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影评观后感

时间:2019-05-15 09:39:00 网站:公文素材库

又一部高分电影来了,影片剧情丰富,画面精致,很多人都给出了好评,下面让小编带您来看一下网友们是如何说的吧!

“焦躁不安的夏日,焦躁不安的心。就在光与影交替的眼中,我遇见了你,彷佛林中奔出的兽,攫住少年与那人的身与心。”

1983年夏天,意大利某个不知名的乡村,身材健美的男孩子慵懒躺在折叠椅子上。烈日下,肩背赤裸,短裤,长腿,旺盛的荷尔蒙……游泳池波光粼粼。虫鸣随着风声起伏,仿佛午后时光一样永无止境。

“你们每天都做些什么?”

“等夏天结束。”

影片中的夏天,让我想起从前的纯真年代,海边、乡村、酷暑、没有手机的童年,格外适合构建懒散而又生气勃勃的伊甸园。

每年夏天,埃里奥一家都会来这避暑,并按照惯例接待一位访问学生。这位学生将帮助父亲帕尔曼教授处理文件,也会接受他在写作上的指导。在埃里奥生命的第17个夏天,他遇到了24岁的奥利弗。

没有以往影片常常出现的世俗阻拦或道德压力,两个灵魂在患得患失中试探、误解、缠绵依恋,在最后的三天里宣泄般发泄出来,光彩夺目。这是短短六个星期的情欲,也是两个人一生的故事。

其实在小说原著中,故事是以中年人回顾往昔的方式铺陈,对已经失去的青春爱恋,难免萦绕着挥之不去的缅怀。但电影的视角是当下的,是正在发生的,它呈现了令人迷醉的现在。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模式,絮絮叨叨尽是少年心事。影片同样没有过多依托叙事,而是以一连串让人脸红心动的细节,配合恰到好处的音乐,还原了初恋的味道。

就像开篇不久的一个长镜头,隔着时有时无的断垣残壁,埃里奥追逐着奥利弗行走,仿佛在用视线拥抱他时隐时现的身影。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几乎能看见爱情律动的节奏,描绘出它飞扬的轨迹。悠闲的午餐时间,埃里奥对奥利弗隐蔽而专注地凝视,又或者他躺在床上,聆听奥利弗在卫生间淅淅沥沥的动静。他用赤裸的脚追逐奥利弗的脚趾,他偷偷将头深埋入奥利弗红色的短裤之中,叹息着细嗅。他动用他所有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来确认那个人的存在。

“说出来好,还是死好?”一个致敬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埃里奥告白了,隔着宽阔的纪念碑。长镜头下,他的胆怯与勇敢一览无遗。他反复念叨着“因为我想让你知道”,声音低沉而执拗。但其实小说中的埃里奥爱的更激烈,时时刻刻,少年纯真的情欲都在他的心底呐喊。在小说里,有一次奥利弗迟迟未归,埃里奥以为他溺水了。他想象了这样一幕:“等渔夫找到他,在外面等海滩点燃一堆柴,我要从厨房拿来玛法尔达的刀子,割下他的心脏,因为那颗心脏和他的衬衫是我这一生仅有的功绩。一颗心和一件衬衫,他包裹在湿衬衫里的心脏——像安喀斯的鱼。”

电影对这样的绝望情绪做了弱化,却仍旧能看到埃里奥为爱疯狂而献出一切的影子,让人联想到歌德笔下的维特少年。

影片后半部分,两人的关系逐渐发生改变,埃里奥对自我的探索也日渐深入。这个介于少年与青年之间模糊地带的灵魂,向往着未知的神秘领域。然而,初次做爱之后,他疑惑了。电影用两人间变宽的距离表现出了埃里奥的别扭,但这都是短暂的。其实埃里奥和奥利弗之间真正的心灵相通,发生在互换名字的那一刻。“用你的名字呼唤我,我也用我的名字呼唤你。”灵与肉的结合,情欲与爱恋,在这意大利炎炎的夏日,像一杯香醇的美酒,愈发浓烈。

因此当奥利弗离开后,他说他还记得互换名字的事,埃里奥才会心生安慰。名字已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联系而已,更是彼此精神安慰与沟通的桥梁。

他们的相遇是在夏天,互诉衷肠在夏季,相爱在夏季,离别在这个夏末,回忆中闪现的片段尽是他们嬉戏玩闹的美好场景,在阳光的衬托下,伴随着一声声蝉鸣,两个少年美好纯净的爱情大概就像夏天一样短暂而又让人无限怀念吧。

清晨六点半爬起来,赶伦敦电影节媒体展映的早场。与通勤的人儿们一起挤上地铁,车厢里充斥着热烘烘的起床气。列车昏昏欲睡,一路开往市中心。8点钟光景,西区像沙漠一样荒芜,见不到一丁点游客的影子。路上行人都裹得很严实,早秋的伦敦又凉、又萧瑟,天空阴阴的,还总是下雨。

离开场还有十分钟,一边打着哈欠,一边到电影院旁边的咖啡馆买大杯美式。今天出门忘了戴围巾,风从门缝里钻进来,冻得我缩起了脖子。

捧着咖啡走入放映厅,找位置坐好,灯光暗下来。

现实消失了,我们回到1983年,意大利北部,炎热、粘腻的夏天。

和那个年代的同龄人相比,Elio是一个备受优待的少年。他的父母皆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对孩子管教更是宽松。于是我们得以看到这个聪慧、狡黠,却又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的犹太男孩,在意大利漫长的夏日里百无聊赖地读书、游泳、誊写乐谱。

Oliver呢,则带着一点欧洲人不待见的美国脾性。他说话和行事的作风都非常随意。第一天入住客人家里,就能为了睡觉而找借口不出席晚餐。可谁让这个美国人有一头金发,和宽阔的肩膀,而且机智,诙谐,即使还有一点儿自负,也不妨碍他迅速获得Elio父母的好感,以及村里女孩儿们的芳心。

电影从一开始就奢侈地展现着里维埃拉美丽的夏日:阳光、郊野、池水、树荫、裸露着皮肤的少男少女、乡村农舍里起了褶皱的柔软床单,通过带着颗粒感的胶片画面,和80年代的怀旧配乐,制造出一种沉浸式感受,让观众迅速栖居入这个17岁少年诗意的故事里面。

到后来,我都有一点儿嫉妒导演和他的摄影指导了。这么多不符合常规的写意运镜, 无需什么语义明确的台词,镜头本身就是暧昧的 - 我尤其记得户外排球赛的时候,Oliver在少年肩上多停留了一刻的手掌,镜头就这么轻轻地、貌似漫不经心地扫过去了,而观看的人心里却漏跳了一拍,不由地开始揣摩, “啊,原来他也是有一点喜欢他的吗?” 

还有电影里出现的两个明确意象 - 一个是黄桃(apricot),一个是大理石雕塑。

影片当中时常会看到农舍里的一株黄桃树,熟透了的黄桃沉甸甸地挂在枝头,被管家们摘下来以后,会出现在第二天的早餐桌上。Oliver是语言学家,他在一次讨论中毫不留情地反驳Elio的父亲,并将「黄桃(apricot)」一词拆解,追溯回它在拉丁语、希腊语和阿拉伯语里的词源。以及影片中标志性的一幕:Elio将一只黄桃抠出一个洞,用来自渎。黄桃被戳破后流出的汁水似乎在暗示青春期躁动的荷尔蒙,和那无处安放的情欲。

而大理石雕塑,无疑代表着对完美身体的迷恋和渴望。Elio的父亲,看似对这段禁忌之恋毫不知情,还在与Oliver谈论大理石雕像身上不可思议的肌肉线条,「as if they are daring you to desire」,这位艺术史教授对美国人说道。(此时观众全都不厚道地笑了,他能desire什么,还不是你儿子的肉体...)

影片并没有过多着墨那个年代的同性恋处境,还有主角们所来自的宗教背景。Oliver曾试图抗拒自己对Elio的爱意(「我想行为端正」,他在少年第一次亲吻他之后,这么说道)。两人也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关于Oliver坚持佩戴「大卫之星(犹太教标志)」缘由的谈话。然而大时代的背景,在这一场像诗歌一样的夏日爱恋面前,显得那样微不足道。没有什么是重要的,除了你的吻,和你的衬衫,还有我将自己的名字唤做你的名字的时候(「Call me by your name,and I'll call you by mine」)。

《Call Me by your Name》非常温柔地将故事局限在这个夏天,这个地点,还有两个男孩之间甜蜜而不可得的爱情。导演刻意加入许多生活化的情景:骑车累了,就向路边的意大利老人讨水喝;管家抓了一条大鱼,兴冲冲拿来给Elio看;还有在酒馆里打牌的人,在空地上跳舞的年轻人,所有这些看似「不必要」的场景,都在试图告诉观众:这只是平凡的又一天罢了。

所以「同性恋电影」这个标签在《Call Me by your Name》身上是不适用的,也许在今后的许多以非异性恋为主题的电影中都不再适用。毕竟爱情(以及其附加的感伤和心碎)是一种普世情感,无论哪一个性向的人群,都有可能从中找到共鸣。

我最动容的一幕,是父亲在安慰失恋的Elio时,低声对他的儿子说,「Nature has its cunning ways of finding our weakest spot. 」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谁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呢?也许正好也发生在一个稍纵即逝的夏天,也曾有一个伤透了你心的少年或少女。你为此难过了许久,却仍在多年以后温柔地想起这个人 - 这不就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甜蜜的弱点吗?

金球奖结束了,颗粒无收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却是我心里2017年最好的爱情电影。

虽然它删除了原著里我最喜欢的部分,改变了故事的走向,几乎颠覆了结局,如果不是成品太出色简直无法收场。但仍然我片单里的年度最佳。

我对爱情片的标准比较固执:好的爱情电影除了情节单纯,表演真挚,细节动人之外。美也同样重要。“美”不单是指服化道的技术体现,更在于立意和情感。一部爱情片不论结局是圆满还是遗憾,如果不能让观众感受到回忆与希望,感受到“往昔可追,未来可期”,即使品质合格,也依然算不上我心中的佳作。

而《Call Me by Your Name》最大的优点,正是每一个环节在传递着心碎的同时也能不遗余力的展示着美。

音乐自然是好的,不仅贡献了年度之歌《Mystery of Love》,也有能够把思绪瞬间拉回80年代的《Lady Lady Lady》,吉他与钢琴四个版本的巴赫《Cappriccio on the departure of the his Dearly Beloved brother》更是展现了甜茶的习艺多年的音乐才华。这些插曲或推助,或渲染,在适宜的位置发挥着恰如其分的作用。

摄影就更不消说了,镜头仿佛自带情绪和温度,既宁静又躁动,既像纯真烂漫的凝视,又有满腔热情的呐喊。

即便没在对准人物,但那些掩映幽藏的夏木;

那些带着油光,欲念饱满的果实;

还有斯人远去,天际不再有一丝色彩的漫天飞雪

甚至泳池水面的每一块光斑,教堂的每一块墙砖,通通优美,带着呼吸,使得观众的感官有更加沉浸的体验。

表演方面,两位主角的表现都堪称大放异彩。

样靓身材正的锤子哥Armie Hammer总算找对了自己的路数,从《社交网络》到《秘密特工》,被无数次美型憨包洗礼之后,他完美还原了深情又不羁的“大明星”Oliver。那亮晶晶的额角,明亮的眼神和嘴常含笑意的嘴角,每一根头发都在提示你:来恋爱吧,在这样美的季节,这样美的城市,你既然遇见了我,还在等什么?

而他的厚积薄发,也刚好调和了灵气四溢的甜茶。Timothée Chalamet ,2017的巨大惊喜,Elio的苍白、敏感,举手投足间的无措和热情都让人感同身受。在电影的结尾更是贡献了今年的年度最佳表演。

这个对着壁炉无声垂泪的长镜头,情绪转折极大,差别极其细微。层次分明又丰富,难以精确计算,绝对是那种演一百次都会有不同呈现的戏份,需要演员惊人的天分和领悟力。而完成这段演出的甜茶当时也不过20岁而已。

而最值得赞美的,是这段感情在每个阶段,那种即使有困扰和纠葛,也维持着正面态度与优雅格调

我极其喜爱心动伊始,Elio用巴赫向Oliver调情的片段,电影处理的更加活泼和俏皮,Elio用才华作为掩护,爱意里流淌着惹人喜爱的自信,而Oliver配合的佯装恼怒也格外甜蜜。小说里用文字细述了Elio的心理活动:

“打从第一次弹,我就很清楚这部作品的哪个乐句撩动了他,每当我演奏到那一段,都把它当做一份小礼物送给他,因为那的确是献给他的,那象征我美丽的部分,不必是个天才就能理解的部分。它激励我加入一段长长的华彩乐段,只为了他。我们在调情,而他必定远比我早看出端倪。”

之后就是吸引力与克制间的不断撕扯,吸引很重要,我一直认为当“对你好”成为一段爱情的基石时,感情再甜美也有限。所以无止境的付出之前,吸引力必须先行。Elio和Oliver在相互展示魅力,吸引对方目光这件事上从来不吝啬发挥。而当吸引堆积到临界点,就是表白发生的最好时机:

“这个世界上还有你不知道的事吗?”

“当然,我对真正重要的事情一无所知。”

超级高级,沉静,让人鼻酸。没有烛光花海,甚至连一个和“爱”沾边的字眼都没有,但在感情里,已经是一记直球。仿佛什么都没说,却依然能被接住。就像书里赞美的那样“你得遇见那个人,而他会比你更像你自己。”

电影的华彩段落在Oliver离开之后,Elio的父亲对他推心置腹的一番谈话。

“你有一段美好的友谊,也许超越友谊。我羡慕你。不是羡慕痛苦,而是羡慕你尚有感知痛苦的能力。如果有痛苦,就去照料,如果有火焰,也不要去掐息。不要粗暴的对待他。让我们夜不成眠的退缩可能很糟,但眼见别人在我们愿意被遗忘之前先遗忘了我们,也好不到哪里去。为了用不合理的快速治愈问题,我们从自己身上剥夺了太多东西。以至于不到三十岁,感情早已枯竭。之后每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所能付出的心力就愈发微薄,为了避免为情所困,就封闭自己所有的情感,是何等的浪费啊。”

难以形容这段话给我带来的感动。

世事难料,人类向来是如此脆弱,如此容易被打倒和诱惑。而恋爱耗时费力又受伤,不自量力的我们却对这件事甘之如饴,无非是因为爱情的感觉很难被替代。追求事业的成就感、家庭的安全感、财富、声望,都能证明你努力在活着。但爱人时的热烈、被爱时的温柔,很难再有第二件事可以取代这种兴奋夹杂甜美的生命力。

古人形容它是“胜却人间无数”,现代人说她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而疲惫生活无涯,英雄梦想难觅。努力维持着做梦的能力,或许是凡人最大的勇敢。

小说里最后一章仿佛一场揭秘,揭示着Elio的爱恋甚至始于他们相见之前,却又绵延至15年后再见。这中间哪怕各自经历人生重大的遭际,但彼此相爱的这一页,却永远无法翻越过去。用Elio的话说,这种感觉“如至归乡”:

“好比同类找到了同类,了解的人就是能够了解。就像是回到故里,尘埃落定,万事就绪。而在此之前你只是虚度时光,不断与错误的人群瞎搅和而已。”

20年后,Oliver又回到了他们相遇的地方,所有浓烈的感情已经平和自在。Oliver看着Elio微笑,告诉他:“我和你一样,什么都记得。”此刻的这句话才有力道成为一个真正的句号:终于,他们经过了时间的考验,也对得起彼此的赞美。

而在电影里,这句话出现在Elio接到Oliver的电话告知自己即将结婚的消息,那一段甜茶演的尤其好,在强颜欢笑、短暂沉默后忽然爆发一样连声呼唤“Elio Elio Elio”,Oliver意会之后欲言又止的回应了,最终无奈的说“我和你一样,什么都记得。”

结局仍然是开放的,但我想,也许导演更愿意把全部故事定格在这个夏天。而夏天即将结束:爱恋无疾而终,青春戛然而止,失去童真,一夜长大。幸运的,你一生最好的期待已经被填满;不幸的,你一生最好的期待也将从此落空。 

我很庆幸电影最大努力的还原了罗马三天的情节,我一路维持着散漫而克制的心情,直到看见Elio和Oliver在深夜的罗马街头放肆接吻,终于忍不住哭出来。

那种欢愉与忧伤相互交织的感觉真诚又绝望:快乐到达顶峰,告别近在咫尺。

词穷的时候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在补习班学过的一首诗:

《我可否将你比作一个夏日》

那门课叫做剑桥英语,补习班的老师很有派头,卷发、金边眼镜、念起课文来像唱歌。我对他印象深刻,甚至猜测他也是第一次在补习社当老师。因为他上了没几分钟课,就忽然走神一样的给我们讲了这首莎士比亚的情诗:

我可否将你比作一个夏日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而你比那夏天更可爱温柔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

只要人类一息尚存,只要人类尚能视物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 or eyes can see,

你的生命将伴随这些诗句永存,生生不息

So long as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然后他说起英国的夏天。说起这个国的家雨多,日照少,夏天特别短,却比别处都温暖和煦。

一定得要觉得这是全世界最好,最值得珍爱的人。才能为他写出“我可否将你比作一个夏日”这样的句子吧。

现在回忆当时那个场景可能有点好笑。一屋子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儿,有些人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去剑桥,却在学着剑桥英语。有些人也许一辈子一本莎士比亚都读不完,却像记录其他语法和时态一样认认真真在笔记本上写下: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看,一部好电影得要有这种功能,让你陈旧而无用的回忆在某个时刻忽然苏醒。

遥远的莎士比亚就这样在你的人生里忽然有了意义。

那一刻我无比享受这个迷人的巧合。

当Oliver和Elio第一次聊天时,他们局促的交谈:

——大家在这里都做些什么?

——不做什么,等夏天结束。

——那么,冬天做什么?

答案到了嘴边,我不禁露出微笑,他领会我的意思,说道:

——先别告诉我:是等夏天来,对不对?

最好的夏天就要来了,而我们对真正重要的事,总是一无所知。

不知道彼时彼刻的Oliver看着elio湿漉漉的眼睛,脑海中会不会也浮现同一句话:

“我可否将你比作一个夏日。”

我明白,上帝之所以让我活到今天,是为了让我看到这部影片。

Call Me by Your Name《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所有的奥斯卡提名片都在影院上映,凭我的直觉,我挑了这部。在这之前我拒绝看影评。拒绝读小说。

看完已经七个小时了,仍然缓不过来,好像自己轰轰烈烈地失恋了一场,身心极度透支,情感复杂疼痛,走不出来。电影不是明显的悲剧,没有人死掉。相反,电影像诗歌一般亮丽,意大利南方乡村美丽的夏天,悠闲的生活,美味的佳肴美酒,一群漂亮美好的人们生活在一起,谈天说地,相亲相爱… 然而你知道,1980年代初,这个世界容不下同性的爱情。

他们相爱的那么缓慢,那么迟疑,但最终相爱了。艾利奥多么依恋奥利弗啊,奥利弗怎么可能不对他张开双臂。看着他俩你感觉他们是天造的一对儿,就该在一起,只能他俩在一起,别的任何人都不对。但你也知道,这些都将是短暂的。他俩离开家人,一起去山里度假,那个最自由最幸福的时刻一来到,我便开始流泪,我已经知道他们分手的时候将痛断肠。开车回家两手握方向盘,两行泪仍然不息地流下脸颊。

下午的阳光浓郁金黄。我必须出去走走。podcast也不能听了,只能听音乐。小街上孩子们打球,骑车,大人们抱着胳膊聊天。不论天下多少有情人被迫分离,生活照样进行,太阳照样升起。这就是现实。

一定不要以为这只是不爱情片,影片家Alonso Duralde写道:“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导演卢卡.瓜达尼诺这部影片都是一部感性的史诗。”  影片把观众拽进去,你听得到他们的呼吸,他们脚下小草的呻吟,感觉得到河水的清凉,他们年轻灼热的皮肤… 他们点点滴滴的情感流露隐秘又明晰。我多希望他们生活在今天,可以正大光明名正言顺地生活在一起。正因为不能,你的心为他们疼痛为他们流泪。

蒂莫西.莎勒梅,生来就是演这部电影的,他的每一个字每一个举动,都完美的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改进。国内影迷亲昵地叫他甜茶,采访时他说他知道中国人给了他这个昵称。阿米.汉莫把一个高大俊美的美国大男孩演的恰到好处,但从个性上看,甜茶更让人心疼心爱。另外,阿米.汉莫录制了这部小说的有声版,汉莫的粉丝们可以永永远远地听奥利弗的声音!

影片拍得不像电影,好像在看身边的一对朋友,真实,清纯。

里面的台词都简单,却句句沁入心扉,回味无穷:

“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ll call you by mine. 你叫我你的名字,我也叫你我的名字。”

“爱看书的人是在隐藏自己,他们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们真正是谁。”

“我们有过星星,你和我。这在一生中只能获得一次。”

“我和你一样,我什么都记得。”

“如果你真记得,我想说,如果你真的喜欢我,明天你离开前,在你关上车门前,在你和大家道了再见,你今生今世再也没有任何要说的了,转过头望一望我,哪怕就一次,这对我意味着一切,就像那晚你看我那样,握住我的目光,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look me in the face, hold my gaze, and call me by your name.”

此时此刻,铁石心肠也要破成碎片。

最后艾利奥的父亲对他说的那一番话也令人感动。父母察觉到他们相爱,送走了奥利弗,艾里奥哭的眼睛红肿,父亲说,“你们有过美丽的友谊,也许比友谊更多。我羡慕你。有的父母会希望这样的事早早烟消云散。但我不是那样的父亲。你要是心里痛苦,滋养这个痛,不要灭掉它。为了愈合伤口把自己的情感清除掉,不到三十岁就情感破产了,等再遇到新的爱,你将没有东西可以给予了。不去感觉等于没有感觉 — 那不是空爱了一场!”

艾里奥真幸运,有这样的父亲。天下如果有一个人告诉我,don’t kill your pain,我定要一生引他为知己。世上充满谎言和矇昧,所有的人都说节哀,他们知道哀伤不会听人摆布,他们不知道的是,哀伤也是人生的收获之一。

这部电影就像是在给我们讲我们自己的故事。演奥利佛的演员阿米.汉莫说,拍这个电影对他的人生有重大影响,他再也不是从前的那个人了,“这部影片将跟我一辈子。” I will carry it with me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小说原作者是埃及出生的犹太人安德烈.艾西蒙, 他有美国和意大利双国籍。

导演卢卡.瓜达尼诺是意大利巴勒莫人,他的同性伴侣也是导演。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一部完美无缺的电影,在纽约电影节首映式上,放映结束后观众起立鼓掌长达十分钟。座谈会上主持说,这是纽约电影节上从未出现过的。因为它不仅有关爱情,它讲的是人生。你的,还有你的,还有你的。

我记得当那个人离开的时候,我身体里的某个部分随之离开了。

然后我对自己说,也许上帝对我过于仁慈。如果我们真的在一起十年,那么我的余生都只能用来怀念。

我第一次哭,是因为想要表达爱意,话到嘴边却出不了口,感觉自己像一个赤身裸体的人,躺在聚光灯下,失去了全部防卫。Call me by your name,这不是一句情到浓处的无心之语,对于两个同样细腻的灵魂而言,它比海誓山盟更加坚决。从今以后,不再是,“你是我的”,而是,“我就是你”。

那时他问我,怎么了,不要哭了,这样我会很心疼。我哭得更厉害了,感觉自己无法被理解,有什么比被那个你即将交付一切与之相融的人不理解更让人难过的呢?然而他和Oliver一样,是很好的抚慰者,他吃下了那个桃子,虽然并不明白那个桃子的全部含义。

直到现在我仍记得故事里的大量情节,毕竟那不止一个短暂的夏天。有朋友说你应该放下了,其实我真的已经放下了,可是记得本身有什么错呢?正如电影中父亲说的,拒绝真实感受并不是解决方案,最后我们的心只会空洞得一无所有。我所背负的伤痛,亦是铭刻了愉悦的源泉,在许多时刻,它甚至会给人力量。而我们终究只能活一次,再次出发还是念念不忘,归根结底只是一种选择。

关于这部电影,缺乏原著的大量心理描写,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浮光掠影,然而那些细节却似曾相识,它是甜蜜的,同时是苦涩的,它转瞬即逝,又永恒驻留,当你像爱自己一样爱过一个人,这就是爱情的真相。

在小说的最后,有这样一段文字——

他写道:“如果你什么都记得,如果你真的和我一样。那么在你明天离开之前,或即将关上出租车门的瞬间。当你已经向其他人告别,此生以别无他话再讲。那么,就这么一次。请转身面对我,即使用开玩笑的口吻,或当做事后无意想起,当我们在一起时,这对我来说可能极为重要。就像你过去所做那样,看着我的脸,与我四目相接,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2012年雅安地震,他记错了我的家乡,在微博上问我一切可好。距离他切断所有联系已经过去了一年。如果此前我曾有过一丝怀疑,在那一刻它豁然明朗了。我回答,都很好,谢谢你。

然后,他再次消失在时光的洪荒里,像是从未出现过。

没想到能在今年内看到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我甚至做好了为它明年去香港看上映的准备。

朋友第一遍传给我的是原文资源,我先迫不及待拖着进度条撸了一遍。作为一个英文渣,其实并不能知道这部电影凭什么可以在豆瓣得到9.1的高分?

在我看来不就是另一部《爱在暹罗》?同样是少年纯纯的同性爱恋,中间有甜蜜,然而最终必然面临失去。甚至电影最后一个情节都是少年对着镜头独自痛哭……《爱在暹罗》当年口碑也不错,但豆瓣评分也只是合理的8.3。

而且之前大家实在等待《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太久了,我害怕这样过高的期待值看到电影不免失望,心生:“我到底为什么要花这么长的时间等待这样一部电影?”

就像《方法派》,资源出来之后,现在在豆瓣的评分已经降至可怜的6.7。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在资源出来的这几天后,仍旧居9.1的高分不下。

我想了下,虽然同样是讲少年的忘年同性恋情,但可能《方法派》把爱情讲得太复杂了。观众可以有很多的解读,有人觉得看出了感动,有人觉得看出了阴谋,有人觉得看出了可怕……有人觉得看不出爱情了。

相比之下,《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胜在简单清新,一段发生在1983年夏季意大利艳阳下的爱情,从心动到试探,从相爱到分手,谁都能看懂。不故弄玄虚,也不刻意复杂。

甚至比原著更简单。                                                                                                   

安德烈·艾席蒙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文版小说已经断货了,我只能买到一本复印版。

电影对于小说的改编,让我想到当年同志导演关锦鹏的《蓝宇》对于原著《北京故事》的改编。把《北京故事》的一些太过现实世俗的部分都删掉了或者变成背景,《蓝宇》就是一段相对单纯的同性爱情故事,伤心痛苦也是爱情的伤心痛苦,不染尘世。除了死别的结局注定悲伤,爱情美好得甚至都有些童话了。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导演卢卡·瓜达尼诺也是著名的同志导演。他也把原著小说中一些现实世俗的部分都改掉了,电影也变成了一个结局悲伤的美好童话故事。

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就是一部人美景靓,爱情齁甜,情节流畅,音乐加分的小言童话。

童话的元素包括——

首先:爱情发生的时空是相对密闭的。

在那个暑假里,17岁的意大利少年艾里奥遇上了来找他教授爸爸整理书稿的24岁的美国大学生奥利弗,少年对他一见钟情。于是在夏日的乡间别墅中、小城里、泳池边、舞会上、果树下……艾里奥开始了各种心动与试探。

电影这一段拍得非常美。蜷发的少年,俊美的青年,风景如画的意大利小镇。杏树洒下大片的浓荫,泳池的波光永远清澈闪亮。两个无忧无虑连学校都远离了的人,都还尚未进入社会,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游泳、打球、弹琴、跳舞、看书、听音乐、在户外喝酒吃饭、骑车去城里闲逛、聊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要说不谈一段美妙的爱情,都说不过去吧?

阿加莎的侦探小说喜欢把罪案放在一个密闭环境中。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就是让爱情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发生,在近乎与世隔绝的小镇,对艾里奥来说,奥利弗是闯入的唯一一个陌生人,他在这里就待六个星期,爱情的开始和结束就必须在这六周内完成。而他,必须是他的男主角。

原本小说就是第一人称,回忆的世界只留下美好,摒弃了闲杂人等。导演似乎也汲取了小说的精髓,你会发现就算艾里奥和奥利弗骑车去小城,绝大部分时间里镜头中也只有他们两个人穿行在古老的意大利建筑之间。养眼的两个人。

其次:原来彼此是双向暗恋。

后来,艾里奥终于忍不住给奥利弗传了一张纸条(多么纯情的做法):“沉默难耐。我必须跟你谈谈。”

奥利弗回他:“成熟点。咱们午夜见。”

终于两个人互剖心迹,原来不但他暗恋他,他也暗恋着他。

艾里奥终于知道,原来他看向奥利弗时对方冷漠的眼神是早就关注了艾里奥然后发现他看向自己假装的不经意;原来,奥利弗那次打球时将手放在他肩上,其实是在给与他暗示,结果艾里奥无法承受浑身僵硬,奥利弗以为他觉得自己猥亵……

这之后的电影开始进入到齁甜阶段,两个人在黑夜里幽会,拥抱,缠绵,不停地亲吻。

夏天实在太方便亲热了,因为别的事情都做不了,欲望蒸腾。起先你可能会觉得总是半裸上身走来走去的艾里奥是个勾人的小妖精,可是总穿着超短裤露一双大长腿的奥利弗又何尝不是一个妖精呢?他们互相吸引,彼此纠缠,以他的脚缠住他的脚,以他的眼凝望他的眼,以他的名字呼唤他……

后来,两人还离开家人去贝加莫(小说中是罗马)独处了几天。蜜里调油的两个人简直就像老鼠掉进了油缸里,在陌生城市的街巷纵情奔跑、跳舞、拥抱、凝视、亲吻、亲吻、亲吻……

最后:虽然遗憾但却是完美的结局。

六周的时间结束,奥利弗离开了。艾里奥无法抑制自己的伤心……父母显然已经看出他们的事情,然而不仅没有责备他,相反表达了超出常人的理解与支持。

夏天过去,等到冬天来到时,艾里奥接到了奥利弗的电话,在电话中,奥利弗告诉他自己春天就要结婚了……

而艾里奥对着电话以自己的名字呼唤他:“艾里奥!艾里奥!艾里奥!”

电话那头传来奥利弗的回应:“奥利弗!”

挂完电话,艾里奥独自对着壁炉中的篝火哭了起来,身后是准备光明节晚宴的母亲和厨娘。

他们的爱情结束了,但也不是因为背叛、争吵、龃龉,都不是。只不过更像是奥利弗回到了俗世里,却把艾里奥独自留在了童话中。

那让我来告诉你,电影到底和原著有着怎样的不同吧。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这样童话化的——

首先:在书中,艾里奥对奥利弗最先有的是情欲。

他们两个人的故事绝对不是如此这般的纯情的,对于艾里奥来说,奥利弗之所以重要,重要到多年之后依旧对他念念不忘,觉得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因为他是他的“火”与“意乱情迷”,是他打开了少年的情欲之门。让艾里奥第一次有了性的意识。

小说中描写了奥利弗来到不久,艾里奥就每晚都幻想着对方会在夜里潜入他的房间:“钻进我的被窝,不由分说褪下我的衣物……在他听到我那句已在舌尖练习了无数遍的‘请不要伤害我’——真正的意思其实是:‘随意对我做你想要的’之后,轻轻地,温柔地……”

电影中两人第一次上床前,有艾里奥以脚去缠住奥利弗脚的情节。看原著会发现,作者简直就是一个足控。

这个情节电影中被剪掉了

书里,最先是奥利弗在餐桌下以脚去触碰艾里奥的脚,然后艾里奥就流鼻血了。到了电影里,艾里奥在餐桌上流鼻血这一幕和奥利弗完全无关,后来,艾里奥坐在地上拿冰块止鼻血,奥利弗走过去帮他掰脚,也只是治疗成分大,勾引尺度小。可是小说中,后来两人好上了,就总在餐桌下,在父母的眼皮底下,用脚暗戳戳地交缠亲热。

还有少年用桃子自慰的情节。电影中虽然保留了这一段,但奥利弗要去吃带着艾里奥精液的桃子时,就被艾里奥的痛哭打断了。而小说里,“我看他把桃子放进嘴里,慢慢吃了起来,同时热烈地凝视我,我想,即使做爱也不过如此。”这之后,艾里奥才因为奥利弗居然为他做到这样而激动得哭起来,“就像达到高潮时一样”。

其次:关于少年艾里奥和少女玛琪雅的交往。

电影中,艾里奥在对奥利弗求而未得的痛苦过程中,曾经和少女玛琪雅短暂交往。两个人也有过拥抱亲吻,上床做爱,鱼水之欢。

你们是不是已经觉得看不下去了?

那原著你们就更看得要骂艾里奥是渣男了。因为电影中,当艾里奥和奥利弗确认关系,他的眼里就再也看不到别人了。当玛琪雅来问他是不是自己的男朋友?艾里奥沉默了,他到底为了奥利弗,为了自己的爱,拒绝了她。

可是小说里,就在艾里奥和奥利弗上过床之后,在他们最浓情蜜意的时候,他和玛琪雅在海边散步,艾里奥还忍不住抱了她的胸,然后两个人就去到茅草屋顶的小屋,热烈地做爱……作者写道:“多奇怪啊,彼此遮蔽,隐匿,却不排除对方。不到半小时前,我还渴望着奥利弗,这会儿我却准备跟玛琪雅做爱……”

小说里,对于艾里奥,玛琪雅似乎是和奥利弗平行的另一个存在。虽然后面她也没什么戏份了,但是他们彼此的存在并不相扰,他爱她和他爱他并不冲突。玛琪雅的存在也并不影响艾里奥对奥利弗的真爱。书中甚至有这样一句话:“我从来没想过对奥利弗隐瞒我跟玛琪雅的关系。面包师傅跟屠夫不会相互较量……”

后来还有个情节是玛琪雅打电话来,奥利弗接到的,把电话自然地就转给了艾里奥,没有一丝不快。艾里奥想:“或许我们首先是朋友,然后才是情人。”又想:“但话说回来,或许情人就是如此。”

别人都是露水情缘,只有奥利弗是他的永恒之爱。

最后:就是艾里奥和奥利弗的结局。

电影戛然而止在那个冬天的电话。1983年的夏天过去了,奥利弗走了,就从艾里奥的生命中消失了。

现实中怎么可能呢?怎么可能一个曾经亲密的人消失得如此彻底?人生那么漫长,总会有更加糟糕的重逢。

首先在小说里奥利弗的婚讯是他当面告诉艾里奥的……残酷不残酷?刺激不刺激?他在圣诞之前又回来了,并且一直过到新年。当他告诉艾里奥自己春天要结婚之后,艾里奥还试图和他做爱,然而他拒绝了。艾里奥失去了最后抓住他的机会,于是之后,两人的关系正式降至冰点。

之后两人一直都有联系,于是,艾里奥就知道奥利弗所有的人生轨迹,结婚,生了两个儿子。

十五年后,艾里奥去到奥利弗的学校,两人终于见上一面。奥利弗甚至热情邀请艾里奥去自己家,被艾里奥拒绝了。

他们还谈起哈代的小说《至爱》: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后来这个女人死了,男人就爱上了女人的女儿。两人甚至开起玩笑:“我可不希望我儿子跟你上床,也同样不乐意见你儿子(如果你有儿子的话)在我儿子床上。”

“我倒是好奇我们的父亲怎么想。”

两人一旦能开起这样的玩笑,想必之间的爱情也已经荡然无存了吧。当然,彼此的关系也已经是牢不可破了。

后来奥利弗又重回了艾里奥家的乡间别墅,当年那个夏天他们最初邂逅的地方。那时候时光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然而“二十年就像是昨天,昨天只比今天早上早一点,然而早上却似乎有几光年那么远。”

电影中结尾时,奥利弗以他的名字呼唤了艾里奥。

小说结尾,奥利弗也并没有这样做,他似乎已经把当年他们这个在床上的约定(男人床上的承诺你也信?!)忘记了。只有艾里奥依旧记得,幻想着他在第二天离开时能够对自己这样做。“就像你过去所做的那样,看着我的脸,与我四目相接,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全书完。

我个人还是觉得电影很好看的。也许我终于到了可以接受《北京故事》被改编成《蓝宇》的时候了——当年我也是觉得关锦鹏太不切实际了。

我保留了对现实的继续尊重和接受,但同时也不排除欣赏美好的童话故事。就像天秤的两端,一边放着实用,一边放着美。

我当然知道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发生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的故事,可能少年在试探的阶段就已经被青年给揍了;可能两人肉体吸引,然而青年思想上依旧无法接受,觉得少年心怀不轨勾引了他,于是残存的一点爱意也会变成恨,或者这最终就成了社会版上的一则新闻;又或者家人知道之后,告青年猥亵未成年人……如果现实,就都不是美好的回忆。

但现实依旧有它的力量和意义。

如果想看“现实版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我推荐大家可以去看另一部电影《离别是美丽的》。那个少年男主角是最近演了英剧神剧《去他*的世界》的埃里克斯·劳瑟。它基本是《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完全反面,少年来到陌生的小镇遇到陌生的帅哥,努力接近他,结果帅哥有暴力倾向,不接受搞基,甚至和少年的妈妈搞在了一起……总之很现实,很残忍,很丧。

于是偶尔就也想看到一些美好的,阳光的,甜。

现在的我,可以接受很现实沉重风格的电影,也能接受美好到不真实的,只要都拍得好,足够动人。最可怕的就是像某部正在热映的电影那样,又要假装深刻去展现,但又要装作看不见那些人性的恶与残败,于是善良也显得虚假,追忆变成煽情与歌颂,隔靴搔痒,最终只能以一碗毒鸡汤“他们看上去比其他人都更加平和满足”了事。

或者就像艾里奥和奥利弗分开后回到家,父亲对他说的那段话(也把这段话送给大家,希望大家都活在现实里,但也都有美梦可做。):“为了快速痊愈,我们从自己身上剥夺了太多东西,以致在三十岁时,感情就已经破产,每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我们能付出的就变得越少。但是为了让自己不要有感觉而不去感觉,多么浪费。”

他说:“如何过你的一生是你自己的事情,但你要记住,上天赐予我们的心灵和身体只有一次,而在你终于领悟之前,你的心已经疲惫不堪了,至于你的身体,总有一天更没有人愿意接近。现在,我不羡慕痛苦本身,但我羡慕你会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影评观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9469.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