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天空之蓝读后感范文欣赏

时间:2019-05-15 10:07:55 网站:公文素材库

《天空之蓝》是一部由法国作家乔治·巴塔耶著作的小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该书剧情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这是一部极为“难看”的小说。什么是好看的小说,各有各的观点,至于何为难看的小说,不同读者或许能达成某些共识:语言晦涩,形象大多扁平,读来不知所云。乔治·巴塔耶,这位举世闻名的法国哲学家,他的小说《天空之蓝》(Le bleu du ciel),便是这样一部小说。光看书名,若是让你想起了云淡风轻、感伤忧郁,恐怕是巴塔耶跟你开的头一个严肃玩笑,等你慢慢翻开,你会一方面拒绝、另一方面主动融入其营造的小说世界,哲学家写虚构作品,自带陌生化效果。

《天空之蓝》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问题,或许提的不恰当。因为与传统的小说相比,本书竭力在淡化情节,故事本身存在很多的疑问与省略。不过,笔者还是能够勉强地拼凑出一个故事梗概:小说的时间大致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欧洲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段时期。一位与臭名昭著的杀人犯同姓的男人,托普曼,精神颓唐,总心怀一股厌世的情绪。托普曼一度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外出与其他女人混在一起,她们包括但却不限于妓女都蒂(Dirty)、拉扎尔以及格泽妮。然而放荡的生活并未给他以救赎,反而将他拖入了深渊。

说它难看,其实指的是内涵难以读懂。据译者所言,对这部小说的解读,多从政治寓言出发,认为托普曼身上凝聚了一代法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也甚至评论家细致考证了拉扎尔的原型。至少需要承认的是,托普曼的一生,彻头彻尾是个悲剧,尽管此时他还没有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无法体会到自我生命的重量,总是轻飘飘地浮在空中。他预感工人阶级最终将走向解散,心怀同情,却又根本无力改变它的命运。在西班牙内战即将展开的当口,他没有立即站队,而是自我放纵,沉湎于个人的享乐,希望以此将世界抛弃。

然而,托普曼能够抛弃的,同时也不忍割舍的,却是自己的懦夫、犬儒状态。法国知识分子(当然包括他自己)的无力,既让他苦恼愤懑,又不经意间成了他的最佳舒适区,这种带有自虐狂意味的感情,在阻碍他切实想出可行的方案。另外,他的疑惑,也是存在主义式的。在和平时期的人,或许不至于太为生存的意义焦虑,而动荡时代的个体,往往能体会到自己的渺小与脆弱,希冀有所作为而又自我设限,盼望改变世界却发现连做到不同流合污都难。

读完小说,即便没能够把握情节的微妙与连贯,但读者恐怕不会立即遗忘其中各式各样令人恶心反胃的呕吐场景,唾沫、口痰、流血、呕吐、酒后小便失禁,它们无一不在冒犯读者。而托普曼的恋尸癖,更是带有亵渎的色彩。然而,这却是知识分子托普曼的真实生活状态,他渴望拥抱革命与战争,可始终生活在“一地鸡毛”式的牢笼中,他无法超越自己的有限,也没有精力或愿望追求无限。在性爱游戏的狂欢中,隐藏着死亡或自我毁灭的危险。

在小说结尾,托普曼见证了一群纳粹儿童排成军列队的情景,并预感到死亡或许很快降临。正因为此,写于一九三五年的《天空之蓝》(遵照论文的格式),也被部分人看成巴塔耶个人的精准预言。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巴塔耶自己,恐怕无意于充当先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天空之蓝读后感范文欣赏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2220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