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是一部由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著作的小说,该书剧情丰富,扣人心弦,网友们对这本书的评价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初读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可能都会想到一个词语,那就是流水账。因为波拉尼奥的叙述节奏太过于连贯,节奏快,同时叙事又紧凑,几乎是将生活简练的勾勒、白描出来了一样,是一个行为、一个事件连着另一个。因此行云流水般的,一个故事便结束了。而我们从故事中往往所获得的信息只是一些叙述者的观感,例如“我”干了什么,又看到什么,以及被叙述的主人公又讲了什么。他把“我”的心理活动准确而合适宜的剪贴出来,配合着每一次的行动。在流水的背后,我们就不难发现了这个叙述者“我”,也就是B的真实面目了,比起一切的社会化身份,他更像是一个游荡者,他的足迹遍布欧美大陆,他在墨西哥小城的文学工作室上课,他滞留在西班牙的赫罗纳,又在法国和比利时闲逛。然而一当我们对照波拉尼奥的生平,便会发现是如此的契合。这本小说集写的就是一位流亡者的生平。
在这些小说中,B和所有被叙述的人之间都保持了一种疏离的关系,他们既不亲密也不过分陌生,相反,在某些关键时刻还互相依靠过、恋慕过,例如和圣西尼互相勉励参加文学比赛,还有《通话》里面的X,以及《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中所描写到的父亲。小说中的“我”是独自游荡的,被迫流亡辗转,从智利到墨西哥,再到西班牙、法国、比利时等等,这种疏离显然来自于这种漫长的流浪,同时这些小说中还不约而同的存在的一个“寻找”的主题。这些故事中的人和“我”是疏离的,也就在不经意间消失了,反而到了最后“我”又开始了寻找的过程。每篇小说的结尾几乎都是B踏上了寻找的旅途,最后又戛然而止。这种回忆,追寻与疏离其实很好地表现出波拉尼奥内心的真实,那就是充满了动荡的、漂泊的心灵,他被迫流亡,离开故土,于是他无法在他乡找到皈依,于是与周遭的一切都是若即若离的。
同时,在他笔下的这些人物,他们更加孤独。勒普兰斯是个平庸的作家,但是他也曾想跻身上流,但是其他人却漠视他,最后他在战争中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了那些作家逃脱追捕,他却默默地死去了,没人记得。还有《恩里克马丁》,他写着奇怪的诗,让人无法理解,上面尽是些奇怪的数字,显得仓皇而可怜。还有《1978年的几天》里面的U,一个人中途离开火车在森林里上吊自杀了。在这些故事中出现了许多看似失败的作家们,写到了他们蹊跷、唏嘘的一生。但是波拉尼奥也并没有放弃这样的脚步,正如《恩里克马丁》开篇就写到的:“诗人能忍耐一切。”这些人或许相当程度上都是“诗人”,他们过着一种孤独的,但是自我的一生,他们不断地忍受生活的痛苦和无聊,但是依然在生活中挣扎,或许这就是最大的“诗性”,即在于面对精神上的痛苦与现实的隔阂,依然试图去找到一个出口。比如《戈麦斯帕拉西奥》里面那个絮絮叨叨的女人,独自在偏远的小城主持着文学工作室,她并不满意她大的丈夫,她带“我”去看一个“特别的地方”,其实只是沙漠里远方闪烁的点点灯火和绿色的显影。
在荒凉偏僻的沙漠里面,没有过多的热闹,她面对的只有自己恼人的婚姻生活,但是她用一颗“诗心”显然安抚了自己。还有平庸但是最后勇敢了一把却备受蔑视的勒普兰斯,还有每天在白杨树大街上闲坐的“毛毛虫”。还有《小眼席尔瓦》,他的经历则是更加令人惊异,说到印度有一个习俗,在节日的时候要把一个男孩献祭给神灵,在节日期间那男孩的父母也会得到许多好处,但是残酷的代价却是这个男孩要保持圣洁必须给阉割掉,于是等到节日的狂欢过后,他们又会被家人抛弃,最后流落到妓院丶,过完悲惨的的一生,而席尔瓦带走了其中两个男孩,他们隐居在小村庄里,扮作父子,他开始劳作耕地,教那两个孩子读书写字,一起生活直到瘟疫把他们带走。这些人他们并不算成功,但也不至于“潦倒”,但就是在用一种不被世俗社会认同的不靠谱的方式生活着,也因此,他们反倒可以忍耐一切。
?“诗人能忍受一切,这等于说人能忍受一切”,波拉尼奥接着说:“但并非如此:人能忍耐的事不多”,说诗人可以忍耐一切,这或许倒不是在一味的表扬赞颂他们,毕竟“忍耐”也是一个并不美好的词汇。“忍耐”只是为了指涉出一种大多数人所存在的状态,正是强权世界带来的压力或者无奈才催生出来这些游荡在各个地方的“失败者”们,他们组成了《地球上最后的夜晚》这本短篇小说集,也构成了作者波拉尼奥所摆脱不了的忧郁。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读后感范文欣赏》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22430.html
- 上一篇:杜拉拉升职记读后感书评
- 下一篇:呼吸课读后感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