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台北人读后感书评

时间:2019-05-15 10:11:36 网站:公文素材库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由白先勇著作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呢?该书寓意深刻,小编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去年听了白先勇先生讲《红楼梦》的公开课,先生打着哈哈讲话的语气亲切的像自己爷爷。

所以开始读《台北人》头两篇的时候,觉得尹雪艳是王熙凤,郭轸是我宝哥哥,朱青是悲伤却不失端庄的宝钗,一切都好亲切。再接着看了几篇,捂住胸口吐血感叹先生年轻的时候下手真的有点儿不知轻重,这份冷酷,是下笔带着刀打算直接戳作者几刀的。

我都惊呆了。

读到一半,感受到白先生年轻时还是力求一份体面,换做余华先生写,尹雪艳肯定逃不掉被剃个阴阳头去打扫厕所的结局。白先生没把伤疤撕开,轻轻碰了一下,让人看见周围流出来的脓血,只是冷酷无情,悲怆。那流出来的脓血,虽然没有像揭开伤疤的窗口那么触目惊心,但越是风轻云淡越有雷霆万钧的架势。

学《红楼梦》的作家见过不少,但像白先生这样词法功底的第一次见。《红楼梦》的用词,是让人绝望的,像一座不可攀越的高山,总引得读者感叹。类似「一对银耳坠子吊在她乌黑的发脚下来回地浪荡着」这样的句子,稍微注意下就会被「发脚下」这类精妙戳一下。

中文句子主语、谓语都能省掉,名词前又可以不管限定语,这份灵活释放出来的文章语气潇洒是其它语言所不能比拟的。

70岁打着哈哈给大家讲宝玉的爸爸迂腐之余还保留了一份人性,能给贾母讲个怕老婆添脚的笑话;可自己年轻的时候却是那么凌厉残酷,时间这东西真难讲。

一篇《一把青》好像是新加坡中文语文课本的必修,它那种情绪的锤炼,不像是年轻的作者。或许是我们的情绪越来越浅,沟通越来越直白,情绪的委婉程度已经跟以往的文学描述不能比了。读的时候总担心,担心有人不理解朱青强颜欢笑的哪份悲伤,那是不失端庄的宝钗,她是忍耐,隐忍,不暴露自己,悲痛一点儿不少。先生节奏把握的很好,保持了哪份不失端庄的悲痛。

果然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在知乎看了几篇「如何评价白先勇」这个问题的答案,特别滑稽。

《翻译乃大道》,余光中先生有一段话刚好概括了我的感受:“批评家要学有所专。他要介绍但丁,必先懂得耶教;要评述雪莱,最好先读柏拉图;要攻击杰佛思,不能对于尼采一无所知。一位批评家不解清教为何物而要喋喋不休地谈论霍桑的小说,是不可思议的。他必须是个相当出色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应该别具一种风格,而不得仅为表达思想之工具。我们很难想象,一位笔锋迟钝的批评家如何介绍王尔德,也无法相信,一个四平八稳的庸才能攫住康明思的文字游戏。一篇上乘的批评文章,警语成串,灵感闪烁,自身就是一个欣赏的对象,谁耐烦去看资料的堆积和教条的练习?”

如果不读好《红楼梦》与《牡丹亭》,就不要奢望自己能评论几句白先勇。

知乎让人觉得可悲的地方在于:培养了一堆「批评家」,只管批评,而不太管门槛的「批评家」。

白先勇先生后期,力求向青年推广《红楼梦》与《牡丹亭》,他希望用《红楼梦》让中国人经历文艺复兴,或许是经历过那个时代,明白五四运动时青年们把孔教推翻心无安慰之处的彷徨,人类是需要文学的。

《台北人》写到了很多原声,按着名字依次搜了听一下,其中一首《叹十声》,居然格外熟悉,是小时候妈妈总在哼的调子,只不过她夹一半方言的彩色普通话加上模糊的记忆,我一度以为那是唱的土家族民歌。微信发给妈妈,果然隔几分钟就打电话过来了,有点惊喜兴奋的声音告诉我这是我小姨最喜欢的一首歌,她们小时候都会唱。

大学看过白岩松那本《幸福了吗》,内容都记不起了,但他在书里推荐胡德夫的《匆匆》,至今仍是开会员必下载专辑;后来读史铁生,发现他居然那么喜欢李谷一,都有点捧女神入饭圈的味道了,一首《知音》是我公众号最喜欢重复的背景乐;感觉白先勇先生很喜欢白光,昨天在家听了一上午白光的歌,感觉穿越时光了好一会儿。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台北人读后感书评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2253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