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笤帚》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著作的小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深刻又形象地说明了变化是永恒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人生亦不能例外,时刻处于变化当中,充满不确定性。
“人生的不确定”听起来缺少了哲学语言中的客观,隐约带着主观的消极的意味。人在不断翻滚的时间巨流中漂泊,划动短棹片橹,想追逐某个确定的目标,但事实是,目标并不如我们心中想象得那般确定,甚至连我们本身都已不是曾经的自己了。
乐天派们尽可以用似乎饱含积极意义的“发展”一词来替代不确定,同时剔除其中隐含的悲情色彩,浑浑噩噩者亦可以连不确定都可以视而不见,但对于敏感者而言,人生的不确定是无法忽视的悲哀。
美国天才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显然是一个敏感的人,既在生活中又在文字中都是如此,或者可能可以说,是生活中的敏感决定了他文字中的敏感,而此处所指的“生活中的敏感”是特指他深受抑郁症的困扰。他在能够比常人更易细腻咀嚼人生的敏感同时,也不得不更多地面对敏感带来的痛苦,所以,人生的不确定所带来的悲伤(至少是困苦)在第一时间就能溜进他的大脑。
在他的处女作《系统的笤帚》中,人生的不确定是无法摆脱的:年少时的厌恶在成年后萌生出内心深处的好感,看似恒久的恋情成为了怀疑与背叛,神圣的信仰其实不过是明码标价的骗局,秘密与承诺在转身后就被出卖。
人生就是浸泡在这些“碳酸液体”中吗?还是度过这些之后漂向某个终点?人生的意义是不确定的自己在不确定中寻找某种确定?抑或根本就是一场没有终点与目标的试错?即便大卫·华莱士并未在文字中明确导引,但读过后我们却免不了要问这些问题。
本书原是作者的毕业论文,也是惊动当时美国文坛的焦点,但读者在感叹大卫·华莱士天赋异禀的同时,似乎也能嗅出笼罩在他身上的忧郁气息,他对不确定性的焦虑与敏感似乎是身体上隐隐作痛,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是体面背后的哀伤。在盛名之下的肉体中包裹的似乎还是曾经迷茫(或许一直迷茫)的少年,在众多肯定中依稀可见的是一个不断怀疑和否定的身影。
可以注意到,一个“惯例式”的情节贯穿小说的后半部:从事文字采编工作的男女主人公讨论和批评稿件,他们不断否定别人的文字和思想,自己的行动和言语同时又在不断否定着他们本身。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暗含思考与讽刺更富文学性、戏剧性,同样的情况在作者的散文和评论集《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中也可见一斑,只不过他使用了更直接却又显得更隐蔽的方式--大卫·华莱士常用体量巨大的注释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解析,甚至推翻正文,他的文字往往更是对常规认知的颠覆。
或许这些文字就是大卫·华莱士倾诉自己面对不确定的心路历程,或许他根本无暇顾及是否在向人倾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世界里,思考这一切或许已无比沉重。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系统的笤帚读后感书评欣赏》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22260.html
- 上一篇:米娜的行进读后感范文欣赏
- 下一篇:山茶文具店读后感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