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班牙作家圣地亚哥·帕哈雷斯著作的《螺旋之谜》这本小说,有多少朋友看过呢?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似乎是地缘使然,西班牙作家笔下的故事总有几分浪漫。像《风之影》、《时间的针脚》,再比如这部《螺旋之谜》,都一度令人迷失、绝望,可到最后总能峰回路转,给人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悦。
《螺旋之谜》很类似于电影市场上的“小成本杰作”,它的作者并不出名——这部作品是作者帕哈雷斯的处女作,当时他23岁,还在一家计算机公司做零活;作品本身也没有太多话题,无非是关于中年危机、失足青年、宁静小镇上的奇怪访客这样老套的情节交织在一起;更没有强大的宣发团队作为支持——第一次出版它的TABLA RASA出版社小到几乎无人知晓。这样的作品想要走红,只能靠最原始的“口耳相传”来实现,而它也确实做到了。名不见经传的小出版社在第一年就卖掉了8000册《螺旋之谜》,这样的情节,和书中的故事也颇为相像。
当然,在书里,托马斯·莫德的《螺旋之谜》显然要比帕哈雷斯的这一本更加出色。这部被虚构出来的作品直接为一家崛起的出版社奠基,而作品几乎人人说好,甚至具有“改变生活的力量”——我们姑且可以把这看成是作者自己的理想,也祝他可以早日实现——这重“功效”也被作者执拗地加进了故事的“支线剧情”当中。当然,关于读这本书的孤独的女秘书、绝望的瘾君子,他们的生活并不是被书中的故事所改变,但却是是因为这本书,他们的命运才被串联到一起。
至于故事的主线,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治愈系悬疑故事——近年来的悬疑故事似乎,要么非要将日常生活写成惊天阴谋,如《消失的女孩》;或者是用悬疑的“罐子”来“煲鸡汤”,像《解忧杂货店》云云。编辑戴维被自己的老板委托,寻找传说中的“托马斯·莫德”——原来这位缔造畅销奇迹的作者还是一位“蒙面作家”,无人知晓他的真实身份。原本,人们也不必把他找出来,可就在系列作品写到最后一部时,这位作家突然未能履约交稿,这令早已签下一系列合作协议的出版社老板急得团团转。戴维临危受命,他手里唯一确定的线索是他住在一座小村子里,还有一些可疑的特征,分别来自笔迹鉴定学家、痕迹鉴定学家,以及算命师……
就这样,戴维忐忑地踏上了旅程。一方面是害怕找不到这位大作家,另一方面则是担心谎言败露——他的妻子在此前给他下来最后通牒,要求他必须多多把精力留给家庭。于是他只好把老婆带上,一起“度假”,暗地里执行自己的“侦探任务”。
小镇的风光总是十分宜人的,而从大城市来的访客,与村民们的交往总是从猜疑到亲密的,再加上还有人“心怀鬼胎”——这样的故事路数其实并不鲜见。但这部作品的出色之处,在于除开勾勒了一个温馨治愈的“大团圆故事”之外,还深化了编辑戴维“寻找之旅”的意义。刻意隐瞒身份的作者,也许正是因为身份被隐瞒,才能够完成无与伦比的杰作。这便构成了一本书的二重身份——当它被写作时,它是作者与自己心灵的“坦诚之路”,是通往自我的一条路径;而当它被阅读时,它就成了读者发现自我的“路标”。读者并不需要知道作者如何与作者的自我相互坦诚,而作者也不必了解读者如何通过阅读,将一个故事“据为己有”。阅读或是写作,都理应静默无言。
那么编辑呢?他首先是个普通人,感谢作者给了他和其他人一样的“峰回路转”——在那之前还有一段可以看做“特别奖赏”的“小艳遇”;但他更是一座桥梁,连结了读者与作者,让一个人的想象,成就更多人的理解与梦幻。
至于生活,浪漫如西班牙人,总会想象它更美好的样子。想象,再多一点理性,便是传奇——既然生命缘起自“双螺旋”,那么生活为何不能是“螺旋结构”呢?它兀自向前,没有苦难无从绕开;若有相遇,便总是浪漫的开始。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螺旋之谜读后感书评欣赏》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22497.html
- 上一篇:火星救援读后感书评欣赏
- 下一篇:漫长的中场休息读后感范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