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三块广告牌结局什么意思 凶手到底是谁

时间:2019-05-15 09:45:13 网站:公文素材库

三块广告牌这部电影大家应该都看了,不过很多人可能没看懂,这最后的结局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真正的凶手是谁?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

三块广告牌最后的凶手是谁

电影最后没有结局,没有人知道凶手是谁?电影三块广告牌最终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收场的。

有网友认为凶手就是那个嫌疑犯

本篇一如既往的讽刺着种族问题以及生理残疾的问题,直至最后Dixon和黑人局长在办公室谈话,局长告诉他:这个嫌疑人的指挥官告诉我,此人案发时不在国内。还交代了说在资料库里查不到任何关于此人的DNA。刺耳的美国“陆军” “海军” “空军”或者“海军陆战队”用 “指挥官”简简单单的一个词来替代,导演深谙此道啊。结合在此之前,在礼品店里此人砸碎7刀小兔子的时候的暗示以及Dixon在酒吧亲耳听到此人说,强奸之后用火烧死,可以说的上是盖棺定论了,只不过军方可以用一个Classified来回绝所有的调查。

三块广告牌结局是什么意思

影片开放式的结局,更让涵义升华。电影最后没有结局,没有人知道凶手是谁,没有人知道最后米尔德里德和杰森有没有杀掉犯下另一起强奸案的强奸犯。《三块广告牌》虽然因一起奸杀悬案而起,但电影的重心并不在这里,而是聚焦于惨案过后人们的生存现状。电影中处处透露着一种荒诞的无力感,你不能说该为这一切负责:警察、居民、米尔德和她身边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困境:他们自私、偏激、冷漠、暴躁,但他们的本质并不坏,只是这部电影太容易使我们联想起现实,想到现实世界中的“罪与罚”。最终电影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收场了,《夏日最后的玫瑰》再次响起时,三块广告牌卸下了沉重的诘问矗立在阳光中。在看过了混乱、暴力和痛苦之后,影片留给我们的是淡淡的忧伤和渺茫的希望。希望《三块广告牌》能在国内顺利上映,这样的好故事值得再看一次。三块广告牌中在女儿谋杀案过去几个月仍未找到肇事者之后,女主人公Mildred Hayes决定走出一招险棋:制作了三块广告牌立在通往她居住的小镇道路上,牌上标语径直向当地警察局长William Willoughby发问“为什么还没有抓到凶手?”而当局长的二把手Dixon,一位有恋母情结、不成熟且有暴力倾向的警官参与调查这桩案件后,女主角同Ebbing小镇执法部门之间的战斗则愈演愈烈。在立广告牌这个事情上,小镇的居民逐渐分化成了两派,正如当地的牧师所言,Everybodyis with you about Angela, but nobody is with you about this(所有人都在Angela,你的女儿的事情上支持你,但是没人支持你立广告牌的事情)。

网友评价:

前面有人说电影有点可惜,我也有同感,种族问题、同性恋问题、政府公信力问题全放在一起让你觉得确实是一部好片,而且女主的设定完全都是按照奥斯卡的偏好来的,但有点点让人觉得可惜,以及刻意,体现在:1,不知道电影究竟是为了突显是否要抓到凶手这个主题还只是表达这位母亲在女儿死后的挣扎,前半段看完一直觉得最后会有什么皆大欢喜的结局,让人觉得是在表达前者,包括Dickson找到那位中途砸店的男人的DNA,让我一度以为最后该不会破案了吧?如果这样的话是否有点太迎合观众,不过显然最后并没有,这点至少让人松了一口气,但这样设定显然又有点刻意,所以让人又纠结是不是只是想描述案件发生后女主所做出的努力?总体有点前后情节衔接匆忙,编剧似乎为了刻意制造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局而制造一个让人不太接受的开放式结局。2,这个半路出来的男人并没有杀害她女儿,但可能侵犯了其他强奸罪,那他为何专程跑到店里怼女主?只是为了铺垫后面他可能是凶手?但最后表明实际上他不是凶手,那么这种铺垫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让人看完之后还是觉得刻意。3,本来以为也是一部让你丧到觉得很写实的电影,以为会和《海边的曼彻斯特》一样,以为是《海边的曼彻斯特》的一个对比版,男对女,丧气对勇气,但相比之下《海》的写实程度更高,尽管主人公更惨,但是不会让你觉得为了惨而惨。但《三块广告牌》就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情节上的安排让你觉得有点刻意(除了前面两点,还包括警官的三封信都觉得太多,太刻意,实际上只需要留一封给女主即可),与此同时,可能导演和编剧也发现了这种刻意性,于是在其中创造出一点写实的东西,比如没有抓到凶手,比如最后到底有没有杀那个男人,但依旧不够,反而这种添加的写实的东西反过来还是让人觉得刻意。但并不否认整个片子质量依旧很不错,不同角色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博弈都很精彩。如果是要预测的话,奥斯卡很有可能提名女主,最后能否获奖还得看其他候选作品。

表面上女主Mildred是一个个体,但马丁导演其实是想让她代表美国乡下人这个群体。而整部电影中从Mildred的女儿被奸杀开始,根源其实都是乡下人的悲剧。Mildred一家和警察局一帮人都是典型的Redneck,没什么文化,教育水平低下,最高学历高中,或者本州某垃圾社区大学。很可能一辈子都没出过州。信基督教,持朴素价值观,憎恨强奸犯和恋童癖,逮着犯人习惯先打一顿再说,一言不合就掏枪崩了。而文化水平低到什么程度呢?Dixon在临近结尾的时候猜兵痞的部队,警长说,虽然这是机密,但我可以给你一点提示,他九个月前才回国,有指挥官,那个地方又有沙漠,猜出了么?Dixon茫然想了几秒钟,答道,这并没有缩小范围。正是因为上一辈知识的有限和价值观的相对固定,才和下一辈产生了极深的鸿沟。和“恐同”、“种族歧视”的教徒父母不一样,下一辈从小就使用社交网络,接受了很多左派价值观,崇尚人人平等,自由个性,叛逆人生。跟乡下人父母尿不到一壶实属正常。不过,他们虽然被所谓先锋的博爱思想所吸引,却没有搞清楚一个简单的道理:人的思想脱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如果你自己缺乏姿势水平,不努力改变阶层,周围的环境没改变,还只是生活在那种闭塞小镇上,那么你的呼吁其实没多少价值,跟鹦鹉学舌没区别,充其量不过是华盛顿的一张选票而已。但这个道理,上一辈人是讲不透的。因为他们也是loser,家庭职业学历都一团糟,说的话既没有说服力,也提供不了榜样性。下一代想依靠自己的力量给生活做出一些改变(比如染头发打耳钉),其实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两代人冲突起来,除了相互吼叫、相互嫌弃之外没别的模式,所以Mildred的女儿一气之下跑出去,然后被奸杀,算得上是偶然之中的一个必然。当然红脖子们并不全是缺点,他们也有很多优良传统,比如说孝顺(Dixon照顾老妈)、不计较(Mildred和Dixon、Dixon和广告商互相原谅)、不爱给人添麻烦(Willoughby自杀)。但是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他们也是很无力的。进一步做不到跳上经济发展的马车,退一步无法把好的传统教给下一代,对子女的教育也彻底失败了。这两天很多公众号都在探讨这部电影,最后的落脚点基本离不开爱和救赎。但马丁·麦克唐纳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导演,他对美国社会矛盾的理解是比绝大多数人都深的。爱和救赎当然是好主题,但对他来说就太浅显,甚至有点low了。最后说一点,其实Mildred从头到尾就没怪过Willoughby,她最责备的其实一直是自己。三块广告牌只是她宣泄抑郁的一种方式,如果不迁怒一下的话,她会疯掉的。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三块广告牌结局什么意思 凶手到底是谁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2002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