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时间去哪儿了电影影评观后感

时间:2019-05-15 09:39:21 网站:公文素材库

来自贾樟柯导演的剧情电影,影片主要分为五个故事,各有不同,小编今天带来了很多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吧!

命题式、集锦式电影,成功者几希。《时间去哪儿了》把金砖五国导演的短片黏一块,协调难度本身就很高。贾樟柯的段落《逢春》放在压轴的位置,但从电影角度来说它远不是最好的。最像电影的应该是俄罗斯导演的短片,尽管该片的主观镜头衔接稍显突兀。女人被火车送到铁路尽头、冰雪深处的荒僻角落,然后她竟然帮司机把火车旋转180度,人力掉头。整个片子像是荒诞又像是隐喻;女人忍受丈夫的长期暴虐(为什么?明明可以坐火车跑掉?)女人有一门烧饰石头的手艺(干嘛养活一个酒鬼丈夫?)女人用一个破风琴为丈夫供氧(为什么?干嘛不任由他死去?)联想起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现状,这部短片可以说是极尽巧妙揭示了一种关系:受虐者长期为施虐者续命,而且这种续命供氧隐藏在演奏风琴这个看似浪漫的行为底下,讽刺的是风琴本是被施虐者禁止的娱乐。现在的问题是,无休无止的演奏到底能持续多久,要知道,一旦停止这种羔羊的弹奏,呜呼的将是长久的施虐者。

其他四个段落属于凑合、差不多的意思。南非导演的段落讲述未来电子人的穿越逃离,有点像《第九区》的“脏范儿科幻”,明摆着我没那么高的预算,意思到了就行了。巴西导演的父子情缺少情感力度,尤其个人对电影里加入实景照片的手法不太接受,太出戏。印度导演富有老头与穷孩子的友谊太过直白。《逢春》跟《天注定》之后的作品一样,反映了贾樟柯的一个问题:当导演的残酷性跟不上新闻时会怎样。我们社会节奏不是太快的问题,而是在价值判定太慢和社会事实太快的冲突。原本导演应该展现新闻潜藏的隐痛,现状是,新闻比导演能呈现的更痛;所以贾樟柯从《世界》开始就无法展现《小武》、《站台》的力量感。

《逢春》的角度挺巧妙:一对中年夫妇想生二胎,新增开销怎么办?大女儿怎么办?老公无欲无求怎么办?这些痛点在很多报纸杂志上都有过探讨;片中老公说了一句台词,“我们演出队的贾导说,38岁还是年轻导演呢。”这句爆笑台词应该可以展开作为“电影”而不是“短片”的阐发核心。对于曾经愤怒、不妥协的70后来说,当你年轻时争取的在你中年危机时实现了,这种不适应是极大的讽刺,也是一次有心无力的“逢春”。

巴西篇取材于真实事件,利用的是真相的力量,没有经历过这类灾难的人,恐怕没想象过它的可怕(两人到小学时,从墙壁上看出泥石流最高到什么位置)

俄罗斯篇题目漂亮,呼吸,一开场就感叹画面美极了。茫茫雪原上一节孤独的机车跑在单线铁路上,原始得甚至要靠人力来让列车转向掉头(应该是铁轨末端有转盘、千斤顶之类装置吧)故事由一男一女之间的一场突发事故构成,情节十分聚焦,有创意。很像一位特立独行的小说家会写出的短篇小说。

印度篇符合预期。其实仅仅印度的社会背景就是一道迷人的风景,一道我们想要远窥,但不太想亲近的风景。孟买的一户中产家庭,三代同堂,但老人却挺孤独,就像中国的同龄老人们一样,他们用不来高科技产品,还是用惯旧东西。(是不是全世界的老人在使用智能手机上都会面临难题?厂商看来应该站在老人的立场上,设计出更适合老人观念的手机。)老人和一个街头流浪儿童机缘巧合而认识,产生了挺深的情感纽带,但在老人为流浪儿庆祝生日的那天晚上,流浪儿就突然失踪,他的手机再也打不通。(导演没有交代流浪儿的下落,是被货车撞死了,还是被绑架成为器官收割的对象?)老人去寻找流浪儿,贴告示,找警察,但一无所获,后来老人也突然过世,他的后事看来是在恒河边举行的……

南非篇是个科幻故事,许多异域元素和末世元素的运用使得这部分很炫,很精彩。故事部分也交待得挺完整。其实按照BRICS的顺序,南非本该放在最后一位,但我相信如果那么做的话,贾樟柯导演的那段会被进一步比下去

中国篇就是个鸡肋。假如没有审查要考虑,以“时间”为题能构思出许多有冲击力和批判力的小短片,比如此一时彼一时的生育政策,比如中华几千年历史中的种种循环……《逢春》是美好的期许,我们当然希望未来真如春天,希望能有那种机会

电影《时间去哪儿了》是首部金砖五国一起合作制作的影片。由中国著名导演贾樟柯牵头任监制,汇聚包括其本身在内的五位来自中国、俄罗斯、南非、印度和巴西的独立电影导演,分别以“时间去哪儿了”为主题拍摄一部电影短片,最后组合成一部电影。

可以说《时间去哪儿了》这部电影是一部典型的命题作文式的集锦式电影。光是这个形式就非常耐人寻味了,五个导演、五个故事、一个主题的电影,其个性不言而喻,而在个性基础之上的统一性更是决定影片高度的关键。在电影史上出现过不少杰出的的集锦式电影,我个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十几年前的《十分钟年华老去》,片中每一个故事几乎全是世界级的导演操刀,一次性给我们呈现出一桌丰盛异常的电影大餐。当然,并不是每一部集锦式电影都能请到这么多杰出的导演合作的,不过即使是当年玩票性质明显的,由26位先锋导演联袂打造的《26种死法》,也曾在网络上名噪一时,让大家津津乐道,可见集锦式电影的魅力。(下面这张图,老司机们都懂......)

然而,如果几位导演对主题的理解南辕北辙,或者几位导演压根就欠缺这种雕琢短片的能力,一部集锦电影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很可能比一部很平常的但完整的故事长片还要差很多,反面典型大家可以参见去年情人节上映的那部《奔爱》,我到现在依然还不能理解那部电影到底要说啥。当然,这种集锦式电影也可能是不同故事的拼凑,但却是一两位导演主持,往往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就不太会出现前后完全割裂的情况,甚至不同的故事之间,还会存在有迹可循的层次关系,比如我个人非常喜欢的,由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和维姆·文德斯共同执导的《云上的日子》,那是一部很美的电影,电影里有最美的苏菲·玛索。

那么《时间去哪儿了》这部电影从集锦式电影的角度来说,是否五个不同的故事之间,存在有相互呼应的关系呢?我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个人的答案,是倾向于否定的。事实上五位导演不仅仅是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切入主题,而且对主题的挖掘深度也全然不同,故事上的差异是必须存在的,但在立意层面,《时间去哪儿了》中的五个故事,显然是各自为政。

不过无所谓,以上是决定了《时间去哪儿了》无法成为一部伟大的集锦式电影,但并不妨碍每一位导演在片中施展功力。就算看不到“五星连珠”,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是极好的。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片中的五个故事吧!

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为我们带来了一部名为《颤抖的大地》的短片。沃尔特?塞勒斯当年以《中央车站》崭露头角,自此成为金棕榈等各大电影节奖项的常客,他的《摩托日记》和《太阳背后》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近年来沃尔特逐渐开始转型为制片人,但前几年与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合作的《在路上》也依然是占尽了观众的眼球。

《颤抖的大地》讲述的是巴西在2015年遭遇的一次灾难,一座小镇被泥石流摧毁,镇上的人无家可归,全部都只能暂居收容所。虽然片中有很多细节呈现,关于残垣断壁,关于朽木枯枝,关于车马泥淖,但是影片却始终聚焦在人的身上。每一场灾难都像是自带余震一样,即使是呼啸过后,也能让灾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我们看到一个小男孩坚信自己的父亲并没有在灾难中葬身,执拗地在一直寻找和等待自己的父亲。不过,即使是再留恋灾难之前的美好生活,时间依然会不停步地往前走,它会带走曾经的美好,也会抚慰过去的伤痛。我们在片中看到难民们在收容所里,已经慢慢开始有了自己新的生活轨道,希望的光芒又在逐渐明亮起来了。

《颤抖的大地》用非常漫长而克制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一次灾难过后的众生面貌。时间的横轴在这一部短片中虽然不那么明显,但却是片中所有问题最后的答案。

第二个上场的,是俄罗斯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关于这位导演,我了解得并不多,唯一知晓的,就是他的那部《沉默的灵魂》,是一部非常意识流的公路片,与我印象中的战斗民族的电影风格大相径庭。不过更加让我惊喜的是,在《时间去哪儿了》中,他为观众带来的《呼吸》,毫无疑问是五部短片中水平最高的。

首先从创意层面来说,《呼吸》在全片之中就稳然鹤立鸡群。这是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在一片荒郊野外中,怀疑妻子出轨的丈夫,在追打妻子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危在旦夕之时,妻子用自己的手风琴接在了丈夫的气管上,靠不停拉动手风琴的风箱,来辅助丈夫进行维持生命的呼吸——讽刺的是,妻子受赠于列车员的手风琴,一开始恰恰是丈夫认为妻子出轨的证据,却偏偏在最后成为了自己的救命稻草,这种离奇的宿命,给了观众一种耐人寻味的感觉。

另一方面,《呼吸》的摄影与画面构图也是五部短片中最为出彩的。东欧雪国的俄罗斯,俯拾即是的都是银装素裹的天地,树木显得尤为笔直挺拔,在山涧里从上到下一排一排地生长着,还有山间孤独寂寞的小木屋,这些平凡而精致的景色被导演统统收入到自己的镜头当中,使得影片的画面非常具有层次感,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也是最画龙点睛的一笔。当仅靠妻子不断拉动的手风琴续命的丈夫艰难地问妻子“我还可以活多久?”的时候,不久前还与丈夫激烈争吵的妻子温柔地说道:“从现在开始,我就是你的时间。”导演设计的点题的这一句台词非常含蓄,简单的言语之中,尽显爱人之间的猜疑与原谅、罪恶和感动、坚强与脆弱,自有一番轻触人心的魅力。

印度方面派出的导演是马德哈尔·班达卡,这位导演我是没有听说过的,稍微查阅一下,也并没有发现他有非常值得一提的作品。事实上,在《时间去哪儿了》中,我个人评价最低的,也正是这部来自印度的短片《孟买迷雾》。

故事讲述了一段忘年交的故事。一位老人与一个小孩,老人的家人整天忙碌,无暇关怀老人,而小孩也是个野娃娃,难以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两人的故事缘起于一台手机,也最终因为手机通话时的忽然断线而失去了彼此。

我个人之所以最不喜欢《孟买迷雾》这部短片,并不是因为它的制作质量不足。事实上,导演将这个传统的故事推进得非常稳健,片中老人和小孩一起读过的快乐时光,其实还挺打动人的。如果这是一个单独的故事,我想评价会好很多,但在“时间去哪儿了”这种命题作文的形势之下,《孟买迷雾》可能从立意的表达上,跟主题有一些疏离了。

南非的《重生》应该是非常有意思的一部短片了,导演贾梅尔·奎比卡我也并不熟悉,但敢于在这种小短片命题中玩转科幻题材的导演,也算是非常有想法了。一个穿越的故事,未来的女主在无意中看到了资料中过去人类社会的繁荣景象,截然不同的是,未来的地球早已经死气沉沉,人类纷纷移居到了飞船上。于是女主决定借助时间机器回到过去,便能够享受到过去地球上的温暖文明了。最终女主成功地回到了过去,但电影却给我们呈现出了一次产妇生产的过程,可以说意味深长,同时相当扣题了。

片中对女主角逃离穿越的过程描绘得紧张刺激,接近于典型的商业片拍法,强化了观众直观的观影体验。不过,在观影结束后,我也听到了不少不同的声音,主要来自于对《重生》这部短片的制作略有质疑,其简陋的布景、道具和特效等等,并不足以撑起导演想象中的故事框架。科幻片的创意是好的,但不能科幻得太廉价了。

其实作为一名成熟的导演,必然会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但在这种命题式的短片的制作中,是个人风格让步于题材篇幅,还是坚持自己的表达而忽略形式的圈定,对于每一个导演来说,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很显然,对于我们前面谈到的四部短片,就各有长短。俄罗斯导演的作品,以精巧的创意来带动故事,以精妙的摄影来作为载体,最终呈现出不俗的效果,而印度导演的作品则略嫌日常了一些,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仅有的篇幅,而来不及对主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表达。“带着脚镣跳舞”是很多人对于这种命题集锦式电影的形容,导演在创作的过程中,无疑会被这些条条框框所束缚干扰。很遗憾,在这一点上,最明显的就是贾樟柯导演。

贾樟柯导演肯定是我们在这部电影中最熟悉的了,当今国内在文艺片的领域内,“贾科长”可以说是一面旗帜。就我个人来看,无论是当年的《小武》,还是后来的《三峡好人》,以及近年的《山河故人》,贾樟柯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片中一直都充满了大量的细节,来自于我们时代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贾樟柯的电影看似慢节奏,但却不会浪费任何一帧画面,甚至画外音也能传递不少信息给观众。这也是我个人觉得贾樟柯的电影最有魅力的地方,因为你每多看一次,就能多触摸到一些片中时代的脉搏,可谓是越看越有滋味。另一方面,贾樟柯导演对于中国时代中最能够打动人的“点”的捕捉能力也非常出众,每一次都能够从小人物身上,挖掘出大多数观众都能够产生共鸣的情感,这是非常难得的。

不过,在《时间去哪儿了》中,我认为贾樟柯导演的故事,确实是不如之前来得流畅自然。导演紧紧抓住了“二胎政策”这个近年来非常热门的社会话题,也挖掘出普通家庭对于从计划生育到鼓励二胎的转变,面对着不少措手不及的问题:高龄产妇的更多出现、普通家庭的经济压力等等。社会从独生子女时代的焦虑进入到了另一种焦虑当中。从这一个层面来看,贾樟柯导演的《逢春》应该说表达得还是相当完整的,几乎可以拿去当做二胎政策的宣传片了。

然而,在“时间去哪儿了”这个主题层面来看,《逢春》则是在前半段表达得含糊其辞,到末尾,却仿佛是赶场子一样靠赵涛直接用嘴说了出来……其实导演凭借片中的一些细节,从一开始就在像观众传达一种信息,就是片中的夫妻二人情感的淡化。柴米油盐酱醋茶,消磨了太多夫妻之间的感情,“过日子”的心态,很容易最终把日子过得寡淡无味,死气沉沉,但二胎需要的是“生”。夫妻关系处于“死”的状态,又如何“生”二胎呢?赵涛说“时间带走了我太多东西”“只要我们愿意,就能把时间带走的东西拿回来”,这几句末尾吐露的心声,“点名中心、总结全文”的意味太强了,其实靠演员出色的表演和导演稳健的叙事,难道观众看不出来吗——终究是篇幅不够,导演才不得不选择这种略显潦草的方式来应对。

总的来说,《时间去哪儿了》这部电影,应该说合作意义大于内容意义,五部短片各有奇思妙想,有值得我们记住的亮点,但也不乏不尽人意之处了。

大象点映·百城首映礼

重磅推出的第四部电影

文艺电影爱好者

和全世界的“科长”粉丝期盼了两年的

贾樟柯导演新作。

熟悉科长的影迷都知道,他的电影主题大多和时间有关。

他的上一部作品《山河故人》里,在时间的洪流面前,友情破碎、爱情溃败、亲情之间也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生离,死别,散发出一种悲剧的宿命感……

他执着于用镜头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期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

这一次,他启用了堪称“史上最高配置”来演绎他所钟情的时间主题。

这“史上最高配置”,到底有多高呢?

一张图告诉你!

他请到了四位来自不同国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著名导演,和他共同演绎“时间”这个主题。

同一个命题,在不同国家的导演镜头下会被如何阐释,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不禁回想起世界电影史上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集锦电影——2002年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十分钟年华老去》,2007年戛纳电影节60周年纪念作品《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在不同电影大师的镜头下,相同的命题呈现出不同的光影魅力。

但在国内大银幕上,我们一直无缘看到这种类型的电影。

这部由五国导演共同拍摄连缀而成的影片《时间去哪儿了》由此更显可贵。

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对时间的解读是工作任务之一。而“时间去哪儿了”,又是一种人类普遍的生存感受。

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这是五个电影创意非常强的国家,都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传承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剧烈变革。

“时间去哪儿了”,它不仅是这个忙碌时代的普遍焦虑,是现代都市人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也是金砖五国的艺术家们在这个极速变动时代里,共同的反思与呐喊。

你一定很好奇,他们到底是如何阐述时间的呢?

2015年11月5日,处于巴西腹地的米纳斯吉拉斯州遭遇了巴西史上最严重的社会环境灾难。一家铁矿公司的水库大坝坍塌,汹涌的泥石流冲毁了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的数个小镇,上万人无家可归。

失去家园的居民被送进收容所。在这里,他们必须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努力找寻出路。

巴西导演沃尔特赛勒斯,将镜头聚焦在了这一真实事件上,他延续了在《中央车站》中一贯的温情动人,没有渲染灾难本身的破坏性,而是通过绵长而克制的镜头探讨:在灾难面前,人们如何度过,又如何找回自我?

随着时间的流逝,绝望和希望不断发生着冲撞。

在俄罗斯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的镜头下,时间变成了可视的“呼吸”——

这是发生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冰雪世界里的虐恋故事,爱情与憎恨、冷漠与同情、恐惧又与爱情循环相连,惊心动魄、悬念丛生。

这里的时间,是手风琴残破的琴声与呼吸喘息的欲望。

时间就在此时此刻的这里,其他哪里也去不了。

印度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将镜头对向了最能代表时间的形象:老人与孩子。

在传说中的不夜城孟买,一位孤独的老人遇到了一个流浪街头的男孩,小男孩给了他最珍贵的东西——时间。

他们的忘年情谊,极具治愈效果。

贾科长拍摄的,是一个发生在古老城市里的现代故事。

三十八岁的涛姐和梁子是一对生活在平遥古城里的夫妻,有一个十四岁的女儿。“二胎”放开了,这对正面临中年感情危机的夫妻在考虑再生一个孩子。

然而,这个决定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当然最重要的是,能否重新找回已经疲惫的爱情,重拾生活的热情。

不同于《山河故人》的悲凉基调,这个爱情故事朴实之中蕴涵深情——

只要你愿意,咱们就能把时间拿走的东西再一点点拿回来。

而作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南非,导演贾梅尔·奎比卡则通过对非洲影院的梦幻诠释大胆地建构了一个科幻故事,探讨未来和过去的聚合,它暗黑的科幻背景极具冲击力——

一个虚拟的未来世界,每片雪花都有标码,每滴雨点都会说话,每个人的生命都被设定,这程序跟时间一样久远,没人能追溯到起源,也没有人能够控制自己的人生。

一个被设定为清洁组的机器人冒着生命危险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走向一条不同的生命之路,找到作为人的温度。

这五个看似彼此独立的故事,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生不同阶段对于“时间去哪儿了”这个问题的探究——

面对时间的快速流逝,

怎样才是积极的生命态度?

唯真情能抵时光。

五个国家,五个故事,五光十色,一片丹心。恰如五个顶级大厨分别掌勺,呈现一桌荟萃各方珍馐的盛宴。

作为电影观众的我们,仿佛跟随着电影镜头,完成了一次奇幻的环球旅行。

不管让你触动的是哪个故事,在观影前后,我们都应该问一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是否因为埋头太久而忘了仰望星空?

我有多久,没有给远在家乡的父母打过一个电话?

我有多久,没有给自己的爱人和亲人一个拥抱?

“我们的时间应该属于我们爱的那些人,

属于我们共同分享经历的一切。”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时间去哪儿了电影影评观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950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