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电影海滩的一天影评观后感

时间:2019-05-15 09:36:21 网站:公文素材库

《海滩的一天》是一部来自台湾的老电影,影片故事情节丰富曲折,纷繁复杂的剧情让人意犹未尽,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关于这部影片的讨论,一起来看看吧!

01

杨德昌是我最喜欢的导演。在个人观影体验上,中外导演都算在内,他在我心中排第一位。而且他已经逝世,地位永恒,不可撼动。

从他第一部长片开始,杨德昌就致力于揭示城市生活和现代工业化社会如何摧毁人类脆弱的感情从而把一生的幸福埋葬。《海滩的一天》第一次看时是VCD画质,光线暗,人物模糊,看完也完全不记得了。这次看这个中影修复版,像看新的影片一样,长达近170分钟的电影,丝毫不会走神,也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实在太震惊了。这么简单的一个内核,讲的如此丰富,立体,真是大师手笔,典型的杨德昌风格。

这是杨德昌的第一部长片,他36岁,可谓出手不凡。无论是如此复杂的叙事结构还是人物造型设计,服装和色彩,都考虑的非常周详,非常成熟,从第一部起,每一部都是同样的高水准。像读一部长篇小说,杨德昌娴熟的运镜,在回忆与现实中穿梭自如,海滩一天的思索引出青春的十年的迷惘与清醒,咖啡厅倾谈的半天推进到婚后的时代的挣扎与成长,那个十年前伸过来点烟的打火机,点燃了十年后的烟。还有最后悬而未决的漂亮结尾,结构堪称完美。

故事发生在一九八零年代,台湾工业方兴未艾,各种思潮涌动的时代,也是对岸的中国各种思潮涌动的时代,年轻人聚在一起跳舞唱歌,彻夜谈论哲学,思考人类命运--这样的时代,如同文艺复兴,人类群星闪耀时一样,一去不复返了。那时候的杨德昌,侯孝贤,柯一正,无论思想,技术和理论都成熟了,满怀热情投入台湾电影事业,那个阶段也产生了很多不错的电影,堪称黄金时代,那是个艺术的年代,投资让杨德昌可以用法国电影的手法,从容(缓慢)的用那么多看似闲笔的长镜头讲这么一个平平无奇的故事。而那个时代的人们,热爱这样的电影,他们是合格的观众,对得起这样的导演。

同为人类,我们却遭逢这样一个浅薄无知,喧哗浮躁的时代,真是倒霉,但又能奈何呢?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海滩的一天》像《冰风暴》一样,选择新旧时代的交汇点,用几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将一个时代剖开给人看,这个技能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一一》里都运用的非常娴熟。它主要讲了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冲破封建藩篱追求自由和幸福人生的人,并没有比顺从家长威严唯唯诺诺郁郁终生的人,过得更好。因为他们成长在旧的时代不甘心重复上一代的人生,但又没有在旧时代习得处理爱情与生活危机的能力,走了很长一段弯路,终于越过难关,成为新时代的开启者。在海滩的那天,佳丽终于明白这个道理,她的哥哥佳森也明白了,但明白的时候,他已经不久于人世。

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大学生,不愿服从父母之命,私奔去大城市和自己大学时期的恋人一起,两人一起拼搏,慢慢的生活越来越好,可工作也越来越忙,二人的沟通越来越少,婚姻出现问题。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甚至有点俗套的故事,杨德昌却能把它处理的异常丰富。杨德昌的电影里总有一个一直保持着纯真的成人角色,《牯岭街》里是Honey,《一一》里是简南俊,这部戏里是张艾嘉演的佳丽。因为现代工业社会对人的要求就是抹杀纯真,所以保持赤子之心的人多多少少都是边缘人,且会比较失败。佳丽两次去求助哥哥,向他问爱情与人生的感想,佳森选择了接受命运,强迫自己过心如死灰的生活(可就连死板的父亲都会忙里偷闲和护士调情)他惨淡的说:别人都说我成熟了很多,我现在开始懂得欣赏生活里一些小的惊喜,比如听到一首好听的曲子或者看到一段不错的话。佳丽问他:你快乐吗?他答不上来,因为他不知道快乐是什么,但他两次暗示妹妹要追随自己的内心,尽管他看到妹妹自主选择的生活并不如意仍然想她可以继续跟随自己的内心,探索下去。自然而然的,因为他的压抑与自我放逐,肝癌随之而来,他生命早早的逝去了,也许有人觉得他临死前那段独白过于文艺,但那非常符合他的人物设定,而且在那个时期年轻人的确是这样讲话的,就连琼瑶小说里都有不少的文艺腔调。我从不嘲笑这个,我觉得过一种文艺的生活应该是每个人活着的最终目的,但很不幸,我如今生活在一个低俗大比拼的时代。大家比着看谁底线低,看谁嘲笑高雅的笑声最大。

在他电影里,杨德昌是个非常尊重女性的人,《牯岭街》里他对小明非常同情,《独立时代》里那个近乎完美的琪琪。这部戏里女角最多,每一个人他都很欣赏,每一种生活他都没有做价值的判断,而且,最终所有的女人都成长了,完善了自己缺失的关于爱情与自我的教育,佳丽开启了自己的事业,欣欣和小男友分手,把私生女接过来,勇敢的开始独立的人生。一生都耗在旧时代的男尊女卑里的佳丽的妈妈言语不多,却两次或明或暗,给佳丽创造了成长的机会。反而是男性在这部戏里基本是以负面由始而终的,佳森唯唯诺诺没有反抗旧时代的勇气,阿才投机钻营既无才也无德,德伟毫无主见只会回避问题。女人都在成长而男人都在堕落--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事实,也是男权社会的事实,即便现在也没有太大的改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戏里的胡茵梦,她那兼具古典与西洋,风流与文艺的美,真是遮挡不住的爆破而出,令人窒息。这部戏里她是配角,但短短的几段戏,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美的让人目瞪口呆。

这部电影探索的问题,如今仍未有答案,人类社会越发展,竞争和生存的压力也越大,如何平衡长期和短期,如何处理婚姻与事业,至今仍是每个男人女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是现在我们很少看到在电影里花这么多功夫探索的了。这么多年来杨德昌一直都是我最热爱的导演,他最惊人的本领是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就是悲剧,这话人人都能说,但能把它非常具体的说清楚的,除了杨德昌我没见过第二个,像《牯岭街》《一一》这样的史诗,营造一个那样的环境,社会的文化的自然的,是上帝的工作。把一个庸常的内核剖开让人见到它的复杂,这不就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本质么?而在一个庸常的命运之下,把人生玩出花来则是人生的本质。

我至今都记得得知杨德昌去世的消息,我感到悲伤难过,是我第一次感到一个和我毫不相关,素未谋面的人死了时的空虚,好像自己的某一部分也被带走了,那种感觉持续了好多天。直到如今也还是觉得惋惜,天妒英才,真正的大师离世了,留下一堆垃圾导演来糟蹋钱,浪费时间,继续恶心观众

02

学生时期的胡因梦一头长发,趴在琴键上,和着音乐与嘉森跳双人舞。这是相当适合她的装扮,就像我们读书时恋慕的女孩儿,长发飘飘,仿佛一缕飘忽的落雪风一吹就化了。与佳莉(张艾嘉)再偶遇时胡因梦则拢起长发,目光变得悠远飘荡,你仿佛看到她的忧伤,可你不知她为何忧虑,又仿佛只是淡然的远眺,无知无觉,似是雾气蒙蒙。 

一直觉得张艾嘉不够美,然而片子看下来却爱极了她的眼神。常是隐忍而克制,是沉默的囚笼。可是对上那双杏眼又觉得她仿若含着一滴天真的泪珠,几欲碎裂,就这么向你望来,让你躲藏不得。 

少女时期的佳莉——及肩短发,一边用卡子别着,总是穿着校服,有那么一点羞涩,一点不甘。 

结婚之后的佳莉——长发垂着,齐齐的刘海搭在额头上,露着眉,清丽极了。之后她烫了一头细密的小波浪,蓬松着散开来,像是森林舒展,枝叶茂密。 

和谭蔚青相遇的佳莉——微卷短发,干练西装,脸上流淌着隐约的时间。那滴欲碎水珠隐入眼眸,但细细看仍有那么一丝明媚。 

二 

佳莉像太多女孩子,懵懵懂懂着。生活在父权压制的家庭里,严肃刻板的父亲,表情清淡寡言沉默的母亲。家里开医馆,住着日式木居,狭长的走廊,透着光的屏风。父亲与医馆的护士偷情,母亲狠狠地杂碎一个杯子,将护士赶走。而父亲从始至终都是那样面无表情。 

哥哥和妹妹都受到了来自父亲的阻力,为她们安排婚姻,安排未来的路。哥哥选择了相信,他离开了初恋女友谭蔚青(胡因梦),结婚生子。妹妹一次次找蔚青,她闭门不见,最后只得到了她离开的消息。 

谭蔚青在多年后对佳莉说:(当初)我见了你,又能改变什么? 

是啊,佳莉只是执拗的想见到蔚青,见一面成为她的某种执念,而蔚青则连接了她最纯粹的时光。那会儿她是羞涩的(如篮球场一幕),带着对于将来的热望,无忧无虑,没有家庭的牵绊,没有婚姻的挣扎,看不见未来也不需要看见,很是欢悦。 

同样面对父亲的专制,她和哥哥有了第一次恳谈。 

林佳森反问妹妹道:你先告诉我,什么叫快乐。你也是大学毕业生,你应该知道快乐是什么? 

之后佳莉选择了离家出走投奔男友。雨夜离家这个片段拍得极好。空荡的屋子闪着诡秘的影子,晃动着,不安又雀跃。背着包的影子映在屏风上,越来越大,占据了几乎整个屏风,复又消失。母亲突然惊醒坐起,沉了半晌,转身看了眼熟睡的丈夫,又略略探起身子,终是没有追上。不舍又执着。 

之后是杨德昌导演擅长描写的婚姻生活。丈夫德伟成了总经理后走向了一个与佳莉全然不同的世界,面对转型的时代,激烈的商品社会,陀螺般的旋转。而佳莉则做了全职主妇,采购,做饭,学插花,坐在桌前一次次等丈夫归来。深深的不安全感在两人中间阻隔。于是争吵,误会,冷战,一切可以想到的庸俗的、卑琐的生活琐碎,引向了一个开放的情节——警察找到佳莉让她辨认海滩上丈夫的物品,没有人知道德伟是不是葬身大海。 

影片佳莉和哥哥有过两次谈话,上文提到的离家出走前视为其一,其二是“海滩的一天”之后。 

哥哥说:“不要太盲目相信一个人…我随着他,随着这一切都被时间所遗忘了…我最大的意图是希望你能完全的信任你自己和用自己的方式做一个选择 

选择。是的,选择。 

佳莉其实很是懵懂,对于恋爱、婚姻、日常生活,明明天真却无知无觉。她总是能顺应自己的想法作抉择,一次是摆脱家庭对于个人命运的掌控,一次是看清了自己的婚姻中两个个体的挣扎。而嘉森却是截然相反。他比佳莉更懂生活,懂得太多无奈,因而总觉得做出什么选择都无分别,娶父亲认可的妻也好,留在家乡医馆也好,他说是因为“相信一个人”(父亲),其实他只是不信任自己而已。 

然而说到底都是各自的选择。 

两次选择让佳莉蜕变。如果说离家出走只是简单的少年心情,那么“海滩的一天”彻底割裂了她与过。佳莉对于生活总有着深切的不安,父母一辈的压抑,哥哥年少感情的脆弱,对于急速发展的世界的恐惧(这也部分导致了其婚后的不安),对于婚姻的紧张感……她的不安是普遍的。商品社会下好像任何坚固的纽带都那么易碎,说到底只能信任自己,横冲直撞跌跌撞撞的。 

三、 

影片拍摄时期正是台湾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而佳莉,从依赖兄长(也包括兄长的女友),依赖朋友,依赖丈夫,最后自己踏入社会依赖自己,可以说是一个女性成长史,这个成长并不波澜壮阔,而是充满了生活的琐碎,更真实。 

杨德昌最关心的问题是“一部作品是不是真的”。所谓真,就是真诚,一种真诚的对于生命的感受,真诚的真实的把它拍下来。所以整个影片里没有特别激烈的情感,没有不死不休的纠葛,甚至你感受不到深情,总是含蓄的平缓的,就像是最真实的生活。轰轰烈烈会遮蔽味觉,在琐碎中推进是杨德昌电影的滋味。 

影片中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配角们。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都市群像。穿着白大褂的父亲,母亲总是一丝不苟盘起头发,面容苦涩甚至没有一句台词的嘉森妻子,坐在桌前微微低头的孩子,很从容在这个社会中游曳的阿财等等。 

很喜欢欣欣。她身上有种飞蛾扑火的热烈,看似洒脱的游走在爱情中,反而不如佳莉理智。在阿财父亲留下的空荡凌乱的房子里,她走向一间空屋,凝神转身,冲阿财一笑,那眉眼妖美,柔光微闪。 后来与男人分手,独自带着孩子,一个人逛超市,有着一个小七岁的男友。她爽利地忙着摄影棚的事情,说起男友,她凑近佳莉,一样的笑着。 

从中可以看出杨德昌对于配角们的把握,对于群像的塑造,这贯穿了他之后的拍摄,也是其创作落脚点。执着于表现群像,正是通过群像铺展开一个真实的社会图景,这其中有小城镇(乡镇)的没落陈旧,父辈日式的小屋影影绰绰,孩子们却在都市的灼热中眩晕。 

四、 

同样巧妙的是影片的开头。旅欧钢琴家谭蔚青与林佳莉的相遇,借由两个女人的一场对话,切入回忆,有双方的回忆,佳莉视角下的叙述,叙述中又夹杂着回忆。多重视点和意识流的运用很巧妙的打散了平淡琐碎的故事,好像是一个女人的呓语,她喃喃地诉说、质疑、自我分析。城市与乡村,回忆与当下,海滩与城市这种种对照交织勾勒出一幅7080年代台湾景象。 

杨德昌是敏锐的,譬如对于台湾都市人的心理刻画,然而却也怀着温柔。他的电影总爱有个柔软的结尾,《海滩的一天》里病中醒来的嘉森回忆他的生活有种细腻的通透,像《一一》结尾洋洋那一段话,带着点说教意味,像是导演的独白。 

“我想,这一定是下午两点多的阳光吧,它让我不觉得这是冬天,反而像极了阳光普照的春天,我好像听到鸟叫的声音。世界似乎在我身边苏醒过来,我渴望重新认识我周围的一切。这是多么强烈的矛盾,周围的一切冰冷,而我的心脏却仍然这么热烈地跳动着,到底是哪种力量,然它在这个冰冷的世界这么卖力地工作着……不过,我已经够幸福了,不是吗? 能拥有这么渺小的生命这么久,已经是值得庆幸的奇迹了。” 

而导演正是借由电影让自己渺小的生命绵延,何尝不是另一个奇迹呢。

03

因为一直搜索的是"海滩的一天",所以我总不明白为啥我找不到这老杨的处女作,直到很后来才发现,原来我应该搜索繁体字。

只是没想到,在将近三个钟头缓慢的镜头推拉中,83年,我出生的那年,老杨已经把它之后想说的一切东西都概括在内。如果在观影上有同频带上的共振,那么杨德昌在之后枯岭街麻将独立时代一一中所有能震动我的地方,都在<海滩>里震了一遍。台北还是那个我们没有去过今后也没什么意愿想去的地方,然而中国都市的进程相似得让人觉得可怕,60年的台北,80年的北京,00年的上海,我们可以看不到,但想象能匹及的地方却只有那么几个。

那时候的杨德昌,和现在的我一样,对中产阶级家庭的情感感到悲观。佳莉小时候看到听到的一切,我们年少时也看到或者听到过,不同的是有些家庭已然被时代的浪涛所撕碎,而我们的家庭还苟且地挺了过来。有时候,还没有怎么奋斗的我们就觉得奋斗是个悖论了——扶着醉醺醺的父亲回家,眼睁睁地看着母亲把玻璃杯砸在地上,这是为了打拼么?我想老杨,不,小杨,是试图在讲他自己的故事,不幸的是,这也是我们经历过的事实。以至于小杨一边把张艾嘉忧郁的面庞和落日余晖叠加在一个镜头里,一边冷冷地注视着看不到的尸体,一边"哇操"。他还小,所以他的镜头里充满了不屑与不解,直到20年后的<一一>才宣告成熟。

突然觉得自己也像佳莉一样糊里糊涂地考了托福申请美帝,或者说,在<独立时代>里重复了一遍的"这世界所有人都等着别人去教他"。我想起了GiGi,那个杨虚构出来的完美女人,却被所有人无端地扣上虚伪的大帽,接着就是阿财亦步亦趋地告劝佳莉,"其实所有的结果对你来说都是一样",佳森则"渴望重新认识周围的一切",佳莉却在海滩的一天后终于成为了成熟的妇人。

这些都是痛苦的,貌似无意义的,必须成熟的,无论是憧憬与理想还是游走的幸福,都会被时代的变迁所吞噬。我们满心欢喜地构建起一座座宏伟的现代都市,自己的神经却被都市里充满节奏感的钢蹦所悄然碾碎。那年杨德昌和我都是本命年,<海滩>里还像一个大搓男的吴念真刚好而立出头,二十年后,他终于不再满怀激情却无比痛心地对剧中的老情人说:

我考上电机系,我爸很开心,我妈很开心,你也很开心。而我呢?我反而是最悲哀的人。

04

总是奇怪杨德昌的电影怎么可以讲这么多东西,短短3个小时可以讲完人的一辈子;总是期待电影里的每个人替导演讲出人生的哲理,好回答我自己的疑问,但是分明那些话里包含着迷茫,包含着无奈。从片子里的每个人口中讲出的仿佛都是身边发生的故事,都是我们日思夜想,盘旋在脑中,踟蹰着,思考着的问题。婚姻,信任,诱惑,电影中的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分崩离析的“我”,组装起来就成了你,我,他。

人,太信任一个人会怎么样,会失去,会得到。得得失失都是再正常的事,太在意得失,是永远不会前进的,这不是关键,我觉得关键是人要做出自己的选择,选择之后不要后悔,这样,风风雨雨多少年后,你还能自信地面对生活。个人觉得佳莉的生活其实并不是很糟,电影里每个人的生活其实都是很糟的。不会说佳莉若是早年在婚姻上听从父亲的安排,就一定会好到哪里去,个人觉得她和德伟的婚姻不是错误的,(婚姻本就是错误——非诚勿扰)。快乐是什么,很难定义,家森的一句反问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回答的问题。个人觉得活着的每一天都对生活报着期待,希望,那就是最大的快乐。家森早年过于信任父亲,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他全盘接受,到头来家道还是中落了,不是说不该听从父命,就是最后杨德昌搞出一个因为听从父命之后,家森的结局相当之好,我也不会惊讶。或者导演的本意就是分两条线,起点不一样,但是两条线到中途却同时交汇在了不快乐(佳莉和家森的第二次谈话)。之后两条线又分开了,但是最后再次相交了,相交在了快乐,暂且叫“快乐”吧,或者叫它作领悟好了,这个比较中性。

佳莉走在阳光中,自信而美丽,家森躺在病床上,感受到人最初的触觉,仿佛这个世界焕然一新一样。真正就像他说的,就是从最小的事物中也可以寻到生命的惊喜,一封好友的来信,一首动听的好歌``````个人认为她们兄妹的区别在于,一个理解了生活,缺没有勇气去选择生活;一个却相反,有勇气去选择自己的生活,但是她没有完全理解生活的含义,没有理解选择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毕竟没有一个人会回答她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每个人都要自己回答自己的问题,重要真的不是选择之后怎么怎么样,重要的是自己选择。

或许生活本就无奈,有时候好像一个人要挑战整个世界,再好的生活最终还是会走向混乱,或许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吧,重要的是从这个混沌中领悟到而已,或许生活就只是学会领悟而已,其他真的没有什么了```````匆匆收笔

06

生命中有许许多多的一天,有难以忘怀的,有不堪回首的;有欣喜若狂的,也有五雷轰顶的;有灿烂辉煌的,更有平庸无聊的。这许多激动的和不激动的,高兴和不高兴的,无聊和不无聊的日子就构成了我们的生活。

去看《海滩的一天》,理由实在太多。因为导演是杨德昌,因为主演是张艾嘉和胡茵梦,因为摄影是杜可风。知道杨德昌不是因为他的电影,而是因为他是蔡琴的前夫,更是因为他那荒谬的“无性婚姻”的提法哄了蔡琴整整十年。

影片是八十年代初拍的,张艾嘉和胡茵梦都年轻得让人认不出。胡茵梦那时着实是楚楚动人,难怪可以迷倒李敖这种大色狼。张艾嘉就显得嫩了许多,一出场完全是张娃娃脸,乍一看我差点笑出声来。

言归正传,说说《海滩的一天》。故事情节其实简单而老套,一个冲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恋爱和幸福的女子,一个和丈夫同甘共苦、从不谙世事的小女生成长为生活闲适的富家太太的女子,最终因为丈夫的移情别恋和不幸的婚姻而变成了一个独立且成功的女人。

实在不知道杨德昌想表现什么。女人应该自立,不要过于依附男人?还是男人终究是要去找别的女人的,所以女人要学会适应这些?我想杨德昌自己也不明白,婚姻的基础到底是什么?或者说美满的婚姻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

片中的男主角德伟实在是个值得同情的男人。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稳定的工作?高额的月薪?美丽的情人?还是同甘共苦的发妻?他或许曾经幸福过,那时他和佳莉恋爱,他和佳莉共同为营造一个爱的小巢而努力工作,他对幸福生活充满了向往。而现在,他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他对出现的所有问题的唯一态度就是逃避,所以最终导演干脆让他彻底消失,死了还是失踪了,无人知晓,连他的妻子佳莉在海滩上坐了一天,在谜底即将揭晓的最后一刻也选择了离开,选择了过自己的生活。

片中的男配角佳莉的兄长佳森更是个值得同情的男人。他与青青相爱,却听从父母之命娶了别的女子。佳莉离家出走那晚与他长谈,问:“你幸福吗?”佳森反问:“你也受过这么多年教育,你告诉我,什么是幸福?”佳森的生活在影片里被描述得如同机器一般,一切程序都是机器的主人—佳森的父亲—事先编写好的。主人病逝后,这架机器也开始生锈了,无法正常运转,最后终于也病逝了。

说来说去,两位女性角色倒是令人钦佩。青青依然单身,却成了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佳莉婚姻不幸,却成了女强人。我猜想在杨德昌的眼里,事业型的女人才能最终把握自己的生活。佳莉的母亲和佳森的妻子都是贤妻良母型的全职主妇,佳莉也曾经是,但最后都过得不幸福。只是,我不禁要问,事业型的女子就能过上幸福生活吗?幸福的婚姻生活到底存在不存在?

杨德昌不知道。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电影海滩的一天影评观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9267.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