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精选大全

时间:2019-05-15 09:43:18 网站:公文素材库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精选大全,下面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新年的脚步声中,2018年迎来了第一场雪,神州大地,银装素裹,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再次品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灵得到了又一次的洗礼和升华。

心若慈悲,陌上花开。当读到习近平总书记恭敬地吊唁祭奠农村一位过世的老人、一位老党员的母亲时,我被习总书记纯净悲悯的真感情所深深折服。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黄土高原的山沟里,从高干子弟沦落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这位16岁的青春少年,依然保持着对群众和党员真挚的感情,保持着年少时那颗金子般纯净的心。对于乞食老汉,习总书记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仍然解衣推食、倾囊相助;对于“半憨憨”的灵娃,习总书记没有疾言厉色,没有鄙视轻蔑,有的是宽容爱护、和蔼相待;对于朋友张卫庞,习总书记甚至将绣着“娘的心”、具有特殊意义的针线包割爱相送;对于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习总书记用他所谓的“真粮食”换取老百姓的糠团子……一幕幕习总书记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场景,让我深受感动,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在物质生活日渐富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新的希望,让我们心存善念,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在纷扰尘世中不忘初心,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前行,让爱的气息充盈每一个角落,在寒冷的冬日,内心依然温暖如春。

[二]

说起最近比较火的一本书,我想莫过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了,忙里偷闲,终于得以拜读,现将读后感触与大家分享,与广大青年党员干部共勉。近年来,党员干部队伍不断趋向年轻化,90后干部亦比比皆是。这种情况下,难免就有人开始发声,这么年轻的干部靠谱吗?我认为有质疑的声音是好事,这说明群众关心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有利于我们不断改善和变强。当然,前提是我们要做的够好,能让群众满意,能切实干出实事来,用成绩回应质疑,就像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有人说,“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之后,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时代的主观世界、主体努力与人格状态不同直接相关。”这就难怪习总书记寄语青年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了新时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干部,我们应该自觉向青年习近平学习,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习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 总书记在青年时期即七年知青岁月里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最终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得到了认可,成功入党并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习总书记来梁家河大队时15岁,是年龄最小的知青。突然从大城市来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偏远山村,面对身体上、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应,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他没有被困难打倒,没有消沉,而是在真正融入梁家河的农村生活、深切了解农民生活现状后,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怀抱这个“初心”,青年习近平克服了重重难关,逐渐成长为梁家河的“好后生”。他后来回忆:“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在黑夜中指引人生道路的乃是理想信念,这也是为什么习总书记反复告诫我们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不怕苦、肯吃苦。“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不断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不同年代,吃苦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我们当代青年不会再有当初大规模上山下乡的那种历练,也很少会有吃不饱肚子的担忧,但是同样会碰到“苦”的环境、尝到“苦”的滋味。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我们必须像青年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真抓实干、敢说敢做敢担当。梁家河原先是贫困村,青黄不接时全村就出去乞讨。青年习近平担任村支书后,村子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原因就在于实干!村里缺地缺粮食,他就带领大家打淤地坝;村里缺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深水井;村里缺柴禾,他就跑到四川去学习,带领大家办沼气池,解决了村里的烧柴问题、做饭问题、点灯问题;为了方便村民缝补衣服、磨面磨粉、购买日用品和农具,他给村里办起了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而且都办得轰轰烈烈。人民群众的由衷赞扬、拥护和爱戴源于他真正把群众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完成艰巨复杂的任务,解决群众最企盼的事情,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爱读书、善读书、勤思考。酷爱读书,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习总书记的深刻印象。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不怕考试得零分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而当下我们的读书学习越来越快餐式、碎片化、浅层次。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青年抓学习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我们应当结合青年习近平读书学习的事例,养成爱读书、善读书、勤思考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三]

前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使我接受了一次全面的党性修养和心灵的洗礼。该书生动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艰难磨砺和丰富实践中的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进一步激发了我苦干实干的激情,增强了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

一、进一步树牢群众观念。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中,与当店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到了人民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身体力行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在实处,善于接触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汇集民力,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而不懈努力。

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习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的艰苦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以习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习总书记看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三、进一步发扬“真抓实干、马上就办”的实干苦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苦干实干,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真抓实干、马上就办”,形成拼搏奉献、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全力推进脱贫攻坚行动,为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四]

近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风靡全国,总书记的青年基层工作经历首次以书籍的形式展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面前,这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当然也是我们组工干部的必读书。读之前,甚觉乏味无聊;读之后,才知其中味,才解其中意,有太多值得深思和学习的地方。

善于学习,将读书变成一种习惯。总书记在下乡插队时带着满满两大箱子的书,在当时时代背景下仍能坚持学习、坚持读书显得异常难能可贵。正是在这种持之以恒的不断积累下,才不断充实了自身的思维,厚积薄发,为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放眼当下,在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阅读的形式日益多样化,书籍资源更是丰富多样,但真正静心读书的有几个?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有言毛主席曾说过“一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读书学习的过程是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升华的过程,不但能增加知识储备,更能开阔视野,提高格局。我们应在工作之余也像习总书记一样,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不断充实思想。

善于变通,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书中有部分曾提到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时候是如何解决矛盾纠纷和给群众做思想工作的,矛盾处处都有,重要的如何化干戈为玉帛,总书记在这一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真正融入群众是基础,很好的把握情和理的度,耐心很重要,当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寻找最佳平衡点。我们在做基层群众工作时,也要学会变通,采取不同的方法寻找均衡点,在不损害群众利益的前提下解决矛盾问题。

扎根基层,真正融入群众。总书记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身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总书记在插队期间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不因为自己的身份和背景而凌驾于群众之上,更能立足实际、想方设法的为群众做实事,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办什么。正是这样的经历练就了总书记“接地气”的形象。这一点是最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组工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要真正理解服务的含义,心中有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知乐而乐。

[五]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习主席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主席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习主席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主席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一些同志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同志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像习主席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习主席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习主席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习主席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只有像习主席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习主席读书涉猎极其广泛,既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又读中外历史著作;既读中国古代文学,又读世界经典名著;既读军事理论,又读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习主席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学不可以已”,多读书、读好书,带来的只有益处。习主席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广大官兵唯有像习主席那样博览群书、勤学不辍,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厚实根基,才能在军营中学以成才,成为文武兼备、全面过硬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六]

七年的知青岁月,是人生路上一段特殊的时光,是一种特殊的体验,是一份特殊的情感。其间,有艰辛也有欢畅,有困苦也有坚守,有付出也有收获。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开启人生之路的第一站,在这悠悠漫漫的艰苦岁月中,他读懂了人生,读懂了中国,读懂了中国共产党,明确了目标,明确了方向,明确了初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七年的生活锻炼,让习近平总书记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脱胎换骨为群众眼里“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一个一心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领路人。

苦难磨炼意志。毛主席作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决策,大批大批的城镇中学生离开了长期生活的城市,离开了父母家人,习近平是当时知青下乡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他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上山下乡是对人性格、意志、品质的磨炼,这种磨炼让习近平由稚嫩趋于老练,由狂热趋于清醒,由天真烂漫趋于老成沉稳。是走过的足迹,是人生的印记,是值得珍藏的回忆。七年中,他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真正的接了地气,了解了国情民情,真切的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甘苦,七年中,锤炼了他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就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

苦难实现了精神升华。文革时期,父亲遭到迫害,母亲过着受审查、挨批斗的生活,自己也被戴上“黑帮子弟”的帽子,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17岁的习近平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尽管情绪比较低落,但是,他坚强勇敢,不抱怨,不埋怨,以从容、平和、淡定的心态,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改变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他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建代销社、打大口井、发展沼气等,尽管困难重重,但是仍努力克服,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不仅提升了劳动效率,而且改变了落后的农村面貌,以自己的苦干实干引领群众向过上好光景奋进。“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他感谢陕北父老对他的帮助,热爱这片曾经养育过的黄土地,将苦难化为前进动力,在困境中完成人生的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

苦难培育信念。2015年2月习近平到陕北考察调研,与梁家河父老乡亲谈心的时候,深情的说:“我走的时候,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了这里。那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一定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知青七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父老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已将“为民”的信念的种子播种于心田。视百姓的所想、所思、所盼为一切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百姓真正的获得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公开发表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到“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最初的执念转化为改善民生的行动,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打响脱贫攻坚战,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正的惠及全体人民。

贝多芬曾说过: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陕北这片黄土地,让习近平总书记在精神上得到升华,心灵上得到洗礼,思想上得到滋养,为其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奠定了深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实践基础。

[七]

通过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采访实录的细心研读,感受习总书记在艰苦环境下不气馁、不放弃、坚定自信、一心为民的伟大情怀,内心尽是满满的感动,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森林公安民警,我们更应该从习近平同志的历练故事中,用心感受领袖民生情怀,吸取不竭的精神动力,立足岗位踏实工作,在伟大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铸造人民公安之魂。

感悟伟人民生情怀。习近平作为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他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从习近平同志曲折的少年时代和奋斗的青年时代历程中,让我看到了一代伟人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深刻感受了到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格魅力和思想闪光点,不由使人对一代领袖的革命奋斗历程肃然起敬。7年的自强不息努力拼搏,扎根农村刻苦磨练,成就了他今天统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人气慨和民生情怀。

经得起艰苦考验。陕北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正是有了这段“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心智历练,锻造了他今天治国理政的新思维新战略。习近平同志在困难环境下,始终坚持个人理想信念提升和内心精神世界修为,他在艰苦环境下所显示出的超凡毅力和韧性,是我们战胜艰难困苦的榜样和引领示范,是我们不怕苦、吃得了苦、敢于亮剑的精神动力,是我们森林公安民警在山大沟深、孤独寂寞中固守清贫、战胜自我的旗帜和方向。

培养黄土地情结。在梁家河插队的7年知青岁月,使习近平在一次次的人生历练中不断得到洗礼和升华,这期间虽有迷茫,但他终归战胜了自我,跨过了“四大关”,将自己视为“黄土地的儿子”,与这片热土建立了血浓与水的关系。黄土地是我们的“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血脉和力量之源所在。我们向来以生在黄土地、共饮黄河长江水的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引以为傲,热爱并为她的和谐安康、幸福美丽付出努力是每一位华夏儿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树牢终身学习理念。习近平喜欢读书学习,即使在条件那么艰苦的梁家河,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他喜欢读书,并带动别的知青和村里的乡亲来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他的这种终身学习的理念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切实把学习作为自觉行动,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作为一种政治职责,从我做起,从书本中吸取精华,去实践中锻炼提高,营造森林公安基层深厚的学习氛围和人文环境,为各项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动力支持。

提升为民服务意识。群众需要什么习近平就干什么,为群众做实事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7年漫长的知青岁月,习近平坚持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使他更加了解中国普通老百姓的酸甜苦辣,更加体恤劳苦大众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使他自己的人生亦更接地气、群众基础更坚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不变;作为人民公安,我们当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十六字总要求为己任,全身心投身于秉公执法办案、社会安保WW、服务林区群众中去,沿着党的十九大指明的方向奋勇前进,在保护绿水青山的社会实践大课堂中去奉献青春、播洒汗水、挥写人生!

[八]

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文风朴实、内容丰富,故事感人、富有滋养,是激励青年成长成才的生动典范,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锻炼的鲜活教材。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深刻感悟领袖的情怀,把握《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宝贵品质和实践要求,自觉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努力干好本职工作,用不懈奋斗和奉献书写人生华章。

一、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忠诚执着的信仰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奋力前行的精神旗帜,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指引,是应对各种考验的“定海神针”。在梁家河的七年,青年习近平从没放弃理想,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多次到宝塔山、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聆听老红军、老八路讲述革命历史。正是由于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当同行的知青因为当兵、招工、上学、提干一个个离开农村,青年习近平扎根黄土高原,在与群众的生产生活中磨砺了意志,洗礼了心灵,升华了理想,最终光荣的入了党。新的时代,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始终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向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永葆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

二、加强学习实践,培养勇于作为的创新精神。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实质上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的岁月。“他‘痴迷’在阅读和学习之中,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他带领村民克服困难建设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青年习近平在学习时,不仅仅是对书籍知识的获取,更是通过书籍中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进行碰撞,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正是这种学习习惯延续到了今天,才使习近平总书记能够全面的、深刻的、宏观的、战略的分析和制定全党、全国的大政方针,推进国家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新的时代,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不论工作再忙、事务再多,都要一刻不停的学习和“充电”,确保能够时刻汲取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要求,全面增强自身的本领,推进工作创新发展。

三、矢志艰苦奋斗,培养实干担当的坚强品格。面对黄土高原恶劣的生活环境,青年习近平从不抱怨,他闯过了“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和群众一起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样的脏活累活都干,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险活都抢着干,从来不惜力,这一干就是七年。正是这段艰苦的生活历练,锤炼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毅刚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担当实干的作风。新的时代,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倍加珍惜自己的岗位,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实干担当,以务实的作风,扎实的工作,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四、不忘为民初心,培养人民至上的宗旨情怀。青年习近平扎根农村和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群众需要什么就干什么,想尽办法解决群众烧柴难、吃水难、种地难等生活问题。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让他了解群众疾苦,对群众有着深厚感情,提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的时代,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时刻不忘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要围绕脱贫攻坚,想群众所想,盼群众所盼,把群众当主人,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积极为民解忧帮困,让人民从改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次历史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修养教育,我们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丰厚养分,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锤炼党性和作风、提升素质和能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岗位,踏实工作,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九]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由“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部分构成,该书采访实录内容通过采访组在不同的地方采访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形象又深刻地表现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活方面的质朴和做人做事方面的伟大,正如采访组在采访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民王宪平时他说的那样“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1969年1月,15 岁的习近平一路从北京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习近平22岁,一干就是七年。七年,实现了习近平从少年到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转变。七年,为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

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把自己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中国梦,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在梁家河村倾听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对习近平总书记“实践是理论之源”的阐述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进一步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把“知行合一”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重大意义。梁玉明在书中谈到习近平作为一名外来知青为何大家推举他当大队党支书时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近平处事非常公正。社员们都信服他,认为他公正,没有私心——关键是当了大队党支书后在梁家河做了许多实事:带头办沼气,带领村民打井,给村里办了一个铁业社,带领村民打坝地,引进种植烤烟技术,还办了一个代销店、一个缝纫社,给村里带来很大变化,直到今天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潮头,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提出了科学系统完整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而今祖国给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空间舞台,作为我们年轻人更要珍惜,踏踏踏实实干工作,勤勤恳恳为人民,聪明才智才会充分发挥,生命价值才得以完美展现。

[十]

在这次xx区委党校的培训中,第一次接触到了这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读本,抱着学习的心态便读了起来,渐渐地便被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生活所吸引,感动。书中用访问交谈的方式原汁原味地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中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他住在简陋的窑洞、吃着粗加工口粮、承担高强度劳动、然而却毫无怨言,不忘初心,扎根在黄土地上,一干就是7年。

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作为为我们国家公职人员树立了典范,尤其是我们青年公职人员,更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扎根基层,不怕吃苦、为民谋事、有担当的良好品质和工作作风。作为一名刚入职的公务人员,我自己也真正的深受鼓舞。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评价人生目的和人的社会行为所持有的基本价值标准和尺度。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于人生的征途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相反,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则可使人走向堕落。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和人民的一颗毒瘤。习近平总书记提前进入知青岁月,从插队时便树立了服务基层,为人民干实事的人生价值观,并为之不懈努力。作为一名青年选调生,要努力树立正确的符合时代发展的人生价值观。服务基层,心系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廉洁自律。这也是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应该树立的人生价值观。

在逆境面前永不放弃。青年习近平总书记面对的苦与难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生活条件的艰苦硬是没打到他,而更为感人至深的是他坚韧不拔的政治追求。对于常人来说,只要现实表现好,就容易被组织接纳。然而习近平总书记他没有借用父亲的半点关系,但由于父亲的影响,反而他总是要比其他人承受更多,付出更多。“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面对如此的现实,没有放弃,而是锲而不舍、坚定不移。感受最深的是他反反复复写了10份入党申请书,最终在1974年春天入了党。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要比以前好很多,面对的逆境也比较少,但是,当逆境来时我们不应退缩,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要鉴定信念,勇往直前。

摆正心态,坚定理想信念。当身边的知青或当兵、或招工、或推荐上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下习近平总书记一个人的时候,他依然不急不躁。不盲目跟风,而是下定决心留下来,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态。我们刚毕业不久,同学之间或是同事之间难免会有差异,或许几年之后同事之间也会有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摆正心态,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明白自己的追求,不自乱阵脚,扎根在自己最初的梦想与理想中。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不仅是励志教材,更是为我们树立了党性思想和人格的榜样,我不知道自己以后会如何,我只记得自己当初选择的理由:“我来自农村,我知道这里需要什么,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逆境面前永不放弃,摆正心态,坚定理想信念。你呢?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精选大全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984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