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读《我们仨》有感

时间:2019-05-15 09:49:44 网站:公文素材库

《我们仨》的作者是杨绛。该书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最初接触杨绛是在2016年,当时微博转发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被其中一句“我们从今只有死别,没有生离”所感动,彼时只觉得先生对钱钟书保留着深厚浓重的爱意。

今天读杨绛的《我们仨》才知道,这话是当年钱钟书在上海屡次与杨绛离别归来后所说,杨绛竟是记了一辈子。

本书从“我们都老了”开始写起,以梦的形式展开古驿道上三人的离合聚散,梦中世界发生的事是现实的另一种形式,那段时间正是钱钟书和钱瑗生命的末期,杨绛一人在医院之间来回奔波,她将自己作为传声筒,每日把一家三口各自发生的事情分别讲述给医院里的两位病人,就像书中第三部分所说,他们一家人总有收藏“小石子”一起分享的习惯一样,她在梦里只能一个人收集“石子”了。

梦中她的两位家人一个在船上漂泊,一个在医院治疗,徒有孱弱的杨绛尚能自由走动,但她总说自己不如阿圆聪慧灵巧,在古驿道上没有阿圆的指引总是迷失方向,女儿病后她便更加小心翼翼。病床上的两位但有一个病情恶化,对她而言都是剜心割肉的痛苦,正如杨绛自己所说,心头上的血眼一个一个,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掉在地上,她也只能把那些血肉模糊的东西拾起来重新装回胸腔。

书的第三部分从杨绛和钱钟书结婚后一同前往英国牛津开始写起,先记录了两人在牛津和后来前往法国之后的幸福生活。他们出国后由最初的柴米不沾到后来自己也能做出一锅红烧肉的喜悦,从寄居篱下的拘束到拥有带书房的小套间,他们喜欢阅读写作,喜欢“小探险”,喜欢自己烧饭,生活被他们开拓的处处充满惊喜。

那时,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和充足的资源阅读书籍,他们甚至在法国期间只按照自己的安排学习课程,那段时间的自学是最自由自在的,也是文学成长最快的。

有了女儿钱瑗不久后两人回国,归国的生活因抗日战争的爆发充满离别,杨绛在上海和父亲一家共同生活,定期到公婆家尽儿媳妇本分,她也拥有自己的稳定工作,钱钟书却在西南联大和蓝田书院之间艰难得选择了蓝田,从此两人分居两地,聚少离多。

上海沦陷后总算能生活在一处了,但生活又是异常的艰辛,明明可以像众多国人一样出去避难,但他们却选择与家人在一起,与国家共患难。

解放后两人总算从上海出来,重回北京工作,但接下来对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改造竟是对他们最沉重的打击,他们再次流离失所,有家归不得,有工作做不得,这种情况一直到粉碎四人帮后,一家才终于解脱,并且有了自己稳定的家。

动乱奔波的日子里,钱钟书和杨绛的爱,女儿钱瑗的优秀成长,以及一家三口的客观豁达始终是他们的动力,这是支撑他们走下来的依仗,夫妻相敬相爱,钱钟书是杨绛的老师,教他作诗习文,杨绛是钱钟书的管家先生,为他精心打理生活起居,钱瑗是两人的伙伴、朋友和孩子,能一起做研究也能共同玩闹,他们相互扶持,打造了温馨欢乐的三口之家。

但是,钱瑗和钱钟书先后离去,从此他们的家对杨绛而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

一本书读下来,体味到了浓浓的家爱,醇厚朴实的家风和求实求真的文学精神,读到杨绛为钱钟书选三种红茶泡制红茶牛奶时,想象到杨绛细细地对比口味,认真研究国内红茶的情境,感动的难以言说,她对丈夫钱钟书的爱不仅是体贴,更是细致入微的、一丝不苟的照顾,喜他所喜,爱他所爱。

读到钱钟书选择去蓝田书院时与杨绛产生分歧时,想到世人夫妻哪有无矛盾的,而杨绛却是想丈夫所想,换位体会丈夫的心情和感受,不争不闹,独在上海钱家做好儿媳妇的“本分”。

读到一家三口在“双反”和“拔白旗”等运动中的文学坚持,尤其是钱瑗在下厂劳动时的进取作风,深受触动,再苦的条件也不能打消他们对文学的喜爱,全中国都反对也不能拔掉文化在他们心中的根。

能与爱的人在一起是最大的幸福,相爱的人能共同创造无尽的美好,度过所有的难关。有爱在身边时,悲苦能任情啼哭,还有爱人百般劝慰,所以世人千万珍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我们仨》有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2053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