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风》是一部由格非著作的小说,讲述了江南乡村的变迁过程以及个人家庭的命运变化。小编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上一次对着一本小说泣不成声大概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上一次读格非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对格非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先锋时期如同呓语一样的腔调以及错综复杂的线索上,后来先锋退潮,作家们纷纷转型,格非也退出与叙事的较量,像同时代的作家们一样,开始关心历史的变迁。
从1957到2007的五十年,与之相关的作品中已经出现了太多的暴富的浑小子和失望的老实人,双方身份地位的交换,是那个变革年代的最好佐证,短短五十年的天翻地覆,是中国历史上的精彩一笔,60后这一代作家们深入地参与其中,对他们而言,这是切肤的经历,站在多年以后回望,故乡的剧变,也是切肤的伤痛。
中国新时期的文学史见证了乡土的式微,故园难寻与故土难归成为当下严肃文学中弥散不去的惆怅,《望春风》里,赵伯瑜回到故乡,昔日繁华的村庄早已人去楼空,故人遍寻不着,祠堂被野鸡野兔占据,难免令人想起乐府诗里写的“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乐府诗是十五从军征,赵伯瑜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然而现代化浪潮席卷下的村庄,已经没有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儿童。
对于60后一代作家而言,乡村是他们的精神根源,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乡村与乡镇,作为文学叙述空间,承载着一部改革发展的历史,它们所容纳的,绝对要大过他们本身。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车轮隆隆碾过,曾经单纯美好的乡镇正在渐次消失。大概过去在格非的心中太过美好,他用尽一切巧合,为赵伯瑜和春琴安排了一次美好的回归。回归故乡,也回归年少的懵懂爱恋,老祠堂里搭建的一方天地,是他们二人的安乐窝,也是格非的精神桃花源。
然而安乐之下,其实岌岌可危。只要堂哥的工程重新开工,他们就必须离开老家,再次踏上漂泊之旅,自己的生活安稳与否,并未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又何尝不是对当下乡村处境的隐喻,资本、金钱、政治,各方势力拉扯下的乡村,从来都没有掌握过自己的命运。
我觉得,我有理由相信,格非在写作过程中的某一刻,产生了巨大的心软,否则他不会一厢情愿地让赵伯瑜和春琴回家,甚至是住进当年父亲吊死的祠堂,他们两个人都是被生活的重压摧残得无路可走的可怜人,回家,是他们走投无路时的唯一希望。
而格非给了他们希望。
但是梦境之外,是谁都回不去的故乡。
从先锋转向的作者,其实字里行间大都还保留着自己的风格,就像余华依旧冷静,苏童仍然浓烈,格非的字里行间,仍然是无法摆脱的宿命感与神秘感,预言,算命,从始至终都在提到的“三件事”,看似胡言乱语的老菩萨,老妪那句“妈妈飞走了”的疯话。他们无处不在,时刻提醒着我,这部小说的作者,是格非。
格非的语言温柔似水,却也有着动人的力量,他写赵伯瑜的悲伤是:
“我朝东边看
我朝西边看
我朝南边看
我朝北边看
不管朝哪个方向眺望,我在这个世界上已没有亲人。
妈妈,妈妈”
我向来偏爱不那么声嘶力竭的悲伤,从个人的经历出发,我一向觉得真正悲伤的时候,根本无法声嘶力竭。这段平静的描写陡然将我拉回祖父去世的那个冬天,那种“再也没有家了”的无力感漫出书页,却仅仅以如此平淡的字句呈现。言语的间隙里我似乎听见空荡荡的风声——那不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而是再也回不去的故乡,被寒风封锁在凛冬。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望春风读后感书评》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22441.html
- 上一篇:蝇王读后感欣赏
- 下一篇:没有个性的人读后感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