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我,花样女王影评观后感

时间:2019-05-15 09:39:30 网站:公文素材库

来自美国的电影,与以往的励志片不同的是,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女主人公成名后是如何走向失败的,影片剧情丰富,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影评,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吧!

坦雅·哈丁是美国首位完成高难度冰上三圈半跳跃的选手,在她之前,美国无人敢尝试这个动作。

她1970年出生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家境贫寒,母亲有过多任丈夫,她是母亲和第四任丈夫所生的孩子。坦雅小时候,父亲便离开了家,母亲的冷漠与粗暴让她的童年雪上加霜。 

她刻苦训练,努力成为专业女子花样滑冰运动员。1991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坦雅得到女子单人花样滑冰银牌,1992年和1994年得到美国花样滑冰锦标赛女子单人花样滑冰金牌。

坦雅在职业生涯如日中天的时候,意外卷入一起丑闻。当时另一位花滑选手南茜·克里根在更衣室遭到不明人士袭击,膝盖受伤。经查,袭击者为坦雅当时的丈夫杰夫·吉卢利。坦雅本人因包庇罪被终身禁赛。

此后她转战拳击、摔跤,但不久便草草结束了职业生涯......

坦雅事件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乃至世界花滑界的丑闻,美国编剧斯蒂芬·罗杰斯将坦雅事件改编成剧本,并由导演克雷格·吉勒斯佩拍成传记片《我,花样女王》。该片豆瓣评分8.1,获得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剪辑提名。

说实话,这是我看过的最压抑的一部传记片。

一般的传记片会采用正面人物作为题材,而《我,花样女王》却用了一个丑闻女主角。片子的形式很奇特,在剧情之中加入了类似采访的段落,借坦雅(玛格特·罗比 饰)、前夫杰夫·吉卢利(塞巴斯蒂安·斯坦 饰)、母亲拉沃娜·戈登(艾莉森·珍妮 饰)以及涉事人员和记者之口,逐渐还原丑闻事件的真相。

电影在表达某些沉重话题例如家庭暴力时,也出乎意料地没那么沉重,而采用了滑稽的方式。

坦雅第一任丈夫杰夫·吉卢利对坦雅一次次地施行暴力,但坦雅却一次次妥协,甚至用自嘲的方式来给自己开解。这使得本该沉重的家暴话题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坦雅婚姻的不幸,不是因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么?

坦雅对家暴的理解是:“我的丈夫是因为爱我才打我。如果他不爱我,为什么要打我呢?”

坦雅的母亲也在肉体和精神上双重虐待她,无论坦雅取得好成绩还是遇到心爱的男人,母亲都会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永远一副冷脸,随意暴打已成家常便饭。

坦雅穿上婚纱的那一天,母亲依然毒舌:“我不知道说什么,嫁给第一个夸你漂亮的傻子,你可以跟傻子上床,但不要嫁给傻子。”

和对丈夫的家暴态度一样,坦雅也用“妈妈打我是因为爱我”来解释母亲的虐待。

当一个人缺爱缺到了极点,就会把别人的暴力自动转化成爱,这在医学上有个专业的名词;斯德哥尔摩症。

影片中,坦雅不止一次说道:“我感觉到我被爱着。”在和杰夫恋爱的时候,在被家暴的时候,在1991年获得全美锦标赛冠军的时候......

除了冷漠毒舌的母亲,坦雅只从父亲身上得到过温暖。电影开头有一段坦雅和父亲在林中打猎,坦雅想和同龄人一样有一件皮衣,父亲就亲自为她打了一只野兔。冰天雪地,稀疏丛林,小坦雅和父亲像一对好朋友一样聊着天。

可惜,父爱转瞬即逝。被母亲赶走时,父亲表现出的冷漠与母亲如出一辙。小坦雅撕心裂肺的哭喊牵动人心,她内心的空洞从此形成......

极度缺乏爱的人会像抓救命稻草一般抓住一丁点的爱,杰夫就是那根稻草。坦雅有一定程度上的“恋父情结”,她忘不了,放不下杰夫给过的温暖,杰夫的关心和赞美仿佛父亲又回来了。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让坦雅离不开猪一样的队友。

杰夫收到恐吓坦雅的匿名信,这促使他想用同样的方式恐吓南茜,但杰夫的朋友肖恩居然偷偷雇人打伤了南茜的膝盖,原来寄给坦雅的匿名信是他一手写就,肖恩做这一切只是为了刷存在感!

爱的缺失,被外界瞧不起,又让坦雅虚荣心膨胀,急于表现自己。在参赛着装上她特立独行,过于花枝招展而显得轻浮,这减低了她的分数。1991年坦雅第一次用冰上三圈半跳跃震惊全美,一时间她成了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的人,虚荣心极度膨胀。面对丈夫杰夫,她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

坦雅的这种暴发户形象直接暴露出她贫寒的出身。除此之外,影片还有多处直接间接地提到了她的出身。比如坦雅一直被人们称为“红脖子白人”,“红脖子白人”是美国精英阶层对从事底层劳动的白人的蔑称;坦雅在学校被叫作“白人垃圾”;母亲叫坦雅在侮辱她的人的牛奶里吐口水,这间接证明了坦雅确实是被美国精英们蔑视的“下等人”。

所以,电影的前半部整个就在为我们描述一个人生惨到谷底的女人,为什么?

因为坦雅职业生涯覆灭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乃是花样滑冰界的潜规则——冠军选手必须代表美国形象,而且是精英阶层的形象。这一点坦雅明显不符合。

坦雅曾因评委们故意打低自己的分数而抗议,她甚至追到某一评委的车前问原因,结果得到了这个令人心痛的回答——

“这从来都不止是关于滑冰本身,你不是我们想要树立的那种形象。我们需要的是有着完整美国家庭的形象的选手,而你根本不配合。”

连媒体也公然嘲笑坦雅:“天啊,不可能吧,这就是我们的花滑冠军。”

事实上,花滑训练费高昂,大多数美国花滑选手都出身殷实家庭。坦雅的母亲把赚来每一分都投入了坦雅不菲的训练费中。参赛着装上,除了经济限制,坦雅的审美因出身所限,几乎无法穿对衣服。她公然在比赛中对评委抗议,评委一脸戏谑地对她道:“我们打分还要参考造型因素。”

教练也对她说:“如果你穿着得体,也许分数会更公平。”

而坦雅的队友兼对手南茜·克里根则符合评委们的要求。南茜来自富裕家庭,有良好的教养,气质高雅,穿着得体,并且绝对不会像坦雅那样对评委爆粗口,更不可能拦车质问。

在这里,花滑运动已经完全不是一项运动,而成了一场政治秀。当运动员的成败不是取决于竞技水平,而是取决于家庭环境和地位,这就注定了她必将跌入地狱,无法翻身。

坦雅几次表达对这种生而不公的愤懑:“南茜有私人训练场地,也许摔倒了还会有专人扶着。”当丑闻发生时,舆论几乎一边倒倒向南茜,这对坦雅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公众的盲目是更大的伤害。当丑闻发生时,媒体一边倒倒向南茜,公众的情绪被煽动,讨伐伤害代表美国形象的凶手的声浪日渐高涨。谁还会关心真相?坦雅的教练劝她去向公众道歉,只有道了歉,这件事才会过去。

当公众的情绪被煽动起来时,真相就变成了最不重要的事。

坦雅最终被终生禁赛,即使她转战拳击和摔跤,希望继续活在公众视野中,但职业生涯也很快结束了。

杀死坦雅的是她自己,是最亲密的人,更是无数双看不见的手。评委要求花滑冠军选手能代表美国精英阶层形象,公众也默认了这一点。当强者不符合这一“潜规则”时,只会遭到全社会无情的打压。

这样的“暴力”太常见了:寒门学子一朝功成,却被公众打上“凤凰男”这一鄙视意味浓烈的标签;靠双手打拼上位的女性,人们忍不住会怀疑她被“潜规则”;学生时代师长喜欢的“好学生”常常遭到孤立......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华裔大一新生遭美国一亚裔兄弟会霸凌致死事件正式宣判。据悉,每年至少有一名学生被亚裔兄弟会虐凌至死。该兄弟会默认霸凌“试用期”成员,成员级别越高待遇越好,做事也越轻松。他们视喝酒为融入群体的必要条件,喝得越多融入得越快,很多新会员不得不喝,狂吐甚至饮酒过度死亡。

影片末尾,坦雅在拳击场上自白:“毕竟我太了解暴力了,美国想要有人去爱,但更想要有人去恨。那些恨我的人总是说,坦雅,说出真相吧。但并没有真相这种东西。这就是我的人生,这他妈就是真相。”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看不见的那些人生里,暴力每天都在发生。是啊,这他妈的才是真相。

影片做对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了一个十分颠覆传记电影的方式去呈现整个事件,那就是黑色喜剧。没错,又是喜剧,今年颁奖季几乎每部优秀作品都是用喜剧的方式去讲述一个悲剧。然而这却成为了影片成功的关键。因为这种幽默感恰到好处地呈现出了整个事件的荒谬性和疯狂性,也特别贴切地呈现出几个主要人物的特点。这种幽默感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也就特别容易引起共鸣。这会让你觉得本片与#三块广告牌#风格非常像,都是美国平民百姓的真实再现。

影片通过还原这些人的采访让观众看到,这几位主角本来生活里就是脑子缺根弦的市井小民,言行常常不顾及后果。他们会闹出这样荒谬的事,也就不奇怪了。但从中也能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这些人在哪里做了错误的选择,对任何年轻女孩和她们的父母都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通过本片,我们也清楚看到,Tonya做的最错的事,就是嫁错了人。她那家暴还蠢到家的前夫及其狐朋狗友是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彻底终结了Tonya的事业。但有句话说的好,物以类聚。当你看到Tonya不断被家暴依然忍受或无法与前夫彻底断绝关系,及她母亲对她不断的精神摧残,就明白这个女生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的悲剧,性格上具有很大的缺陷,而这又是家庭造成的。成名早、受教育少、结婚太早都导致了她事业的提早夭折。她的经历简直就像一部教科书,值得每个女孩去从中吸取教训。同时,也会让人感叹,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真的太大。如果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注定会走上悲剧的人生。

Margot Robbie很显然需要把自己丑化才可以演这个角色。无论是滑冰还是最后情绪上的极度崩溃都表现得十分出色。除了一两个笑容还会让人想起小丑女外,是脱胎换骨的一次表演,完全不会让人感觉与当年华尔街之狼里的美艳女郎是同一个人。唯一让我觉得比较难以被说服的是,她看起来比当时人物原型要老,难以置信她的角色才23岁。384包子的造型也十分颠覆,声音上也发生了改变,估计会有很多人不看演职人员表不会发现他是”冬兵”,是对他个人来说非常有突破的演出。Allison Janney 饰演的凶狠母亲占据了全片最精彩的台词,句句语出惊人,是十分抢戏的角色,也是最佳女配角的热门。

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公平的。

总有人一出生就是人民币玩家,也总有人在娘胎里就被设定了hard模式。

Tonya Harding的人生显然是后者。毕竟她连名字里都带着“hard”。

只不过她看起来似乎要幸运一些,过人的天赋像是上帝为了弥补她而开的另一扇窗。

虽然这扇窗子并没有变成Tonya升级通关的捷径,反而成了她与生俱来的诅咒——让红脖子出身的非典型女花滑选手,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冰上三周半的运动员,你说天上那个老头到底是好心,还是恶趣味呢。

打人事件的真相早已成了罗生门,谁也不敢断言电影的还原有多少真实多少虚构,所以这里讨论的Tonya都仅限于电影。

除了挥舞棒球棍的致敬片段,玛格特罗比在本片中丝毫不见小丑女的影子,表演也与电影的黑色喜剧风格十分契合。

个人非常喜欢本片的风格以及在形式上的选择,特别是Tonya与Jeff相爱相亲的夫妻生活部分,配合BGM,颇有昆汀式的浪漫意味。

影片里的Tonya家庭不幸,婚姻糟糕,连唯一引以为豪的滑冰都与她余生绝缘,她的三个身份,女儿,妻子,与运动员,都用了一种荒诞可笑又让人心痛的方式,宣告着她彻头彻尾的操蛋人生。但归根溯源,大概逃不脱四个字: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这个词,这几年被提的越来越多,随便搜一搜相关问题,绝对能让人对亲情的认识打开新大门。

虽说它不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唯一因素,但一个不幸的家庭对子女造成的创伤,时常都会伴随一生。

混蛋不会因为成为父母就不再是混蛋,电影中Tonya的母亲Lavona,绝对算是混蛋母亲届的个中翘楚,这个形象几度让我想起马男波杰克中的母亲。

Lavona聪明,冷漠,自私,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更懂得如何伤害别人。她满口脏话,举止粗野,是精英阶层所鄙夷的“白人垃圾”,而那些所谓的精英阶层,又时常遭到她的无情嘲弄和反击。

只是这样的反击,往往只能停留在往牛奶里吐吐口水、在门口拉条红绳的地步,一旦遭遇现实,就不得不偃旗息鼓缴械投降。

就像那个装在口袋里的录音机。

支持Tonya滑冰,是Lavona做的最母亲的一件事。但这并不是单纯出于爱,而是出于对Tonya天赋的期待,或者说,是对自己的期待。

她认为Tonya的天赋是她赋予的,而Tonya的成功,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她自己的成功。

那些养尊处优高贵精致的小公主,不照样是我女儿的手下败将。

可Lavona又嫉妒这样的成功。

Tonya的天赋,给了她一个机会跳出底层,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Lavona从来没有这样的机会。

她所谓的“Tonya生气时滑得更好”只是自我催眠的借口,这个借口让她可以理直气壮地贬低与辱骂Tonya,践踏她的自尊与爱,还能冠冕堂皇地称Tonya对她的恨,是“一个母亲的必要牺牲”。

简直是个残忍又可耻的笑话。

她得意于自己的教育让Tonya成了冠军,但真的是她造就了Tonya的冠军吗?

Tonya骨子里,有种不服输的反叛精神,这种精神在Lavona日复一日的打击下不减反增。Hard不仅意味着困难,也意味着坚硬。Tonya就像一块又臭又硬的石头,狠狠砸在那些优雅端庄的花滑评委面前。

她不是美丽乖巧的淑女,没有幸福美满的“American family”,不走传统的风格,坚持自我,为了得到公平对待和权威据理力争。她日复一日地训练,滑冰是她唯一热爱的事业,在赛场上的每一份荣誉,得来的都比别人更艰难,也更沉重。

这样的设定,换个剧本,就可以是开创花滑新时代的励志天才。

但电影要跟着现实走,而现实中的Tonya,是个被命运截胡的天才。

在那个意义重大的三周半动作前,电影里的母亲雇人在赛场旁疯狂辱骂Tonya,也许正是这件事,让Lavona更加坚信自己选择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

她刻意忽视了Tonya的努力与天赋,在这件事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那么作为母亲,Lavona到底对Tonya产生过怎样的影响?

从未感受过母爱的Tonya,嫁给了第一个夸她漂亮的毛头小子,哪怕她时常遭遇毫无理由的殴打——没关系,母亲不也经常打父亲吗。

前面说过Lavona很聪明,看人很准,她看不上Jeff,不会和打自己的人在一起,不会嫁给一个傻瓜。

但Tonya有得选吗?Jeff递过来的零星爱意,从父亲离开起,她就再也没有感受过。Lavona那几句理智的劝告,就像是站在岸上对着快要溺死的人喊,你怎么这么蠢?稻草救不了你的命。

可那稻草是Tonya唯一抓得住的东西。

作为妻子和女儿的Tonya,从未得到应该得到的爱,而当作为运动员的她成为受众人爱戴的宠儿时,她的自我意识才彻底觉醒,她第一次感受到被爱,也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值得这样的爱。

所以才有了她在比赛后与Jeff的分离,以及最后一次目的性极强的复合。滑冰已经成为她唯一的快乐来源,也是她唯一获取爱的方式。

只是这唯一的方式,也被彻底断送掉了。

Tonya前23年的人生,几乎被不停抗争、不停失败的操蛋经历塞得满满当当,而她那亲爱的妈妈,更是为这操蛋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以我愿意相信故事最后有了一个美满结局,Tonya值得这样的结局。

如果重来一次,我亲爱的妈妈,请你别再爱我。

在绝大多数人心中,花样滑冰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它似乎不止于竞技,更像基于体育的艺术,体能、外形、技术以及自我展现的意愿把它区隔于其他那些只看重更高更快更强的项目。平昌冬奥会上,羽生结弦的爆红似乎在印证着普通人对于这个项目的某种想象——应该混合着美感与轻盈,有着浑然天成的孤傲又决然疏离于俗世的气质。但是这部针对花滑冠军的传记片《我,花样女王》却执意于写出洁净冰面下的灰色与暗礁,写一个天才运动员如何被人间烟火吞噬,如何被命运戏弄。

美国首位完成了冰上三圈半跳跃的女性选手托尼亚,从小就是冰上天才,这故事讲述了她的一路成长和日后的丑闻。1994年挪威冬奥会赛前,她和丈夫以及丈夫的一位朋友合谋恐吓对手,之后一切失控,恐吓变成了一次真正的攻击,托尼亚就此彻底告别赛场。

作为一部传记片,《我,花样女王》有意识地摆脱了常见的叙述方式,某种程度上说,托尼亚儿时的天赋展现,日后的训练与成绩,都作为背景或者粗线条地带过,那些成绩看起来像是天经地义的,最不需要被交代的事情。与此相对的,最被浓墨重彩展现的却是冰场外的生活。父亲的离家,母亲的打骂,以及她自己面对生活的恐惧,她的婚后生活几乎也在复制原生家庭的灾难样本。绝大多数传记片都有意识地对传主的生活进行简化,只挑拣某一条明晰的线索以便更易于传递想表达的内容,但《我,花样女王》却走了一条与此截然相反的道路,它把观众推向一个又一个充斥着无尽细节的生活现场,让你自己去选取和判断,所以,你能看到梦想的起点与鼓胀,看见期盼和希望,看见花样滑冰这种美丽孤傲的运动背后那些溢出体育之外的算计与歧视,当然,还能看到失意生活对一个人的淹没与折磨,撕扯拉锯的、少见的母女关系,看着这个女孩遇人不淑、误入歧途,以及无法更改的命运追跌和星辰陨灭。

相较于有些人从美国梦的角度去切入这个故事,其实,它更像是讲述命运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捉摸。她从巅峰坠落,到底又是哪一步走错?是自己性格使然,还是降生在那样一个家庭中的必然,又或许真的只是因为一时冲动而带来的不可挽回的结果?它被做成了一部伪装的纪录片和新闻片的外壳,多年之后重访所有核心当事人,还原了托尼亚的前半生。从时候去追溯和分析,一切都难以厘清。

《我,花样女王》的配乐、节奏、结构与演技都值得称道,出演托尼亚母亲的艾莉森·珍妮凭借这个角色拿下了第90届奥斯卡的最佳女配角,她演绎了一个极其富有个性的母亲形象,烟不离手,毫无教养,拼尽全力工作,永远面若冰霜,对女儿充满利用和嫌弃,但不知道为什么,你总能从令人厌弃的外表下看到某种若隐若现又不知是真是假的爱意,那不愿表达又不会表达的微妙情感,复杂的、互相矛盾、冲突的细节都被艾莉森·珍妮精准地刻画。其实,很多人并不熟悉那个出演托尼亚前夫蠢朋友的演员,那个一脸痴呆相的男人保罗·沃尔特·豪泽曾经在另一部另类的体育题材美剧《搏击王国》中出演一个有些类似的角色,他的演绎也绝对配的上任何一个奖项。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是一部配角光环大于主角光环的电影,那些配角真的熠熠生辉。而这些配角作为“外围采访对象”配合新闻片的回访形式,则产生了一种巧妙的代入感,像是对命运线索的复盘,我们如今从最后的结果与标签去看待一个人,托尼亚成为了陨落的运动员,过着凋零的生活,人们都想知道曾经到底发生了什么,又是什么推动着一个天才偏离的轨道,而在所有“采访”之中,所有人的说辞充满互相的攻击和尖锐的矛盾。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人物传记,永远有不可抵达的内心。

《我,花样女王》会让人想起一些前作的影子,比如《黑天鹅》,比如《狐狸猎手》,当然,并不是具体某个桥段的相似,而是一种处理方式,借由一种艺术或者运动,写人际间的撕扯,写心理的暗礁,写命运的转折。它整体喧闹又欢脱,即便苦难和挫折也都故意处理得幽默风趣,只是,当你对照她的如今与往昔,总掩不住悲凉的底色。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部电影的主演,就是因“小丑女”一角成名的玛格特·罗比。她饰演的角色塔尼娅·哈丁确有其人,是美国首位完成高难度冰上三圈半跳跃的花样滑冰选手选手,获得无数比赛冠军荣耀。

但1994年的一次体育丑闻断送了塔尼娅的前途——挪威冬季奥运前,她涉嫌与前夫密谋攻击对手南茜·克里根,从而被判终身禁赛。而在她的最后一次比赛上,失常的表现更为她的花样滑冰生涯画上了尴尬的句号。

后来塔尼娅转往拳击、摔角领域,但职业生涯几年后也草草结束。之后她就逐渐消失在泯然众人的生活中。

这是一个人才堕落的真实悲剧。但《我,花样女王》却用诙谐、讽刺、冷幽默的口吻讲了这个故事。

一方面,影片以不限于塔尼娅本人的各方人物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有时还出现了双方阐述存在矛盾的滑稽状态,例如关于塔尼娅和前夫杰夫·吉卢利的夫妻关系的阐述,两人的讲述一对比,简直是互相打脸;另一方面,影片一开场就以伪新闻访谈的手法带出影片的主要人物——塔尼娅、母亲和前夫,之后全片伪纪录片/伪访谈录像和正常剧情片两种表现手法相互穿插,中间还时不时打破第四面墙,形成叙事上的间离效果。这样的表现手法不仅让人物立体全面、真实可信,将人物的小毛病暴露无遗;也让全片避免了伴随事件原型的各种意识形态,从而更利于大胆地对“美国梦”进行讽刺。

当然,如果《我,花样女王》只采用线性叙事,仅仅以塔尼娅的视角展开情节,讲述塔尼娅在虎妈的管教下成长为一代花样滑冰奇才、又在丈夫和利欲的影响下一路走到黑直至被禁赛的故事,完成度也很高。但人才堕落的故事之前被很多人拍过了,这种故事已经没有更多挖掘人性的空间了。况且导演克雷格·吉勒斯佩和编剧斯蒂芬·罗杰斯的本意也不只是展现塔尼娅的悲剧人生,以塔尼娅为象征的“美国梦”的本质才是影片的主题。

塔尼娅从小开始学滑冰,成为花样滑冰运动员,仅仅是因为她的家庭只能给她这一条出路,但由于她天赋异禀,在赛场上取得惊人的成绩,于是成为了“美国梦”的典范。但“美国梦”原本对塔尼娅是抗拒的,花样滑冰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形象工程,经济条件良好、特别注重形象的人理论上更适合参与,而塔尼娅这种更注重花样滑冰本身、但无论家庭出身还是个人品行都很草根化的“异类”,本身就不是这个领域的宠儿。而令人发指的是,南茜·克里根作为塔尼娅原来的闺蜜,其实是趣味相投的,但因为她出身好形象佳,技能也过得去,就成了原本被官方扶持的“美国梦”代言人。“美国梦”的压力和自身的好胜心让塔尼娅多了南茜这一假想敌,接着前夫一来为了人情,二来为了继续在塔尼娅身上剥削名利,便“帮”她雇凶报复了南茜,才有了终结她职业生涯的丑闻。

“美国梦”嫌弃了塔尼娅,但它最终也没眷顾南茜,南茜没能在冬奥会为美国赢得冠军。而在现实生活中,被立起来又处于宣传需要或个人意外被推倒的“美国梦”代表不计其数。塔尼娅也好,南茜也罢,她们俩只不过和诸多所谓的“美国偶像”一样,是官方形象塑造和舆论宣传的牺牲品罢了。不只美国,任何国家——包括我国——的无数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但“XX梦”并不真正属于咱们。

不过“XX梦”永远没有生活漫长,而只要一个人还活着,生活还要继续。塔尼娅被禁赛后,为了还清罚款欠下的债务,又转向搏击领域,靠职业搏击挣钱,在另一个天地崛起,尽管她在这个领域坚持不了多久。从她的近照看来,虽然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风采,但至少她已经撑过了体育丑闻的阴影,在“美国梦”的蹂躏下活了下来。

走花样滑冰这条路,是为了活着;半途而废多时又重整旗鼓,也是为了活着;被禁赛后换一个方式崛起,还是为了活着,努力地活着。

这,也是笔者推荐《我,花样女王》的理由——即使你那么努力了,还是没能取得梦寐以求的成功,也请不要放弃努力奋斗,因为你努力奋斗,绝不只是为了一时的成功,而是为了战胜这个随时捉弄人的世界,不被这个世界上种种套路带进向死角。

无论你是学生还是就业者,无论你学什么专业,请记住,你学这些知识,不是为了炫耀什么,也不是为了应付什么,而是为了更扎实地掌握一种生存的方式,让自己更好地活着!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我,花样女王影评观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9515.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