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捍卫者影评观后感

时间:2019-05-15 09:36:03 网站:公文素材库

《捍卫者》是一部去年上映的电影,影片故事情节丰富曲折,画面震撼,纷繁复杂的剧情让人意犹未尽,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关于这部影片的讨论,一起来看看吧!

01

三种影片必看:硬科幻,环保片,纪录片。

《捍卫者》不属于以上三种,但一部优秀的剧情片是可以拍出纪录片的感觉的,尤其是这种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一开始我对“抗日片”也是拒绝的,但看过该片的预告片之后就觉得此片并不简单,可以一看。由于参与了该片的宣发活动,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放映结束的时候我很想站起来鼓掌,这种感动是真实的,印象里已经很久没看过这种走心,用心,无硬伤的国产片了。从布景到服装,每一个细节透露出“认真”,可谓非常考究,即使我没亲眼见过国军的军服,电影里的服装也足以令我信以为真。演员的演技更是没话说,我见到导演时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您调教演员真的很棒,没有一个角色是不必要的”。“用眼神演戏”,这是对一个演员很高的评价了,而该片中的每一个主角都做到了,男主角虽说情绪收的有点紧,但爆发起来相当有力度,演出了一个世家子弟,书生军官应有的士族气质。女主角本人跟电影中的角色还是比较接近的,也算是本色演出,毕竟是影后,又是量身定制,其在片中表现可想而知。我会给这个电影打8.5分,其中有0.5分是打给投资人的。我在想,为什么这么一部中小成本的电影反而拍的这么好,这应该跟影片的“初衷”有关,一部就没打算赚钱的电影,自然会更注重影片本身的品质,而不受很多商业炒作因素的影响,这样的电影会做的更踏实更纯粹,更接近人性,便更能打动人。我向导演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必须二选一,您会选择更高的评分?还是更高的票房?” 我觉得他回答的很好:只有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电影才更有意义。是啊,有多少观众曾饱受“抗日脑残片”的摧残,会以为打仗就如同儿戏一般,于是总叫嚣着战争;有多少人会以为游击队和民兵才是抗日主力,而忽视了国军几百万军人的牺牲,这不公平。

我一直在等豆瓣网给出这部电影的总评分,观后感写的晚了些,不知如今的豆瓣还是不是曾经那个豆瓣?有没有“变质”?但我知道好的电影就是好的电影,这并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影响,也不受任何人任何组织的影响,即使我没有参与宣发也一样会去电影院看它,也会给出一样的评分。这就是我所能表达的对英雄们的致敬。

02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日寇携军舰、重型火炮、重型炸弹等先进武器,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

日军海陆空三军已经将华东团团包围,但此时上海、江浙一带的工业力量还未能完成转移,能否牵制敌人保存国力,成为了抗争能否胜利的关键。

9月5日,日军集中30余艘军舰,掩护陆军向宝山发起猛攻。

奉命坚守宝山的98师第583团3营600人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抱与阵地共存亡之必死决心,一次次打退敌军疯狂进攻。

日军海陆空三军齐出,投放的燃烧弹在城中烧起了冲天大火,所有建筑化为瓦砾堆。

战至7日晨,日军以坦克开道突入城内,姚子青率全营官兵与敌巷战,打尽最后一颗子弹,至当日上午10时,除一人前夜受命突围向上级报告军情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姚子青和全营官兵壮烈殉国后,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于9月10日通电全国:“宝山之战, 姚子青全营与孤城并命,志气之壮,死事之烈,尤足以动天地而泣鬼神”。

事后估算,日军为占领宝山仅耗费弹药一项价值超过10万美元。

姚子青与600壮士与城偕亡的壮举让凶暴的日本人也不得不被中国勇士的精神折服。历史记载,日军进城后将死者尸体收殓掩埋,列队鸣枪致敬。

姚子青何许人也?

姚子青(1909-1937)广东平远县人,16岁考入黄埔六期。平时戴一副近视眼镜,像个文弱儒雅的书生,但打起仗来却是异常勇猛。

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姚子青在武汉告别了年轻的妻子和三个子女,率部开赴淞沪战场。临行前,姚子青嘱别夫人

"此去倘能生还,固属万幸,如有不测,亦勿悲戚,但好好抚养儿女,孝奉翁姑"。

图左真人,图右白恩饰

坚守到第4日晚,姚营4个连长阵亡了3个,9个排长战死6个。姚子青致电旅部:

"抱誓与敌皆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

打到这个时候,所有计划都没有了,姚子青的部队遵循的战术仅有一个——“我死了,连长接替我指挥,连长牺牲了,排长接替,排长死了,班长接替,班长死了,老兵接替。到时候不用请示报告,自动接替就行。”

鲸涛鳄浪撼危城,全仗吾曹抵死争。五百健儿齐殉国,中华何止一田横。

姚营的事迹曾被著名电影导演徐苏灵和蔡楚生翻拍成《孤军喋血》、《血战宝山城》两部电影,在国内及港澳南洋等地放映。

时隔七十多年,电影《捍卫者》再度揭开这段尘封的抗战历史,豆瓣评分目前稳定在7.8分。

这个成绩远远高出同期上映许多影片,包括你们所熟知的那些国庆档电影。

但相反的是它的排片。嗯,看这部电影需要特意抽出时间来长途跋涉找影院。

图片来源猫眼票房专业版10月17日的数据

尽管如此,《捍卫者》上座率依然保持绝对的领先。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上座率真的这么高,院线为什么不愿意增加排片。

首当其冲的一点是,因为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三无影片”——无名导演、无小鲜肉、无大投资。在流量为先的现在,这样一部电影注定被淹没在其他大制作的浪潮中。

其次,这部电影上映前的宣发也做得并不到位。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我没说,你可能都不知道这部电影。

那么这是一部被埋没了的神作?

当然不,起码在我看来《捍卫者》的剪辑,真的应该跟《天才枪手》好好学学。

除此,秉着客观的原则,我还得给这部电影挑挑刺。

剧情中,女医生的爱情线略显多余,破坏了整个战争的气氛和节奏。

制作上,可能因为资金缺乏,画面声音都显得稍微有些粗糙。

但这并不影响这是一部优秀的国产战争电影,我给它打3星,小成本鼓励3.5星。

现在的票房成绩不是他应该得到的。

姚子青在告别妻儿时说道:“丈夫许国,不必相送。”

没想到在空荡荡的电影院内,一语成谶。

03

喜欢看电影,但基本不写影评,电影需要消化,在这方面我的消化能力确实不强。但是看完《捍卫者》还是有些话想说。

在个人的概念里,国产影片,一是导演不玩票(开小差),二是编剧不崩盘(不要无视观众智商),基本上国人都会给个不错的分数(我们得承认自身的观影水平确实有待提高)。但是往往,就这两点都很难做到,所以,确实对国产影片有一种提心吊胆的担心之感,时常捏把汗。但是《捍卫者》两者都做到了,而且很好,导演很用力,编剧很认真,演员很给力,终于完成了一部作品,或者站在同等的制作水平(导演资源,演员阵容,制作经费)上,这可算一部佳作。

看这部电影,源于同事分享的一篇罗罔极写的文章《【二十二】之后,我们最该挽救它》(当然,对于电影【二十二】除了欣赏我也保留质疑),罗的文章写得很不错,里面内容相对丰富,相同的想法与观念不再赘述。

想说说关于我对战争的理解。

印象里战争进入我观念的宏大主题,是在阅读到有人总结说人类文明的三大永恒主题(宗教,战争,爱情)之后,战争这个词开始有了相对来说重要且深厚的概念。从上学开始不管是课本还是身边环境,都会高频的出现【日本鬼子】【打仗】【抗日战争】【侵华战争】等字眼以及情结(甚至在老家还存有当年的防御军事防空洞以及传言被乡人所杀之日本鬼子埋尸处)。在大学之前,囿于历史知识的局限以及个人的认识缺陷,确实对日本怀以仇恨,在大一第一学期的思想政治课堂上,老师组织我们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改变了我对日本,对战争的看法。

印象最深的是那句: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历史而不是仇恨。后来朋友来南京,我都会带他们去纪念馆,每一次的肃穆前往,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深刻的反思,我渐渐的放下了之前幼稚的仇恨而开始正视反思那段历史。

《捍卫者》讲的是淞沪会战中的宝山保卫战,关于姚子青以及其营600余名战士全部壮烈殉国的抗战史。他们的捍卫,有家仇,有国恨,有尊严,有使命。生活里,我们也有我们的捍卫,当然这与战争无关,我们工作,创业,都是为了捍卫,一场生存,一份责任,一个梦想,一次绽放。

那时的我们为什么会招致战争?为什么需要捍卫?这是我们记住历史时不能忘却的反思。弱小,是我们招致灾祸的重要原因,于国于家于公司都是如此,只有强大了自己才不至于招致侵犯,强大自己是最好的捍卫。这也是我为什么不【抵制日货】的基本思路,最好的抵制就是强大自己,在自己没有足够强大之前不要因为盲目抵制而杜绝了学习的机会。

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在参加完东京审判之后,法官梅汝璈曾这样说: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战争,对于生命个体而言都具有无以复加的灾难性,它足以摧残掉家国,尊严,人性,彷如一个黑洞,除了带来毁灭,依然是毁灭。甚至可以这么说在平凡的生命体面前,战争已经无所谓正义与否,它都是一场灾难。而仇恨只能衍生仇恨,如果一段历史的意义就是让我们记住一场仇恨,这历史未免解读得过于草率了,记住仇恨能带来什么呢?仇恨衍生仇恨进而再次衍生战争,这样的一个循环,带来的终究是互相毁灭。所以,站在曾经的战争灾难面前,我们需要记住那段历史,勿忘国耻,发愤图强,捍卫家国不被侵犯,与此同时,一定要放下仇恨,因为化解仇恨的唯一办法就是放下仇恨。只有放下了,才是可持续的开放与发展。

战争之外,《捍卫者》与之前的《敦刻尔克》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在战争里发现人,表现人。两部电影里,我们都看到了人对死亡和对战争的恐惧,跟荧屏上那些抗日神剧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对观众以及历史的基本尊重与审视。《捍卫者》里既有由尿裤子到【有种】扛炸药包的清晰转变,也有【敌不退我不退】的浩然慷慨;《敦刻尔克》里有急于求生的【战败者】,有被战争创伤后的精神崩塌,也有浴血奋战的空中之师。或胆怯,或自私,或英勇,或无畏,人性的真实与复杂把你带入情境,终于让战争于你不再是一个词汇概念,而是一场可以身临其境的重大事件,通过电影的视听语言,你可以感知到战争带给你的恐惧,刺探,震撼,以及觉醒。一部战争电影的基本要义应该是要让我们去认识战争,而不是渲染某种类似于仇恨的情绪。(关于人性的表达,李大成与曹素君的线路也是很精妙的一笔,人性,欲望,尊重,爱意都表现得那么的自然纯粹却动人心弦,因为罗的文章里面有叙述,这里一笔带过)

诺兰说电影对于他最大的魅力就是导演对电影的控制。是的,这种控制性是电影成为艺术表达的重要因素,要做到控制,首先要做到了解,了解你想要什么,想传达什么,进而才可以实现想控制什么。从这样的逻辑里面,你可以解读导演的思想表达,就像观摩一幅名画或者阅读一部名著,你能感受到思想的力量与艺术的光芒。

最后,我想说个细节,电影院的海报栏里,捍卫者的最中间部分是一个刻有【国泰民安】的牌楼(网络上没有找到这张海报),捍卫者们正对着它,我想着,或许电影所传达的真正捍卫,就是捍卫一份可持续的【国泰民安】吧。这来得既实在又具有超越单纯展现战争的高度。海报的宣传语写的是【丈夫许国,不必相送】,很自然地联想起江水边,姚子青离开妻儿的场面,他的眼神望向前方充满保家卫国的荣光,他的步伐坚定散发着【誓与宝山共存亡】的豪壮,他留下的背影伟大温暖亦如绝笔信落笔时的的坚决。【倘若殉国,勿需悲戚】,掷地有声,回响不绝,向英雄们致敬。

04

如果光从电影的角度评价,影片确实没有高票房的战狼2、敦刻尔克好看,导演太想求大而全面面俱到,反而缺乏重点、而细节又不经得住推敲(姚子青走出指挥部头也不回往后扔手榴弹那画面,找死没死成么;日军进攻都不找隐蔽成排上当靶子么,实际中国战场的伤亡比例远低于国共军队),大场面不及集结号,巷战还不如金陵十三钗。

好了,说了这么多不是,但瑕不掩瑜,捍卫者仍是一部值得观看、特别是值得让青少年集体观看的国产影片,很可惜,我去看那场,观众几乎难得一见的全是中年大叔,那些小时候估计都打过架的;现在的小孩,特别是城市的,估计没几个打过架,真要上阵拼刺刀,很难想象,战狼2那种子弹总打不着所以才那么多YY。不过,现代战争已不需要短刀相见,先进武器一轮轰,干不过就投降吧,宁死不屈拼到底?可能被当成恐怖分子。

影片的一个很大价值在于忠于史实,展现了国军正面抵抗日军的惨烈,主要是武器不如人、打法不如人,节节败退不可避免,谁上都一样;虽然解放战争解放军也是秋风扫落叶一般,但真和日军拼,不好说,反正日军对英美军时也不弱。不服气就看看今天的国足吧,十几亿人口,连叙利亚都打不过。正面战场,你死我活,不成功便成仁,那需要多大的信仰和情怀?!大多数所谓的逃跑只是一种撤退,游击战就最典型,我就偷袭你,打不过就跑,有啥不好意思的;但千万不要诋毁正面抵抗的国军,尤其是那类以身殉国的将士,影片中的姚子青只是无数烈士中的一个。

向抵御外族侵略中英勇殉国的烈士致敬!

05

根据1937年宝山守卫战改编。

有的电影,已经没有办法只当做电影。

本来已经决定不去看太暴力血腥的题材,今年却不知怎么,看了好几部战争片,钢锯岭、敦刻尔克,都是基于史实,但看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往事,触动还是更强烈。

屏幕上的他们在浴血奋战,屏幕外我的手边还放着冰激凌——有种无法忽视的内疚感,忍不住想那段苦难深重的岁月对我们现在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即使买的是不可退的电影票,也不止一次升起不看的念头,仿佛坐过山车一样,一部分的“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去受这份罪——结果这部电影带来的冲击远胜过山车,仅仅一个开头,就忍不住落泪;只要稍稍想到那段岁月前后不知多少类似的事,就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

影片结束后,看到外面的繁华与和平,感觉仿佛是场幻影,或者只是这些鲜血与瓦砾的间奏曲。

碎碎念了这些,其实并不知道想说什么,只知道很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大哭一场。

喜欢那个女学生的情节,点到为止,处理得干净利落。当她死去时,不禁想起有人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毁灭给人看。(P.S.女学生洗浴着装的片段,那是赴死前的“正衣冠”啊)

出演姚营长的演员,演得既有书卷气,眉眼间又带着一股冰冷狠决,非常有魅力。最后看姚营长真人的遗照,倒是只觉温和。

看到有人说这部片子情节“老套”,回想起来确实有点,但觉得这样反而正好:这是一个早知结局的故事,用这样朴实到连过程都可以猜中的讲述方式,反而更加突出它承载的其它东西。

最后姚子青仿佛可以逃生,却留下来殉城,我第一个念头是觉得太过“浪费”,但人活着绝不是为了生存本身,这样的选择,得失之间,也难说得很……

影片有很多次正面展现战场,各种炮火枪声,打仗的间隙却格外安静,姚营长这个角色本身就特别安静,这动静之间,显得那些不对战的时间有种特殊的质感。

如果说对这部电影有什么不满,那就是中间日记的字幕实在太仓促,每次都不够从头读一边。

反复出现的跪拜宗祠的镜头,看了有种说不清楚的感触。一边是乡土、文化、传承,另一边是战乱、杀戮、死亡,姚子青行礼那一幕,仿佛另一个版本的岳飞受字。

后半部有一场动员,那些话平时听了实在是“假大空”,但在那时那地,却是再真不过再适合不过了……

又,这好像是我第一次看到专门讲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

——“职等誓本与敌偕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惟孤城无援,日久难支,恐人城俱亡,与大局无补,仍恳速援解围。”姚子青9月5日电报

1937年9月6日上午10时姚子青身死、宝山城陷落。

捍卫者,捍卫的不只是国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捍卫者影评观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924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