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影评观后感

时间:2019-05-15 09:36:31 网站:公文素材库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是一部来自英国的传记类电影,影片画面精致,剧情丰富精彩,寓意深刻,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也是各有不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网友们到底是怎么说的吧!

01

“曝光”“混乱”是17年之后到现在整个网络和生活镌刻在脑海里的,不仅仅是娱乐圈,还有自己的私生活,自己在学校到单位的过度阶段,人际关系的挖掘。片中男孩儿的一颦一笑,却让角落里的双眼,看到了一种“隐秘的天真”,维尼的作者,作为父亲的他,倒是像一种面对生活的“怯懦”,被伤害过的人又怎么不会有诟病,母亲应该就是一种“表面的光鲜了”,面对同事,面对朋友时,不会回想的无忧无虑的一面,而奶妈,折翼的天使一样,静静地守护着我们的童心,算是一个人的自娱自乐吧,这种对影片的解读。

但是,她真的更像个合格的母亲啊。

只是在我们伤害她的时候,她也有逃走远离的权利。我们生来孤独,却不应该在死后庆幸,“没有负担地离开,真好啊。”这样的人生,真的会很无趣吧。导演用简洁明朗的画面切换,演绎了一出,美好的“童话”,情节方面的不足,也就拍着胸口地泯然一笑吧。

02

创作的成果永不如那段快乐的过程来的重要。父亲在儿子的陪伴下渐渐剥离战争后遗症的精神折磨,父子一同塑造着童年带着童趣的故事,彼此自然流露出来的幸福是一切的功成名就金钱地位都不能取代的。当某一天这些私有的事物突然家喻户晓却让整个童年变得不再美好,在向全世界曝光的那一刻随之而来的是成长的伤痛,一点点累加堆积成了内心的怨恨。想要尽早的逃离,于是战争就在眼前,离别的那一刻无数的积怨倾泻而出,但这短暂的逃离是要远赴战场,能不能活命不可预知。当“死神”寄来“死亡通知”时,父亲老泪纵横,母亲哭诉父亲的残忍。时光闪回里都是儿子童年和离别时愤懑抗拒的回忆,那段美好旧时光却被这样的阴霾遮盖,还好只是上帝的一个小小的玩笑,“失踪”的儿子在那个月夜里回来了,父亲母亲喜极而泣,终于大家都回到了家的地方,那个战前战后从未改变的温暖的家,有着爱自己的父母和那个写着自己的故事。(诺给了比利童年里无限的关爱,即使在离开后依然保存着比利童年里关于维尼的故事与回忆)(这片有些戳泪点,太扎心了!)

03

伦敦以东有一个农场,农场的边上有一个百亩森林,4岁的米恩和他最亲的保姆Olive跟平时一样,在一棵估计有上百年岁数的大树下玩耍。

这个时候有一男一女面容惊讶地走到他们的跟前,彼此细声说:“蓝色毛线衫、金色的头发、穿着围裙的保姆,孩子正爬在大树上……这简直像从书里走出来似的,一摸一样!”

这两个陌生人来到了米恩的森林,像游客进了动物园一样盯着米恩和Olive看。他们自报家门,说自己是泰晤士报的记者,想采访《小熊维尼》的主人克里斯托弗·罗宾,也就是眼前这位身穿蓝色毛线衫的金发小男孩。

米恩永远不会知道,这两个人是他命运改变的开始,他也不知道从那一天起,他要接受无数的采访、广告、粉丝见面会;更不能知道他将不再像以前一样从容地、忘记时间地在这片森林玩耍。

米恩,正是《小熊维尼》系列故事里的那个男孩“克里斯托弗·罗宾”,他就是故事的原型,而故事也是原原本本还原他的生活、他的玩伴、他脑海里的想象。但米恩却因为《小熊维尼》的问世,从此讨厌这只熊。

这只熊是米恩的妈妈在他一岁的时候买给他的生日礼物,是一个毛茸茸四肢可以转动的玩偶。米恩从会走路开始,无论去哪都会带着小熊。

米恩的爸爸艾伦是一个有名的作家,但是在参加完一战之后得了创伤后遗症(PTSD),一个气球破了也能让他瞬间瘫痪。他很想写一部反战的作品,认为回到乡下可以帮助他思考,于是就在米恩3岁的时候,举家搬到了伦敦以东的一个农场生活。

父亲艾伦不懂得如何跟儿子相处,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妻子和保姆照看,米恩对父亲非常敬畏,甚至有点恐惧。他最常对父亲说的就是Sorry!

有一回,母亲和保姆不约而同离开了家,父子两被迫单独相处了两个星期,而就是在这两个星期里,小熊维尼的故事出现了。

米恩的家附近有个森林,有河水,有山。他每天都带着他的玩伴小熊,以及他的父亲一起到树林里玩耍。一个孩子和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大人在这天然的环境里玩到了一起,父亲艾伦出于作家的本能,在这个过程中挖掘了儿子和小熊之间的故事。

艾伦会跟米恩提出很多想法,比如给小熊起名为“维尼” Winnie the Pooh,还为小熊找了一个“家”,安上一扇蓝色的门。

起初只是他们父子两玩,后来父亲找来了插画师,一边玩一边画。

直到泰晤士报的记者出现在米恩的百亩森林时,他才明白,他和父亲,以及小熊维尼玩耍的经历,被写下来了,被画出来了,还出书了。而他自己成了明星,在各个地方都有无数的粉丝,他成了世界上最让人羡慕的男孩“克里斯托弗”。

《小熊维尼》系列“火”了之后,父亲再也没有和米恩去森林里玩耍,米恩的生活也被排满各种采访、粉丝见面会、广告等等。原本只属于他一个人的小熊维尼成为了全世界小朋友共享的玩具,他在森林玩耍的回忆变成了大众共享的故事。

后来,米恩长大了,二战来了,他去当兵了。

在出发上战场之前,他对父亲说:

“那只熊毁了我的童年。我不会从《小熊维尼》的营收中拿一分钱,因为一旦我拿了,就代表我接受了成为克里斯托弗·罗宾,那不是真正的我。”

原来,克里斯托弗进了寄宿学校之后,只要有人发现他就是《小熊维尼》里的克里斯托弗·罗宾,就会打他、欺负他,求学的生涯中他不断地因为这只熊而承受校园霸凌。

他一直活在父亲给他的光环下,无从选择,被迫成为克里斯托弗,也找不到真正的自己,而童年唯一的美好也被放在了聚光灯下,那曾经是私人的、纯碎的经历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他成了商业的棋子,而那些和父母相处的时光成为了摇钱树。他感到愤怒。

成年后的米恩,似乎一直竭力要摆脱和《小熊维尼》有关的一切。他离开了父母,和妻子在另一个城市开了一家书店,自父亲去世后的15年间,只和母亲见过一次面,后来母亲也去世了。

米恩不想再保留小熊维尼原型的玩偶,于是寄到了纽约的出版商那,由他们负责联系博物馆展出(至今仍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儿童区展示)。

小熊维尼和朋友们的原型(左起:袋鼠妈妈、小熊维尼、伊欧、小猪、跳跳虎)于2015年被翻新

米恩的父亲为了这个被战争毁坏得满目疮痍的世界,倾注了他自己所有的温暖,在小熊维尼的故事里写出了好多暖心的话,却无法分出一点温暖自己的儿子。

他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下了儿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想要送给他一个完美的童年;却没有想到给孩子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痛苦。

米恩在参加二战参军的时候,军营中很多人都提到了小熊维尼的故事给他们带来的鼓励,甚至在漆黑的夜里哼起小熊维尼的歌,互相打气。那一刻,他终于理解“那只熊”的价值。

只可惜,横在米恩和他父母中间的那一道不理解,终究还是没有得到化解。饶恕一个最亲的人加给自己的伤害,竟连最残酷的时间也解决不了。

我从小就很喜欢小熊维尼,但是直到看了《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这部电影,才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被迪士尼收购后的小熊维尼,是一个欢乐呆萌的形象,谁又会知道他那圆滚滚的肚子和小脑袋,最初承载的是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爱的渴望呢?

愿我们不被心结所囚,能爱你所爱,也能爱你觉得不可爱的,不留遗憾。

04

描写父子情的电影很多,经典的犹如《当幸福来敲门》,威尔·史密斯父子真情流露,但更多的还是偏向励志,坚持“美国梦”只要努力付出就会有收获;《大鱼》父子之间的隔阂产生于父亲的天马行空,父子关系的修葺终于父亲的光怪陆离,更偏向奇幻和冒险。

而《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则更显得温情(后简称《再见,罗宾》),整部影片色调柔和,从一开始就为温情做好铺垫,但显然导演的野心远远不止讲述父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变得紧张,又如何缓和理解,还想包容进战争对幸存者心灵的伤害和治愈。

克里斯托弗·罗宾是小熊维尼的伙伴,没错,就是那只超爱吃蜂蜜的小熊,曾经和他的小伙伴们:跳跳虎、小猪、驴子,带给无数的小朋友们欢乐的童年时光,“小熊维尼”原作者、英国作家AA.米尔恩就是影片中的父亲。

影片一开始,便有简明扼要的介绍了故事的时间线,一封信打破了森林深处庄园内的宁静,米尔恩朝着镜头狠狠的扔出了曾和儿子一起玩耍的球,球在空中爆裂,镜头切换到了战场,一时间世外桃源转化成了人间炼狱,尸横遍野引来无数嗡嗡的苍蝇、远处的枪炮声不绝于耳,夜晚的天空都被照的通亮,此时身着军装的米尔恩疾步离开,一开门,画面再次转出,是歌舞欢腾的酒会,完全没有战争的痕迹,只有米尔恩心理的阴影。

这是影片中我最喜欢的镜头之一,漂亮的快切,不但带观众回到了倒叙的起点,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时间是一战后,也在一开始就把围绕着全片的矛盾抛了出来:米尔恩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小熊维尼是在父子俩的互动中产生的,是父亲送给儿子的礼物,而当这份礼物变质,对儿子的成长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时,父子之间的隔阂关系也随之紧张了起来。

导演用较大篇幅的事件去描绘父子俩单独相处的时光以及把小熊维尼写成书的想法的产生,这部节奏大致欢快,将从小疏离的父子一点点拉近,他们一起去森林里散步,幻想一个又一个故事,给儿子的玩偶们起名字,一起做木工活。导演企图用大自然的魅力和片段式的温情回忆构建父子间美好的回忆。

又用几乎等量的篇幅,去描述书籍出版后的情况,父子再次分离,分别游走在歌舞升平的城市里宣传新书,儿子单纯的童年时光被打破,不再只是拥有快乐休闲的欢愉,而是以书中克里斯托弗·罗宾的形象迎合大众的需求、出版商的利益,对于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工作日程被排的满满的,最糟糕的是,父子间再次疏离,色调也不似从前和煦。

《再见,罗宾》中新书的完成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完成新书的过程也是儿子送给父亲的礼物,是一段治愈之旅,米尔恩从最初的害怕气球爆裂的声音,害怕嗡嗡声,害怕黑暗中强烈的光等战争后遗症中逐渐走了出来,也正是因为这样让他看到了小熊维尼带给苦痛中的人们的力量。

另一方面,儿子满心欢喜的跟父亲在一起的时光,被新书发售所带来的名与利打破,甚至在上学后仍因为自己“无意中”变成了书中人而遭到排挤和欺负,这是儿子怨恨小熊维尼的开始,当初和父亲的时光有多美好,心中的愤怒便有多强烈,以至于选择参军来摆脱克里斯托弗·罗宾的阴影变成他最开心的事情。

被PTSD折磨很久的父亲无法说出自己所承受的内心煎熬,无法表达出书的最终目的,而似乎永远无法的到父爱,甚至无法找回真正自我的儿子,也无法理解父亲的苦衷,两个有“缺陷”的个体,看似再无契合的可能,这段关系却非常难得的被导演处理的自然和谐。

故事回到最初,收到信的父母得到的是“噩耗”,开始正常叙述,参军后的儿子在战场上状态如何并没有用画面表现,但他对父亲良苦用心的理解是在战场上开始并完成的,这点毋庸置疑,即使仅用言语带过也丝毫不觉得强硬。

当然,《再见,罗宾》这部影片并不完美,也许是导演想表达的太多,以至于几处人物、关系处理的让人看得意犹未尽。

母亲,这个角色看似可有可无,喜欢混迹在灯红酒绿的纵情喜乐,没有父亲那般高尚的思想,对儿子也是生下来开始便不以为意,但这个角色确实不可缺少的,她是拉远父子感情的催化剂,嚣张跋扈的母亲,如何在后来转变并没有交代的很清楚,情绪跨越显得有点儿大。

保姆,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从小男孩生下来开始便是保姆在照顾,这两个人的感情可比跟亲生父母之间的还要深厚一些,然而这段长达数十年的友情也并没有得到导演细致的刻画,我们仅仅能从保姆质疑父亲的时候得到一点感情的传递,即使如此也能收获感动。

这些一笔带过的“重要情感”,犹如隔靴搔痒,让人不禁大呼不够过瘾。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的片名意义,在影片结束后也就一目了然了,对于儿子来说,战争(按时间看,是二战时期)是成长,是经历后才会拥有的懂得,懂得自己的孩子气,懂得父亲内心的伤痛、寄托在书中的希望,还有对他深沉的爱。

不知为何,看完影片后总是不自觉的想起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背过无数遍的课文,正是父亲对于儿女无尽的朴素的爱,《背影》中父亲蹒跚着买橘子的背影不正是和《再见,罗宾》中父亲在森林里陪儿子玩耍、在深夜奋笔疾书的身影悄然重合了么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影评观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928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