倦了贵族束缚生活,然而里面的女主角是真正的不谙世事,并且如此一个颜值高,有才华,有趣味,阳光的又救你一命的男主角,试问有多少人可以抗拒,更不用说显而显之他的很多特质正好是女主角向往的,如此才叫合情合理,后面的女主角拼死救他也有了说服力(ps:其实有了颜值一项就差不多了)回到正题,更不用说这部电影中男主角还有不真诚的嫌疑,所以究竟是怎么样的魔力让女王放弃原则去捍卫恐怕才是本剧最大的谜,剧中不顾一切甚至把男主角当伟人的女王真的让人惊掉下巴,哪怕把女王身边所有人都写的自私自利,自以为是也实在没有衬托出这个平板化的男主角有什么魅力。恐怕我宁愿接受男主角有些地方像女王曾经爱过的人。另外这部剧这位印度演员的完成度也真不怎么样,眼中并看不见什么戏。

本来一部秘史会有非常大的发挥空间,但是本剧的感情处理相当失败,女王与阿卜杜勒这种暧昧的关系并不太好把握,导演还不咸不淡把这部剧的感情线拍的不知所云。先抛开关系进展的莫名其妙,当女王知道阿卜杜勒有妻子时那种失望那种气恼;在知道阿卜杜勒欺骗了自己,愤怒过后的女王深夜赶去见他一面;以及在回程时两人在雪中手放在一起种种,都是在展现这种非同一般的关系,而影片却一点也没有推动感情线的发展,而接阿卜杜勒妻子来,又希望他们生孩子的女王又仿佛对男主角没有那方面意图,这两种本来就矛盾的关系不停交错实在让人不知所云。导演不仅没有糅合好这种关系,反而越莫名其妙,导致有由两个导演拍了两条感情线的错觉,让人想要知道女王到底想要什么?仅仅为了这样一个陪伴要不顾一切吗?又是怎么样一次次原谅阿卜杜勒的错误。本片到了最后女王单独召见男主角并且告诉他他是自己最重要的人自然也缺乏说服力,难道女王的子孙真的那么差劲吗,以至于女王要依赖一个这么一个没什么闪光点的男主角。另外提一下另外一个出现了闪光点的角色男主角的同伴,开始两个人一起英国,他念念不忘要回到印度,在男主角背弃回来承诺后并且被迫成为男主角仆人,后来水土不服病死英国,途中没有因为王太子提出的送回英国并给金钱补偿来抹黑男主角,这是全剧配角中唯一有闪光点的角色,但是却更加体现了男主角的自私,反衬了男主角的人性阴暗。

所以一部剧如果你不是喜剧或者恶搞,甚至是往历史剧上面靠拢,还是得相当谨慎有逻辑。剧情稍微有点无聊,没什么记忆点,也可能有些地方记错漏了,不过还是想说一句是什么魔力让这样一个没有闪光点的角色使日不落帝国的女王不顾一切捍卫到失去理智。

03

“我81岁了。我有9个子女,42个孙辈,近10亿臣民。我有风湿,子宫下垂,我过度臃肿,还有一只耳失聪。我见过11任首相,签署了2347条法案,执政62年234天。我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对5个皇室家庭和超过3000名雇员负责。我脾气不好,乏味,贪吃肥胖,暴躁又自私短视,表里都是如此。我专权得令人厌恶,百无一是,但我没有精神失常!如果整个王室家庭想忤逆我那么就来吧,当面来。我可以马上在觐见室等你们。”

《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由一名女记者挖掘的王室轶闻改编,讲述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末期与一名印度男仆的私人情谊,那是印度正式成为女王王冠上的宝石的第29个年头,亦是大英帝国强盛的顶峰。抛去多少是史实多少是戏说不讲,除了英国人骨子里的自嘲幽默和难掩的对昔日荣光的留恋叹息与思索,动人之处在于把女王还原为一个普通的迟暮老者,为万众瞩目,却无人愿意真正聆听与理解其内心的孤寂,这个困局,是我们人人都迟早要陷入的。而阿卜杜勒的出现,成为女王私人情感的避风港,她对漫长人世的厌倦,她的脆弱无力和任性,她在职责上的麻木失落和对阿尔伯特与约翰布朗的哀思,终于得以以“一个人”的方式纾解。

除了这条主线,让我感慨的是阿卜杜勒的印度同伴,这个冷幽默的角色从一开始就不情愿于这趟从印度到英国的“为殖民者献媚”的羞耻之旅,在他眼中领导世界的英帝国不过是“吃猪血”的“不文明之地”,他不想被“冻死”在罪恶异乡,他直言相告一个帝国站在最巅峰,意味着此去可见的也只有下坡路了。而他的死亦把全片基调从承载女王美好记忆的怀特岛的阳光,带向一片漫天飞雪下的无尽悲凉。片尾留给观众的伤感,在于我们看到的不止是一个女王的谢幕,和一个大国奏起的挽歌,而是两个普普通通惺惺相惜的灵魂的辞别。

本片从电影角度看不算是特别好的作品,对女王人格的过度美化如能克制些会更显真实客观,阿卜杜勒这一人物的平板也让故事失去厚度,但电影让我们看到“老去”这一无法避免的过程,我们都该为这注定的一种“凄凉”做好准备。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影评观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906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