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闪光少女影评观后感

时间:2019-05-15 09:37:54 网站:公文素材库

《闪光少女》是一部由徐璐、彭昱畅主演的作品,影片画面精致,剧情丰富精彩,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也是各有不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闪光少女》应该算是我心中今年的一部国产佳片了。

很难想象一部不以谈恋爱为主线剧情的校园青春电影,《闪光少女》却做到了这一点。如果我们在之前抱着对这种类型片的成见,以及对那充满着烂片既视感的海报去看这部电影,那此片绝对会让我们眼前一亮,收获意外的精彩。

就像片中所说的那样,民乐绝不是音乐大赛结束时的彩蛋,《闪光少女》也绝不是暑期档众多大片背后的彩蛋而已。

相反,它甚至好过许多IP巨制。

首先,b站、崩坏学园、洛天依这些二次元流行门户应该是给电影投了很多钱……但是这样的植入式广告在电影中看来也没有太多违和感。

毕竟,电影里就明明白白地讲到了二次元嘛。

片方一直以“反类型”青春校园喜剧作为宣传重点,可我觉得全片的闪光点更在于其对多种文化元素的创造性融合。

除了刚说到的二次元与三次元,在片中还有一对贯穿剧情始终的对立元素——中国传统民乐与西洋乐。两者虽不至于会闹到撕逼打群架的地步,但至少也暴露出一个严峻的事实:我国当下一些传统乐器确实面临着断代的危险,而民乐也的确比不过集体投洋的西洋乐大潮。

此外在片中还穿插了不少动画镜头,让电影更显露出俏皮可爱、轻松搞笑的风格。

说是噱头也好,迎合观众也罢,《闪光少女》中对这些流行元素的巧妙利用,的确能给那些并不了解这些文化的观众做到一次浅显的普及。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电影对这些文化元素的处理手法是极度夸张的。现实里的二次元还没有到这么傻白的地步(真像电影里这样那就是病了),不是人手一件cos服,几个手办,还有漫画风浓厚的寝室装束就能代表二次元的,相信就这一点肯定有许多人会喷(请你们冷静);而据我了解,真实的古风圈和传统民乐也有着一定的距离,更不需要每个人都拥有那么高的历史文学造诣。

造成误解在所难免,如果真想了解这个圈子,光靠一部电影是远远不够的。

而影片想传达的无非就是一种认同感,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对二次元,对动漫、游戏有着不小的偏见,当下音乐界对传统民乐的普遍轻视,两者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我们需要的便是认同感,存在即合理,不该对任何一种文化怀有敌意,而应该从每种文化中找出一些值得自己学习借鉴的东西。

不管是二次元还是三次元,只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同样能够出类拔萃,活出精彩的人生;不管是民乐还是西洋乐,只要用心演奏,都能成为成功的音乐。

有人也许会觉得电影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太过刻意狗血,神经大条到情商几乎为零的陈惊女士,能从矮矬穷秒变小鲜肉的男主,“不嘲讽会死星人”黑长直西洋乐女生……种种这些,你可以说俗套,可以说low到爆,也可以说是侮辱智商。

相信这些都是故意为之的安排,《闪光少女》在一开始便没打算让观众觉得自己有多高大上,在视觉观感上给你造成一种简单粗暴的冲击,让你直观明了地接受片中设定,放低姿态来欣赏作品。

而影片高质量的笑点与对白最大程度消解了其中尴尬,让人在不知不觉间融入到影片的氛围中,明白了电影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所以整部电影给人的观影体验是极佳的。

最后想说一句,传递正能量的少女成长故事并没有什么不妥,看多了勾心斗角的算计,生离死别的虐恋,我们的确需要这样一碗热血励志的鸡汤。

而《闪光少女》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有一种喜剧的方式,既不牵强,也不违和。

这无关年龄与阅历,更称不上幼稚。

如果带着一份尚未埋没的童心和包容去看这部电影,你着实能被打动不少。

先说是不是,再说为什么。即首先:学西洋乐器的同学是不是看不起学民乐的同学从而导致了互相敌对。

对这个问题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即使学钢琴小提琴的同学远远不及片中人物那般飞扬跋扈,对民乐同学的蔑视至少在小范围人群中是存在的。即使作为更大群体的音乐欣赏者,想起西洋乐脑中的图景都是金色大厅整齐有序的合奏,而想起民乐都是凉凉秋风中二胡那如泣如诉的声音,很可能前边还放了个破碗。

而实际上,这两种脑海景象的差异就提示了接下来的为什么:管弦乐组同学看不起民乐组的核心在于民乐直到今天,都是缺乏“工业体系”的。

工业体系是什么?这就是西洋管弦乐的工业体系:

欧洲古典乐之所以到今天长盛不衰,在于通过巴赫、海顿等人其演奏形成了一套固定范式可复制的演出阵容。“模式统一”、“可以复制",这就是工业体系很重要的两点,也是给了西洋乐同学无穷信心的规整统一形象的来源。

海顿之所以成为交响乐之父,是因为西方管弦乐的这套体系自海顿起近于成熟。把基本模式确定下来以后,摇滚祖师爷贝多芬闪亮登场,开启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辉煌时代。

往后古典天才莫扎特,浪漫派旋律大师柴可夫斯基,古典浪漫混合的勃拉姆斯,别出心裁的德彪西,直到今天,西方管弦音乐体系的基本配置都是上面那张图,不论时期和乐派。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演奏都是一成不变的,针对有些作曲家的特别乐曲会加入特色乐器或增加某个声部的乐器数量,但基本构架是定型的。

这就构成了西洋乐器同学的信心,以及我们脑海中想起管弦乐组时的辉煌情景。

而民族乐虽自豪有着千年悠远历史,却至今未形成如此统一的演出形式,甚至在合奏乐器配置上都没有统一的说法。这就造成了在西洋玩家心中,民乐小打小闹的也算是乐器?也造成了大街小巷不见小提琴,却怜见瑟瑟秋风中古稀老人一曲惆怅《二泉映月》。

究其原因,就是民族音乐体系里,没有固定的合奏模式。因此民乐艺人走上街头,自开门户;因此钢琴同学觉得民乐就是在小打小闹;而这种情况给民乐作曲也增加了困难,曲谱的匮乏反哺了民乐的日渐式微。

为什么民乐组难以形成统一的合奏模式呢?

其一在于民乐里没有通奏低音,即对应于大提琴(cello)、低音提琴(bass)的乐器。浑厚的低音声部为合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深刻的意蕴,而民族管弦乐组没有这个条件,民乐合奏时往往需要大提琴、低音提琴作为通奏低音。也许低音在音乐演出里很少成为夺人眼球的“弄潮儿”那类,但低音相当于地基,整个和弦都是搭在作为低音的根音之上的,没有低音,乐队会垮,听觉感受就是音乐飘,不厚实,“没底”。

其二也是西方音乐与民乐很重要的分野:民乐没有和声。巴赫作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其一在于整合了欧洲各国种类繁多的乐器,开创了管弦乐团标准化编制的雏形,其意义在上文有讲到;其二就在于娴熟使用了复调写作,极大增强了合奏的音乐表现力。没有和声的民乐,乐器之间没有各声部的“合作”以共同实现某一音响效果,合奏也就失去了色彩。

由此可以看出,实际上就整体架势而言,民乐是没有竞争力的。民乐的优势,在于其单个乐器极强的表现力与细腻的意境。这两点可以就片中高潮情节“斗琴”来分析。

我觉得出于剧情需要,斗琴这一段西洋管弦乐组是放了水的。只论输赢的话,西方的竞争力不在钢琴,在于那个一脸死相的妹子领衔的弦乐组。

也就是我上文说的,西方音乐体系的优势在于能构造丰富和声表现的规整弦乐组,而我们来看看片中他们是怎么做的:

首先古筝女甩出了广陵散:

西洋组以德彪西相对:(阿拉伯风格曲第一首)

这一段算是分庭抗礼。

随后西方弦乐组上台,竟然来了一段野蜂飞舞:

我这个竟然是说:要想赢过民乐组,上野蜂飞舞意义是不大的。

野蜂飞舞无非是一个技巧的问题,虽然是基于西方乐器写的曲,对民乐是一个挑战,但其旋律重于和声,只要民乐玩家有能力,野蜂飞舞不是弄不出来的。而实际上我们也看到,民乐人接住了:

最后西乐组这边派出了钢琴:

这是一个很鸡肋的战术。钢琴虽贵为乐器之王,但演奏一段野蜂飞舞,在民乐面前很难说有竞争力。钢琴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同时构建和弦和旋律,民乐器里没有一件能做到这点,野蜂飞舞这一段发挥不出钢琴的这种优势。就个体表现而言,多数西方乐器都难以与中国传统乐器匹敌,提琴干不过二胡,打击乐擂不过大唐鼓,更何况钢琴与扬琴是同宗的……

所以民乐团搬出了扬琴:

接住野蜂飞舞的民乐团,最后上了唢呐:

唢呐是没得打的,百鸟朝凤一出,西方弦乐团完全接不上了。

他们想要赢的话,把野蜂飞舞换成随便一段巴赫的复调或贝多芬的交响,民乐是很难受的。但由于本片宣传民乐的价值导向,他们并没有这么做,在唢呐高亢的鸣啭中不知所措地结束了。

其实可以想见,西方管弦乐长于和声演奏,胜在气势和共鸣;中国民乐团精于个体表现,能构造出奇丰富的旋律甚至模拟马嘶鸟鸣,其合作而互相成就的空间巨大,也远远好过对抗相争。我们也经常能看到管弦乐与民乐合作演绎出非凡的音乐,民乐与西洋乐的矛盾,更像是也应该是马克思所表述的对立统一。

最后我想以类似《一代宗师》一段台词结束这篇文章:

其实音乐之大,又何止中西。无容相争,等于固步自封。在你眼中,这是一段斗争,在我眼中,这是一个世界。真爱音乐的话,中西何不是大同呢。

如果以国产青春电影的三宝准则来看,《闪光少女》无疑是独树一帜了。没有堕胎车祸难到老,没有初吻早恋闺蜜撕逼,有的是“二次元  民乐”这两个小众领域的跨界冲击,出人意料不乏惊喜。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两年我们看到“二次元”的频次越来越高了。一部分原因是很多有眼光的三次元壕们,发现年轻人才是捞金的主战场,他们开始投资年轻人感兴趣的二次元创业公司,动画、漫展、声优、COS、网游层出不穷。是的,二次元越来越主流了。《闪光少女》这部电影的诞生,可以说是应时应景应势吧。它拓宽了青春电影的题材,单是这一点,就已经是很不错的尝试和创新。当然,题材所给的惊喜有很大一部分是编剧的功劳。

编剧鲍鲸鲸(《失恋33天》《等风来》编剧)不算高产,对于剧本节奏的拿捏和人物台词的把握倒是不错。比如《失恋33天》就是笑料频出:“起来吃点东西吧,没吃饭还那么沉,邪了门了”,“我们两个人在一起,这叫互补,你懂吗?行了,别置气了,我去给你倒一杯夏日特饮-凉白开”,王小贱的贱样儿很难让人不喜欢。

《闪光少女》也是,女主(神经)和男主(油渣)的性格差异颇大,女主神经大条敢爱敢恨还敢于为受欺凌的同学仗义出头甚至和校长对峙礼堂,男主卑微怯懦存在感低一心一意当女主的备胎俨然是犬系男友杰出代表。演员对白轻松逗趣,“你们这不叫乐队吧?最多算个戏台班子”“大神,我先献上我的膝盖”“你把我叫到这儿来,一定收了蚊子不少好处吧”,虽然这些对白没能触及我的笑点,但我真的听到前排的俩大妈笑成了猪叫。你看,二次元X民乐的小众题材电影不只是给年轻人看的,大妈也可以看得很开心。

剧本别太于正,演员别太鲜肉,导演别太黄磊,基本上一部电影就算没有惊喜,也不会太差。

我承认这部电影是有惊喜的,不是“ACG”“扬琴”“编钟”“古风”这些能百度到的知识点,而在于它本质上在给“小众的热爱,是不是就没必要存在?”这道命题一个答案。

看个青春题材的电影都要思考人生,是有病还是闲的?大概都是。

故事设定在以西洋乐出名的学校,于是民乐就成了不受重视甚至被忽视被鄙视的小众。而“奇装异服”的二次元代表们,则成了这个学校的异类。“小众”和“异类”,都遭受着不公。弹钢琴的帅哥(也没多帅)学长嫌弃学扬琴的女主,校长宣布新学期民乐班不再继续招生,女主组建乐队却找不到场地排练,女二趾高气昂地笑话女主的乐队是戏台班子,二次元乐队古筝演奏者被父母训斥“你看看你穿的都是什么”……

小众,往往被区别于大众,这就是让人无奈的现实。大多数人是用右手写字的,用左手写字的人被称为左撇子。大多数人毕业后不是工作就是升学,那些gap year的探索者被人说不知天高地厚。大多数人恋爱的对象是异性,于是喜欢男生的男生被划分到了一个分不清褒贬的专属群体gay。“少数派”所遭受的区别对待,真是太多了。

很高兴这部电影让“少数派”成功逆袭了,让正在遭受不公平对待的“小众”群体看到希望,看到故事的结局也有可能按照鸡汤的套路水到渠成:西洋乐和民乐的较量中民乐赢了,于是那道碍眼的铁门也拆了;民乐班又招新生了,文化局主任(陈奕迅)的女儿成了女主的师妹;2.5次元乐队亮相公演,音乐会整个燃炸了;铁打的备胎也是可以转正的,男主油渣就在蚊子们的见证下表白成功了,尽管并没有得到女主的香吻……至于二次元X民乐到底是怎么玩儿的,不如自己去影院感受吧。

愿再小众的热爱,都能闪光地存在。

PS:最后感谢《闪光少女》,让我看到了一个发量惊人的陈奕迅。比心。

就目前的反馈情况看来,这段时间《闪光少女》绝对算得上是一部口碑上乘的电影,尤其是在国产片+新人导演这个范畴而言,再加上它剑走偏锋的选材,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这部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电影引起了足够多的话题。

从它的成功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点。

1.首先要肯定的是音乐,无论是单拎出来还是放到情节之中,都足够好也足够引人入胜,这要感谢梁翘柏,整个电影的音乐让人眼前一亮。

2.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个电影的完成度很高,这个完成度倒不是指的作为类型片的完成情况,而是指的导演工整并且有条理的表达,这些表达无论好坏,但他都能够把他想展现的东西用极高的执行力呈现出来,他就是想这样展现。里边的每一个情节、每一处设置、每一种元素,都是他想展现的,他也想用这样的方式展现出来,如果把导演的每一个表达比喻成一颗颗子弹的话,那这些子弹几乎没有一颗是哑火的。

3.反差。电影从名字到海报,几乎每一处都透漏着无比烂俗的气息,海报的美工简直烂到丧心病狂,给人一种《巴啦啦小魔仙》和《舞法天女朵拉拉》的既视感。是制作团队想不出更好的名字吗?是他们做不出稍好点的海报吗?我想不是。所有的这一切都将这个电影定位在一个特别低特别亲民的位置,制作团队有意把这部电影以这样一种姿态呈现出来,我想大家看到这些第一印象就是【烂片】。当观众以一种极低的期待值去看一部这样的电影时,难免会收获意外的惊喜,给出更高的评价自然也不奇怪。

4.聪明的选材。二次元+民乐与西洋乐的音乐形式,这本身就是非常少见的,而用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则更是少见,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所以大家都愿意去尝试这样一部电影。而且二次元与两种音乐形式的选材,加上其载体人物的性格特点,所以这部电影本身就对一部分观众做出了选择和讨好。

5.点映。看点映的人很容易会打出高分,尤其是对一部先导印象不太好的电影,这会带给评价者一种称为“伯乐”的感觉,他发现了一个看似品相不好的千里马,这又好比走在沙滩上捡石头,偶然捡到一个玻璃球,但是只要大家愿意接受,捡到他的人也乐意把他描绘成一颗钻石,更何况这个玻璃球也不太差。

6.迎合。除了上边说的对一部分观众群体做出了讨好和迎合,还有就是对于观众情绪的迎合,片中的每一次高潮、冲突与转折,很多都能激发起观众作为观看者廉价的情绪与情感,陈惊表白失败后油渣对师哥的大声诘责、看起来默默无闻的学妹竟然是赫赫有名的千指大人、比赛中民乐大胜西洋乐、油渣由屌丝到帅哥的转变,等等这一些,都满足着观众最廉价却最渴望得到满足的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的设立,很多都是在放弃逻辑的前提下的。

至于存在的问题,也都是显而易见的。

1.核心矛盾的游离与缺失。如果主题是民乐和西洋乐两种音乐形式的相互尊重(或者以他为代表讲文化),那二次元这一组人物的设置就沦为一种标签和噱头,对电影的剧情发展没有任何关键性作用,把它换成别的同样也是可以的;如果主题是讲对有悖于主流意识的差异的包容,那二次元这个角色群体都缺乏足够饱满并与之对立的另一面存在。这种种也就导致了电影核心矛盾的游离缺失以及主题的涣散,所有的元素都只是简单的堆砌。

2.人物的灾难性刻画。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性格,但没有人格,没有刻画没有挖掘,看不到他们的内核。他们就单单是作为一个工具出现在那里,导演让他们干什么角色就干什么,没有任何人物弧光,性格的关键变化也没有足够多的铺垫,所有的这些都是直接甩给观众,换句话说就是不讲道理。

3.剧情转折生硬。看不到逻辑,转变说来就来,随便拿个原因搪塞过来,异常疲软。最后的比赛虽然过瘾但简直是幼稚,接不上来就是输了吗?而且对最后比赛胜负起到最重要作用的是唢呐(应该是),整个过程中扬琴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这样的设置并不够聪明。

4.内在矛盾不足以推动情节发展,这是和上边几点承接的。民乐与西洋乐这两种音乐形式所产生的矛盾都是由这两部分学生承载的,而矛盾的展现都是一些极其幼稚浮光掠影的东西,因此导演需要通过制造情节来制造矛盾,所以民乐学生各种挑事各种不惜牺牲别人来证明自己,如果这样的情节设置说得过去,那这电影的三观就存在问题,从电影的剧情发展来看,愚以为导演对于民乐学生的这几个行为是持着一种赞成的态度,那这部电影的三观就存在严重问题:就算西洋乐学生看不起民乐,但是人家并没有主动去践踏民乐学生的利益,你难道还不让别人看不起你?人家就算看不起也没有说出来啊,种种这些都是在民乐学生挑事之后才说出来做出来的 。

总而言之,这个电影完成度够高,导演也够聪明,但是细细揣摩其实存在着无法回避的巨大的问题,整个过程中观众都处于一种既被取悦又被冒犯的尴尬处境,可他们却并不自知。

原本只是一名网络写手的鲍鲸鲸,因为《失恋三十三天》的爆红,成为一名颇有口碑的编剧。网上用“辛辣尖酸、洗练、干净”来形容她的文风,赞她颇有“女版王朔之风”。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和第七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新锐编剧奖,成为她在影视圈的通行证。

《闪光少女》是“失恋三十三天”、“等风来”、“浮沉”之后的又一部编剧作品,电影上映几日,口碑虽然不能说两极分化,却也是褒贬不一。被“真的很好看”忽悠进影院的我,却实在给不出这样的评价。

电影以音乐附中民乐女生陈惊的暗恋为开篇,引出民乐和西洋乐之间的现状处境,辅以“二次元文化”作为“青春元素”,讲述了一个少女懵懂莽撞的初恋以及向着梦想冲刺的转折经过。中间又夹杂了“官僚风”、校园暴力、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问题等社会问题,还真是花团锦簇、热闹非凡。

与那些以三角恋、打架、堕胎为故事线的所谓青春校园剧相比,《闪光少女》确实高出了不止一个层次。尽管它装逼师哥、花痴少女、憨厚备胎、恶毒女配、煽风龙套的人设定位,满满都是脑残偶像剧的风格,用COS和漫展解读“二次元文化”又太过粗浅敷衍,利用了民乐和西乐的现状作为背景,却将两者的对抗拍成了游戏般的斗气,造成严重资源浪费,但依然得承认它有着可圈之处。

在《后宫甄嬛传》中扮演甄嬛妹妹玉娆的徐璐有着一张讨巧的娃娃脸,在年轻演员之中,演技也算不错,陈惊的俏皮、莽撞、粗线条,在她的演绎下还是挺可爱;刘泳希扮演的“千指大人”走的是“闷骚酷帅”的路线,也成为本片中的一个亮点,获得不少观众“表白”;彭昱畅扮演的“备胎”油渣温情又搞笑,还能在适当的时候耍一把酷,斥责王文的那段戏算得上全片高潮部分之一,爆发力值得点赞。

这部电影的创作初衷,鲍鲸鲸说自己曾经学了十年的民乐,在学校时经常被西洋乐的欺负,所以要为“14岁的鲍鲸鲸报仇”。

这个理由,就像是电影中的民乐和西洋乐相斗,有一种随口调侃的玩笑感。

且不说电影用一种脸谱化、刻意僵硬的方式来表现这种“中西水火不容”,就影片中呈现出来的西洋乐爱好者的素质,恐怕就会引来不少抗议。那个装逼耍帅的钢琴王子、那个几乎总是斜着眼睛看天的小提琴女配、那个盗版“牙擦苏”一样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的龙套以及那群站在他们背后挑衅的学生,入目就是一种“幼稚无知的深井冰”感。

电影中民乐和西洋乐决胜负的那场“对战”,则又是一种“死了都不服气”的敷衍。用唢呐打乱节奏,就能让对方输得心服口服,你问问西洋乐那边信吗?

而漫展上的那场戏,从被嘘被冷落到惊艳听众并被热捧狂赞,中间连个适当的过渡都没有,一个起音就能让不屑散去的观众疯狂围拢过来,这种为制造情节而形式化的展现方式,是不是太过于“托儿”化表演?

《闪光少女》的弱点,就是这种刻意营造的痕迹太多,用人为设定的情节去制造转折起伏,来达到情感的递进推动。但青春的味道,不是越自然越好吗?

就像有观众看完后感叹的“二次元不是这样的!少女心不是这样的啊!”

《闪光少女》的所谓“青春味道”,就像是人工制造时加进去的色素、添加剂,纵然出来色彩缤纷、口感不错,却也依旧是满满的廉价味道。

而这样的一部电影却被追捧赞誉,反映出的恰恰是国产青春片的堕落。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闪光少女影评观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937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