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对于写读后感是比较头痛的一件事,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三种策略突破读后感写作困境,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到大家。
三种策略突破读后感写作困境
杨梦醒 闵老师教育培训学校
假期闲暇之余读读名著,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然名著读罢写写读后感,则是一种提升和开拓,如何写读后感,学姐首师附中教师杨梦醒有自己的浅见。
三种策略突破读后感写作困境
林语堂先生曾经在《论读书》中指出,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可见读书裨益之广。想要学好语文,单靠课本上的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向经典名著借力。阅读名著,重在吸收、积累,单单通过"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阅读经典之后写作读后感,及时沉淀积累,以读促写,以写促思。
从现实情况来看,名著的读后感写作存在情绪上畏难、内容结构上单一机械、思想上肤浅等一系列问题。那么,应该如高质量地写作读后感,与名著的深度对话呢?
一、搭建联系,寻找共鸣点
"无话可说、无感可发"是写读后感时常常面对的困难。经典作品,往往寄托了作者对时代、对生活、对人性的关怀与思考。读者,带着时代、个人的经历同构建的情感、价值模式走进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会发生摩擦或者共振。写作读后感,就是读者将阅读时的情感触动或者理性思考整理呈现出来。因此,文本世界和读者个人经验世界发生的联系,是读后感写作的重要基础。
我么可以通过主动思考搭建桥梁,将文本描绘的他者的世界和个人既有的经验相互联系。从而寻找到自身与作品的共振点与差异点,比如:作品中某一人物现在处于困境,我有没有置身于类似处境的经历?类似在哪里?有没有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以《平凡的世界》读后感为例。谈孙少平吃苦精神是传统旋律,文章往往比较刻板,流于空洞的口号。通过与自身世界的联系与思考,有同学就能够关注到孙少平和金波的友谊:"不是同生共死两肋插刀,也不是伯牙绝弦钟子期,好像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地方,然而就是那种平淡质朴凡人友谊,却那么温暖人心、那么深挚可爱。"前者写得不好正是因为:在当代,物质相对富足,学生们鲜有孙少平贫穷受苦的经历。后者写得精彩正是因为几乎人人都有几个亲密无间的"小伙伴".这就是说,我们要用生活去理解名著里的人物。
二、追问式探究,关注反常点
许多学生的读后感写作失败是因为误读了原文,没有摸清作者的意思。
文学作品常常用曲折委婉地呈现的内在意图。对于阅历尚浅的中学生而言,理解分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作品往往给有心的读者留出了门径:有时候借助细节暗示,有时候以"隐喻"的方式表达。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关注作品中的反常点,有可能就拿到了破解作品密码的金钥匙。比如反常的意向、反常词语、反常的情节,可能都指向了作品潜在内涵。
以苏叔阳《早该说的一些话》为例,作品中异常狠心的父亲、异常宽宏的儿子,通过对这些异常问题的发现和追问,可以引导我们看见更立体的人物、更丰富的内涵:父亲狠心出走的背后是被旧式婚姻折磨的痛苦,儿子成年后轻易原谅父亲,那异常的宽宏背后是儿子对父爱的长久的、被压抑的渴望。
三、人物代入,抒情化叙事
在读后感写作中,常用的手法是叙议结合。在表明观点、抒发感慨之前不免要对原文故事情节进行转述。这个部分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显得机械生硬。好的转述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呢?首先,要为后文的观点提供扎实的事实依据;其次,还要能通过摘取细节使得叙事部分有血有肉、情绪饱满。
(一)量体裁衣,筛选情节
同样一部文学作品,同样的故事、人物,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感悟点所需要的叙事支撑不同,叙事部分需要经过剪裁筛选来适应不同的主题,唯有合理取舍,才能使文章方向明确、主题鲜明。
(二)人物代入,丰富细节
可是,如果单单做减法,还不足以使叙事部分饱满有感染力。叙事的感染力,必须通过含情的细节才能生动地传递出来。如果作品本身就含有这种细节,直接拿来取用,并不困难,但有些细节需要学生根据读后感需要进行二次创作。这时候,可以将自己想象成书中人物,代入特定情节,设身处地去揣摩人物的心理,补充细节。也可以以书中人物的口气来讲述特定情节,从中带出人物的情绪、品格。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三种策略突破读后感写作困境 读后感写作解析》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20162.html
- 上一篇:凌云诀心得体会 凌云诀观后感
- 下一篇:《人民领袖》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